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手阳明简介
手阳明为手阳明大肠经的简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水》。手阳明大肠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LI。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五行属金。《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本经从食指桡侧端商阳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出于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阳溪,沿前臂桡侧到达肘横纹外侧端的曲池,向上沿上臂外侧前缘,到肩峰前边的肩髃,再向上交会于项部的大椎,向前下进入锁骨上窝,络于肺脏,下贯膈肌,属于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交会人中部——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分别向上夹鼻孔旁的迎香,交足阳明胃经。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栗不复等症。手阳明大肠经(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图34(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详见百科词条:手阳明 [ 最后修订于2015/11/10 14:50:27 共49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清冷渊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清冷渊穴的定位 9 清冷渊穴的取法 10 清冷渊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清冷渊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清冷渊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清冷渊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清冷渊 1 拼音
qīng lěng yuān
2 英文参考Qīnglěngyuān TE11 [中国针灸学词典]
qīnglěngyuā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1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1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清冷渊 汉语拼音 Qinglengyuan 罗马拼音 Chinglengyuan 美国英译名 Bitter Cold Abys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TE11 日本 11 法
国 莫兰特氏 TR11 富耶氏 德国 3E11 英国 T11 美国 TB11
清冷渊为经穴名(Qīnglěngyuān TE11)[1]。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清冷泉[2]。“清冷渊”又作“清泠渊”,冷与泠通,冷仍读泠音[3]。《针灸全书》收录为清泠渊(Qīnglíngyuān TE11)。属手少阳三焦经[1]。清即清凉,冷即寒冷,渊即深潭,此穴能解三焦之热,如入清凉之深水,故名清冷渊[1]。清冷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肩臂痛,上肢痹痛,癫痫,目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头晕头痛,目痛目赤等。
4 清冷渊的别名清冷泉(《备急千金要方》),清吴(《西方子明堂灸经》),清灵(《普济方》),清泠渊(《针灸甲乙经》)[4]。
5 出处《针灸甲乙经》:清冷渊在肘上一寸,伸肘举臂取之。
6 穴名解清即清凉,冷即寒冷,渊即深潭,此穴能解三焦之热,如入清凉之深水,故名清冷渊[1]。
清,有去浊远秽,其色如青之义。《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论语·微子》:“身中清。”冷,清凉貌。《楚辞·七谏·初放》:“下冷冷而来风。”清冷,水名。“泠“与“清泠”均为水名。泠水有四,分别在宣城、关中、零陵、桂阳。《文选·西京赋》:“耕父扬光于清泠之渊。”注:“清泠水在南阳西鄂山上。”按“清泠渊”一作“清冷渊”。冷与泠通,冷仍读泠音。此穴在肘后,天井穴上1寸陷凹中,此穴名形容寒泉凛冽,凡诸毒热之病,均可选此穴。主治水液清冷、三焦火热之疾。[3]
7 所属部位上臂[5]
8 清冷渊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清冷渊穴在臂外侧,屈肘,当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6]。
清冷渊穴位于臂后区,肘尖(EXUE1)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EXUE1)上2寸。屈肘取穴[1]。
清冷渊穴位于肘尖(尺骨鹰咀)上方2寸处;或于天井穴直上1寸取穴[2]。
一说“肘上三寸”(《备急千金要方》)。
清冷渊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清冷渊穴在上臂的位置
清冷渊穴在上臂的位置
清冷渊穴在上臂的位置(肌肉)
清冷渊穴在上臂的位置(骨骼)
9 清冷渊穴的取法清冷渊穴位于臂后区,肘尖(EXUE1)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EXUE1)上2寸。屈肘取穴[1]。
以手插腰,于肘尖(尺骨鹰嘴)后上方2寸,与天井穴相直处取穴。
以手叉腰,于肘尖后上方2寸,与天井穴相直处取穴[7]。
10 清冷渊穴穴位解剖清冷渊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有中侧副动、静脉末支。分布著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中副动、静脉,桡神经肌支等。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1]。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臂背侧皮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肱深动脉分布[8]。
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和中侧副动、静脉末支[2]。
11 清冷渊穴的功效与作用清冷渊穴有疏通经气、清利湿热作用[1]。
清冷渊穴具有疏散风寒,通经止痛的功效。
凡诸毒热之病,可以取清冷渊穴,言穴能清热泻火,有如入清泠之深渊也,有透解郁热、舒筋活络之功。主治肩臂痛不举,偏头痛。[3]
古法种痘,取清冷渊、消泺2穴,以其能透解郁热之毒也,主治肩臂痛,臑肿不能举[3]。
12 清冷渊穴主治病证清冷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肩臂痛,上肢痹痛,癫痫,目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头晕头痛,目痛目赤等。
清冷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及肩臂疼痛不举、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等[1]。
清冷渊穴主治头痛,项强,目黄,肩臂痛等[2]。
清冷渊穴主治头痛、目黄、上肢痹痛[8]。
清冷渊穴主治癫痫,头痛,目痛,目黄;胁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7]。
头晕头痛,目痛目赤,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直刺05~1寸[7][8][2][1],局部有酸胀感[7]。
132 灸法可灸[1][7][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清冷渊穴的配伍清冷渊穴配肝俞、胆俞、阳陵泉治目黄[1]。
清冷渊穴配支沟治胁痛[1]。
清冷渊穴配臂臑治臂不能举[1]。
清冷渊配肩髃、曲池、巨骨,治肩不可举[7]。
清冷渊配天井、曲池、少海,治肘关节痛[7]。
清冷渊配太阳、风池,治头痛[7]。
清冷渊配肩髃、曲池,有行气通络的作用,主治肩臂痛。
清冷渊配太阳、率谷,有疏风通络的作用,主治头痛。
清冷渊配内关、期门,有舒肝止痛的作用,主治胁痛。
15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头痛振寒,清冷渊主之。肩不可举,不能带农,清冷渊主之。
《针灸大成》:主肩痹痛,臂臑不能举,不能带衣。
《胜玉歌》:眼痛须觅清冷渊。
《备急千金要方》:清冷渊、阳谷,主肩不举不得带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多少受到过因烫伤、摔伤、骨折等原因而引起的疾病,这其中有一个症状是我们都体验过,那就是疼痛。
不管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人,身体出现某种疾病,大多数都会表现出疼痛的症状。但疼痛并不一定是上面那些原因所引起的。
有时候,因为受寒,导致经脉血凝,运行速度减慢,从而引起气血瘀阻,这就可以引起疼痛;如果是因为正气不足,四肢百脉百骸空虚,也会发生疼痛。
总之,因为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受风、寒、湿、热等因素引起经络闭阻,影响气血的运行,就会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这些疼痛,有时还会伴有酸楚、麻木,或者有关节屈伸不利、僵硬、变形等等症状。
中医称这种情况为" 痹证 "。凡是肩痛、臂膀疼痛、腰痛、腿疼,或者周身疼痛,都可名为痹证。
现代 社会 ,痹症多有发生,比如长期坐办公室、长期卧床不运动、抑或是运动过度等等。
我们知道,治疗某一类疾病,找到致病的源头是很重要的,比如知道是受风寒,那么我们用温热发散的药物,病症就可以治愈;如果是受湿热引起的,那我们用利湿降火的药,那疾病也是可以治愈的;如果是久病而致肌肉消瘦,有阴亏的情况,那我们用滋阴养,也是可以治愈的。
关于疼痛,如果使用上面这些方法,逐风寒、去湿热、补阴阳都不行,还治不好,怎么办呢?
既然经脉已阻、瘀血已成,那么我们化瘀通络便是!
从这个思路出发,清代名医王清任认为,如果散风寒、去湿热、补阴阳等等办法都试过,还治不好,那么这个治疗身体疼痛的奇效良方就要知道了!它就是 身痛逐瘀汤 。
身痛逐瘀汤是出自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中的一方,由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灵脂,香附,牛膝,地龙共12味药组成。水煎服之。
身痛逐瘀汤以在桃仁、红花、没药、五灵脂、川芎、当归等主药以活血化瘀止痛,另外,没药、灵脂、香附则理气化瘀止痛;牛膝、地龙活血通经络而利关节;另用秦艽、羌活祛风除湿,甘草和药。
诸药合用,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祛风除湿的功效。
医家王清任以活血化瘀法治疗多种瘀血之证的方法是变化多样的,他所创制的方子在现代临床特别是骨伤科中常常应用,而身痛逐瘀汤这个方子主在活血行气、祛瘀通络、宣痹止痛,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瘀滞经络所导致的肩痛、臂痛以及腰痛腿痛,或者是全身疼痛而经久不愈者。在现代医学中常用来治疗肩周炎,颈椎病以及腰椎间盘突出和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
头痛、肩膀痛、腰痛、腿疼等等,都是可以用这个方子的,不过,在用药之前,需要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进行服用,确认无误之后再进行运用。切勿擅自用药,以免耽误病情。
依照中医的解释,是肾经不行了,肾虚养不了经络,经脉血管堵塞,不通则痛,肾一虚,百病既生,如骨质增生、头昏脑胀、四肢乏力、记忆力差(健忘)、周身疼痛等等都是关系到肾脏与其他脏腑的病变,主要是看哪种类型引起的,通过医生的望闻切问才能达到很好辨病效果
一般步入更年期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得此类的病比较多
先找医生帮老人拔罐,拔罐是解决疼痛的最好方法,再买一些通经络的药膏敷上痛疼处,再吃中药慢慢调理,这个病治起来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好的,主要看老人的心态以及医生的医术,通常都会在2~4个疗程会有很大改善,就说明病已经进入一个好转的状态
高龄的人建议最好不要服用西药,西药有副作用,老人体虚抵抗力弱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特异性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秉风穴的定位 9 取法 10 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秉风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主治病症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配伍 15 特效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秉风 1 拼音
bǐng fēng
2 英文参考Bǐngfēng SI12 [中国针灸学词典]
bǐngfē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I1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秉风 汉语拼音 Bingfeng 罗马拼音 Pingfeng 美国英译名 Straight Wind 各
国
代
号 中国 SI12 日本 12 法
国 莫兰特氏 IG12 富耶氏 德国 DÜ12 英国 Si12 美国 SI12
秉风为经穴名(Bǐngfēng SI12)[1]。出《针灸甲乙经》。秉风别名肩解[2]。属手太阳小肠经[1]。秉风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1][2]。秉即秉受,风指风邪,此穴在易受风邪之处,故名秉风[1]。主治肩臂疼痛,上肢酸麻,落枕,项强不得回顾,肩周炎,肩胛痛,上肢麻痹,肩痛不举,冈上肌腱炎,肩胛神经痛,咳嗽顽痰,支气管炎等。
4 出处《针灸甲乙经》:秉风,侠天窌,在外肩上小髃骨后,举臂有空。
5 特异性秉风穴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1]。
6 穴名解秉即秉受,风指风邪,此穴在易受风邪之处,故名秉风[1]。
秉,操持也。又通禀,有秉受之意。风,为外感六*之一。天子设专官监察风向,以占妖祥,即秉风政之官也。人体气息周行,有同于风。本穴主治风痛、风痨、气逆作喘等风气之病,如司风者之掌理诸风,故名“秉风”。[3]
7 所属部位肩胛[4]
8 秉风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秉风穴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5][6]。
秉风穴位于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上方冈上窝中。正坐取穴[1]。
秉风穴位于肩后肩胛冈上窝之中央,天宗穴直上,举臂时有凹陷处[2]。
秉风穴在手太阳小肠经中的位置
秉风穴的位置
秉风穴的位置(手太阳小肠经)
秉风穴的位置(肌肉)
秉风穴的位置(骨骼)
9 取法正坐俯伏位,在肩胛冈上窝中点,当天宗穴直上,举臂有凹陷处取穴。
秉风穴位于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上方冈上窝中。正坐取穴[1]。
前倾坐位或俯卧位,于肩胛冈上窝中央约肩胛冈中点上缘上1寸处取穴[7]。
快速取穴:举臂,天宗(以对侧手,由颈下过肩,手伸向肩胛骨处,中指指腹所在处即是天宗穴)直上,肩胛部凹陷处即是秉风穴[8]。
10 穴位解剖秉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冈上肌。有肩胛上动、静脉。分布著锁骨上神经后支和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皮肤较厚, 由第一、二、三胸神经后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致密, 纤维组织发达,并有纤维束连于皮肤。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斜方肌表面的背部深筋膜入该肌, 并继进其深面的冈上肌。前肌由副神经支配, 后肌由肩胛上神经支配。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冈上肌[1]。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冈上肌[6]。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分布;深层有肩胛上神经、副神经和肩胛上动脉的分支分布[6]。
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和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并有肩胛上动、静脉通过[2]。
11 秉风穴的功效与作用秉风穴有散风活络,止咳化痰的作用。
秉风穴有通经活络作用[1]。
秉风穴主治风邪,系手三阳经和胆经之会穴,有舒筋利节之功[3]。
12 主治病症秉风穴主治肩臂疼痛,上肢酸麻,落枕,项强不得回顾,肩周炎,肩胛痛,上肢麻痹,肩痛不举,冈上肌腱炎,肩胛神经痛,咳嗽顽痰,支气管炎等。
秉风穴主治肩臂疼痛、上肢酸麻[6]。
秉风穴主要用于颈、项、肩、背疾患等:如落枕、项强不得回顾、肩周炎、肩胛痛、上肢麻痹及咳嗽等[1]。
秉风穴主治肩臂疼痛,肩胛痛,上肢酸麻等[2]。
秉风穴主治肩痛不举,项强不得回顾,上肢酸麻;咳嗽顽痰[7]。
运动系统疾病:冈上肌腱炎, 肩周炎, 肩胛神经痛;
其它:支气管炎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7]。
一般直刺05~10寸[1][2][6]。
132 灸法可灸[1][7][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 艾条灸10~20分钟
14 配伍秉风穴配风池、天柱治项强[1]。
秉风穴配肩井、臑俞、肩髃治肩胛部肿痛[1]。
配肩髃、外关,有舒筋通络活血的作用,主治上肢酸麻,肩关节周围炎。
秉风配天容、肩井,治肩痛不可举[7]。
秉风配天宗、肩井、后溪,治肩背疼痛[7]。
配太渊、肺俞,有理肺止咳化痰的作用,主治咳嗽咯痰。
15 特效按揉秉风穴3~5分钟,或用艾条灸5~10分钟,可缓解肩胛疼痛[8]。
16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肩痛不可举,天容及秉风主之。
《针灸大成》:主肩痛不能举。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肩贞穴的定位 8 取法 9 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肩贞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主治病症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配伍 14 特效 15 文献摘要 16 研究进展 161 治疗乳痈 162 治疗肩周炎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肩贞 1 拼音
jiān zhēn
2 英文参考Jiānzhēn SI9 [中国针灸学词典]
jiānzhē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I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肩贞 汉语拼音 Jianzhen 罗马拼音 Chienchen 美国英译名 Shoulder Chasity 各
国
代
号 中国 SI9 日本 9 法
国 莫兰特氏 IG9 富耶氏 德国 DÜ9 英国 Si9 美国 SI9
肩贞为经穴名(Jiānzhēn SI9)[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属手太阳小肠经[1]。肩即肩部,贞指第一,此穴为本经入肩部的第一穴,故名肩贞[1]。主治肩胛痛,手臂麻痛,二肢不举,缺盆中痛,伤寒,寒热,耳聋,耳鸣,颌肿,瘰疬,肩胛疼痛,肩关节周围炎,腋汗,手臂不举,上肢麻木,齿痛,牙痛,颔肿,头痛,肩臂痛麻,上肢瘫痪,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核等。
4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脏俞五十穴……肩贞二穴。《针灸甲乙经》:肩贞,在肩曲胛下,两骨解间,肩髃后陷者中。
5 穴名解肩即肩部,贞指第一,此穴为本经入肩部的第一穴,故名肩贞[1]。
肩,项之下,臂与身连属处为肩。贞,通正。穴在夹臂缝中,举手与垂手皆不移其陷中。清静而贞,故以为名。《释名·释言语》:“贞,定也,精气不动惑也。正者不正,邪所干也;不定者定,精气复也。”肩贞之名具有双重含义。[2]
6 所属部位肩胛[3]
7 肩贞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肩贞穴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4][5]。
肩贞穴位于肩胛区,肩关节后下方,腋后纹头直上1寸。垂臂合腋取穴[1]。
肩贞穴位于肩部后下方,当腋后纹头直上1寸处;垂臂合腋取穴(《针灸甲乙经》)[6]。
肩贞穴在手太阳小肠经中的位置
肩贞穴的位置
肩贞穴的位置(手太阳小肠经)
肩贞穴的位置(肌肉)
肩贞穴的位置(骨骼)
8 取法正坐垂肩位,在肩关节后下方,当上臂内收时,当腋后纹头直上1寸处取穴。
肩贞穴位于肩胛区,肩关节后下方,腋后纹头直上1寸。垂臂合腋取穴[1]。
正坐垂肩,上臂内收,当腋后皱襞尽端直上1寸,三角肌后缘处取穴[7]。
快速取穴:正坐垂臂,从腋后纹头向上量1横指处即是肩贞穴[8]。
9 穴位解剖肩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筋膜、三角肌、肱三头肌、大圆肌、背阔肌。有旋肩胛动、静脉。分布著腋神经分支,深部上方为桡神经。皮肤由腋神经的下支臂上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致密,富有脂肪。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三角肌的后部, 穿该肌表面深筋膜入肌质内。以后,针可依序入桡神经肌支支配的肱三头肌长头,肩胛下神经支配的大圆肌和胸背神经支配的背阔肌(腱),可深达腋腔。
9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后缘→肱三头肌长头→大圆肌→背阔肌腱[1]。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长头→大圆肌[5]。
9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即肋间臂神经分布;深层有腋神经、桡神经和旋肱后动脉的分支分布[5]。
布有腋神经分支,深部上方为桡神经;并有旋肩胛动、静脉通过[6]。
10 肩贞穴的功效与作用肩贞穴有清头聪耳,通经活络的作用。
肩贞穴有通经、活血、散结作用[1]。
肩贞穴有舒筋利节作用,其所治为寒热风痹、肩中热痛、手足麻木、筋挛、肩臂不举、伤寒颔肿,凡不利于操作者,取此穴俾复其干事之能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治风痹、手臂不举、肩中热痛。”针之可以驱邪气,扶正气,使疾去,肩部得以端正。[2]
肩贞穴居于肩胛区肩关节后下方,故多用于治疗肩部疾患[7]。
11 主治病症肩贞穴主治肩胛痛,手臂麻痛,二肢不举,缺盆中痛,伤寒,寒热,耳聋,耳鸣,颌肿,瘰疬,肩胛疼痛,肩关节周围炎,腋汗,手臂不举,上肢麻木,齿痛,牙痛,颔肿,头痛,肩臂痛麻,上肢瘫痪,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核等。
肩贞穴主治肩胛痛、手臂麻痛、二肢不举、缺盆中痛[5]。
肩贞穴主要用于外感热病,耳疾及局部疾患等:如伤寒、寒热、耳聋、耳鸣、颌肿、瘰疬、肩胛疼痛、肩关节周围炎及腋汗等[1]。
肩贞穴主治肩胛疼痛,手臂不举,上肢麻木,耳鸣,齿痛,瘰疬,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6]。
肩贞穴主治耳鸣,耳聋,牙痛,颔肿,头痛;肩胛痛,缺盆中痛,肩臂痛麻、不能举,上肢瘫痪;瘰疬[7]。
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耳聋;
其它:肩关节周围炎,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核,头痛等。
12 刺灸法 121 刺法一般直刺05~10寸[1][6]。
直刺1~15寸[5]。
向外斜刺1~15寸,或向前腋缝方向透刺[7]。肩部及肩胛部有酸胀感,或可有麻电感向肩及指端传导[7]。
注意:针刺时,切不可偏向内侧,以免损伤胸侧壁,造成气胸[7]。
122 灸法可灸[1][5][7]。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13 配伍肩贞穴配完骨治耳聋、耳鸣[1]。
肩贞穴配肩髃、肩髎治肩周炎[1]。
肩贞穴配天宗、肩外俞治肩痛[1]。
肩贞配肩髃、肩髎、天宗、巨骨,治肩凝症[7]。
肩贞配肩髃,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肩臂疼痛,上肢瘫痪。
肩贞配天井,有消结散瘀的作用,主治淋巴结炎。
肩贞配完骨,有聪耳通窍的作用,主治耳鸣。
肩贞配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治上肢麻痹[7]。
14 特效以中指指腹按压肩贞穴,每次左右各揉按1~3分钟,可治肩胛痛、手臂麻木、耳呜、耳聋等[8]。
15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寒热,项疬,适耳(鸣)无闻,引缺盆肩中热痛麻痹不举,肩贞主之。耳鸣无闻,肩贞及完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风痹,手臂不举。
《针灸大成》:主伤寒寒热,耳鸣耳聋,缺盆肩中热痛,风痹,手足麻木不举。
《类经图翼》:主治伤寒寒热,颔肿,耳鸣耳聋,缺盆肩中热痛,风痹手足不举。
16 研究进展 161 治疗乳痈取肩贞、天宗,用2~25寸长毫针直刺,针用泻法,进针后提插至有酸、麻、胀痛感觉时,留针并以艾条灸针柄30~40 min,每灸5 min提插一次,在提插中,针感有的向肩胛和 扩散,灸至局部周围皮肤红晕面积达9~16 cm2为度[7]。
162 治疗肩周炎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臂臑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臂臑穴的定位 10 臂臑穴的取法 11 臂臑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臂臑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臂臑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臂臑穴的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研究进展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臂臑 1 拼音
bì nào
2 英文参考Bìnào LI14 [中国针灸学词典]
bìnào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1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臂臑 汉语拼音 Binao 罗马拼音 Pinao 美国英译名 Elbow Bon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LI14 日本 14 法
国 莫兰特氏 GI14 富耶氏 德国 DI14 英国 Li14 美国 LI14
臂臑为经穴名(Bìnào LI14)[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头冲,颈冲、背臑、臂脑、别阳。属手阳明大肠经[1]。臂臑为手阳明络之会。臂,通指上肢,臑指上臂,臂臑穴于上臂臑外,故名臂臑[1]。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
4 臂臑的别名头冲(《备急千金要方》),颈冲(《千金翼方》),背臑[2],臂脑[2],别阳(《黄帝内经太素》)。
5 出处《针灸甲乙经》:臂臑,在肘上七分(寸),腘肉端。
6 特异性臂臑为手阳明络之会。
7 穴名解臂,通指上肢,臑指上臂,臂臑穴于上臂臑外,故名臂臑[1]。
《说文》:“臂,手上也。”上肢统可称为臂。凡肉不著骨之处,可由肉上下通透者,即称“臑”。本穴正当上膊肉不著之处,故名之。[2]
8 所属部位上臂[3]
9 臂臑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臂臑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4][5]。
臂臑位于上臂后外侧,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距曲池穴7寸,当三角肌抵止部后缘处[6]。
臂臑位于臂部,曲池( LI11)上七寸,三角肌前缘处[1]。
臂臑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臂臑穴的位置(肌肉)
臂臑穴的位置(骨骼)
10 臂臑穴的取法臂臑位于臂部,曲池( LI11)上七寸,三角肌前缘处[1]。
垂臂屈肘时,在肱骨外侧三角肌下端。
自然垂臂,在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横平臑会,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取穴[7]。
快速取穴:屈肘紧握拳,使三角肌隆起,三角肌下端偏内侧,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8]。
11 臂臑穴穴位解剖臂臑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有旋肱后动、静脉的分支,及肱深动、静脉。分布著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皮肤由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稍厚,富胃脂肪组织。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过三角肌中点。该肌由臂丛后束腋神经支配。
11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1]。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5]。
11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臂外侧皮神经和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和胸肩峰动脉分布[5]。
12 臂臑穴的功效与作用臂臑有通络明目作用[1]。
臂臑有清热明目,通经通络的作用。
13 臂臑穴主治病证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合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
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目疾、颈项拘挛[5]。
臂臑主要用于颈项肩臂及眼睛疾患等:如颈项拘急、颈淋巴结核、瘿气、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瘰疬、上肢瘫痪、目疾等[1]。
臂臑主治肩臂疼痛,颈项强急,瘿气,瘰疬;以及肩关节周围炎,急性结膜炎等[6]。
臂臑穴主治颈项拘急,颈背肩臂痛,瘰疬;目赤肿痛,迎风流泪[7]。
运动系统疾病:上肢瘫痪或疼痛,肩周炎,颅顶肌肉痉挛;
其它:眼病,颈淋巴结核,头痛。
臂臑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1]。
14 刺灸法 141 刺法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5]。
一般直刺05~10寸,或针尖向肩部方向斜刺08~12寸[1]。
直刺05~1寸[6]。
直刺05~1寸,或向上斜刺1~15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肩部传导[7]。
直刺05~1寸,局部酸胀;或向上斜刺1~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肩部放散。
注意:不可深刺,凡肉腠大郄之处,其灵感传导功能亦大,须防其影响其他部分也[2]。
142 灸法可灸[1][5]。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艾柱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
15 臂臑穴的配伍臂臑配肩髃治肩臂痛[1]。
臂臑配臑俞、肩髃、肩贞,治肩臂不可举[7]。
臂臑配曲池、天宗、肩髃,治上肢不遂[7]。
臂臑配手五里治瘰疬[1]。
臂臑配睛明、承泣治眼病[1]。
臂臑配太阳、耳尖放血治急性结膜炎[1]。
臂臑配合谷、光明、二间,治目疾[7]。
臂臑配强间,有行气缓筋,活络止痛作用,主治颈项强。
臂臑配手三里、大迎,有豁痰行瘀,温经散结作用,主治颈部淋巴结核。
16 特效将艾灸条对准臂臑,距皮肤2~3厘米,每次灸5~10分钟,对白内障、视神经萎缩有辅助疗效[8]。
按揉臂臑3~5分钟,可缓解颈、肩部酸痛[8]。
17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寒热,颈疬,肩臂不可举,臂臑俞主之。
《类经图翼》:臂痛无力,寒热瘰疬,颈项拘急。
《针灸大成》:主寒热,臂痛不得举,瘰疬,颈项拘急。
18 研究进展古籍中的手阳明简介
本文2023-10-09 05:56: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2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