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长城关塞与燕赵古迹·古都北京
燕赵文化·长城关塞与燕赵古迹·古都北京
北京城是燕赵最古老的城市,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商殷时代,燕为北京地区一大部族,以“妟(燕)”为图腾,进而为国名,有学者认为其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乡董家林、黄土坡村一带。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国名依旧,而氏系已变。公元前7世纪,燕国并蓟,并以蓟城为都城。公元前226年,秦军下蓟城。自秦统一至五代后晋初,蓟城是州、郡(国)、县的治所,为北方政治军事重镇。其中,公元352至357年为鲜卑族慕容㑺所建前燕的国都;公元911至913年为地方割据政权五代燕的都城。
公元938年,辽得幽云十六州,升幽州为幽都府。辽于境内设上、中、东、西、南五京,立古蓟城为南京,亦称燕京城。燕京沿用唐幽州(即古蓟城)旧城,周回二十六里,北城墙至今白云观北侧,南城墙在宣武区法源寺东侧,南城墙在今右安门内西街,西城墙在今白云观西侧。城开八门,东为安东、迎春,南为开阳、丹凤,西为显西、清晋,北为通天、拱辰。皇城位于燕京城西南隅,罗郭而成,周回五里。四面有门,东为宣和门;西为显西门;北为子北门;南有三门,中为南端门,左为万春门,右为千秋门。皇城内有永兴、积庆等十三宫,有清凉、元和、嘉宁等三殿。大城内有二十六坊,为居民区。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北有市,商贾云集,货物山积。
宋宣和年间,宋金约定联合攻辽。宣和四年(1122),金攻占燕京,宋以增岁币为代价取得燕京,置为燕山府路燕山府,宣和七年,燕山府为金攻占,仍称燕京。天德三年(1151),以“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海陵王下诏迁都,发诸路民夫,筑燕京城。三年竣工。贞元元年(1153)改燕京为中都,定为国都。
中都是在燕京城基础上扩建而成。北城垣受河道所阻保持原位,其余三面皆外展三里。城有三重。大城之北垣设四门,余各设三门,以顺时针为序,北有会城、通玄、崇智、光泰,东有施仁、宣曜、阳春、南有景风、丰宜、端礼,西为丽泽、颢华、彰义。大城内为皇城,长方形,位于大城中部偏南,皇城南垣有宣扬门。皇城内建宫城,宫城有四门,南应天、北拱辰,东定华、西玉华。贯穿宫城之应天门、皇城之宣扬门、大城之丰宣门修一御道,御道两侧列置府部等行政机构。宫城内建有九重宫,大安、仁政、太和、神龙诸殿,俱配置在自应天门至拱辰门组成的皇城中轴线上。中都建成后,“其宫阙壮丽,延亘阡陌,上切霄汉,虽秦阿房、汉建章不过如是。”另外,宫城西侧出玉华门辟有“同乐园”,又称“鱼藻池”(今广安门外莲花池一带),大城东北郊(今北海、中海一带)规划为宫苑禁地,为皇帝、后妃游幸之所。金中都已具备了封建国家都城的规模。
金贞祐三年(1215),蒙古骑兵陷中都,兵火焚之,劫掠金帛女子北去。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决议由上都开平迁至燕京,以燕京为都城,背靠草原,面视中原汉地,统治全国。然中都破败,遂放弃旧城,于其东北重建新城。至元四年(1267)动工兴建,“敕修筑都城,凡费悉从官给,毋取诸民,并蠲伐木役夫税赋。”至元八年,建国号曰“大元”。次年,改中都为大都。至元十一年春正月元旦,“宫阙告成”,忽必烈御正殿接受百官朝贺。至元二十年(1283)全部建筑基本竣工。
大都新城建成后,旧燕京城仍然保留,称为“南城”,新城亦称“北城”。新城为夯土版筑,《元史》载“城方六十里”,实测城周五十七点二里。南面城墙基本位于今东西长安街南侧,安定门、德胜门外的大都城墙遗址乃其北城墙,东、西两侧与今二环路基相符且向北延伸。大都城设城门十一座,北面二门,东、西、南各三门,取哪咤三头六臂两足之义。城门名称以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北侧为健德门、安贞门,东侧为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南侧为顺承门、丽正门、文明门,西侧为平则门、和义门、肃清门。城门内僻有干道,干道间有胡同相连。城中心位置设中心台,台前为鼓楼,台后为钟楼。城内居民区划分五十坊,坊各有门,门上署坊名,坊下有巷、里。坊上设左右警巡院,“分领京师城市民事。”
皇城位于土城内南部中央区,东墙在今南北河沿街西侧,西墙在今西皇城根,北墙在今地安门南,南墙在今东、西华门大街南侧,皇城周回近二十里。皇城内有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宫城、兴圣宫和隆运宫。皇城南正门称灵星门,往南至丽正门为皇廷广场,左右两侧建有千步廊,中央重要官署即设于此。
宫城位于太液池东岸,周回八里余,设有四门,北曰厚载、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南曰崇天。崇天门北数十步为大明门,左右分开日精门、月华门。宫城内主要建筑为大明殿和延春阁。大明殿在大明门内,面阔十一间,东西二百尺,深百二十尺,高九十尺,规模雄伟壮观。殿前台基绕以白石阑,台基上种植移自沙漠的莎草,是忽必烈为使子孙不忘创业艰难特意安排的。国有大典,皇帝与皇后同坐御榻在此接受群臣朝拜,此乃蒙古族传统。
延春阁在大明殿北,东西百五十尺,深九十尺、高百尺,元皇在此举行佛事和道教仪式,有时也在此举行宴会。大明殿及延春阁后面都有寝殿,为后妃居住之所,并与前殿由廊庑相连。
太液池西岸有两组建筑群,南为隆福宫,北为兴圣宫。隆福宫以天光殿为主建筑,东西有四配殿,有周庑百余间围绕其外。忽必烈的太子真金曾居此,真金早亡,其妻仍居此。忽必烈之孙铁穆耳即位后尊真金之妻为太后,自此隆福宫为太后居所。兴圣宫正殿为兴圣殿,为妃嫔居所。
随着新城的日益繁华,大都南城的民居日趋萧条,然而元代皇室信奉佛教及道教,因此南城原有的古寺旧观久盛不衰,每逢阳春,北城居民纷纷往南城游览古寺名胜,成为风俗。南效南海子为皇家猎场,地广四十余顷,蒙古皇族仍保留着草原生活的习俗,秋冬之际于此纵鹰围猎。
明洪武元年(1368),明军攻占大都,元顺帝率群臣北遁漠北草原。此前,明太祖建都南京,遂改大都为北平,元皇宫被拆毁。明成祖朱棣即位,永乐元年(1403)改北平为北京,着手迁都于此,修建宫阙城垣。永乐十八年(1420),工程竣工,明都自南京迁至北京。北京建于明代,清代北京沿用前朝规制,不另作叙述。
明清北京城垣分内城和外城。内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修建的,其北城垣较大都土城向南缩进五里,城墙以砖包砌,东西宽6650米,南北长5350米,周回45里,遗址基本与今地铁环线一致。城设九门,按顺时针方向,其名称为:北有德胜门、安定门,东有东直门、齐化门(后改称朝阳门),南有文明门(后改称崇文门)、丽正门(后改称正阳门,俗称前门)、顺承门(后改称宣武门),西有平则门(后改称阜成门)、西直门。内城建于明初,其街巷基本沿用元大都体制。
北京外城建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当时蒙古部落时常南侵,威胁北京,于是设划增筑外城,将内城四面围住,以确保都城安全,因工程浩繁而财力不足,只修了南部外城便难以继续,只得折回与内城东南角与西南角相接。外城东西宽7950米,南北长3100米,周长28里。南垣开三门,正南名永定门,左为左安门,右为右安门;东垣开二门,东之正门为广渠门,东之北名东便门;西之正门为广宁门(后改称广安门),西之北为西便门。明代,平民可择居内、外城;清初,将内城汉民逐出,以八旗兵丁分驻内城。民国初年修环城铁路,北京城墙建筑初步受毁坏,又因年久失修,城楼残破坍塌。1969年,北京修地铁环线,城墙及城楼大部拆除,现仅余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内城西南角城墙一段及崇文门至东南角楼残垣一段。
明清皇城始建于永乐四年(1408),永乐十八年(1420)竣工。它沿用了元大内旧址,且向南、北、东三面又有拓展。皇城垣高一丈八尺,四向开门。正门为承天门(后改天安门);西侧为长安右门,东侧为长安左门;前为大明门,顺治元年(1644)改称大清门,民初称中华门;后有端门。皇城后门为北安门,顺治九年改称地安门;西门名西安门;东门名东安门。皇城内主要建筑有宫苑、衙署、仓库、庙社、寺观等。中心偏南为宫城,又称紫禁城。紫禁城南,东侧为太庙,西侧为社稷坛。紫禁北为万岁山,俗称煤山,清初改称景山,此乃人工堆筑而成,建于元代延春阁旧址上,意在镇胜前朝风水,故亦称“镇山”。景山西有“大高玄殿”,明帝学道修仙之所。紫禁城西,太液池南开凿“南海”,合中海、北海,并称“三海”,又称“西苑”。紫禁城东僻有东苑,附近有皇史宬,藏宝训实录,曾贮有《永乐大典》副本。皇城内所建衙署、寺庙及为皇室服务的诸机构,自民国后陆继被拆除,今其城垣仅余天安门两侧东西各一段,及紫禁城、 、北海、景山、皇史宬、团城、大高玄殿等建筑。
紫禁城为明清两代皇宫,位于皇城之内。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后多次重修、改建、扩建,然而仍保持原有布局;此处住过二十四位皇帝,已有近五百八十年的历史;占地七十二公顷,内有楼阁屋宇九千余间,宫墙周回六点八里,高三丈有余,四角建有玲珑角楼,墙外绕有五十二米宽的护城河。紫禁城设四门,南为正门,名午门,东西分别为东华门、西华门,北为神武门。
紫禁城的整体格局分外朝和内廷,且主要建筑座落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依次由南向北排列,三大殿建于三层汉白玉台基上,四周廊庑环绕,左右为文华殿和武英殿。乾清门广场将外朝和内廷分开,乾清门内即是内廷,主要建筑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东、西六宫、养心殿。东六宫以东是宁寿宫,西六宫之西有慈宁宫、寿康宫、雨花阁等。坤宁门北是御花园,小园精巧别致,楼、台、亭、阁,各具特色。御花园北是神武门。
太和殿为外朝正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奉天殿,顺治二年(1645)改名太和殿,基高八点一三米,殿通高三十五点零五米,宽十一间,深五间,内设镂空金漆宝座。每逢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新帝即位、大婚、册立皇后,皇帝赐宴、命将出征,皆于此举行仪式。中和殿初名华盖殿,后改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始称中和殿,殿呈方形,方檐圆顶,长宽均五间。凡遇“三大节”盛典,皇帝先在此小憩,后往太和殿接受朝拜。每往天坛、地坛、太庙、先农坛举行祭祀,必提前在此阅视祭文。给太后加徽号及其他各种大礼前一天,皇帝亦在此阅览奏章和祝辞。保和殿初称谨身殿,后改名建极殿,清顺治始称保和殿,宽九间,深五间,殿后阶陛中间下层一整块云龙石雕,为紫禁城内最大石雕。清代,每年除夕及正月十五,皇帝在此赐宴蒙古王公及满汉大臣。乾隆五十四年(1789)以后,在此举行科举最高一级的“殿试”考试。文华殿建于明初,当时是皇帝的便殿,在此处理日常政务,亦为皇太子读书处。清代皇帝在此举行“经筵”,会见外国使臣。武英殿建于明初,位太和殿西庑,与文化殿相对称,规制相同。明清两代皇帝都曾在此临朝,处理政务。李自成进京后,以此殿为临时金銮宝殿。清康熙时,于此成立修书处,继而成为皇家印书处,先印《古今图书集成》,后又翻刻古籍,其校勘详审、纸墨精良,为善本古籍中之佼佼者。
乾清宫位于乾清门内,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殿宽九间,深五间,正中设雕龙宝座,上悬“正大光明”匾,左右列图史、玑衡、彝器。清康熙前,乾清宫为皇帝、皇后寝宫及处理朝政之处。雍正后寝宫移至养心殿,此宫成为内廷典礼、召见大臣、批阅奏章的办公地。每逢节日,于此行朝贺礼,赐宴有关人员。清代皇帝驾崩停灵于此处。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后,建于明代,为明代帝后住所;清代帝后于三大节时在此接受朝贺。乾隆十三年(1748)始,将二十五枚御玺存放于此。坤宁宫位于交泰殿后,为明代皇后正宫。清代,东暖阁是皇帝大婚的洞房;西暖阁是皇家祭神场所,每逢朝、夕祭及大祭,帝、后亲临祭神。西暖阁供奉有满族信奉的萨满神,及释迦牟尼、老子、关羽、灶神等十五尊神佛。每年元旦及每月初一,在此举行跳神仪式。
紫禁城内东六宫依次为:钟粹宫、承乾宫、景仁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其西六宫为储秀宫、翊坤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永寿宫。东西六宫是明清两代皇太子、皇后、皇太后、妃嫔等人居住地。紫禁城建筑雄伟,气势磅礴,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爱丁堡城堡(Edinburgh Castle)是爱丁堡甚至于苏格兰精神象征,耸立在死火山岩顶上,居高俯视爱丁堡市区,每年八月在此举办军乐队分列式(Military Tattoo),更将爱丁堡城堡庄严雄伟的气氛表露无遗。 到爱丁堡旅游的人都不会错过爱丁堡城堡,因为它位于死火山花岗岩顶上,在市中心各角落都可看到。爱丁堡城堡在6世纪时成为皇室堡垒,1093年玛格丽特女王逝于此地,爱丁堡城堡自此成为重要的皇家住所和国家行政中心,延续至中古世纪一直是英国重要的皇室城堡之一,一直到16世纪初荷里路德宫(Palace of Holyroodhouse)落成,取代爱丁堡城堡成为皇室的主要住所,不过爱丁堡城堡依然是苏格兰的重要象征。 沿着皇家哩大道进入爱丁堡城堡,进入正门后在售票口购票,门票费用现在为115镑,同时可以花3镑领取导览视听器,可以自行操作收听城堡内每一个重点的解说,绝对可以让参观者深入了解城堡的一切,不过花费的时间也会比较长。爱丁堡城堡沿坡旋绕而上分为Lower Ward、Middle Ward、Upper Ward等区域,共有数十个参观点,较重要的包括圣玛格丽特礼拜堂(St Margaret's Chapel),据说是爱丁堡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而城堡内的军事监狱,曾囚禁拿破仑的军队,墙上仍留存着法国军队在墙上抓刻的指痕。
城堡内著名的Mons Meg炮于1449年时在比利时建造,经过200多年多次战役后,于1829年重回爱丁堡,现在安置在城堡地窖(Castle Vaults)中,城堡内宫殿(Palace)有不少苏格兰宝物,如1540年设计的苏格兰王冠,与其他的皇杖、剑等文物置于皇冠室中。爱丁堡城堡同时也是苏格兰国家战争博物馆、苏格兰联合军队博物馆之所在地。每天中午一点钟都会鸣放一响礼炮。 从古代战争的意义上说,爱丁堡无疑是最坚固最险要也最难攻克的堡垒。它筑于一个海拔135米高的死火山岩顶上,一面斜坡,三面悬崖,只要把守住位于斜坡的城堡大门。便固若金汤,敌军纵有千军万马,对它都无可奈何。这也是其它古城堡难以匹敌的。
最让苏格兰人自豪的,是它在政治和文化上的位置。爱丁堡曾是苏格兰王国的政治、文化的中心,这是英国哪个古城堡都不曾有过的地位。也正因此,它经历了许多苦痛和沧桑,政治和军事的斗争,使它始终处在中心角色的位置。苏格兰和英格兰的漫长的争斗历史中,爱丁堡人表现出来的强悍和不屈的精神,体现了整个苏格兰人的精神风格。
隆尧旧城与邢台多少公里
驾车路线:全程约586公里 起点:旧城村 1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S327行驶20公里,稍向左转进入S327 2沿S327行驶24公里,稍向左转进入金隆路 3沿金隆路行驶62公里,直行进入S328 4沿S328行驶139公里,直行进入S328 5沿S328行驶950米,直行进入京港澳高速 6沿京港澳高速行驶214公里,在邢台北/郭守敬大道/任县/S324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7沿匝道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S324 8沿S324行驶190米,直行进入邢州大道 9沿邢州大道行驶59公里,朝邢州路/人民大街方向,左转进入开元北路 10沿开元北路行驶38公里,右转进入红星街 11沿红星街行驶840米,右转 12行驶3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邢台市。
隆尧孟村有多少年的历史孟村 自治县隶属于河北省沧州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临渤海,是河北省六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
总面积38673平方公里,总人口217773人(2011年), 下辖4个镇、2个乡。 孟村县地处华北平原东部,旦户测鞠爻角诧携超毛地势低平,盐碱地较多。
宣惠河、大浪淀排水渠流经县境。粮食主产小麦、玉米、谷子等,畜牧业以肉鸡养殖为主。
工业以管道装备制造和建筑扣件为主导产业。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0865亿元。
孟村县为八极拳发祥地,有“武术之乡”之称。孟村是革命老区,抗战中 支队屡建功勋,名声显赫。
古迹有唐代饶安城遗址、程氏父子墓、王翱墓等。
杨家尧的历史是隆尧镇位于隆尧县中部,原为宋代以来的旧隆平县治所,今为隆尧县人民 驻地。1947年隆平、尧山合并后始名隆尧城关,1953年置城关乡,1958年公社化时废乡设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7月改建城关镇,1989年改为隆尧镇。
隆尧镇所属行政村:丘底、官庄、东河、北和、义丰、沙湾、韩庄、尧山、南潘庄、郭园、西河、韩解、东里村、南小河、柏舍、虎仲、杜村、杨河、北柏舍、显化寺、永兴、陈村、尧家庄、白家庄、宋村、西张、东张、南柏舍。
隆尧秧歌戏的来历、表演形式、特点隆尧秧歌戏 1、简介 隆尧秧歌戏鼎盛时期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南部和石家庄的部分县、市以及邻近冀南地区的山两省和顺、山东省的聊城、夏津等地。
现仅有40多名民间艺人组班3个,活动于其发祥地隆尧县和邢台市的巨鹿、任县、宁晋以及石家庄市的赵县等。 2、溯源 隆尧秧歌是由古代当地劳动人民在插秧、收获、劳作时的稻歌发展变化而来的。
隆尧秧歌诞生于明末清初,形成组班登台巡演于嘉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 3、艺术特色 根据表演特点和地域的不同,隆尧秧歌又分为南北中三路。
隆尧秧歌的主要特点,一是表演舞台性,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完善,不同于民艺舞蹈扭秧歌。 二是地域乡土性,表演风格饱含乡土气息。
三是剧目丰富,据统计达二百余出。四是语言通俗,唱词道白朴实生动,口语民风浓,唱腔简单明快。
五是伴奏简易,徒歌干唱,前期只有武场,以鼓锣镲梆为主。后期增添弦笙笛等文场乐器。
隆尧秧歌在化妆上较简单、随意。 常常是在临上台时,用红色在两颊上随意一涂,即登台演出。
现在主要是仿照其他剧种的化妆方法。 4、传承意义 隆尧秧歌孕育、产生于农田劳作的"稻歌",它不是其他任何剧种的编译、分支或从属,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自己的独特位置。
隆尧秧歌唱腔古朴原始,伴奏仅有武场,没有文场。 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一样,为其今后的改革、创新留出了巨大的空间。
隆尧秧歌从其产生到现在基本保持原有风格,可以说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对研究、发掘隆尧秧歌队与研究中国戏剧史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隆尧秧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传统剧目。
这些项目中既有隆尧秧歌的本戏, 也有其他的剧目。值得指出的是,隆尧秧歌老艺人多无文化,所以它的本戏多无剧本,皆为师傅一代一代口传下来的。
现在知道的传统剧目加上建国以来创作的现代戏,共计200余出。隆尧秧歌鼎盛时期,曾有200多个团,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现在老艺人大部分都驾鹤西去,一部分已年高龄迈,无法登台演出。
青年演员因戏曲不景气另谋高就,只有个别老艺人偶尔组班演出一些小戏或折子戏。目前,当地为保护这一珍贵剧种进行了不懈努力,但隆尧秧歌演员队伍日益老化,观众群体非常窄小,发展已陷入低谷,急需抢救保护。
。
隆尧孟村有多少年的历史孟村 自治县隶属于河北省沧州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临渤海,是河北省六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
总面积38673平方公里,总人口217773人(2011年), 下辖4个镇、2个乡。孟村县地处华北平原东部,地势低平,盐碱地较多。
宣惠河、大浪淀排水渠流经县境。粮食主产小麦、玉米、谷子等,畜牧业以肉鸡养殖为主。
工业以管道装备制造和建筑扣件为主导产业。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0865亿元。
孟村县为八极拳发祥地,有“武术之乡”之称。孟村是革命老区,抗战中 支队屡建功勋,名声显赫。
古迹有唐代饶安城遗址、程氏父子墓、王翱墓等。
宁晋耿赵庄的历史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耿赵庄,远古时期,宁晋始称杨地,又称杨纡。《水经注》载:“杨纡,大陆泽地。古有杨城,泽流纡回城下,因曰杨纡”。唐尧时,分天下为九州。《尚书·尧典》载:尧时,杨地属冀州之域。舜时,分天下为十二州,冀州分为幽、并二州,杨地属并州。夏商二代,幽州、并州合并,杨地属冀州。春秋时为晋文侯属邑,《太平寰宇记》有“春秋时晋杨氏邑”记载,属晋国地。战国时,属赵国之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推行郡县制,“废分封,设郡县”,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杨氏邑属邯郸、钜鹿(治所今平乡县西南)二郡地。
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置杨氏县,杨氏城南145公里处置廮陶县,均属钜鹿郡。杨氏县东北部封置禾成侯国,文帝九年(前171)废。神爵四年(前58),城东25里置历乡候国,属钜鹿郡。新始建国元年(9),王莽新政,杨氏称功陆。
东汉(25),光武中兴,复将杨氏县、廮陶县归属冀州刺史部,(钜鹿郡并入前汉广平国)郡治廮陶。建安十七年(212),廮陶县更隶冀州魏郡(治所今临漳县西南)。
三国魏时,杨氏、廮陶两县仍属冀州钜鹿郡。黄初七年(226),废郡封国。太和六年(232)国徙为郡,郡治廮陶。
晋代,泰始元年(265),晋武帝司马炎“封诸王以郡为国”。咸宁六年(280),西晋统一天下,分全国为十九州,杨氏县、廮陶县属冀州。太康年间,杨氏并入廮陶县,属冀州钜鹿国治、领。
北魏,永安二年(529)州县“析置合并”,杨氏旧域置廮遥县、县治杨氏旧城,属南钜鹿郡。
北齐,(550—577)设州废郡,廮陶县并入廮遥县,属赵郡(今赵县)。
隋代,隋文帝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开皇三年(583),廮遥复名廮陶,治杨氏城,(廮遥县名使用54年废)改属栾州。开皇十六年(596)析广阿县(今隆尧县),置大陆县,属栾州。大业三年(607),隋杨帝复将栾州改赵郡。廮陶属赵郡。
唐代,廮陶县先属赵州。武德五年(622),属栾州。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廮陶县属河北道赵州。天宝元年(742),唐王朝避“廮陶”谐音“应逃”不祥,取“安宁晋福”之意,改称宁晋,属河北道栾州(今栾城县)。史载,天宝元年,唐王朝直辖州321,边疆羁縻州800,海内晏安富庶,行者万里,不恃兵器,为唐王朝极盛时期。这一年玄宗李隆基因避讳更改州县名17个,宁晋为其中之一。
五代,(1000—1070)宁晋属赵州。
宋代,宁晋属赵州。大观三年(1109),赵州改称庆源节度,宁晋属之。宣和元年(1119),庆源节度改为河北西路庆源府,宁晋属之。
金代,天会七年(1129),庆源府复称赵州。天德三年(1151),庆源府改称沃州,宁晋属之。
元代,太宗六年(1234),属真定路永安州,太宗七年(1235)废永安州,属真定路赵州。
明代,洪武二年(1369),属直隶中书省真定路赵州。后改中书省为京师,改路为府,宁晋属京师真定府(今正定)。
清初,仍属赵州。雍正二年(1724)升赵州为直隶州,宁晋属之。嘉庆二十五年(1820)为避宣宗名讳旻宁,改宁为“寗”(音同)。
民国二年(1913),废州设道,属直隶省冀南道,“寗”字复宁。
民国3年(1914)属大名道。民国17年废道,宁晋直属河北省。民国25年属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区。民国26年(1937)7月,日军入侵,处无 状态。
民国27年(1938)9月,宁晋县抗日民主 成立,属冀南区四专署。民国29年(1940)4月,宁晋县南部(县城南关以南)析出,置宁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十一专署。宁晋县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七专署。民国30年(1941)7月,宁晋西部与赵县接壤区同赵县、元氏县部分村庄,组建赵元宁联合县,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七专署。民国34年(1945)6月,废赵元宁县,复原辖区划。宁晋县改属冀中区六专署。宁南县改属冀南区四专署。民国35年(1946)7月,宁晋县改属冀中区十一专署。民国37年(1948)9月,华北人民 成立,宁晋、宁南属之。民国38年(1949)8月,河北省人民 成立,宁南县并入宁晋县,属河北省邢台专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宁晋县属邢台专区。1958年4月,改属石家庄专区,11月,新河、赵县并入宁晋县。1960年5月,改属石家庄市。1961年5月,新河、赵县析出,复属邢台专区。1970年,邢台专区改称邢台地区,宁晋属之。1993年7月,邢台地区并入邢台市,宁晋县改属邢台市。
请问谁知道信宜市镇隆镇的历史?是信宜古城历史啊镇隆古城位于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在东、西两江?A趋之下,汇合于鉴江而为窦江,因而古称“窦州”。
古城始建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是历代州县并治之地。古城中的古建筑多建于元明清代,民国时所建成的古民居多分布在与镇隆古城一河之隔的镇隆古街上。
这些古建筑物的风格颇为别致,有中国传统的,也有中西合壁的,显得十分古典而大气。 据史料记载,镇隆古城有国内颇为罕见的由十三所书院形成的古书院群,以及七个公祠,两家公馆、文明门“红楼”、学宫“大洪国王府旧址”、冼太庙“大洪国招贤馆”、中山公园等一批具有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的古建筑。
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书院尚有四所,红楼“文明门”、大洪国王府“学宫”、大洪国招贤馆“冼太庙”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内百年树龄以上的古树木也偶有所见。
镇隆古城的自然风光和现代农业景观也美不胜收。镇上有连绵千亩的香蕉绿色走廊,有连片数百亩的鱼塘水乡美景,有果香满山的田园风光,初步具备开发生态旅游的条件。
信宜的东、西两江汇流与鉴江交合于此,三江六岸绿水倒映,在当地有“小桂林”之称。“三叉海”遍布温泉,具有健肤美颜和防、治各种皮肤病之功效,曾是“旧信宜八景”之一,称“温泉吐玉”。
温泉边是宽阔的银色沙滩,是潇遥游乐的好去处,古城、鉴江风光、现代农业三位一体,相竞生辉,构成一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交融的美丽景观。 。
燕赵文化·长城关塞与燕赵古迹·古都北京
本文2023-10-09 05:18: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2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