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艾叶散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古籍中的艾叶散简介,第1张

《杨氏家藏方》卷十三处方鹤虱、艾叶、榼藤子、白胶香各等分。制法上锉散。功能主治漏疮。用法用量用瓦饼子内烧烟,熏患处。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三《圣惠》卷九十三别名艾香散处方艾叶半两(微炒),黄连半两(去须,微炒),木香半两,当归3分(锉,微炒),诃黎勒3分(煨,用皮),干姜1分(炮裂,锉),龙骨3分。制法上为细散。功能主治小儿冷痢,多时不断。用法用量艾香散(《圣济总录》卷一七八)。摘录《圣惠》卷九十三方出《千金》卷十二,名见《圣惠》卷三十七处方干姜2两,阿胶2两,柏叶2两,艾1把。功能主治吐血内崩上气,面色如土。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5升,煮取1升,纳马通汁1升,煮取1升,顿服。摘录方出《千金》卷十二,名见《圣惠》卷三十七《圣惠》卷五十九处方艾叶1两(微炒),白石脂2两,白术3分,龙骨1两,当归1两(锉,微炒),干姜3分(炮裂,锉),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阿胶3分(捣碎,炒令黄燥),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制法上为细散。功能主治久冷痢,食不消化,四肢不和,心腹多痛,少思饮食。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粥饮调下,不拘时候。摘录《圣惠》卷五十九《圣惠》卷七十五处方艾叶3分(微炒),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芎藭3分,干姜3分(炮裂,挫),当归1两(锉,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桑寄生3分。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妊娠胎动不安,腹内(疒丂)痛。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稍热服。摘录《圣惠》卷七十五《圣惠》卷七十七处方艾叶3分(微炒),地榆1两(锉),干姜3分(炮裂,锉),当归1两(微炒),赤石脂3分。制法上为细散。功能主治堕胎后,恶物下,四体虚,困闷不能自胜。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前以淡竹沥调下。摘录《圣惠》卷七十七《圣惠》卷七十九处方艾叶1两(微炒),黄柏3分(涂蜜微炙,锉)

详见百科词条:艾叶散 [ 最后修订于2009/3/4 22:20:38 共209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端午插艾是汉人很重要的习俗,根据宋代吕原明《岁时杂记》记载:

“端五京都士女簪戴,皆剪缯楮之类为艾,或以真艾,其上装以蜈蚣、蚰蜒、蛇蝎、草虫之类。”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身上和发饰已很少见插艾,但有些地方至今仍然保持端午节在门框上插两株艾草的习俗,那么,这种习俗是怎么来的?

古人在端午节这一天,会“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荆梦岁时记》),或“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或“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岁时杂记》),“五月朔,家家悬硃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这些古籍记载的都是当时端午插艾的状况,他们或直接在门上插艾草,或将艾草做成老虎的样子,然后寄托了心中的美好愿景,期盼通过艾草的药效和诚心祈福,能让自家驱邪避害,平安多福。

但通过艾草来驱瘟辟邪的习俗却是来自远古,早于端午节的出现,那时我们的先祖已经认识到艾草可入药,“艾叶能灸百病”,春秋之前就有记载医者将艾草用于针灸,而长期的实践也证明,熏艾草可以抗菌、抗病毒、止血、祛痰、平喘、镇静、抗过敏和护肝利胆等,其药效最好当是农历五月时,五月中下旬到了夏至艾草就会长得很快,药效降低,所以端午前后采集艾草晒干是最好的时间段。

同时古代先民认为农历五月初五是恶月恶日,气候湿热,毒虫出没,瘟病流行,人们容易得病,巫术是远古时期驱除毒病的最主要手段,远古的巫术与今日人们理解的并不一样,不尽是迷信,除了咒语、巫舞、符图外,还会配合使用艾草、菖蒲、雄黄之类药物,后来符咒部分的咒语、巫舞、符图逐渐失传,但插艾挂蒲和喝雄黄酒却保留了下来,再后来蛇越来越少见,雄黄酒也很少人喝了,到了今日,就只剩下了插艾挂蒲的习俗了。

而从实用的角度看,艾草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也可净化空气,艾草无毒无害,却又能起到蚊香和空气净化器的作用,人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用呢?

以上是关于端午插艾的由来,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炮制 4 功能主治 5 法制熟艾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法制熟艾 1 拼音

fǎ zhì shú ài

2 处方

陈久黄艾。不以多少,择取叶。

3 炮制

入臼内,用木杵轻捣令熟,以细筛隔去青渣,再捣再筛,如此三次,别以马尾罗子隔之,更再捣,罗,候柔细黄熟为度。

4 功能主治

主灸百病。

5 法制熟艾的用法用量

世人著灸,多无法度,徒忍痛楚,罕能愈疾,今于《圣惠》《千金》、《外合》等方内,摭取点穴分寸、作炷大小、壮数多少等法于后。定分寸法:取病人男左、女右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纹相去为一寸,应取穴及作炷分寸,并依此法。

点灸穴法:凡点穴时,须得身体平直,四肢令拳缩,坐点令仰,立点令倾侧,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烧肌肉,虚忍痛楚。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立点,则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

作艾炷法:凡下火点灸,须令艾柱根下,广三分,长亦三分。若减此,不复孔穴,不中经脉,火气不行,亦不能除病。强壮人亦可稍增令大。周岁以里小儿,可如小麦大。

点火法:古来用火灸病,忌八般木火。今即不用木火灸人,不犯诸患,兼去久疴。

以清油点灯,灯上烧艾茎点灸,兼滋润灸疮,至愈已来,且无疼痛,用蜡烛更佳。

又火珠耀日,以艾承之,遂得火出,此火灸病为良。次有火照耀日;以艾引之,便得火出,此火亦佳。

下火灸时法:皆以日正午已后,乃可下火灸之,时谓阴气未至,灸无不著。

午前平旦,谷气虚,令人颠眩,不可卧灸,慎之,慎之。其大法如此,卒急者不可用此例。若遇阴雾,天起风雪,忽降猛雨,炎暑、雷电、虹霓暂时且停。

候待清明,即再下火灸。灸时不得伤饱、太饥、饮酒、食生硬物,兼忌思虑愁忧,怒呼骂叫,吁嗟叹息,一切不祥,忌之大吉。治灸疮不发法:凡著灸疗病,历春、夏、秋、冬不较者,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出,所患即瘥。如不得疮发脓出,其疾不愈。《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脓出自然愈疾。今用赤皮葱三、五茎,去其葱青,于灰火中煨熟拍破,热熨灸疮十馀遍,其疮三日自发,立坏,脓出疾愈。淋洗灸疮法:凡著灸治病,才住火,便用赤皮葱、薄荷二味煎汤,温温淋洗灸疮周回约一、二寸已来,令驱逐风气于疮口内出。兼令经脉往来,不滞于疮下,自然疮坏疾愈。

若灸疮退火痂后,用桃树东南枝、稍青嫩桃皮二味等分煎汤,温温淋洗灸疮,此二味偏能护灸疮中诸风。若疮内黑烂溃者,加胡荽,三味等分煎汤,温温淋洗,灸疮自然生好肉也。若灸疮疼痛不可忍,多时不较者,加黄连,四味等分煎汤淋洗,立有神效。壮数多少法:(千金方)云,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疾,病根深笃者,可倍多于方数。其人老小羸瘦者,可复减半。

依扁鹊灸法,有至五百壮、千壮者,皆临时消息之。推人神所在法:一日足大指,二日外踝,三日股内,四日腰,五日口、舌、咽、悬雍,六日足小指,七日内踝,八日足腕,九日尻,十日背、腰,十一日鼻柱,十二日发际,十三日牙齿,十四日胃,十五日遍身,十六日胸、乳,十七日气冲,十八日腹内,十九日足趺,二十日膝下,二十一日手小指,二十二日伏兔,二十三日肝俞,二十四日手阳明、两胁,二十五日足阳明,二十六日手、足,二十七日膝,二十八日阴,二十九日膝、胫、颞、俻,三十日关元下至足心。

已上上神所在之日,禁忌著灸。若遇病急切,不拘此例。

6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古籍中的法制熟艾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银杏

,卧十一个(炒黄),麻黄三钱,苏子二钱,款冬花、法制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钱,杏仁(去皮(并《摄咳

《幼幼新书》:[卷第三十三]胎赤眼第二

皮,在夏秋合用黄橘皮;大黄在春即生用,在夏秋如前法制。并捣罗为末,每服一钱匕,以甜竹叶汤调下,食后临

《普济方》:[卷三十八大肠腑门]脏毒下血

嚼。米饮送下。治男子脏毒下血。用冰蜜水任意饮之。法制香附方治诸下血。用大香附杵去毛皮。以童子小便浸一

《鸡峰普济方》:[卷第十一]妇人崩漏

动下血腹痛不止当归阿胶地榆(各一分)白芍药白龙骨熟艾干姜蒲黄(各半两)熟干地黄牛(重校定此方内熟地黄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二妇人诸疾门]月水不调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处方人参川芎菖蒲各30克(节密,炒)熟艾120克(糯米饮调作饼,焙干)食茱萸(汤洗)当归各22克白芍药熟干地黄各45克制法上为末,煮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补营卫,固经脉。妇人崩漏,小腹满痛。用法用量每服50丸,酒、饮任下。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方出《千金》卷十,名见《三因》卷十别名千金丸处方三月生艾1束(捣取汁,铜器中煎如漆,密封之),大黄6铢,黄连6铢,凝水石6铢,栝楼根6铢,苦参6铢,亭苈6铢。制法上为末,以艾煎和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风疸,小便或黄或白,洒洒寒热,好卧不欲动;举身皆黄,其脉阳浮阴弱。用法用量千金丸(《普济方》卷一九六)。有热,加苦参;渴,加栝楼;小便涩,加葶苈;小便多,加凝水石;小便白,加黄连;大便难,加大黄,所加并倍之。摘录方出《千金》卷十,名见《三因》卷十《杨氏家藏方》卷十五处方艾叶(米醋浸1宿,炒焦)1两,陈橘皮(去白)1两,高良姜(挫,炒)1两,干姜(炒)1两,赤芍药1两,白芍药1两,吴茱萸(汤洗7遍,炒)1两,蓬莪术(煨,切)1两,龙骨1两,牡蛎(煅)1两。制法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妇人血海虚冷,月候过多,崩漏带下,腹胁(疒丂)痛。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食前煎艾叶汤送下。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五《三因》卷十八处方食茱萸(汤洗)7钱半,当归7钱半,熟地黄1两半,白芍药1两半,石菖蒲(炒)1两,川芎1两,人参1两,熟艾4两(用糯米饮调作饼,焙)。制法上为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常服补营卫、固经脉。主崩伤淋沥,小肠满痛;妇人室女经候不调,脐腹冷痛,腹常胀满,至晚则增。用法用量《得效》本方用法:用缩砂、香附汤送下。摘录《三因》卷十八《鸡峰》卷十六处方艾青5两,干姜2两,附子1两。制法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常服补血脏,解劳倦,止疼痛,消胀满,厚肌肉。主

详见百科词条:艾煎丸 [ 最后修订于2009/12/10 22:55:05 共307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艾叶散简介

《杨氏家藏方》卷十三处方鹤虱、艾叶、榼藤子、白胶香各等分。制法上锉散。功能主治漏疮。用法用量用瓦饼子内烧烟,熏患处。摘录《杨氏家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