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炎喷雾剂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规格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口腔炎喷雾剂 1 拼音
kǒu qiāng yán pēn wù jì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Kouqiangyan Penwuji
22 标准编号WS3B208496
23 处方蜂房 750g 蒲公英 1500g 皂角刺 750g 忍冬藤 1500g
24 制法以上四味,蜂房用水蒸气蒸馏得蒸馏液1300ml,其余皂角刺等三味加水 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3750ml,加乙醇 25倍量,搅拌,静置过夜,滤过,回收乙醇并浓缩成稠膏200ml;于稠膏中加入蜂房蒸 馏液1000ml,搅匀,加入滑石粉 36g,搅匀,于0~10℃静置12小时,滤过,加入 15g吐温 80及苯甲醇 15g,搅匀,加入剩余蜂房蒸馏液及水适量,调至1500ml,搅匀,滤过,装入 具有抛射剂及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严封容器中,即得。
25 性状
本品内容物为棕褐色的液体;味苦。
26 鉴别(1)取本品20ml,加氯仿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氯仿液,蒸干,残渣 加氯仿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蒲公英对照药材 4g,加水50ml,煎煮30分钟, 滤过,滤液加氯仿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氯仿液,蒸干,残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 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2~5μl,对照药材 溶液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 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 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2)取〔鉴别〕
(1)项下氯仿提取后的水溶液,加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2次,每次20ml, 合并正丁醇液,用05%氢氧化钠溶液30ml振摇洗涤,弃去堿液,正丁醇液再用水洗至近 中性,将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忍冬藤对照药材 4g,加水50ml,煎煮30分钟,滤过,滤液加氯仿20ml提取,弃去氯仿液,取水溶液,同 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药 材溶液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65:35:10)(10℃以下放置) 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板预先饱和10分钟),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 105℃烘数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7 检查pH值 应为45~60(附录Ⅶ G)。 装量差异 取供试品5瓶,将内容物分别倒入经校正后的干燥量筒中,在室温下检视 每瓶装量不应少于标示量的5%。如有一瓶不符合规定,应另取5瓶,依法检查,均应符 合规定。 其它 应符合气雾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二部附录Ⅰ L)。
28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用于治疗口腔炎,口腔溃疡,咽喉炎等; 对小儿口腔炎症有特效。
29 用法与用量口腔喷雾用。每次向口腔挤喷药液适量,一日3~4次,小儿酌减。
210 规格每瓶装
(1)10ml
(2)20ml
211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古籍中的口腔炎喷雾剂 《外科十三方考》:[下编]蜡烛疳易入鼻;如换水不勤者,必有喉牙疼痛之苦(即惹起口腔发炎),慎之!如此日日熏之,约六、七日即可痊愈。《
《儿科要略》:[第一章·出生前后]第二节·临产之处置挖去者多,故婴儿穿着已毕,宜行拭口之法,以清洁其口腔,普通以甘草、银花煎汤,用药棉遍洗口内,热毒重者
《外科十三方考》:[下编]十三方的总结目录 1 拼音 2 《经验奇效良方》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乾坤夺命丹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乾坤夺命丹 1 拼音
qián kūn duó mìng dān
2 《经验奇效良方》 21 方名乾坤夺命丹
22 组成生白信石1两(研极细面),生硫黄2两(研极细面),白蜡3两。
23 主治一切气寒、食寒、阴寒,及男子肾寒,妇人白带,白痢疾,下泻,一切下部寒凉之症。
24 乾坤夺命丹的用法用量白水送下。
25 制备方法
将蜡熔化,即下二味合匀,出锅作丸,每丸4分。
古籍中的乾坤夺命丹 《外科十三方考》:[中编处方篇]附∶灵药释性者。不可不用,亦不可多用。杨鹏先经验救急方,乾坤夺命丹∶生白信石(一两研末)生硫黄(一两研末)白蜡
《疡医大全》:[卷三十一痘疹部(上)]碎金赋汤,东垣凉膈散。)痘如黑陷兮,夺命助以水杨。(夺命丹,水杨浴法。)赤艳肿兮,解毒入生黄归芍;(黄连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钤古方]外科李时珍 字东璧,号濒湖,性别男,身高约合现今163米,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经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氏所新增。每种药首先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详述产状;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说明体用。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当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攻效。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食蚁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有药圣的称号。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
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 “药圣”
扩展资料:
人物纪念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李时珍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在其故里蕲州城东南面风景秀丽的雨湖之滨修葺了墓冢,建成了"李时珍陵园"。陵园由本草碑廊、纪念展览、药物馆、百草药园、墓园五大部分组成,1982年,定为中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8年,湖北省文化局重修李时珍墓,李时珍塑像,通高435米,底座镌刻郭沫若亲笔题词。塑像后并列有两座墓冢,东侧为李时珍与其妻吴氏合葬墓,墓前有其子李建元、建中在明万历癸巳年(1593年)中秋所立的墓碑。
碑前青石上刻有著名人物画家蒋兆和所画的李时珍像,墓前另立石碑,上刻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的题词。1980年,在陵园内正式建立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机构——李时珍纪念馆。整个纪念馆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纪念馆仿古大门上镶嵌着邓小平同志于1987年7月8日亲笔题写的馆名。
纪念馆的展品主要有历史文物、文献、药物标本、图表、照片、画像、雕塑等1000余件,形象系统地介绍了李时珍的生平和《本草纲目》的伟大成就。藏品中有诸多古籍善本,自明清以来《本草纲目》各种版本弥足珍贵。
-李时珍
李时珍 (1518年-1593年)
字东璧,号濒湖,身高约合现今163米,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经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氏所新增。每种药首先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详述产状;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说明体用。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当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攻效。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食蚁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参考资料: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奇效良方》卷十三方之当归活血汤 41 当归活血汤的别名 42 处方 43 制法 44 功能主治 45 当归活血汤的用法用量 46 摘录 5 《张氏医通》卷十四方之当归活血汤 51 组成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运用 6 《症因脉治》卷四方之当归活血汤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当归活血汤的用法用量 64 运用 65 摘录 7 《万病回春》卷二方之当归活血汤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当归活血汤的用法用量 75 运用 76 摘录 8 《万病回春》卷五方之当归活血汤 81 组成 82 制备方法 83 功能主治 84 当归活血汤的用法用量 9 《伤寒六书》卷三方之当归活血汤 91 处方 92 功能主治 93 当归活血汤的用法用量 94 摘录 10 《眼科全书》卷三方之当归活血汤 101 组成 102 制备方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当归活血汤的用法用量 11 《眼科全书》卷四方之当归活血汤 111 处方 112 功能主治 113 当归活血汤的用法用量 114 摘录 12 《医方考》卷六方之当归活血汤 121 当归活血汤的别名 122 处方 123 功能主治 124 当归活血汤的用法用量 125 各家论述 126 摘录 13 《医便》卷三方之当归活血汤 131 组成 132 功能主治 133 当归活血汤的用法用量 134 运用 14 《医宗金鉴》卷五十七方之当归活血汤 141 组成 142 功能主治 143 当归活血汤的用法用量 15 《眼科临症笔记》方之当归活血汤 151 组成 152 功能主治 153 当归活血汤的用法用量 154 当归活血汤的临床应用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当归活血汤 1 拼音
dāng guī huó xuè tāng
2 英文参考Angelicae Decoction for Activating Blood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当归活血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二首。
4 《奇效良方》卷十三方之当归活血汤 41 当归活血汤的别名桃花散[1]。
42 处方当归身、升麻各一钱,槐花、青皮、荆芥穗、熟地黄、白术各六钱,川芎四钱[1]。
当归身 升麻各3克 槐花 青皮 荆芥穗 熟地黄 白术各18克 川芎12克
43 制法上药为细末[1]。
44 功能主治《奇效良方》卷十三方之当归活血汤主治肠游下血,湿毒下血[1]。
45 当归活血汤的用法用量每服三钱,米汤调下[1]。
每服9克,米饮调下,不拘时服。
46 摘录《奇效良方》卷十三方
5 《张氏医通》卷十四方之当归活血汤 51 组成当归三钱,赤芍药(酒洗)、生地黄(酒浸,捣烂)、桂心各一钱半,桃仁二十粒,茯苓、枳壳、柴胡各八分,甘草五分,炮姜四分,红花二分[1]。
52 制法除生地黄外,余药水煎去渣,入地黄再煎数沸,加陈酒调服[1]。
53 功能主治《张氏医通》卷十四方之当归活血汤主治挟血如见祟状[1]。
54 运用若不应,加穿山甲五分;又不应,加附子三分;有实热难用附子者,可与大黄一钱许同用[1]。
6 《症因脉治》卷四方之当归活血汤 61 处方当归、红花、桃仁、山楂、甘草、牡丹皮[1]。
62 功能主治《症因脉治》卷四方之当归活血汤主治劳役痢,下痢纯血,或腰背作楚,胁肋作痛,四肢倦怠,嗜卧减食,劳重即发[1]。
63 当归活血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1]。
64 运用血寒,加黑炮姜,血热,加黑山栀。
65 摘录《症因脉治》卷四方
7 《万病回春》卷二方之当归活血汤 71 处方当归1钱,芍药1钱,抚芎1钱,桃仁(去皮尖)1钱,红花5分,牡丹皮3分,香附3分,乌药3分,枳壳(去瓤)3分,青皮3分,官桂3分,干姜(炒黑)3分,甘草3分。
72 制法上锉1剂。
73 功能主治《万病回春》卷二方之当归活血汤主治血郁证。
74 当归活血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水煎服。
75 运用血结硬痛加大黄。
76 摘录《万病回春》卷二
8 《万病回春》卷五方之当归活血汤 81 组成当归、川芎、荆芥、薄荷、芍药、红花、甘草、牡丹皮、桔梗、防风、山栀、黄芩、连翘、白芷各等分。
82 制备方法上锉1剂。
83 功能主治《万病回春》卷五方之当归活血汤主治鼻准头紫黑,血冷凝滞。
84 当归活血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细茶1撮,水煎,食后温服。
9 《伤寒六书》卷三方之当归活血汤 91 处方当归8分,赤芍药3分,甘草3分,红花3分,桂心3分,干姜3分,枳壳3分,生地黄1钱,人参8分,柴胡8分,桃仁泥3分。
92 功能主治《伤寒六书》卷三方之当归活血汤主治伤寒挟血,无头痛、无恶寒,止身热发渴,小便利,大便黑,语言无伦,神志昏沉,如见鬼祟。
93 当归活血汤的用法用量方中诸药用量原缺,据《伤寒六书纂要辩疑》补。《张氏医通》有茯苓,无人参。
服3贴后,去桃仁、红花、干姜、桂,加白术、茯苓。
94 摘录《伤寒六书》卷三
10 《眼科全书》卷三方之当归活血汤 101 组成归尾、黄耆、没药、川芎、苍术、熟地、生地、赤芍、蒺藜、红花、香附、牛膝各等分。
102 制备方法上药为末。
103 功能主治《眼科全书》卷三方之当归活血汤主治惊振内障,或后生人患云翳小小,阴看不大,阳看不小,不见三光者。
104 当归活血汤的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温服。
11 《眼科全书》卷四方之当归活血汤 111 处方当归、赤芍、川芎、牛膝、紫苏、生地、乌豆、蒲黄、桂心、乳香、没药。
112 功能主治《眼科全书》卷四方之当归活血汤主治被物撞破外障,撞久血滞不散,无疼痛。
113 当归活血汤的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
114 摘录《眼科全书》卷四
12 《医方考》卷六方之当归活血汤 121 当归活血汤的别名当归活血散
122 处方当归1钱,川芎1钱,赤芍药1钱,红花1钱,紫草1钱,生地黄1钱5分(取汁更良)。
123 功能主治《医方考》卷六方之当归活血汤功在活血凉血。主治痘疮血热壅滞者。
124 当归活血汤的用法用量当归活血散(《治痘全书》卷十三)。
125 各家论述色紫为血热,色枯为血滞。热者凉之,枯者泽之,调血之道也。是方也,生地黄,凉血之品也;当归、川芎、赤芍药、红花、紫草、滑血之品也。凉者性寒,滑者质润,气利而已。
126 摘录《医方考》卷六
13 《医便》卷三方之当归活血汤 131 组成当归(酒浸)5钱,杜仲(姜汁炒去丝)5钱,赤芍药3钱,白芷3钱,威灵仙3钱,肉桂1钱。
132 功能主治《医便》卷三方之当归活血汤主治寒湿,气血凝滞腰痛。
133 当归活血汤的用法用量水、酒各1钟,煎至1钟,空心服。
134 运用加羌活2钱,防风1钱亦好。
14 《医宗金鉴》卷五十七方之当归活血汤 141 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生地、红花、紫草、黄芩、黄连、大黄。
142 功能主治《医宗金鉴》卷五十七方之当归活血汤主治痘之毒火入于血分,灼伤阴血,痘体干枯。
143 当归活血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15 《眼科临症笔记》方之当归活血汤 151 组成当归4钱,川芎2钱,白鲜皮2钱,银花3钱,白芍3钱,蒺藜3钱(炒),防风2钱,大贝3钱,荆芥穗2钱(炒),白芷3钱,青皮2钱,甘草1钱,地肤子3钱。
152 功能主治《眼科临症笔记》方之当归活血汤主治眼睑瘙痒,犹如虫行,不红不疼,痒无定时,两眼胞带黑暗色,视力稍减。
153 当归活血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154 当归活血汤的临床应用名人简介:
名人姓名:李时珍
出生年代:1518-1593
名人职称:医学家
名人国家:中国(明代)
相关介绍: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求父亲说:“我今年二十三岁了,老是考不上,您还是让我学医吧!”并且表示了这样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螅�⒕�牡亟趟�2患改辏�钍闭涔�怀很有名望的医生。大约到了三十八岁,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只任职一年,李便辞职回乡。[更多资料来源于http://wwwmrmynet]
在这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为了“穷搜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确实如此,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上万卷医书,而且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敦煌的经史巨作,他遍读了;几个古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他还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这些诗句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更多资料来源于http://wwwmrmynet]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象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象萆薢,有的说它象拔葜,有的又说它象贯众,说法很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更多资料来源于http://wwwmrmynet]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更多资料来源于http://wwwmrmynet]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更多资料来源于http://wwwmrmynet]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更多资料来源于http://wwwmrmynet]
在四处采访中,或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 刀破腹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更多资料来源于http://wwwmrmynet]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更多资料来源于http://wwwmrmynet]
当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攻效。[更多资料来源于http://wwwmrmynet]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更多资料来源于http://wwwmrmynet]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一五七八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190万字,五十二卷,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载方一万多个,附图一千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http://wwwmrmynet/show_mraspid=5723&wz=0&fl=
更多李时珍资料见下面网址:
http://dbaiducom/rsphpq=%D3%D0%B9%D8%C0%EE%CA%B1%D5%E4%B5%C4%D7%CA%C1%CF&tn=sitecnww
铃医的意思是什么?铃医是什么意思?
铃医的意思是:铃医líng yī旧时游走各处,手摇串铃召唤病家治病的医生。又称走方郎中。★「铃医」在《汉语大词典》第16593页 第11卷 1234★「铃医」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铃医
铃医的拼音líng yī
铃医是什么意思
( )
铃医
líng yī旧时游走各处,手摇串铃召唤病家治病的医生。又称走方郎中。
★「铃医」在《汉语大词典》第16593页 第11卷 1234 ★「铃医」在《汉语辞海》的解释
参见:铃医
铃医的英语单词1bell healer2folk practitioner3hand-bell healer4the bell-ringing doctor
本文2023-08-04 14:11:2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