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求解释
这五个字是:“武陵王上圭”。
是这种藏品的样式吗?
网上有很多类似的藏品,以假的偏多。
逐字详述如下:
(一)“王”
秦以前自称为“王”者甚多,汉以后,历代也有封“王”,秦始皇统一天下,为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曾引起政争,秦始皇采纳李斯之议,废分封,行郡县,就没有封过一个“王”,何来“武陵王”,还标明这是“大秦始皇制”,岂不荒唐!
(这个有异议,有网友认为这个武陵王就是吕不韦:历史隐藏的武陵王应该是吕不韦。秦推行郡县制并不是绝对的,嫪毐{太后姘居},吕不韦各有封地侯爵。尤其吕不韦在河南老家的封地,万户侯加上邻近郡县的巴结奉送。。。古人迷信封建,吕不韦权势过重,大小事莫过相府。嬴政暴君,将吕不韦贬回封地后,吕府仍是食客3千,朝堂事物必经吕府而后决,贬武陵流放朝野牵动。。。遂暗书谴责。吕不韦念与其暗有的骨血之亲,免为其难,自缢身亡。嬴政念其建国功高,或许是真的相父,暗追武陵王,赐圭可11寸。帝12寸。圭上皇帝上显,乃秦始皇帝为彰显,规矩大秦,又是迷信可千秋万代之法。。。)
(二)“武陵”
武陵,先秦属楚,为“苗蛮之地”;秦一统天下,置三十六郡,其地为“黔中郡”;汉初,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更“黔中郡”为“武陵郡”。也就是说秦始皇时作为行政区域名称,还没有“武陵”一名。
(三)“上圭”
古代圭名甚多,仅《佩文韵府》所收,数以百计,但无“上圭”这一圭名。(这个上圭亦可商榷,有人认为是武陵王执圭,奉旨上圭房。 )
(四)“车马图”
圭上饰有车马图,其画风乃汉画像石风格。
(五)“铭文”
野竟清柳铜宙唱
率栈泰常患流蛇
情堂逸标晨河睍
旋彪望城郸昆笛。
二十八字小篆铭文,还没有一位学者可以解读其义。为什么?因为是以乱字拼凑的。没有一个双音词见于秦汉古籍,也没用一个虚词,不能表达任何意思,当然也就没人能“懂”。这是故弄玄虚。
从这二十八个字,排成四行,有点七言诗的味道。可是,秦汉时代还没有七言诗。这一反而显露出制造的时代。
(六)书写字序
书写文字,商甲骨卜辞,从右到左,从左到右,皆有,尚无规范,但少有不是竖行的。西周金文从右向左已成规范。尔后几千年,这是中国汉字书写的规矩。一直到1956年,中国报刊才改竖排为横排,改从右向左读,为从左向右读。在此以前,就是过年贴春联,横批上的字也是从右向左读的。
可是,这武陵王上圭上的字,如“皇帝”、“大秦始皇制”,就都是横排,还是从左向右读的。这表明它的制做年代,是在1956年之后。
(七)“错银石”
考古发现的古物中错金、错银、错铜的甚多,但都是在铜铁上,却未见有在石头上错金错银的。这类圭石,看去非常像错银的,有的字体上还铜锈。
根据上述基本上可以推断为假。
= = = = = = = =
另外,还有出自《新浪财经》,一记者请专家陈铜铭,帮助一位赵先生鉴定此圭,得出的结论是:此玉圭为现代臆造品。
鉴定理由:玉圭是上古时代重要的礼器,多见于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春秋战国时期,一般形制为上端尖锐而下端平直。而这件所谓的“玉圭”上下端均为圆弧形,关键是其上记载文字内容自相矛盾,一面正中书“武陵王上圭”,下面却写“秦始皇大利”(应为“制”),属于十分低级的现代人想当然的臆造品,根本就不符合一点历史常识,就是写上一般人不认识的篆书蒙人,况且篆书字体也是秦以后的字体,这点与记载的“武陵王”、“秦始皇”都矛盾。还有,就是上面的字根本就不是人工刻上去的,因为字口很浅,材质并非古玉,过手轻薄,疑似今人用石粉加还氧树脂模具压制而出,然后表面人为做旧,可以批量生产。提醒收藏者摆正心态,谨慎为好,不可异想天开高价买自己根本看不出真假的东西。
有啊,我学汉语言文学的。
恩《说文解字》是第一部以分析字形入手的字典。它是由许慎编写的。
至于《康熙字典》,它极其详细地分析字形,诠释字义,对字的来源也引许诸如明朝《正字通》这样的古籍,而且对于汉字的注音,它引《广韵》等注音法,特别是这本字典对异体字有详细介绍,现装最豪华的是内府影印本。 但是这本书它的查阅太繁琐,就是很多字根据古代形体,跟我们现在的查阅方法有很大出入,所以如果你不专门研究古代汉语方向的话,不建议你买它。
从字形和来源入手的比较全的 ,还有《中华大字典》(商务印书局)、《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等,这几个和我们现代查阅方法基本相同,其中一本是汉语专家陆费奎先生编著的。
以上是从字形字义来源查阅分析实词的,如果是查阅虚词,你还可以 找《助字辩略》等等,当然,古代汉语你也可以找《尔雅》 但是关于这方面的古籍,价格都不菲哦
古籍定义
"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未采 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
知识信息;
著作方式;
文字;
物质载体;
文字制作技术;
装订形式。
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作用,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古籍
简策
《御笔诗经图》
著名书史学家钱存训指出:书籍的起源,当追溯到竹简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殷商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
古文字求解释
本文2023-10-09 04:33: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2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