本人想系统的了解唐朝历史,请推荐一些有关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历史事件,地理地图的书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2收藏

本人想系统的了解唐朝历史,请推荐一些有关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历史事件,地理地图的书藉,第1张

我给你推荐几本好书吧。古籍类的:《旧唐书》本纪部分(其他部分不用都看,太长);《资治通鉴》唐纪(强烈推荐!!) 现代著作:《唐代藩镇研究》张国刚,《 盛唐政治制度研究》吴宗国

普及读物:《唐史并不如烟》(读这个不如直接看通鉴)

我国古代地图多数都是局部的,很少有关于整个国家的或者大范围的地图。军用地图更多数是临时做出来的,而沙盘也是古代的侦察兵斥候根据临时侦察出的地形制作的。

相传,黄帝曾与蚩尤发生战争,黄帝命他的一位大臣史皇,绘制地形物象之图。这幅地图在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中,对黄帝战胜蚩尤起了很大作用,黄帝利用这个图将蚩尤擒杀于冀州之野。

原始时期,先民部落生存极为艰难,无论东讨西伐扩大领地范围,争夺更多资源,还是躲避洪水猛兽,风雷雨雪自然灾害的侵袭,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根据天文、方位、地形情况,来决定部落是否出征、迁徙的占卜图形或标注河流、地貌的生活实用图形。

史皇绘制的原始地理图形,在实现占卜天地、祭祀神鬼等功能的同时,也便很容易成为黄帝应用于作战中的参考和采取不同战法的依据,成了黄帝的取胜法宝。

黄帝利用史皇图中显示的地理形貌情况排兵布阵,派出大将应龙在高处筑坝蓄水阻挡蚩尤,使用驯养的猛兽通过有利的地形直接冲入蚩尤阵营厮杀。

黄帝还利用天文情况的变化赢得战机。他根据蚩尤意欲借助大雾弥漫的天象乱中取胜的情况,巧借大雾之后的狂风大作、沙尘飞扬的气象变化,依靠指南车的指引乘胜追击,活捉蚩尤。

这些过程精彩绝妙之处,正是我国原始时期地图作用的凸显和对地理特征、气象变化为我所用的结果。

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已普遍用在军事上。《管子•地图篇》记载,凡主兵打仗,必须先看图,知地形,才不致失利。《孙子兵法•地形篇》也记载,没有地图、不知地形,必败。

这一时期的军事地图都刻在木板上,包括山脉、河川、城镇、道路等相关位置,具有一定的比例,而且广泛应用了指南针。

至秦代,应用军事沙盘研究作战的情况已经出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以水银为百川大海,相饥灌翰,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据说,秦国在部署灭六国时,秦始皇亲自堆制沙盘研究各国地理形势,在李斯的辅佐下,派大将王翦进行统一战争。后来,秦始皇在修建陵墓时,墓中堆塑了一个大型的地形模型,以地形模型作为殉葬品,这说明秦始皇从统一战争中认识到地图之重要。

秦始皇陵墓中的模型中不仅砌有高山、丘阜、城邑等,而且用水银模拟江河、大海,用机械装置使水银流动循环。可以说这是最早的沙盘雏形,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考古工作者曾在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中出土了3幅绘于绢帛上的地图,包括驻军图、地形图和城邑图。其中的驻军图反映当时军队守备作战的兵力部署。

驻军图具有专门军事用途的特点,突出显示了驻军名称、布防分布位置、城堡、要塞、烽火台、水池、防区界线等情况。是现在世界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彩绘军事地图,体现了当时精湛的地理地图知识水平。

驻军图把与驻军活动有关的内容,用鲜艳夺目的重色表示在主要层次之上。显眼的三角形城堡,表示大本营,红、黑两色套框则表示要塞。

而将一般的山脉、河流等地理基本要素用淡调的青色标出,放到了图面的底图次要层次之上。层次分明,一目了然,这与现代专门地图的多层次平面表示法相类似。

驻军图中的山脉用“山”字形象形符号,山脊用单线表示走向。河流用青的淡色。这就减轻了非专门内容在图面上的载负量,达到突出专门内容、突出主题的实际效果。

驻军图中的居民点用红圆圈表示,其注明户数,无人居住也注明,有人的居民点最多户、最少户。道路多与主要居民点相连,用醒目的红色表示。

驻军图反映了驻军营地的地形情况。驻军营地选择有利地形条件。城堡多选择环水靠山之处,并分设岗楼控制地形。它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复式兵力部署,重视利用地形的守备思想。

驻军图中清楚地标明了当时一线兵力、二线兵力、指挥部、预备队等构成的梯形军事部署。在防区的山脊上还标绘出烽火台,它们既是前沿观察哨所,也是当时的通讯设施。

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公元32年,光武帝征伐天水、武都一带地方豪强隗嚣时,大将马援“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使光武帝顿有“虏在吾目中”的感觉。这是我国战争史上运用沙盘研究战术的先例。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政治、经济空前繁荣,科学文化长足发展,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发展至成熟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军事测绘技术如军事地图制作、军事工程测量、军事地理调查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隋唐时在兵部下设职方司主管军事测绘,包括全国及周边地区地图的测绘与管理。《隋书•百官志》记载,兵部下设的职方司主管地图。

在唐代职方司掌握着东西南北中五方区域的军事地理的动态变化,如军事重镇、戍守地点或区域,以及烽火台和城防,这些军事地理要素在军事地图上历历在目。

隋唐时期,军事地图制作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当时保存的地理图籍有160部,1292卷,其中各类地图18种,489卷。这些地图中,著名的军事地图或具有军事用途的地图主要有:

隋代虞茂编撰的《区宇图志》128卷;朗茂编撰的《诸州图经集》100卷;负责西北军务的裴矩编制的《西域图志》3卷。

唐代则有贾耽主持编绘的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海内华夷图》、《贞元十道图》;李吉甫主持编绘的《十道图》10卷、《元和郡县图志》40卷,其中只有《元和郡县图志》部分流传下来。

此外,隋唐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区域性地图,如《河北险要图》、《淮西地图》等,这些地图成为军事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沈括发展了沙盘制作方法,把大宋与契丹接壤的沿边地形制成木制地形模型。为方便起见,后来改为石面糊木屑做在木面板上,他所在的定州,冬天寒冷,容易脱落,又改用熔蜡制作。

报送皇上,宋神宗看后甚为嘉评,并下诏边疆州效法制作。因适用于军事,很快得到推广。

元代制图学家朱思本,以实地调查资料,参考前人著作,费时10年绘成的《舆地图》,取材广博,取舍慎重,采用计里画方制图方法,精确程度超过前人,是我国地图史上一幅很有影响的地图。可惜图幅太大,不便携带翻刻,现已失传。

朱思本系元代地理学家、地图制图学家。他周游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10省。他继承了魏晋间裴秀和唐代贾耽的画方之法,即画图时打上方格,每格代表一定里程,绘制了《舆地图》,使他成为元代地理学及中国地图史上的划时代人物。

《舆地图》以我国为主体,外国作为衬映,内容较详细,图形轮廓较准确。此图系统地使用了图例符号,成为元明清各代初年绘制全国总图的范本。

明代罗洪先将朱思本《舆地图》加以改绘,取名为《广舆图》。这部图集是以明代版图为核心,按行政区划分幅的当时地理视野所及的世界地图集。另外,该图集又配以与国民经济关系切要的一些专门性地图。因此,构成明代一部体例完备的全国综合性地图集。这本图集在明清两代多次翻刻,流传很广,影响很大。

《广舆图》由45幅地图组成图集,其中包括《九边图》、《海防图》、《江防图》等幅,具有明显军事性质。

《九边图》是明代朝廷为了防御北方瓦剌族骚扰,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将所设的9个边防重镇,即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分别刻绘一幅地图。每镇均驻重兵把守,是一个相联系的北方防御体系。

每边图旁都有简略的图说,介绍驻军人数,下属各边镇兵马数目以及囤积粮草情况。

明代兵部职方主管地图的主事陈祖绥曾经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旧图做了详尽的研究,绘制出一幅体现重视军事要素的《皇明职方地图》。

该图出于陈祖绥任兵部本职工作的需要,侧重于军事要素的绘制。例如,在绘制边疆各地理要素上,改旧图详绘境内而疏境外的缺点。还把旧图明王朝失去的土地,也绘于图内,他说绝不可“弃而不问”,用来激发光复国土的信念。

《海防图》也是明代一种军事地图。海图内,不仅有倭寇入侵沿海的路线图,而且有《沿海沙山图》,该图绘有沿海城镇、岛屿、山、海、沙滩、海岸线以及屯兵营地等要素。

着重表示沿海一带山脉地形、河口海湾、小岛礁石、军营、指挥所、烽火台等。图的方位多以大陆为下端,海为上端。

《江防图》也是明代出现的一种军事地图。它同海防图如同一对孪生姐妹,现存较完整的明代江防图是《郑开阻杂著》中的《江防图》。图内绘有长江两岸的地形、居民地、城镇和城墙、城楼、江中岛屿、江防兵要说明等。

明末清初,西方的测绘技术对我国的制图学影响很大,使我国的制图学进入近代制图学发展的新时期。康熙帝对测量地理和绘制地图很感兴趣,在其3次亲征噶尔丹及巡游东北时,都令人随时随地测量经纬,为制图作准备。

清代朝廷绘制地图,已经注意对边疆地区的历史沿革的考察和经纬度的测量。

比如雍正时期《皇舆图》除了反映我国当时的东北、蒙古、新疆、西藏以及内地15省的地形和政治、军事情况,还包括西伯利亚、帕米尔以西地中海以东的中亚山川、河流、居民等地理内容,实为中外大地图。

清代在绘制地图时,十分明确地标出其对领土的主权范围和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范围。尤其注意西藏、新疆和东南海域的疆域。清代类似的地图,都具有明显军事性质。

清代绘制的国家地图不仅是国家疆域范围在18世纪的象征和有力证据,而且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海内华夷图》。

此图是按照晋代裴秀六体方法编绘,比例是一寸折百里,用不同的颜色注记地名:“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图的中国部分本于《禹贡》,外国部分本与班固的《汉书》,是一幅中国及邻近地区的中外大地图。

介绍:

《华夷图》包括的范围较大,图中虽未画方格,但注明了东、西、南、北方向。图中将全国的山脉、河流及各州的地理位置都表现了出来,许多城镇的位置都比较正确,还画出了长城。

图中大河的流向大抵近实,但江河河源不够准确,海岸线的轮廓尤为失真。图中标示各种地理要素的符号有不少与今图符号相同或接近。

中国很早就有了地图的概念,据考证,4000多年前,墨子就曾经在书中提到“地图”的绘制方法;只不过秦汉时期,很多地图依然停留在单纯的图像描绘层面上,再加上技术不够先进的原因,普通人并不了解地图的构成要素。但明朝时期,却出现了一幅特殊的地图。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京献图,深受明神宗喜爱。这个图是地图,叫《坤舆万国全图》,这是中国最早的世界地图。1608年,明神宗下诏摹绘12份,以传于后世。顾名思义,这幅图不单单是把中国的山水地理画进去了,还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地理情况也画进去了,所以才叫“万国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传教士利玛窦主编,明朝官员李之藻发行。此图绘制成功后,深得明神宗赞许、影响极大。

《坤舆万国全图》长380cm,宽192cm,图的开头是用楷书题写的图名《坤舆万国全图》。古代用“乾坤”指天地,“坤”是地的意思,“舆”的本意是车底座,延伸为“承载万物”。因此,《坤舆万国全图》也就是今天所谓的世界地图。

整幅地图由3个部分组成:椭圆形、颜色丰富的世界地图;4个角上的天文图和地理图;解释说明文字。

主图部分给人强烈的震撼。颜色淡雅,视觉舒适,便于观看。例如,粉红色的是南北美洲,淡**的是亚洲;山脉以用淡绿色勾勒,河流以双曲线绘写,海洋用深绿色画出波纹。

地图还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插画形式,极具时代特色。在各大洋中,还画有16世纪的帆船,鲸、鲨、海狮等海生动物;南极大陆上有大象、狮子、驼鸟、恐龙等动物。

古代中国第一张世界地图的前世今生,生于明朝的它如何惊艳世人?

整幅地图和谐而又富有层次感,严谨、细致的程度可见一斑。作为辅助的天文图和地理图,包含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开拓了当时国人的眼界。

除此以外,利玛窦还增加了各种便利贴式的注释,这在西方绝无仅有。他用文中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资源,宗教信仰等。

比如,在南美洲国家伯西尔,也就是现在的巴西地区,他写道:“伯西尔,此言苏木。此国人不作房屋,开地为穴以居,好食人肉,但食男不食女,以鸟毛织衣。”

公元1601年,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和一位中国官员李之藻合作完成了一幅全中文版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献给万历皇帝。

传教士利玛窦,是第一位钻研中国典籍的西方学者。利玛窦习汉语,穿儒服,行中华礼仪,取中文名,以明代儒生自谦,被尊称为“泰西儒士”。

他通过“西方僧侣”的身份,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利玛窦在编制《坤舆万国全图》时,参考的资料并非完全源自西方,而是借鉴了大量的中国典籍,因此该图是一幅中西合璧的世界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的“计里画方”绘图方法,而是采用了当时西方流行的椭圆形投影。可以把世界地图的绘制过程想象为,把橘子皮剥开,平铺在桌面上。

       

《坤舆万国全图》还有一个无与伦比的创新点:将古中国的位置更接近世界中央。在没有现代地图投影理论和地理信息系统的400多年前,利玛窦运用高超的数学技巧,改变中央经线,重新对西方地图资料进行投影转换。

以17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这样一来,中国便更接近世界中央,而美洲大陆则从地图的左边移到了右边。

我们现在在国内所看到的世界地图的构图,就是受他的影响。

这幅图质量怎么样、准确性如何,让我们来看一下。

绘图技巧上,坤舆万国全图延续了中国传统。着色方面,明显比前代更绚丽。地形展示上则有一定的失真,不过,这是客观条件限制。当时,东西方在投影技巧上都处于萌芽阶段。

大明朝全景图及周边国家

在明朝疆域的展示上,不仅标注出汉地十八省的省会和重要城市,还把山川河流一并附上。对于羁縻领土,图中除了用淡色来区分外,还详细标注出大明在这些地区的建制。除此之外,类似朝鲜这样的藩属,也都详细列出。最难得的是,交趾布政司和安南都统司这些不为人知的明朝领土也没有被遗漏。

明朝灭亡后,清朝延续了近300年的封建统治,但清朝最终也覆灭了。我们知道,清朝的覆灭跟内忧外患太严重有关,在内,有思想先进的人士不满封建专制,在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对清朝进行殖民欺压,奉行“闭关锁国”的清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就被打得措手不及。

但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道光皇帝竟然还不知道英吉利国具体在哪个方位,还问大臣走西北陆路是否可以到达英国,听说英国在位的王是一位女子后,更加惊讶:“该女年方22岁,何以被推为一国之主?如何管束臣下?女王有无婆家?”

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当时清朝的皇帝对世界另一头的英国毫无了解,从制度到地理情况都是一片空白。是不是明朝的《坤舆万国全图》不够详细呢?其实我们看一下这幅地图囊括的信息,就知道答案了。

这张《坤舆万国全图》上画出了五大洲、四大洋,包括刚刚发现的南极洲,欧洲各个国家的地理情况也描绘得十分详细。万历皇帝很喜欢这幅成品,让宫里的画匠临摹这幅图,并且将临摹本送给皇子王亲,也送给外国使者,连韩国、日本也渐渐流传起了《坤舆万国全图》。

但没想到的是,这张在当时最先进的世界地图伴随着明朝灭亡而“隐形”,不再引人关注,被清朝历代皇帝藏在深宫,束之高阁,直到清朝灭亡10年后,这幅图的临摹本才出现在古玩市场上,晚清进士金梁经过鉴定后认为,这幅图是清宫内藏版本。

可见清朝的历代皇帝并不是不知道有这么一幅世界地图存在,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找出来进行追加补充,而是把它当成和“西洋奇技*巧”一样不重要的东西放在那里,这样封闭自我,清朝怎么能不落后于世界之林呢?道光皇帝问的那些问题,足见封建统治者的愚昧,对比如今中国的发展,更显得无知可笑了。

利玛窦当时献出来的这份世界地图,不仅仅没有得到明朝的重视,甚至连后来的清朝也并没有重视这种情况。而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在思维上落后于同时期的世界水平,早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非常的明显了,并不是从清朝就开始的,清王朝只不过是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延续了明朝的一些思维惯性罢了。

如果当时的明朝对于这份世界地图非常的重视或者是后来的清朝能够重新审视这份世界地图的话,也许我们整个历史的走向就会发生一个非常巨大的转变。作物中华文明最疯狂的崇拜者,坤舆万国全图发行后即传入日本。虽然此图没有躲过满清的禁毁,但是最终又从日本传回中国。

《坤舆万国全图》为古代中国带来的珍贵价值

1传播地学学说

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地图左下方写下长篇介绍文字,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引入“地球”的概念。

他引证中国古代的浑天说“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合为一球,居天球之中”,并解释说“天圆地方”中的“地方”是指“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而不移之性”,而不是说大地是方形的。

利玛窦还引入了 “南道”、“北道”的概念,它们分别对应地球的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完美解释昼夜长短的问题——“日行赤道则昼夜平;行南道,则昼短;行北道,则昼长”。

既然是绘制地图,那图上的“1度”对应的实际路程是多远呢?

利玛窦给出了回答:“查得直行北方者,每路二百五十里,觉北极出高一度,南极入低一度;直行南方者,每路二百五十里,觉北极入低一度,南极出高一度”,即“每一度广二百五十里” 。

考古学家陈梦家曾详细考证过,康熙时期,1尺等于 318 厘米, 1里等于 5724 米,折合 1 度便是 114480 米。

这与现代地理教科书上同一经线圈上纬度相差 1 度或赤道上经度相差 1 度约 111 千米非常接近。

数字恢复的《坤舆万国全图》和按其样式仿制的世界地图

2启蒙近代地学

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中,首次向中国介绍了关于地球科学的先进知识,系统地引入地球的观念,他使用的一些名词如地球、赤道、欧罗巴、亚细亚、加拿大等,现今仍在使用。

亚洲(亚细亚洲)名字仍在沿用

如今,虽然站在现代人的视角去看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会发现存在着文字谬误,但那主要是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另外也有西方传教士自身局限。

可是,利玛窦利用这一教科书式的世界地图,第一次向中国系统介绍了西方科学中与地球有关的科学知识,是中国地学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其功绩不可磨灭。

我国著名矿物学家叶大年院士在《中国地质学的产生与发展——写在地质调查所创建 100 周年之际》一文中,盛赞《坤舆万国全图》给古老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新地球观”,西方近代地学在中国由此启蒙。

清代著名考据大家有: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孙

括地志

李泰

(清)王谟《汉唐地理书钞》,中华书局1961年影印本

《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标点排印本

元和郡县图志

李吉甫

中华书局1983年《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标点排印本(上下册)

郡国志

(清)王谟《汉唐地理书钞》,中华书局1961年

十道四蕃志

(清)王谟《汉唐地理书钞》,中华书局1961年

诸道山河地名要略

敦煌抄残卷,罗振玉收入《鸣沙石室佚书》

贞元十道录

敦煌抄残卷,罗振玉收入《鸣沙石室佚书》,仅存16行

九域志

王存

《宋本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2004年影印本

《元丰九域志》,四川大学2003年《宋元地理志丛刊》本

《元丰九域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1册

《新定九域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6册

太平寰宇记

乐史

中华书局2008年《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补全本(全9册)

四川大学2003年《宋元地理志丛刊》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9-470册(有阙文)

《太平寰宇记补阙》六卷,《续修四库全书》第585册

舆地广记

欧阳忞

中华书局2003年《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本(上下册)

四川大学2003年《宋元地理志丛刊》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1册

舆地纪胜

王象之

道光29年文选楼本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影印道光文选楼本(上中下册)

中华书局2003年《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影印道光文选楼本(全8册)

四川大学2003年《宋元地理志丛刊》本

《续修四库全书》第583册

方舆胜览

祝穆

中华书局2003年《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标点排印本(上中下册)

四川大学2003年《宋元地理志丛刊》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1册

元一统志

孛兰肸

金毓黻辑《辽海丛书》本,1936年

《辽海丛书》本,辽沈书社1985年

《玄览堂丛书续集》,国立中央图书馆1947年,

《玄览堂丛书续集》,台湾正中书局1985年

上海书店版《丛书集成续编》第47册

新文丰版《丛书集成续编》第226册

赵万里增辑本,中华书局1966年

四川大学2003年《宋元地理志丛刊》本

大元混一方舆胜览

刘应李

四川大学2003年《宋元地理志丛刊》本

寰宇通衢

官修

《续修四库全书》第586册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6册

寰宇通志

陈循

《玄览堂丛书续集》,国立中央图书馆1947年,

《玄览堂丛书续集》,台湾正中书局1985年

大明一统志

李贤

《天下一统志》,万历间万寿堂刻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2-473册

台湾文海1965年影印本

三秦1990年影印天顺五年司礼监本

大明一统名胜志

曹学佺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7-170册

皇明一统纪要

顾充

早稻田大学藏万历元年原版

皇舆考

张天复

《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17册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6册

广舆记

陆应阳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73册

方舆胜略

程百二

《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21册

广志绎

王士性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1册

郡县释名

郭子章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6-167册

目营小辑

陆化熙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7册

寰宇分合志

徐枢

《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3册

康熙大清一统志

蒋廷锡等

有电子版

乾隆大清一统志

和珅等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4-483册

嘉庆大清一统志

穆彰阿等

《四部丛刊续编》

《续修四库全书》第598-612册

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

上海古籍2008年影印本

肇域志

顾炎武

《续修四库全书》第586册

上海古籍2004年

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

《四部丛刊三编》

《续修四库全书》第586-595册

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

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

《续修四库全书》第595-597册

中华书局2005年《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本(全12册)

乾隆府厅州县图志

洪亮吉

光绪5年授经堂本

《续修四库全书》第613-624册

方舆考证

许鸿磐

民国华鉴阁本

中国书店1985年影印线装本

新斠注地理志集释

钱坫

原版,日本早稻田大学

历代地理沿革图

马徵麟

原版,日本早稻田大学

山川、河流、大海……这丰富多彩的事物,如何更清晰地记下它们,让人们如临其境呢?靠口头的描述,显然其影响范围太小,更何况是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靠文字的记录,无论其说的多么详细,也要大伤脑筋地去想象。那么,怎样才能直观、生动而又明白地让人们了解某一地区的地理状况呢?地图,也惟有地图,才可以让人们面对它,脑海中就能浮现出平原、山脉、江河的清晰形象,不出家门,就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根据中国古籍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地图。尚书上记下了一个使用地图的故事:周朝初年,成王命令周公旦占卜修建洛阳城。周公旦实地考察建城的选址以后,就将占卜选定的结果绘成地图,献给成王。当然,受条件的限制,这时的地图内容也仅限于一个较小的范围。诗经里面也有些与地图有关的字句,按照后人的解说,也就是按照地图上所指示的山川,依次进行祭祀的意思。

后来不少典籍也记载了有关地图的事情,《史记》记载,刘邦攻到咸阳后,手下的将领们争先恐后地到有钱人家取金银财物,只有萧何先到秦国丞相和御史的家里寻找法令、地图、书籍,收藏起来。于是刘邦对天下的要塞、人口多少、地方的贫富、百姓的疾苦等,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统治,确实绘制了不少地图。再结合《史记》的记载,不得不承认,正是秦始皇主持绘制的地图,让汉高祖大受其利,多少有些讽刺意味。不过秦代的地图传到晋代就大多数失散了。

晋朝的裴秀是绘制地图的高手,他能够根据统一标准,订下制图原则,绘出准确可靠的地图。裴秀还总结了绘图经验,订了《制图六法》,采用有系统的科学方法绘制地图。裴秀的“六法”是指: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将绘制地图所要涉及的各个方面,都包括到里面去了。后来的学者考证后认为:裴秀的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学典范。裴秀本人,也可以称得上地图大师了。

历史在发展,包括绘制地图在内的科学技术也在进步。裴秀之后,又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地图绘制者,唐代贾耽、北宋沈括、元代朱思本,都在地图方面作了极有价值的贡献。宋代《华夷图》和《禹迹图》石刻,至今还保留在西安碑林中,苏州也保存着《平江图》这幅南宋地图,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城市地图。根据这些地图,可以知道,从六朝到元明时代,中国人编制地图已经有了较高的水准。这些地图,传统上都采用了“计里画方”图法,或称为方格图法。这种传统的制图法,在13、14世纪之交传播到西方,影响传之阿位伯世界。随后,14、15世纪,欧洲地图学迅速发展,可能通过阿拉伯人而吸取了中国制图法的精华。

中国地图的发展,是古代有识之士多年思考、实践的结果,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不少西方人却说,中国地图的发展,是清初由西方传教士协助的,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近年来,考古学家在长沙马王堆发现了3幅古地图,就是对上述说法的最有力驳斥。这3幅地图是画在帛上的。马王堆汉墓下葬年代是汉文帝12年,距今已有2100多年了。

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虽然绘于2000多年前,但内容丰富,绘制精确,具备现代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地貌、水系、居民点、交通网。也遵循了基本的制图原则:对内容的分类分级,图例的统一设计,主区较详尽而邻区较简略等。这幅地形图所绘制的范围,大概是今天的广西的全州、灌阳一线以东,湖南新田和广东连县一线以西,北至新田、全州,南到珠江口外的南海。地图主区是当时诸侯国长沙南部,邻区是西江诸侯南越王赵佗辖地。地图比例大约在十七万分之一到十九万分之一之间。地图绘出了大小30多条河流,九条标有名称,其河流骨架、流向、主要弯曲等均与现代地形图大致相同。图上的山脉,以闭合的山形曲线来表示坐落、范围及延伸方向,并在曲线上加绘月牙形符号,表示山头和山嘴的位置。图上共绘出80多个居民点,县城以长方形表示,乡里用圆圈表示,并可以看见大部分县城和重要市镇之间有道路相连。

中国历史上首次采用古今对照,双色绘画的地理图是唐代地理学家贾耽绘制的《海内华夷图》。

贾耽在55岁时组织画工绘制《海内华夷图》,花了17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个巨幅唐代中国全图。

此图是按照晋代裴秀六体方法编绘,比例是一寸折百里,用不同的颜色注记地名:“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图的中国部分本于《禹贡》,外国部分本与班固的《汉书》,是一幅中国及邻近地区的中外大地图。

扩展资料

特点

一是注重外国部分,虽然是采访材料,但注重实际,修正了不少错误。时间跨度自传说时代中的夏朝至唐朝,地域范围不限于唐朝本土,包括了作者所了解的唐朝以外的全部地理范围。

二是注重历史地理的考证,古今地名分别用不同颜色绘注,开创了我国沿革地图的先例。《海内华夷图》幅面约10平方丈,比裴秀的《地形方丈图》大10倍,可见工程之浩大,亦可见唐代制图事业之规模。将与地图有关的考证和说明文字另撰专书,作为该图的附件。

<山海经> 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最古的博物书、最古的神话小说故事。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 我国六世纪前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洛阳伽蓝记> 北魏·杨炫之 古代地理名著,寺塔记的典范之作。

<徐霞客游记> 明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 《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内容主要为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族、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如“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著名寓言故事,是后世作家珍视的材料。

《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内容主要为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族、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如“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著名寓言故事,是后世作家珍视的材料。

《水经注》是一详尽记载河流水道的地理著作,《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撰。

《徐霞客游记》系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

《禹贡地域图》大禹自己治水时曾画下了地图中提出"制图六体″: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区域性大中比例尺地图绘制上的比例尺、方位、距离等原则。

《地形方丈图》

《揽辔录》《骖鹭录》《吴船录》宋代范成大所撰

《吴郡志》宋代范成大所撰,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地方志

《桂海虞衡志》宋代范成大所撰该书首篇为"志岩洞″,专门记述了桂林及其周围20多个喀斯特洞穴的情况,如洞穴的位置、大小、结构等,并提出钟乳石是"石液凝结所为″的见解,对桂林的峰林地貌也有生动的描述。"志岩洞″篇是研究中国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文献。

还有清代成书的《湘湖水利志》、《东南水利》、《钦定满洲源流考》、《台湾纪略》、《秦边纪略》

《地理图》所绘山、川、森林和路、府、州名以及海岸线的轮廓大体正确,森林和山岭表示很有特色。还制有木舆地图,即木制的地形模型。《天文图》市以北宋元丰年[1078-1085]一次恒星观测的资料绘制的。

现存在日本京都的宋拓本《舆地图》与苏州市碑刻博物馆收藏的黄裳《地理图》颇有相似之处,因此有人提出京都收藏的《舆地图》是根据黄裳所制木舆地图,在以咸淳[1265-1274]年初建制的府、州、军名为主,加以修改或增补而成。

本人想系统的了解唐朝历史,请推荐一些有关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历史事件,地理地图的书藉

我给你推荐几本好书吧。古籍类的:《旧唐书》本纪部分(其他部分不用都看,太长);《资治通鉴》唐纪(强烈推荐!!) 现代著作:《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