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作手工书签
手工书签制作步骤如下:
①准备好原材料:例如卡纸、彩笔等,如果卡纸你喜欢比较硬的,可以选择硬卡纸然后裁剪成为你喜欢的样子,彩笔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一个选择颜色,而对于书签的上面那根线,你也可以选择好自己喜欢的样式。
②准备好内容填充:内容填充上面的选择比较多,所以在制作书签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好一个内容填充,比如一些小的装饰品或者是在里面写上一些自己喜欢的字或者是一些名言名句,也可以找老师让老师帮你写一些赠言之类的,写好之后就可以准备装饰或者是塑封了。
③准备好装饰品:装饰品是一个备选方案,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选择的话主要是用一些小的花朵或者是一些笔画上去,或者是用针线缝上去一些好看的装饰品,但是需要考虑实用性的话,一些装饰品比较厚的话在使用书签的时候不是很方便,所以尽量弄得薄一些。
④准备好塑封材料:书签,经常使用的话会出现一个坏掉的情况,所以一定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可以在自己制作完成之后用塑封封一下,封好之后,不会出现坏掉或者是弄脏的情况了,所以一定要塑封一下,这是很关键的一个步骤的!
:
书签是一种纸质、电子、植物叶片、金属制作的读书用的标签。用作题写书名,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及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书签是指为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又衍生出电子书签等,以记录阅读进度和心得。
古代指悬于卷轴一端或贴于封面的署有书名的竹、牙片、纸或绢条,指贴在线装书书皮上的标有书名的纸或绢的条儿,其上的文字可以手写或印刷。有些新式装订的书也仿照它的形式直接印在书皮上。
在网络中指在gopher客户程序(client)和web浏览器(browser)中,用户在菜单或页上做的标志,以便作为今后查找的参考。在gopher客户程序中,所有书签出现在一个gopher的菜单上。在Web浏览器中,它们出现热点清单(hot list)或者收藏夹中。
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起了很大作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学文化的一项重大贡献。纸,作为书写材料,并不是从来就有的。相传中国上古曾有过结绳记事的时代。那时,连文字也不曾有,更谈不上书写文字的纸张了。商、周时代文字已经成熟,可还不曾有纸,我们的祖先就想出了各种记录文字的办法。他们起初是把文字镌刻在乌龟的腹甲和牛、羊等动物的胛骨上。刻在这些甲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1898年,河南安阳小屯村农民耕地时,无意掘得许多刻有文字的“甲骨”,被收购药材的人买了去。第二年,古文字学家王懿荣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从这些甲骨上发现了文字。安阳小屯一带原是殷商的废墟,所以学者们认定它是商代的文字。这些甲骨片距今大约已有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内容大多是商代奴隶主阶级占卜的纪录,所以又叫“卜辞”。然而,甲骨得来是很费事的,刻字也不方便,所以使用甲骨的时间不是很长。而且在商代,除了甲骨外,人们还把文字刻在石头上和青铜器上。春秋战国以后,我们的祖先又开始使用新的记载文字的材料──简牍和缣帛。简牍是几种东西的总称。把竹子、木头劈成狭长的小片,再将表面刮削平滑,这种用作写字的狭长的竹片或木条叫做竹简或木简,较宽的竹片或木板叫做竹牍或木牍。简的长度不一样,有的三尺长,有的只有五寸。经书和法律,一般写在二尺四寸长的简上。写信的简长一尺,所以古人又把信称为“尺牍”。每根简上写的字也不一样多,有的写三四十个字,有的只写几个字。较长的文章或书所用的竹简较多,须按顺序编号、排齐,然后用绳子、丝线或牛皮条编串起来,叫做“策”或者“册”。当时,除使用简牍外,丝帛也开始用来作为书写的材料。缣帛是用蚕丝织成的,往往一部书就写在一卷缣帛上,所以后来有以卷计书的说法。简牍和缣帛作为书写的材料,与甲骨、青铜比较有明显的优点。简牍的制作材料竹子和木头来源广泛,加工也方便,可以用笔墨书写,写错了还可以用刀削去重写。缣帛柔软、光滑、轻薄,易于运笔、舒卷。1972年4月和1974年初,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从长沙马王堆一号和三号两座西汉墓葬中,发掘出竹简900多根,上面的文字是墨书隶体,还有一幅书写12万多字的帛书和五幅精美的彩绘帛画。这说明,直到西汉,简牍和缣帛还是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尽管简牍和缣帛有其优点。但是它们也有不足的地方。简牍较重,不便于翻阅和携带。有的存放时间长了,还往往会开裂。将简串起来的皮绳一断,竹片散乱,也不容易恢复原样。史书上说,秦始皇当年每天批阅的竹简公文,重达一百多斤。西汉的时候,齐人东方朔上书汉武帝,用了三千根木简,由两个身强力壮的人将它们抬进宫去。汉武帝看完它,足足花了二个月。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外出游学,随身携带的书就足足装了五车,故有“学富五车”的典故。这样多的简册,运输、存放都很麻烦,人们常形容说:“汗马牛”、“充栋宇”。因而形成了“汗牛充栋”的成语。缣帛也同样有许多不便之处。它虽然比简牍轻,但价钱太贵,普通读书人用不起。正因为简牍和缣帛还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所以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找到一种能为大多数人利用的书写材料──纸便慢慢地发明出来了。我国最早的纸是用什么原料做成的呢?东汉的许慎在他编写的我国第一部条理清楚、体系分明的字典《说文解字》里谈到“纸”的字源时说:“纸”从系旁。这说明,早期的纸与丝有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植桑养蚕,缫丝织绢了。商代以前就种桑养蚕,到西汉前期,丝织在社会经济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一般用较好的蚕茧抽丝织绸,用剩下的较差的茧子做丝绵。做丝绵时,先把茧子煮烂、洗净,然后放到浸没在水中的蔑席上捶打,直到茧衣被捶得稀烂,接着把连成一片的丝绵取出,这就是漂絮。漂絮之后,蔑席上还必然会有一层互相交织的乱丝贴着,漂絮的次数多了,当把蔑席凉干后,它上面就附着一层由残絮形成的薄薄的丝片。人们把它剥下来,发现它同缣帛相近,可用作书写,古人称之为“赫蹄”。“赫蹄”与缣帛不一样,虽然也是由蚕丝构成的,但它不是像缣帛那样由经纬线制成,而由丝絮粘连在一起而成。“赫蹄”在西汉时期的皇宫中已经使用。据古籍记载,公元前12年,汉武帝后宫一个姓曹的女子生了一个儿子,引起了皇后妹妹赵昭仪的嫉妒,将她投入监狱,并派人用“赫蹄”包裹着毒药,上面写着字,迫她自杀。应劭《风俗通》中说:“赫蹄,薄小纸也。”由于赫蹄是做丝绵时的副产品,所以来源有限,价钱也高,不可能大量生产和使用,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然而赫蹄的制作方法给了人们很大启发,是我国古代造纸术的重要开端。经过不断的摸索、试验,终于成功地发明了植物纤维纸。植物纤维纸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呢?古籍上没有记载,但是在193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罗布淖尔的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了一片西汉宣帝时期的麻纸。1957年在陕西西安灞桥一座西汉墓葬里,发现了一叠麻纸,经揭剥分成80多片。因出土于灞桥,故称“灞桥纸”。其年代为公元前2世纪。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植物纤维纸。当然那时的制作是很粗糙和原始的。那么如何把植物纤维纸从粗糙和原始变得更为精细呢?东汉时的蔡伦精心总结了民间造纸的经验,改进了造纸的工艺,又选用价格便宜的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等作为造纸原料,这些东西不仅容易得到,而且比之原始植物来也便于加工。加工方法是:先把这些东西搅拌石灰,沤过,再放在石臼中舂,把纤维舂散,然后加水煮烂,掺和胶一类有粘性的物质,使纤维互相溶合成浆状,再用细帘在浆中均匀地捞出这些细碎的纤维,让它干燥。这样就制成了质地轻薄、价廉耐用的纸。公元105年蔡伦把造纸的方法上奏给汉和帝,得到汉和帝赞赏,并把他的造纸方法推广。公元116年蔡伦被封为龙亭侯,人们就把他发明的纸称为“蔡侯纸”。蔡伦在我国造纸发展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蔡伦改良了造纸术以后,东汉末年又出现了一位造纸能手,名叫左伯。他造出的纸匀结细密,洁白光辉,色泽鲜明。随着纸的广泛应用,造纸原料的范围也扩大了。东晋用稻秆、麦秆造纸,叫“土纸”;又用藤皮造纸,叫“藤纸”或“藤角纸”;北方生长植树,用植树皮造纸,叫“格皮纸”;南方产竹,从宋代开始用竹造纸,叫“竹纸”等等。由于造纸原料范围的扩大,造纸工业自然也就迅速地发展。在魏晋时,已经有人用黄叶汁将纸染成**;南北朝时更有青、赤、绿等各种颜色的纸,十分美观。4世纪起,四川、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地先后成为有名的造纸产地。1637年,明朝的科学家宋家应星在他的著作《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古代造纸技术。其中提到的造竹纸的方法是:先把竹子截剖成片,拌入石灰浸在塘里,然后取出煮上几天,再去掉杂质放到土坑上发酵;再用石碾碾碎加水调成纸浆,放在槽内;用绷着竹帘的木框,从纸浆中荡过去,竹帘上便留下一层纤维,把竹帘铺在压榨器上,掀开竹帘,这层湿纸便落下;一层层堆积起来的湿纸经过压榨烘干,就造出一张张纸来。现代的工业造纸是一个机械化连续过程,但它的生产工艺的基本原理,与古代造纸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元代以后,我国造纸业处于缓慢发展时期。直到1891年上海兴办“伦章造纸局”,引进外国的机器造纸技术,我国造纸开始由手工制作转入了机器制造的阶段。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在魏晋时首先传到朝鲜,公元610年又从朝鲜传到日本。公元751年唐朝与 人发生战争,一些唐兵被 人俘去,其中有造纸工匠,他们又把造纸技术传给了 ,于是 也设立了造纸工厂。以后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埃及与摩洛哥,也学到了我国的造纸技术。公元1150年,西班牙有了造纸工场。再后来,德国、英国、荷兰也造起纸来了。16世纪后,造纸技术由欧洲传到北美洲。此后,逐渐传遍了全世界。我国古代的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在我国以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手工书签的制作过程如下:
1、选择你要的纸张。选择硬卡片纸支撑你的书签,然后另选图案或图像粘贴在上面。可随意用其它纸进行拼贴或选择多个图案。
2、剪纸。书签的大小随你喜欢。把硬卡片纸剪成只有25毫米长、不突出的小书签,或选择制作一个5到75毫米宽的传统书签。
3、添加细节。使用经过筛选的装饰纸或图案,把它们剪下贴到卡片纸上。可把一张纹理纸或从杂志剪下的图案贴在整张卡片纸上,以方便为你的手工作品增添风格。
4、把书签封起。为了保护书签免受磨损或损坏,可为书签加上一层保护套。如果可以,可用塑料套进行层压。你也可以把在书签两旁粘贴相同长度的宽包装胶带,以制造同样的效果。
5、作最后修饰。用打孔机在书签顶部打一个洞。剪下15到20厘米的丝带,然后折半。把形成圈的那端穿过书签上的洞, 再把另一端的尾巴穿过圈,拉紧。可添加多种丝带,让你的书签更有质感和丰富多彩。
书签:
是一种纸质、电子、植物叶片、金属制作的读书用的标签。用作题写书名,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及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书签是指为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又衍生出电子书签等,以记录阅读进度和心得。
书签画面随意,取材广泛,哪怕是一张用过的火车票、飞机票都可以当作书签,除图面内容外,艺术化的书签也常在材料和造型上有所创新。书签比折书等记页码方式更方便,对书的损坏度更低,是很好的一种记页码方式。
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纺织印染
中国古代的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直至今天,我们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艺术品都是纺织和印染技术的产物。
中国机具纺织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腰机。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机械缫车、纺车、织机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斜织机,唐以后中国纺织机械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原料多样化
古今纺织工艺流程和设备的发展都是因应纺织原料而设计的,因此,原料在纺织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纤维均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如地中海地区以前用于纺织的纤维仅是羊毛和亚麻;印度半岛地区以前则用棉花。古代中国除了使用这三种纤维外,还大量利用长纤维——蚕丝。
蚕丝在所有天然纤维中是最优良、最长、最纤细的纺织纤维,可以织制各种复杂的花纹提花织物。丝纤维的广泛利用,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纺织工艺和纺织机械的进步,从而使丝织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纺织技术。
各种类型的纺织机
1.纺坠
纺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于纺纱的工具,它的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新时石器时代。根据考古资料,在全中国三十几个省市已发掘的早期居民遗址中,几乎都有纺坠的主要部件纺轮出土。出土的早期纺轮,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经简单打磨而成,形状不一,多呈鼓形、圆形、扁圆形、四边形等状,有的轮面上还绘有纹饰。
纺坠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原始社会的纺织生产,对后世纺纱工具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并且它作为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几千年,即使在二十世纪,西藏地区一些游牧藏民,仍在用它纺纱。
2.纺车
古代通用的纺车按结构可分为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两种。手摇纺车的图像数据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多次发现,说明手摇纺车早在汉代已非常普及。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最早的图像数据是江苏省泗洪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手摇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手,操作时,需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而脚踏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脚,操作时,纺妇能够用双手进行纺纱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纺车自出现以来,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纺纱机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区仍然把它作为主要的纺纱工具。
3.水力大纺车
古代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为5枚。宋元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各种传世纺车机具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有几十个锭子的大纺车。大纺车与原有的纺车不同,其特点是:锭子数目多达几十枚,及利用水力驱动。这些特点使大纺车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以纺麻为例,通用纺车每天最多纺纱3斤,而大纺车一昼夜可纺一百多斤。纺绩时,需使用足够的麻才能满足其生产能力。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如单就以水力作原动力的纺纱机具而论,中国比西方早了四个多世纪。
4.踏板织机
踏板织机是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纺织机的通称。踏板织机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说明。研究者根据史书所载,战国时期诸侯间馈赠的布帛数量比春秋时高达百倍的现象,及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织机的汉画象石等实物史料,推测踏板织机的出现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织机采用脚踏板提综开口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以生产平纹织品为例,比之原始织机提高了20至60倍,每人每小时可织布03至1米。
织品的染色
中国古代用于着色的材料可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其中以后者为古代主要的染料。古代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多种植物染料的性质,并发明了多种染色技术和被称为「缬」的防染印花技术。各种染料均有其着色原理,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虽然都是色料,但它们的着色原理却是不同的。矿物颜料着色是通过粘和剂使之粘附于织物的表面,但颜色遇水即容易脱落。植物染料则不然,染制时,其色素分子是通过与织物纤维亲合而改变纤维的色彩,所着之色虽经日晒水洗,均不易脱落或很少脱落。
古代常用的矿物植物染料实在多不胜数,古人根据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创造的染色工艺计有:直接染、媒染、还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种和工艺方法的多样性使古代印染行业的色谱十分丰富,古籍中见于记载的就有几百种,特别是在一种色调中明确地分出几十种近似色,这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染料的组合、配方及改变工艺条件方能达到。
主要织品
中国纺织,历史悠久。纺织产品可归纳为刺绣、丝绸、服饰和地毯四大品种。这四大品种,制作工艺各不相同,风格独具,下面分别对它们作简单介绍。
刺绣
刺绣作为手工艺的刺绣,是在一般缝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穿针引线缝制衣服,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中国刺绣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不但使用骨针,而且有了纺织。中国的刺绣,数千年来大体上是沿着这样一条线发展的:先是刺绣衣裳,又扩展到刺绣起居的日用品,以后才上升到刺绣观赏品。直到现在,依然是分作两类,即刺绣生活用品和刺绣书画。
刺绣是一种原发性的艺术,是为了自己生活的美好而创造出来的。刺绣质朴纯真,表现出刺绣艺人内在的深情。
丝绸
丝是蚕在结茧时所吐出的一种液体,由丝蛋白和丝胶经过空气凝固而成。丝的性能优良,韧性大而且弹性好。一条蚕可吐丝1000米长左右。养蚕缫丝,丝织刺绣,成为中国古代妇女的主要劳动。一条小小的虫儿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了那么大的作用,并引起全世界的震动。
中国的丝织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中国的丝织物开始于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2735-2175年。
中国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和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是两个鼎盛期。在丝织方面也是空前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并有许多实物流传下来。长期以来,中国不但是发明丝绸的国家,并且是有这种手工业的唯一国家。由于高级丝织品的向外输出,中国被世界各国誉为"丝
国"。
现在所称的"绸",是丝织物类称。绸,质地较细密,但不过于轻薄,有生织、熟织、素织、(平纹上起简单花纹)之分。
中国丝织物的图案花纹,一开始就呈现出丰富多采的景象。不论小花、大花、单色、彩色,也不论几何自然形,都适应着丝物结构和实际用途,并且且又与同时代的艺术装饰相映照。中国传统的工艺装饰图案,在题材和内容上不仅讲究形式的美感,更强调吉祥的含义。那些辟邪驱恶的命题也是为了平安纳福。
丝绸锦缎,以其华美高贵的品质赢得了全人类的珍爱,又以各种不同的织造技艺使其繁杂多样,加之风格独异的艺术匠心,因而造就了三千年的辉煌。
服饰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意。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影响而生成的。汉唐(公元前206--公元907)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
清代(公元1644--1911)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以上衣下裙为时尚。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裙子、大衣、围巾、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彻底摆脱了老式样,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著。
地毯
中国约在(清)咸丰十年至同治十年之间(1860-1871)开始生产地毯。地毯图案设计,大约出现在19世纪最后的几年。20世纪初,中国地毯在图案设计、设色、工艺三方面渐趋成熟,至20年代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地毯。
中国地毯的标准制式:
地毯图案的基本章法,主要反映在内纹样的布局以圆夔纹样为主占据地毯中心部位,四个角隅由等边三角形的角云装饰,地毯的外部环绕着小边和大边,地毯的边缘是一圈狭窄而没有任何装饰的匝边。
清代(公元1644--1911)的地毯。主要用于朝廷礼仪、帝后生活以及京中官宦人家,少数为民间喜庆活动使用。
中国地毯图案的格局、纹饰以富丽堂皇、庄重肃穆、色彩典雅而不媚俗蓍称于世。1920年以后,中国地毯又产生了彩枝式、美术式等类图案。
如何制作手工书签
本文2023-10-09 06:05: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2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