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和“坤”是在古时什么意思?
乾坤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易经》借指天地、阴阳或江山,指天地或阴阳两个对立面。本是易经上的两个卦名,用“乾”表示天和阳,用“坤”表示地和阴,后借称天地、阴阳、男女、夫妇、日月等。
乾坤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qián kūn。一指《易》的乾卦和坤卦,二指天地,三指日月,四指国家、江山、天下。五指局势,大局。六指帝、后。七指玄虚;花招。乾坤,一般代表天地,南北,阴阳。乾、坤是先天八卦中的两卦,乾为天,坤为地,乾坤代表天地。
《乾》qian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
《坤》kun 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
原文黄帝、尧、舜垂⑴衣⑵裳⑶而天下⑷治⑸,盖取诸《乾》、《坤》。
译文黄帝、尧、舜向人们广泛推广穿衣着裳因而国家治理得好安定太平,这是因为取之于《乾》、《坤》卦中的含义。
注释:⑴“垂”流传,传播(广泛散布、推广。)。《荀子·王霸》:“济之日,不隐乎天下,名垂乎后世。”
⑵“衣”穿衣。《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
⑶“裳”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左传·昭公十二年》:“裳下饰也。”
⑷“天下”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政权。《韩非子·五蠹》:“传天下不足多。”
⑸“治”治理得好,安定太平。《管子·宙合》:“桀纣以乱亡,汤武以治昌。”
出自诸葛亮《赠幼骐伯约》,这是明代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对蜀汉将领姜维的评价。
原文: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心存谋略何人胜,古今英雄唯是君。
译文:
在文方面,能够提起笔便可以平定天下,在武方面,只需上马便可扭转乾坤,心中有着千万道计谋没有任何人能够战胜,古往今来能够称为英雄的只能够是你了。
说的是姜维这个人对内能当宰相治理政务,对外能出去当将帅带兵打仗,文武双全,而且心存谋略无人能比,是难得的英雄人物。
扩展资料
姜维是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出祁山伐魏,此时,姜维等人正在陪同魏国天水太守马遵外出巡视。马遵因怀疑姜维等人会反叛,于是连夜逃到上邽(现在的甘肃天水市)并紧闭城门不让姜维等人进城。
姜维于是又回到老家冀县,可是冀县也不让他进城,姜维没有办法只好投奔了诸葛亮。那一年,姜维二十七岁。
姜维投奔西蜀时,诸葛亮非常高兴,拉着姜维的手说,自己到处求得贤人,想把自己毕生心血传授给他,可一直没有这样的人出现。现在终于遇到,得偿所愿了。从而确立了诸葛亮与姜维的师徒关系。
历史上,诸葛亮在写给同事张裔、蒋琬的信中也给予了姜维很高的评价,他在信中写了姜维忠于职守,勤于理事,思虑精密,是李邵、马良等所不及的,姜维称得上是凉州地区的优等人才。
其后,诸葛亮又在信中写姜维在军事方面很有才智,既有胆识义勇,又能深刻理解用兵之道。这个人忠于汉朝,而且才能超过众人,等到他掌握了全面的军事本领后,就让他进宫面见皇帝。
诸葛亮去世后,掌握军政大权的费祎因为主张谨守社稷,反对过早通过军事手段平定中原,所以姜维每次要兴兵进攻时,费祎常常限制他,给他的军队不过万人(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费祎去世后,姜维逐步掌握了军政大权,其后,他为了贯彻诸葛亮的战略方针,对内积极平定叛乱,对外加强对魏国的进攻。从公元238年到262年这二十多年间,姜维超过九次北伐,打了很多胜仗。
然而天命难违,姜维“只手难扶汉社稷”,就在他率军在剑阁与魏国大军对峙之时,魏将邓艾率军偷渡阴平,越过荒无人烟的险域,奇袭成都,迫使后主刘禅投降。消息传来,姜维和他的将士个个义愤填膺,拔刀砍石头以发泄愤怒。
姜维降魏之后,曾策反魏国大将钟会倒戈,以期最后一搏重复汉室。可惜,消息败露,姜维最终自刎殉国。
--幼麒冢虎
--三国演义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准确说这句话出自《易经·系辞》,对易经的解释向来有很大争议,直译一下的话就是:
“天在上为尊贵,地在下为卑微,天地乾坤既也就确定下来了;天与地的卑微高贵明确下来,则人身份的尊卑贵贱位置也就确定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太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解读:这是把人类社会的尊卑贵贱与自然的高下分别相比附,以天地、阴阳、乾坤的动静变化来表达其哲学宇宙观。其中,既有理性所认识的实然之理,也有心灵所感悟的应然之理。如天高地下,动静有常,人("方"字,按高亨《周易大传今注》云为"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为实然之理;而尊卑、贵贱、吉凶等为应然之理。第二自然段述天地斡流而成万化之神,乾坤错综而生六子之妙。以乾之刚而摩荡坤之柔,以坤之柔而摩荡乾之刚,一刚一柔,相推相荡,鼓之以雷霆而为震。润之以风雨而为巽、坎。日月运动,夫寒暑为坎、离,皆客观的必然性。然则得其刚者,为长男,为中男,为少男;得其柔者,为长女,为中女,为少女。成男成女,莫之成而成也。三才之天、地、人,《易》之乾坤,其神矣乎!雷霆、风雨、日月、天地虽是说的自然现象,实是说震(雷)离(霆即电,离为电、为日)、巽(风)坎(为雨,为月)和乾坤的变化。虽然这里未说到艮兑二卦,并不追求工整对称,但仍是对宇宙变化的概括。接下来说天地生养万物的品德,因其顺天地规律而"易"、"简",因其"易"、"简"而为人所"易知"和"易从"。因自然实然之理和应然之理的"易知"、"易从"而使其成为贤人之德与业得以长久的原因。这里"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是理解的难点。其中,隐涵着《易》未作之时,应然之乾坤在自然的天地,而《易》既作之后,而自然之天地在应然的乾坤之义,如此,方可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之意。另《礼记•乐记》从"天尊地卑"以下近一百字,明显是抄录《易传》文字而杂入少量的说礼乐文字而成。比如《易传》"乾坤定矣",《乐记》为"君臣定矣";《易传》"吉凶生矣";《乐记》为"性命不同矣";《易传》"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乐记》为"阴阳相摩,天地相荡"等等 。
此段概括《易》推演天地变化的宇宙观。
“乾”和“坤”是在古时什么意思?
本文2023-10-09 06:39:2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2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