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是一座千年古城吗?有多少年历史
秦设长沙郡
秦设长沙郡秦灭楚后,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以原楚国黔中郡的东南部分置长沙郡。
为秦全国三十六郡之一。
从此,长沙作为一个独立行政区划的名称出现,郡治在今长沙市区。
汉封长沙国
汉封长沙国汉高祖五年(前202),封吴芮为长沙王,建立长沙国,并改秦置湘县,作为长沙国的都城,始筑城垣。
自此,有史可查的长沙古城,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
吴芮后,五传无嗣,汉景帝后元二年(前155)封庶子刘发为长沙王(谥定王),七传之后,王莽篡汉,国除。
贾谊被贬于长沙
贾谊被贬于长沙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居此三年,写有《吊屈原赋》和《?鸟赋》,开中国文学史上汉赋的先河。
贾谊第一次记载了"长沙乃二万五千户耳"的户籍数,推知西汉时长沙已是一座约十来万人口的诸侯封国都城。
张仲景任长沙太守
张仲景任长沙太守张仲景(约150~219),东汉末期著名医学家。
名机,南阳人。
早年曾学医于同郡张伯祖。
光武中兴后为长沙太守。
当时伤寒(中医泛指一切外感发热性疾病)流行,染疾而死者十有八九。
张在大堂之上为老百姓看病,后中医沿引在固定地点应诊为"坐堂"。
张刻苦钻研古代医书,广泛收集各种有效方剂,并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撰成《伤寒杂病论》,为中医学范本。
孙坚起兵讨董卓
孙坚起兵讨董卓三国鼎立形成前后,长沙是东吴孙氏发迹之地,孙坚任长沙太守时,董卓盗窃国柄,天下诸侯起兵征讨。
孙坚率先起兵讨伐。
始建岳麓书院
始建岳麓书院宋太祖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岳麓书院于岳麓山下。
咸平四年(1001)获朝廷赐国子监经籍。
大中祥符八年(1015),真宗召见山长周式,赐书并赐御题"岳麓书院"匾额,于是"书院之声称闻天下"。
乾道元年(1165),湖南安抚使刘珙延请张?主执教事,乾道三年,朱熹自闽来湘,讲学岳麓书院,朱张会讲是岳麓书院史上一桩盛事。
自元明至清,书院时有兴废。
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岳麓书院为湖南高等学堂。
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教学延续至今。
辛弃疾创飞虎军
辛弃疾创飞虎军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力主抗战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在长沙建立了一支飞虎军。
这是一支非常精壮的队伍,令金人畏惧。
李芾抗元
李芾抗元宋末,湖南安抚使李芾守潭州抗元,他率领全城军民在蒙古铁骑的攻击下困守数月,弹尽粮绝,元兵登城。
李芾杀全家老小19人后壮烈殉国。
部属沈忠、杨震、颜应焱等战斗到最后自尽殉国。
长沙居民举家殉国者不可胜数。
何腾蛟抗清
何腾蛟抗清清军入关后,席卷中原。
明将何腾蛟总督湖广、四川、云贵军务,驻节长沙。
在民族矛盾激烈的情况下,他联合李自成的余部刘体仁、郝摇旗、李锦、李来亨、袁宗第等,云集湖南并肩抗击南下清兵。
后何腾蛟兵败被俘,严词拒降,绝食七日后被杀。
直至清顺治四年,长沙才归入清朝。
李锦、李来亨等率部转入四川继续抗清。
太平军攻长沙
太平军攻长沙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领袖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石达开等率军攻打长沙,因长沙城垣高厚久攻未下。
是年九月,西王萧朝贵在攻城中被清军炮弹击中,壮烈牺牲。
辟长沙为通商口岸
辟长沙为通商口岸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 根据《中日通商行船续约》第十款规定,开放长沙为通商口岸。
由于清王朝极端腐朽,续约中竟未确定口岸范围,以致日、英、法等帝国主义势力蜂拥而入,从此帝国主义对长沙与整个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进一步加深。
"南学会"成立
"南学会"成立1898年2月21日,由谭嗣同、皮锡瑞、唐才常等人在长沙发起成立维新派政治团体"南学会"。
谭嗣同、皮锡瑞任学会会长,长沙设总会,各县设分会。
学会以"讲爱国之理,求救亡之法"为宗旨。
每七天 一次,主讲人有谭嗣同、皮锡瑞、黄遵宪、唐才常等,借以宣传新学和变法救亡主张。
戊戌政变后解散。
创办时务学堂
创办时务学堂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在湖南长沙创办的新式学校。
由谭嗣同等发起,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赞助,于1897年10月在长沙创办。
熊希龄任提调(校长),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欧榘甲、韩文举、唐才常等任分教习。
1898年春,全堂师生达200余人。
教学内容包括经、史、诸子和西方的政治法律与自然科学。
戊戌政变后改为求是书院。
华兴会成立
华兴会成立1904年2月15日在长沙成立。
黄兴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为副会长。
以"驱除鞑虏、复兴中华"为宗旨,以"雄踞一省与各省纷起"、进而推翻清 为战略方针。
设立"华兴公司"作为总机关,设黄汉会以联络军界,设同仇会以联络会党,扩大革命力量。
次年与兴中会联合,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
长沙抢米风潮
长沙抢米风潮1909年湖南发生水灾、虫灾,粮食歉收。
官僚、地主、投机商人、外国洋行乘机囤积居奇,或把粮食偷运出境,致使粮米短缺,米价陡涨。
1910年4月12日长沙民众捣毁抬价的碓坊,要求平粜。
湖南巡抚下令镇压,逮捕领头捣毁米店的木匠刘永福。
13日民众数千人包围鳌山庙巡警局,要求释放刘永福,并徒手与清军搏斗。
两日间群众聚集万余人,捣毁米店100余家,火焚抚署、税关、大清银行,并将外国领事住宅、洋行、邮局、教堂等尽行捣毁。
18日英、美、法、德各国派军舰配合清军镇压,民众被捕数百人,伤亡无数。
清 罢免巡抚岑春萱,出示平粜,风潮始告平息。
湖南光复
湖南光复武昌起义后,湖南革命党人首先响应。
1911年10月22日焦达峰、陈作新等率新军革命士兵和会党举义,占领长沙城,巡抚余诚格逃遁。
当晚,湖南军 成立,焦、陈二人为正副都督。
10月23日以原谘议局为主组成都督参议院,由谭延任议长。
10月31日谭唆使新军管事梅馨发动政变,杀害焦、陈二人,自立为都督,篡夺了湖南军 的领导大权。
驱张运动
驱张运动1918年张敬尧任湖南督军,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
1919年9月, 等联络湖南教育界和新闻界人士,发动了驱张运动。
同年12月又领导新民学会和湖南学生联合会组织长沙学生、教员万余人举行总 ,并派代表团分赴北京、上海、衡阳等地扩大驱张宣传。
同时利用驻在衡阳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和湘军与张敬尧之间的矛盾,对其施加压力。
1920年6月张敬尧退出湖南,驱张运动以胜利而告结束。
新民学会成立
新民学会成立1918年4月, 、蔡和森等在长沙成立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讨论时事,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寻求改造中国的道路和方法。
在中国 成立前,是湖南反帝反封建的核心组织。
在1919年五四运动、1919年9月至1920年6月湖南的驱张运动、1920年9月至12月湖南的自治运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及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
至1920年底会员发展到70余人。
1921年初,许多会员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主义小组,学会停止活动。
马日事变
马日事变1927年5月21日, 何键所部第35军第33团团长许克祥在长沙发动叛乱,袭击湖南省工会、农会及各革命组织,捕杀 员和工农群众100余人。
21日电报代日韵目是"马"字,故这一事件称"马日事变"。
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1927年八七会议后, 根据 中央的指示回到湖南,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8月18日,在长沙市沈家大屋召开改组后的 湖南省委第一次会议,讨论制定秋收起义计划,成立秋收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
9月初,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卢德铭任总指挥, 任前敌委员会书记。
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工农革命军分别从修水、安源、铜鼓等地向长沙进击。
由于革命已处于低潮,敌强我弱,起义军的某些指挥员缺乏经验,致使起义军遭受严重挫折。
当机立断,在文家市召集了前敌委员会,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部队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
29日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的三湾村,进行了改编。
10月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1930年8月在浏阳永和由红军第一、第三两军团组成,朱德任总司令, 任总政治委员,亦称"中央红军"或"红一方面军"。
经过长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同红军第15军团会师。
11月第15军团编入第一方面军建制。
抗日战争开始后,第一方面军编为八路军115师。
长沙大火
长沙大火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长沙,11月攻陷岳阳。
长沙距岳阳130公里,日机不断轰炸长沙,长沙城内谣言四起。
负责维护长沙治安的长沙警备司令酆悌、警备第二团团长徐昆、长沙警察局长文重孚,执行蒋介石"焦土抗战"的指示,于11月12日夜间,命令军警纵火烧城。
至14日大火熄灭。
长沙城内房屋2/3被毁,财产损失巨大,居民被烧死2万余人。
大火之后,日军并未立即进犯长沙, 为了平息民愤,推卸责任,只好将酆悌、徐昆、文重孚三人枪决。
当时的湖南省 主席张治中也为此受到处分。
长沙市人民 成立
长沙市人民 成立1949年8月5日,驻守长沙的 高级将领程潜、陈明仁起义,长沙和平解放。
长沙市人民 成立。
长沙约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始建城 ,属楚国。“长沙,楚之粟也。”楚成王时设置黔中郡,长沙为其辖域
15—20万年前,长沙地区开始有人类活动。约7000年前,长沙开始形成村落。约24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于长沙建城。一直到今天,城址一直未变,2000多年前的道路甚至与今天所在位置的街巷依然重合,故此长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时间在同一地址建城的城市之一。不同的历史时期,长沙曾有“临湘”、“潭州”古称;唐宋和明清时期的长沙,其经济和文化为其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2]
星城长沙2(30张) “长沙”之名有据可查的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关于贡品“长沙鳖”之说,距今3000多年。商周时期的宁乡县炭河里遗址出土的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反映了当时的长沙地区与中原有一定的联系。长沙约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始建城
长沙夜景(22张) ,属楚国。“长沙,楚之粟也。”楚成王时设置黔中郡,长沙为其辖域。秦始皇统一中国,长沙郡为秦36郡之一,这是长沙以中国行政区划名称载入史册的开始。两汉时期,长沙为长沙国的都城。东汉初期废“长沙国”改立长沙郡。 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郡治,属古荆州。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长沙为郡治和湘州制所。 隋前期撤郡,长沙为潭州总管府;后期改州为郡,长沙又为长沙郡郡治。唐朝时设潭州治所,曾属江南道、江南西道。唐朝五代时期的长沙窑,曾兴盛一时,成为釉下彩的发源地。五代十国时期长沙为楚国国都,这也是唯一以长沙为都城建立的国家。 宋时长沙为潭州治所。北宋设岳麓书院,将长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时期。元朝1274年时改为潭州路,湖广行省治所。1281年仍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隶属湖广行省;元文宗天历二年因“天子临幸”而改名天临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明初改为长沙府治所,隶属湖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长沙同为长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时长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称,为中国最重要的米市之一。
长沙市行政部门(30张) 清朝末年,曾国藩成为“湖南第一人”,当时的长沙府涌现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曾国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消灭太平天国,发动洋务运动,收复新疆等,对晚清的中国造成深远的影响。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长沙成为重要的政治和革命活动地。戊戌变法的陈宝箴、谭嗣同,在长沙兴办时务学堂。之后自立军起义、华兴会、公祭陈天华和姚宏业、浏萍醴起义、抢米风潮,都是很有影响力的活动。黄兴在清朝末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动,为中华民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民国二十二年长沙县、市分治,设长沙市,为湖南省辖市,长沙一直作为湖南省会至今。 长沙在民国时依然是中国政治的革命中心之一。1911年10月22日,焦达峰、陈作新为首的起义新军光复长沙。1915年,曾就读于时务学堂的蔡锷发动了护国运动。1919年,长沙派送大批五四青年赴法勤工俭学,长沙也是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地之一。毛泽东、何叔衡、任弼时、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中共早期***都在长沙读书或者从事政治活动。1927年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并试图攻打长沙;失败后他转向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现实方针。1949年8月5日,长沙正式建立***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长沙开始重建与发展。长沙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毛泽东早期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被认为是革命圣地。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代,长沙经济开始和沿海城市的差距逐步加大;1990年代后期,长沙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成为中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2007年年底,长沙同湘潭、株洲被国务院批准为长株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3]
长沙(Changsha),别称星城,古称潭州,是湖南省省会,华中地区重要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大城市之一,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传媒和金融中心,中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航运和科教中心,是著名的山水洲城、快乐之都、娱乐之都,全球绿色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两型社会试验区,中南地区重要工商业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城市。
长沙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 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东邻江西省宜春、萍乡两市,南接株洲、湘潭两市,西连娄底、益阳两市,北抵岳阳、益阳两市。
长沙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约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始建城,属楚国。
“长沙,楚之粟也。
”是著名的楚汉名城、屈贾之乡、伟人故里,楚文化和湖湘文化的重要始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为楚国雄踞南方的附属地,历代为湖南及周边历代半中心城市,也曾为汉长沙国国都和南楚国都。
约24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于长沙建城。
一直到今天,城址一直未变,2000多年前的道路甚至与今天所在位置的街巷依然重合,故此长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时间在同一地址建城的城市之一。
2013年长沙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国内生产总值(GDP)715313亿元人民币(2013年),全国排名第16位,省会城市排名第7位。
长沙市在古代叫潭州,潭州是隋朝至明朝时期州治或府治长沙的古称。
潭州曾作为一级行政单位潭州行省,是大部分湖南地区以及部分湖北地区在古代的称呼;也曾作为二级行政单位潭州或潭州府,地域包括今长沙、湘潭、株洲、岳阳南、益阳、娄底等地。
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以地有昭潭而名,改湘州为潭州,设立潭州总管府。隋炀帝时废除潭州,另立一级行政单位长沙郡,但辖区缩小。
扩展资料
长沙现代的别称星城
长沙星城的得名一说,记载较多,影响也大,所以在一些文人撰文赋诗时,往往把长沙与长沙星联系在一起,称长沙为“星沙”。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一首赞美长沙风光景色的诗中,就把长沙称为“星沙”:“绕郭青山一座佳,登高满袖贮烟霞。星沙景物堪凝眺,偏地桑麻偏囿花。”
—长沙
您好!
长沙古城的历史变迁调研报告
长沙位于湘中东北部之湘江下游,跨湘江两岸, “长沙”的名称始于西周时代,乃3000年楚汉古都,近代湖湘文化的策源地,本文将从下面两个方面对这次调研结果进行阐述。
一长沙古城的历史发展
夏商周时期
长沙,夏代属古三苗之地;到商、周时代,三苗国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这时长沙属“扬越”(又叫“荆蛮”),史称“扬越之地”。商周时期,北方中原王朝对南方“荆蛮”、“扬越”的战事频繁,虽未能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直接的统治,但“扬越之地”一度成为商周的“南服”,迫使“荆蛮”臣服纳贡。《逸周书•王会》记载,周初营建雒邑告成,各方诸侯来贺,贡物中有“长沙鳖”一种,这是“长沙”一名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
秦代时期
秦国灭掉楚国,在原楚江南之地设立“ 长沙郡 ”,从秦代开始,长沙开始纳入中国统一的政治版图,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个行政区域载入史册。秦代长沙郡涵盖今湖南大部分、湖北以南、江西西北和广东的连县、广西的全州等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今湖南全省,临湘县为治所。
西汉时期
秦朝灭亡,汉王朝建立。刘邦称帝之后,公元前202年封西汉王朝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朝的长沙郡建长沙国,临湘县驻所作为国都,也标志着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国,长沙成为王国都城。长沙王是长沙国的最高统治者(最高官员),其王位世袭,但自东汉汉朝对诸侯王国改变体制之后即公元前144年,实际成为有名无实的番王了。
东汉时期
公元26年(建武二年),刘秀复建长沙国,以控制洞庭以南的局势。到29年包括长沙在内的湖南全境正式归于东汉,长沙的归汉。长沙在37年,刘秀以长沙王刘兴等“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将其改封为临湘侯,又将长沙国废除,改为长沙郡。
三国、西晋时期和唐朝五代时期
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属古荆州。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湘州州治。隋前期撤郡,长沙为潭州总管府;后期改州为郡,长沙又为长沙郡郡治。唐朝时设潭州治所,曾属江南道,江南西道。
五代十国时期长沙为楚国国都,这也是唯一以长沙为都城建立的国家。
宋朝至现代
宋时长沙为潭州治所。北宋设岳麓书院,将长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时期。
元朝1274年时改为潭州路,湖广行省治所。1281年仍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隶属湖广行省;文宗天历二年因“天子临幸”而改名天临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
明初改为长沙府治所,隶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长沙同为长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民国二十二年长沙县、市分治,设“长沙市”,为湖南直辖市,长沙一直作为湖南省会至今。
二长沙古城的历史变迁
战国至西汉时期,长沙古城城区呈东西长,南北窄。经历东汉、三国、两晋、南朝,城区有逐渐向南北方向扩大的趋势。不过,这扩大只是郡治、县治、津城等单元的向外扩张,而城的本体却并没有扩大。这种状况是自东汉以来,集权衰弱,豪强兴起;群雄争斗,戌城林立;“地无百里,数县并置“社会政治形态在城市建设上的反映。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城市也相应的得到发展。长沙古城自建城以来,在这一时期第一次得到了较大的拓展。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长沙古城在隋唐五代时期拓展情况大概如下:
向南:到今南门口一带。秦汉古城以南,除三国韩玄墓外,南门口及明清旧城墙下都有不少东汉墓,说明东汉以前此地均为郊野。
现南门内有不少带桥和码头的街巷的名称,如天心阁西北,晏家塘东头有高码头,往西有位于小古道巷附近的一步两搭桥,位于学院街附近的登瀛桥等,可能为唐代护城河经过之处,而当时的城墙当在这些地方以内。
向北:到潮宗街与营盘街一带。307年(西晋永嘉元年),晋怀帝分立湘州,把其所属长沙郡的郡治移到城南门外,后来又把郡所辖的临湘县治迁到城北门外今潮宗街一带。据清《嘉庆一统志》:“今之长沙县治,即《水经注》所谓临湘新治,南北朝宋所徙,本在城外,隋唐时包入城中。”据此,唐代长沙城向北扩展到了潮宗街以北,这一带从西至东现尚保存有活源桥、孙家桥、文星桥、司马桥、戥子桥等街名,基本上都在东西向的一条线上,当年均应为城北护城河上的桥。
向东:因有浏城桥至天心阁一脉山峦(龙伏山)的局限,其扩展不大。从城北的戥子桥经顺星桥往南经落星田、古稻田直到天心阁西北方向的高码头,应是当年东面护城河所经之处。唐戴叔伦《游长沙东湖》诗云:“湘流分曲浦,缭绕古城东”,所指的古城东当为这一带,而不应是现浏城桥以东的明清时期的便河以东。50年代在今长沙饭店的西侧原省轻工业厅处曾发掘出一只唐代的木船,可能当时城内外尚有河相通。
城西因湘江之阻无法再扩大,当时西城门名济川门,但具体位置不详。
根据对唐长安和洛阳城的研究,唐代城市的布局仍保留魏晋时期的封闭式的形态,又更严格的按等级来划分居民区。在具体形式上,多层的等级观念,使人们追求一种方正的格局,比汉代城市更整齐,已定型成一种棋盘式的里坊布局。当时长沙城内的布局,不可能按都城的规划,但根据有关资料,里坊是肯定存在,不过由于千多年来的兴毁,城内的里坊已无法再窥其全貌,历代志书所记也极为有限。现可见的仅《湘城访古录》辑明《一统志》、《清异录》等载有:贾谊故宅所在的“濯锦坊”、卒长能种子母蔗的“鸡狗坊”等。
结语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发现1938年的文夕大火使楚汉名城长沙的历史风貌几乎丧失殆尽,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又在日益威胁仅存不多的历史街区。长沙作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即将出台的《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明确划分了太平街、金线街、潮宗街等5个历史文化街区。然而,令我们担心的是,随着人民西路向西延伸,化龙池街区已难保全;坡子街民俗文化一条街的建设启动,街道两厢拆迁大势已不可逆转;一度以麻石路面著称的潮宗街,林立的高层建筑已将其团团围住,那些庞大的建筑物已威胁到了麻石街的环境和氛围。长沙古城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
8641网页游戏平台客服为您解答,祝您游戏愉快。
长沙有“楚汉名城”之称,“长沙”之名始于西周,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古井自然遍及各个角落。在长沙小有名气的如四眼井、太傅井、白鹤泉等,但久负盛名的依旧要数白沙井。
关于白沙井的由来有个传说。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并没有山,也没有井,那时,当地的人吃水、用水全靠一口水塘,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条黑龙,落到塘里,成天在里面滚呀、翻呀,把一口塘水搅提象锅泥浆,人、畜喝了常常闹病,有天早晨,一位老农下地劳动,路过水塘,见塘边躺着一只紧闭双眼的丹顶白鹤,老农想,这只白鹤一定是喝了塘里的水,中毒了,便连忙把它捧回家,采些草药熬好汤,一匙一匙地喂进它的嘴里,不一会,白鹤苏醒过来,对着农夫点点头,然后展展翅膀围着老农转了一圈后飞走了。过几天后从外乡来了一位叫白沙的姑娘在那里开起了一个面铺,黑龙听说有漂亮姑娘开面铺于是便变成一黑脸男子去店里吃面,殊不知面条到了黑龙肚后却变成了铁链,就这样黑龙给白沙姑娘牵住了肚肠,接着白沙姑娘把筷子穿过链环,往地上一插,变成一根粗长的铁棒,锁住了黑龙,这时,一只耀眼的丹顶鹤腾空而起,接着一座小山从天而降压住了盘蜷挣扎着的黑龙身上,白鹤飞下来勒令黑龙吐清水,于是小山角下便出现了一口水井,不断涌出清水,人们便把这井水叫为白沙井。
鸳鸯古井长沙城北的幸福桥西侧,它与白沙古井分处市区的南北两端,遥遥
相对。井有两个较大的泉眼,伊如一对佳偶,故称鸳鸯井。该井的水四时不涸,
非常明净。相传,古时用这里的水洗胭脂,颜色特别鲜艳。又传取该井水盛在碗
内,碗中有一对鸳鸯戏水,人们一旦伸手抓之,顷刻不见。因为有这么一些富有
神奇和感情色彩的传说,鸳鸯井与幸福桥就紧紧联在一起为人们所熟悉。现井用
花岗石砌筑,建有护栏,石刻“鸳鸯古井”四字。
汉朝的长沙与如今的长沙,名称一样,但是所指代的地理区域概念不同。如今的长沙为湖南的省会城市,而汉朝的长沙乃地方诸侯王的封地藩国。简单来说,汉朝的长沙是一片,今天的长沙是一点。
最早的“长沙”之名出现于秦朝所设立的“长沙郡”,秦灭以后,汉朝将秦朝的长沙、黔中两郡置长沙王国,作为诸侯王的封地,第一任长沙王叫做吴芮。
当时的长沙王国地域很大,包括如今湖南大部分以及广西、江西的部分地区。王国的都城称作“临湘”,不过并不是今天的临湘,其所在地位于今天长沙市区湘江东、建湘路西的区域内。当时长沙王国的宫殿、官署等均建设在此,这里也是长沙王国的中心所在。
长沙王国分为“吴氏”与“刘氏”,吴氏长沙国是汉朝初期八个异姓诸侯国之一,却也是唯一留存下来的异姓诸侯国。公元前156年吴芮的五世孙吴著断嗣,同年汉文帝驾崩,长沙国被裁撤。第二年,登基的汉景帝分封庶子刘发为“长沙王”,恢复长沙王国建制。
不过景帝一直致力于削弱诸侯,所以刘发继位藩王的时候,新生的长沙王国被大规模裁撤辖地,已经远不如吴氏长沙国那么大了。
虽然今天的长沙,在古代也一直是地方的治所,却并没有叫做“长沙”这个名字,长沙始终是一大片地方的称谓。直到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楚国以潭州为“长沙府”,定为楚国都城。
如今的长沙市,人口约800万,经济总规模已过万亿,是中部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与经济中心之一。其长沙王国王陵也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诸侯王陵。
喜欢的朋友欢迎点赞,关注小编,每日分享历史知识,历史趣事,历史见闻。
煌煌荆楚吟·长沙之旅·长沙·长沙说沙古城稽古
长沙是我国二十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位于湘中偏北,湘江下游河谷两岸,自古舟楫便利,形势险要。古人云:长沙为湖南的襟要,“指顾伸缩,皆足有为。南出可拊韶州之项背,东顾则章贡(泛指江西)肘腋可抉,西下则黔巫(指贵州)之咽喉可塞,争南服者,不得长沙,无以成席卷之势”。故长沙素有“荆豫唇齿,黔粤咽喉”之称,历来为中南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楚得其地而能称雄于江汉之间,秦白起先据长沙而得取川黔。长沙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属中亚热带绿阔叶林带,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终年披绿,物产丰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云:“长沙,楚之粟也。”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长沙即成为楚国的粮仓。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先民们的辛勤开拓,使长沙自古就成为湖南腹地古潭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仍是湖南省的省会。
这样一块风水宝地,何以与“沙”结缘的呢《通典·州郡》载,“长沙”一名取意于天子祷于山东万里沙祠的典制。《太平寰宇记》云:“东方朔记南郡有万里沙祠。自湘川至东莱,地可万里,故曰长沙。”也有古籍谓此名乃是应兆于天上轸宿旁“长沙”小星的祥瑞,故长沙又称“星沙”……可当地人却说,长沙长沙,就因为从前这里有一条比现在水陆洲长得多的沙洲。
谷郎沙洲除孽龙
相传那时湘江中游一带,上起湘潭,下抵湘阴,百余里都是沙洲。洲上沙丘连绵,寸草不生,时而还洪水漫卷,一片汪洋。原来它是一条孽龙的化身,洪水即是它口中所啧吐。一日薄暮,洪水又泛滥成灾。一个叫谷郎的牧羊人因家园被毁,便在山上歇宿。正欲解酒葫芦呷酒御寒,一身材魁梧、容貌丑陋的汉子向他索酒,接过葫芦,一饮而尽。那汉子酒醉失言,露其雷神身分。机智的谷郎趁他酣睡之机,披起他的神衣飞至长洲中央,用他的神锤神錾,将孽龙断成数段。鲜血浸透沙土,茫茫沙滩化成许多小洲,这便是以后的马洲、鹅洲、牛头洲、水陆洲、傅家洲等。这些洲后来有沉有浮,有断有续,到明清之际逐渐自南而北合为牛头洲、橘子洲、傅家洲。不久,牛头洲又与橘子洲首尾衔接,即为现代之橘子洲。由于龙血的滋润,沙洲成为肥美沃土家园。谷郎则成了山神,湘江岸边的谷山是他的化身,附近团山、尖山是他降龙所用的锤、錾。
长沙沙水水无沙
长沙说沙,还得说到白沙井。白沙井在城南回龙山下有井四口,每口各边长度不及半米,却四季不竭不溢,随舀随涨。因其水自沙石中渗出,故名“沙水”。然而,此水正如昔日井旁龙王庙中“常德德山有德,长沙沙水无沙”一联所云,出于沙而无沙。不仅无沙,而且极其清冽美味,《长沙府志》说它“汲之,桶底浮于桶面”;《湘城访古录》云:“其泉清香甘美,夏凉而冬温。煮为茗,芳洁不变。为酒不酢不滓。浆者不腐。为药剂不变其气味。霍乱吐泻,一饮良已。”用白沙井水酿出的酒自古有名。晋代文学家谢惠连赋中即有“饮湘吴之醇酹”之吟。杜甫《发潭州》诗亦有“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之唱。今之名酒“白沙液”,采用白沙井水,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取我国“八大名酒”的工艺特色,使其香既有泸州大曲的浓香,又有茅台的酱香。唯其如此,白沙井曾被誉为“长沙第一泉”、“天下第一泉”,也有将其与济南趵突泉、杭州虎跑泉、贵州漏趵泉并称为天下四大名泉的。文人墨客们更将其雅称为“星泉溥润”、“玉醴流甘”。
既是“沙水”何以无沙呢这自然是由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决定的。然而,民间则说白沙井之“沙”与自然界的沙并无关系,而是因其上应星宿。潇湘属翼轸二星,长沙一域所上应者为轸星侧之小星长沙星,而具体对应点则正是白沙井。民间也有说白沙井之“沙”和白沙姑娘有关:早先此处既没有山也没有井,当地百姓吃水用水全靠一口水塘。但它不久即为一黑龙所糟踏。一天,一丹顶白鹤因误饮塘水而中毒,幸得当地老农相救。白鹤病愈飞走几天后,一位名叫白沙的姑娘来这里开起了面铺。黑龙闻讯化身一黑汉子前来调戏,白沙姑娘以面条招待。黑汉子吞咽之间,姑娘轻拂掸尘,面条顿时变成一串铁链,牵住黑龙肚肠。姑娘将筷子插地变作拴龙铁柱,随即又招来一座小山压住黑龙,并令其喷吐清水。就在乡亲们惊诧之际,白沙姑娘寂然无影,镇龙的小山下却出现了这口水井。为纪念白沙姑娘,人们便将其唤做“白沙井”。
万年沧桑一瞬间
长沙及其所在的古潭州历史久远。考古工作者在湘乡岱子坪、浏阳城郊等新石器时代原始村落遗址发掘出的大量实物资料表明,早在一万年以前,这一带就有了原始人群的足迹。距今五千年左右,这里更成为先民们繁衍生息的广阔天地。相传作为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炎帝神农氏即安息于此地。
神农之后,唐尧列三苗部落首领为诸侯,长沙,即如《禹贡》所载,属“古三苗国”。后虞舜南巡过此,为韶山秀色所迷,欣然奏起至美韶乐,引来凤凰来仪,致使韶山美名留传至今。禹定九州,此地属荆州之域。
商、周时期,长沙已为物产丰茂之地。《逸周书·王会篇》所列各地贡物中已有“长沙鳖”之名目。物从地名,这是“长沙”始见于古文献之中。至春秋战国,长沙更成为楚之重镇和粮仓。从数十年来这一带两千余座楚墓中发掘出土的天平、毛笔、书画、竹简、玉石、兵器、漆器、青铜器皿、竹木制品等珍贵文物来看,当时长沙的经济、文化、军事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且已逐渐形成城邑的雏型。
秦统一中国以后,划天下为三十六郡,长沙及其周围九县被设为长沙郡。治所定名湘县,即后来的长沙县。此为长沙正式列入地方行政系统之始。汉朝建立,高祖以番阳令吴芮平秦有功,封为长沙王,改湘县为临湘县,并始筑城垣,于是长沙始为一诸侯国之都城。有史可查的长沙古城,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长沙汉代遗迹有定王台、马王堆、贾谊故宅等。汉末三国鼎立,长沙战事频仍,今犹有捞刀河,关公渡等遗迹。
三国归晋,武帝封其第六子司马乂为长沙王,后乂因参加“八王之乱”而被杀。此后朝廷不再封王。东晋时,名臣陶侃曾为长沙郡公,政绩卓著。至宋齐梁陈四朝,各封其皇子或皇兄为长沙王。长沙或国或州或郡,治所均设在临湘县(今长沙)。隋开皇九年(589)撤湘州,取古“昭潭无底”(湘水最深处,湘潭昭山脚下)之意,更名为潭州。隋炀帝“罢州置郡”,复称长沙郡,并改临湘县为长沙县。唐初,长沙郡复为潭州。开元时,全国划为十五道,潭州属江南西道。道设节度使,总揽所属州县军政大权,潭州有钦化军节度使,后称武安军节度使。
北宋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长沙归属于中央统一的政令之下。改唐的道为路,至道三年(997)长沙属荆湖南路,为潭州长沙郡,仍治长沙县。由于社会在对外屈辱中初呈安定,地方讲学之风渐起。开宝九年(976),岳麓山创建岳麓书院,到南宋经朱熹、张栻主持,成为名山学府,追美洙泗,冠绝一时。不久,国势日衰,民族危亡之中,不少志士在长沙奏响了一曲动地悲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辛弃疾和李芾。今留有营盘街、熊湘阁等遗迹。
元代行政建制又变,并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和广南西路为湖广行中书省,改潭州为潭州路,后又改天临路,治所长沙。至明,长沙属湖广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改天临路为潭州府,五年更名长沙府,府治长沙县,领十一县一州。守御指挥邱广改建长沙城府,将前朝土城全部改为石基砖墙,合城九门,每门皆设城楼,门外各有月城,城外筑有隍池。与此同时,皇子皇孙先后被封为长沙藩王。王府之大,几占全城十之六七。现市内一些街道名称仍标示出当年王府的亭馆楼阁之所在。明末,张献忠攻破长沙,尽逐藩王。后李自成兵败,清兵席卷南下。1649年,清军至湘潭,明守将弃城鼠逃。明督师大学士、定兴侯何腾蛟与李自成余部合作抗清,被捕身死。壶山有其衣冠冢。
清初,长沙府依旧。康熙三年(1664)始分置湖南布政使司,称湖南省,省治、府治、两个县治,均置长沙。顺治十一年(1654),洪承畴以明藩王府砖石加修城垣,并增开四门。咸丰二年(1852),巡抚骆秉章为防太平军,又大加修筑。同年,太平军进逼长沙,在城垣及水陆洲等处与清军鏖战。西王萧朝贵饮弹阵亡于天心阁。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光绪二十九年(1903),据《中日通商行船续约》第十款,开放长沙为通商口岸。在外侮日亟之时,梁启超、谭嗣同等志士仁人,以长沙为中心,积极倡导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时,长沙为最先响应武昌起义的英雄城市。
长沙是一座千年古城吗?有多少年历史
本文2023-10-09 05:28: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2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