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湿热怎么办?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2收藏

大肠湿热怎么办?,第1张

大肠热这个是中医的病证,一般称为大肠湿热或阳明实热,一般引起的原因较多,通常可以通过通腑泻热等辨证处理治疗。如果伴有发热、口渴、汗出、中医脉洪大,一般可以通过白虎汤进行加减治疗,这种适应于实热证。如果为大肠湿热下注,一般可以见到大便粘腻,伴有口苦、咽干、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通常可以运用清热利湿、通腑泻浊治疗,可以通过枳实导滞丸进行加减治疗。另外建议饮食方面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少熬夜,少喝酒等,因这些都是导致大肠热的因素,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等。

(1)白头翁秦皮汤

[主治]热郁湿蒸,滞留不去而成肠澼。清热利湿,调气理血。

[处方]白头翁15克,秦皮10克,黄连8克,碧玉散15克,广木香9克,

槟榔9克,海螵蛸30克,马齿苋30克,椿根皮1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400毫升,分2次口服。

(2)白头翁汤

[主治]热郁湿搏,蕴滞阳明。清热利湿,理气荡滞。

[处方]白头翁15克,黄连8克,生白芍12克,茯苓15克,马齿苋30克,木香9克,碧玉散15克,薏苡仁15克,海螵蛸30克,蒲公英3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400毫升,分2次服。

(3)黄连红曲汤

[主治]清热燥湿,行气止痢。

[处方]黄芩3克,黄连(姜汁炒)3克,白芍3克,炙甘草3克,橘红3克,红曲3克,麸炒枳壳3克,建莲(去皮)3克,生麻(炒)0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治疗法则:清热,利湿,解毒,调气,行血。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芍药汤加味:芍药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大黄6克、银花15克、槟榔l0克、当归10克、甘草6克、木香6克。本方适用于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的痢疾患者。(2)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15克、黄芩l0克、黄连6克、甘草6克、银花15克、茯苓15克、木通6克、车前子10克。本方适用于腹痛,泻下急迫为主证的泄泻患者。以上方药,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3次服用,每日一剂。

2加减变化:若痢疾初起,兼有表证,基本方(1)加荆芥10克、防风6克、羌活10克;如热毒盛者,下痢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则加白头翁15克、秦皮l0克、地榆10克、丹皮10克;若挟食滞,苔腻脉滑,加用神曲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芒硝10克(入汤冲服);若湿热留连不去,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加用人参6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干姜6克;若下痢初作,表证已解,痢犹未止,可用香连丸,每服6~9克,日叁次;若痢下为酱色,时作时止,可加用鸦胆子仁治疗,成人每日叁次,每次15粒,胶囊分装,饭后服,连用7~10天。若湿热泄泻以湿邪偏重,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可基本方(2)加用厚朴10克、薏仁30克;挟食滞者宜加神曲10克、山楂10克、麦芽10克;如有发热、头痛、脉浮等风热表证,加连翘10克、薄荷10克;如在夏季盛暑之时,可酌加藿香10克、香薷10克、扁豆花6克荷叶6克。

(二)外敷药物

1苦参粉适量,温水调成煳状敷脐。

2栀子适量,研为细末,鸡蛋清调成膏,贴双足涌泉穴。

3白矾15克、五味子15克、五倍子15克,研为细末,用开水调成膏,贴神阙穴。4噤痢膏:牙皂6克、细辛27克、葱6根(拭净泥土,勿洗),田螺2个,小麦曲12克。诸药混合,捣融如膏,贴于神阙穴,盖以纱布、绷带固定,药干另换。

5热泻散:黄连12克、滑石30克、广木香15克、吴茱萸10克,诸药混合粉碎为末,过筛,取药末10~15克,撤于2~8平方厘米胶布中间,分别贴于神阙、大肠俞,1日换1次。

6大黄9克,或甘遂、大戟各45克,研为细末,用醋凋敷脐部固定。适用于疫毒痢腹胀者。

(叁)灌肠疗法:

临床上对长期反复不愈之本证患者,常常采用灌肠疗法。

1蒲公英30克、败酱草30克、红藤30克、穿心莲30克、黄柏15克,加水煎至150毫升,温度在30~40℃时作保留灌肠。如能保留8小时以上,疗效更佳。

2锡类散l克、云南白药1克、生肌散l克、5%普鲁卡因5毫升,加入生理盐水100毫升中,加温后保留灌肠

。3苦参100克,浓煎,每次用50毫升,加1%奴夫卡因5毫升,作保留灌肠。

4白头翁60克,煎成药液100毫升,每日作保留灌肠1次。治阿米巴痢疾。

5大蒜30克,捣汁,加温开水160毫升,作保留酒肠。治阿米巴痢疾。

610~15%野菊花煎剂100~1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10~15日为一疗程,休息数日后可开始第二疗程。

(四)饮食疗法

(1)马齿苋绿豆汤:新鲜马齿苋120克(或干品60克)、绿豆60克,煎汤服食。每天1~2次,连服3天。二味合用对湿热泄泻、或热毒血痢,甚为有效。

(2)车前子饮:车前子30克,纱布包,加水500毫升,煎取300毫升,去渣,加粳米煮粥,分二次温服300毫升。治泄泻。

(3)姜连散:生姜l20克,榨汁;黄连30克,锉末,文火烘炒加姜汁拌匀,以干为度。每服6克,绿茶清送下,每天3次。对湿热泄泻呕吐者大为适宜。

(4)石榴皮蜜膏:鲜石榴皮1000克(干品500克)、切碎,砂锅煎煮取汁两次,文火浓缩至稠粘时,加蜂蜜300毫升,搅匀至沸停火,冷后装瓶。每服10毫升,开水冲服,每日3次。

(5)白蜜马齿苋汁:鲜马齿苋1000克,温开水洗净榨汁,加白蜜30毫升,或白糖适量,一次服下,每日服2次。

(6)绿茶煎:绿茶100克,煮取浓汁300毫升,每次服100毫升,加醋10毫升热饮,每日3次。或绿茶末12克,白痢以姜汤送服,赤痢以甘草水送服,每日3次。症状消失后连服3日,以巩固疗效。

(7)苋粥:新鲜紫苋100克,去根洗净切碎,同粳米100克煮粥,每日2次,早晚服。此粥对于有急性菌痢、肠炎的老年患者,尤为适宜。

(8)龙眼肉包鸦胆粉:鸦胆子亡10粒,研粉,以桂元肉包裹吞服,每日3次,治阿米巴痢。此方适于饭后服,不宜久服。

施治要点:

(一)临床上之痢疾、泄泻均以本证为多,治疗当以祛邪。其新感属此证尤多,治疗以通因通用为要,忌用收涩止泻之品。痢疾患者应注意调气行血的运用,若下血较多应该重用行血之品,脓多者宜重用理气药;泄泻患者当使用湿热分清,其泻可止。但湿热泄泻容易耗伤气阴,年老体虚之患者可引起伤阴、伤阳或阴阳俱伤之危重证候,除治疗上须随证施方,还应高度重视此类患者的病情变化。

(二)在治疗痢疾时,应始终顾护胃气。在治疗湿热痢的方药多系苦寒之品,不应长时十间大量使用这一类药物,以防伤胃气。

(叁)若本证久而不愈,反复发作,表现正虚邪恋,宜扶正祛邪兼用。其药物灌肠往往是临床上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药用白头翁、秦皮、黄柏、夏枯草、青黛、紫草、明矾、牡蛎、乌梅、**壳、五倍子等。每剂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湿度37~38℃,开始每次用50~100毫升于早晚各作保留灌肠1次,适应后每次用200毫升,每日灌肠1次。患者取侧卧位,臀高头低,慢速灌肠,灌入后取胸膝位15分钟,再仰卧1小时以上。

共同表现为:满闷胀痛,渴不多饮,身热不扬,大便不爽,小便短黄,纳呆呕恶,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不同表现分别为:①脾胃湿热:脘腹痞闷,厌食油腻,口黏而甜,肢体困重,大便溏泄,或面目肌肤发黄,**鲜明如橘色,或皮肤发痒,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以湿热内蕴与脾胃运化功能障碍之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②肝胆湿热:胁肋胀痛,口苦,或寒热往来,或身目发黄,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痛,或妇女带下黄臭,外阴瘙痒,脉弦数。以胁肋胀痛、目黄、尿黄、阴痒为辨证要点。③大肠湿热:腹痛,下痢赤白脓血便,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色黄而臭秽,伴肛门灼热,脉滑数。以下痢脓血或泄泻黄臭稀水与湿热证共见为辨证要点。④膀胱湿热:尿频尿急,尿涩灼痛,小腹急迫胀痛,或尿液混浊,或尿中有砂石,或尿血,或发热腰痛。以尿频、尿急、尿痛,尿短黄为辨证要点。

您好,只有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有一种类型叫下焦湿热型,证候表现:病情较重,腹痛而泻,泻下如注,血便臭秽。或泻下水样便及脓血便,腹胀肠鸣,肛门灼热疼痛。或伴寒战,心烦不宁,口干不欲饮,纳呆不振,尿赤短少,苔黄腻,脉滑濡数。

证候分析:患者脾胃不足,脾运失司,水湿内停或湿阻困脾,郁而化热,湿热蕴结大肠,而致本证。湿热下移大肠,致传导功能失常,湿热互结,壅阻肠胃,气机不利,则腹痛腹泻;热重湿蕴,熏灼肠道,脉络受损,脂膜腐蚀而便下,赤白粘冻甚则血便随下;病急暴注下迫,见肛门灼痛,下利赤白粘冻或伴里急后重;湿热之邪损伤正气,伤在血分则便血,伤在气分则便脓,气血两伤,则脓血并见。湿为阴邪,其性粘腻,可兼有身重疲困,不思饮食等症。热盛津伤则口干,湿邪不去则口干不欲饮。泄泻津伤,化源不足则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乃湿热内盛之征。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本方重在清化肠中湿热,升清降浊止泻。方中葛根煨用,主以解肌退热,又能升清止泻;黄芩、黄连清热解毒燥湿降浊;甘草和中止痛。

发热较重者,加入银花、公英、柴胡;暑热侵犯,入六一散清热解暑,利湿止泻;

如湿邪偏盛,胸胁痞满、渴不欲饮、苔白腻,应酌加藿香、佩兰、苍术、白蔻仁;

湿热并重,发热、口渴喜冷饮,苔黄厚,则加金银花、白头翁、秦皮、马齿苋、生大黄等;

伴恶心呕吐者,加半夏、陈皮、姜竹茹;大便下血可用当归、赤芍、赤小豆、秦皮等以养血祛湿,清热解毒,也可以槐花、地榆凉血止血,防风、炒荆芥清血中之风,或加三七粉、云南白药,以化瘀生新、散血止血,加白及粉以助生肌止血。

而大肠湿热证是指湿热侵袭大肠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因饮食不节等因素造成。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下利赤白脓血,里急后重;

或暴注下迫,色黄而臭,或腹泻不爽,粪质粘稠腥臭。

伴有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孺数。

病机分析:湿热侵袭大肠,壅阻气机,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熏灼肠道,脉络受损,血腐成脓,故下利赤白脓血;湿热下注,水谷传导失司,清浊不分,故暴注下迫,色黄而臭;湿阻大肠,热炽气滞,大肠气机不畅,故腹泻不爽;热炽肠道,则肛门灼热冰液从大便外泄,故小便短赤,热盛伤津故口渴,身热,粪质粘稠腥臭。舌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象;湿重于热,脉象多见德数,热重于湿,脉象多见滑数。

相似证候的辨别:腹泻,一般实证归大肠,虚证归咎于脾。以下介绍的肠虚滑泄,治不离脾。实证加腹泻,常见的两种,一为此证,另一为伤食。后者有暴饮暴食史,腹泻物酸腐,凭这两点不难鉴别出来。虚证腹泻,有肠虚滑脱(责之于脾、肠)、脾虚腹泻(责之于脾)、五更泄泻(责之于脾、肾)等等,或涉及单一脏腑,或累及多脏多腑。但与本证一派实证不难鉴别。

辨证注意点:抓住这么几条:①大肠之症,腹痛、腹泻;②实证,病程较短,身体不亏;③湿热证,苔黄腻,泻下较臭,或脓血、或如水注等等。

答案:B

。此题考査大肠湿证的临床表现。肠道湿热证指湿热内蕴,阻滞肠道,以腹痛、暴泻如水、下痢脓血、大便黄稠秽臭及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名大肠湿热证。临床表 现为身热口渴,腹痛腹胀,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泻如水,或腹泻不爽、粪质黄稠秽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本证多因夏秋之季,暑湿热毒之邪侵犯肠道;或饮食不节,进食腐败不洁之物,湿热秽浊之邪蕴结肠道而成。

大肠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疔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其它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大肠湿热怎么办?

大肠热这个是中医的病证,一般称为大肠湿热或阳明实热,一般引起的原因较多,通常可以通过通腑泻热等辨证处理治疗。如果伴有发热、口渴、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