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古城是谁发现的?当时是怎么发现的?
最近很多人问这个楼兰古城的事情,很多人要问了,这个楼兰古城到底是谁发明的呢?最后这个楼兰古城又是怎么发现的呢?这其中又有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呢?如果对这个楼兰古城一些相关的问题感兴趣的话,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
楼兰古城遗址是由斯文·赫定在罗布泊的一次探险中被率先发现。
1900年3月28日,一支由瑞典的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领的探险队在新疆罗布泊的大沙漠中穿行着,他们急切需要找到有水的地方挖掘。
就在他们准备离开罗布泊的时候,随行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的探险队员奥尔迪克突然想起了用来挖水的铁铲,被遗落在了前一天晚上宿营的地方。
铁铲是用来挖取地下淡水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斯文·赫定的命令下,奥尔迪克只好重新返回宿营地寻找铁铲。
让奥尔迪克感到幸运的是,他非常顺利地就找到了这把铁铲,于是匆匆跑去与大部队汇合。但是在途中,却突然刮起了大风,被大风吹起的沙子不停地打在奥尔迪克的脸上,使他无法睁开眼睛,更看不清楚大部队行走的方向,他甚至一度在狂风大作的沙漠中迷失了方向。
第二天,当风暴停息了之后,一些高大的泥塔和房址竟然奇迹般地出现在了奥尔迪克的面前,这是一座被风沙湮没的古城遗址。奥尔迪克走上前仔细查看,映入他眼帘的不仅有残垣断壁,巨大的房梁,还有遍地都是的破碎陶片,以及露出地表的佛珠和铜钱等等,但此时的奥尔迪克并不知道这些是什么,随手从地上捡了几块带在身上。
奥尔迪克很快就重新确定了方向,与大部队汇合,当斯文·赫定看到了奥尔迪克手中拿着的几片木雕残片的时候,不由得眼前一亮。
在听取了奥尔迪克所见到的经历之后,有着多年探险经验的斯文·赫定立即就意识到了,这很有可能是一处古城的遗址,如果真的是这样,必将是一次闻名于世的重大发现。
斯文·赫定兴奋的镇定不下来,他用自己的一双颤抖的手记录下了当时的心情:
这些精巧的蜗卷纹和草叶纹雕刻,使我眼花缭乱了,这果然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就在这一天,1900年的3月29日,人们第一次发现了已经遗失了上千年的楼兰古城,尽管当时的斯文·赫定还不能完全断定,这座长期被掩埋在黄沙之下的古城究竟是什么地方,但凭借着自己职业探险家的身份,让他敏感地意识到:这必定是一次伟大的发现。
由于斯文·赫定率领的探险队所携带的淡水已经所剩无几了,若是再次返回去寻找这座古城遗址,几乎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了,甚至他们的性命也会丢在这里。在经过一番再三思量之后,斯文·赫定还是决定先离开罗布泊,等到第二年春天做好了充分准备后,再来这里寻找古城遗址。
1901年3月,斯文·赫定早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重返罗布泊大沙漠,寻找那座掩埋在黄沙之下的神秘古城。
但他们寻找的过程并不是那么的顺利,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寻之后,呈现在他们面前的依然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漠。上一次因为机缘巧合而遇到的古城遗迹,这一次却怎么也找寻不到了。
斯文·赫定极其队友在罗布泊苦苦寻找了很久,但依旧毫无古城的线索,就在他们打算放弃寻找的时候,奇迹又再一次出现在了他们眼前。
斯文·赫定率领的一行人疲惫不堪地穿过了一片低矮的雅丹地貌区的时候,惊喜的发现了许多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烽火台,而这条烽隧线一直延伸到了罗布泊的西岸,这里是一座被风沙淹没的古城,正是他们苦苦寻找的古城遗址。
或许在冥冥之中,这座古城不甘心就此被黄沙永远地淹没在地下。
当斯文·赫定一行人站在这座千年古城的面前时,他们一时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随后,斯文·赫定立即让人在这里搭起了帐篷,安营扎寨,并在古城遗址中间选择了十多个地点,开始进行一个一个的大肆挖掘,斯文·赫定也因此而声名大噪。
在疯狂挖掘了一个多星期之后,斯文·赫定从古城底下挖出了大量的汉魏时期的古钱币,另外还有一枚罗马钱币、一枚于阗钱币,以及许多各类精美的丝织品、一批颇具中亚希腊化艺术风格的雕花建筑构件。
其中有一件带有木雕小佛像的佛殿建筑饰件,做工十分精美,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佛像艺术品。
最为珍贵的应该是那些魏晋时期的遗留下来的木简残纸,魏晋时期的书法真迹能够得以流传下来,被历朝历代的收藏家们都视为无价之宝。而斯文·赫定在古城遗址中挖掘出来的木简残纸,竟然就多达了150余件。
斯文·赫定携带着从古城遗址挖掘出来的大量宝物返回但瑞典后,他将挖出的去卢文简犊和古文书委托给了德国语言学家卡尔·希姆莱和汉学家孔好古来辨认上面的文字。
卡尔·希姆莱和孔好古从去卢文简赎中的词组,以及带有楼兰字样的魏晋时期的残纸中判定,斯文·赫定一行人在罗布泊西岸发现的古代遗址,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而且已经消失了1000多年的古楼兰国遗址。
楼兰古城遗址的问世,一时间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一片哗然,楼兰从此也重新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
楼兰古城遗址发现后的一百多年来,国内外的考古学家和文学大儒纷纷围绕着楼兰遗址,并从历史、考古、人种、地理、生态等方面提出了很多让人费解的问题,相关的争论声也是此起彼伏。
就这样,沉睡在罗布泊黄沙之下一千多年的楼兰古城终于苏醒了,覆盖在这座古城上的神秘面纱也逐渐被一层层地揭开了。
斯文·赫定从楼兰古城挖出的大量珍贵文物,让全世界人民都惊叹不已,楼兰此后便成为了罗布泊著名的考古圣地之一,世界各国的探险队纷纷蜂拥而至,竞相展开挖掘,希望能够挖掘到更多的文物。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山海经》里的“昆仑山”不是现在的昆仑山。神话中昆仑山记载于《山海经》《淮南子》等古典著作,为中华最早的神山。现实地理上的昆仑山一般指昆仑山脉,位于西藏与新疆的交界。
《山海经》所记载的“昆仑山”即仙主西王母的“瑶池”,便是昆仑河源头的黑海,这里海拔4300米,湖水清瀛,鸟禽成群,野生动物出没,气象万千,在昆仑河中穿过的野牛沟,有珍贵的野牛沟岩画,距黑海不远处是传说中的姜太公修炼五行大道四十载之地。
昆仑山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是明末道教混元派(昆仑派)道场所在地。是中国第一神山。玉珠峰、玉墟峰均为青海省对外开放的山峰,是朝圣和修炼的圣地。
扩展资料
昆仑山,原名昆仑丘,又名昆仑虚,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山,为万山之祖,亦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人文始祖伏羲的王都。
古代典籍中的昆仑山又号昆仑丘,因山体呈碗状又称宛丘;因傲立于群山,像一个柱子通向天空又称天柱;因对应北斗星,又称璇玑玉衡;因传为天帝下都,并盛产玉石又称玉京山。
自古至今,山西阳城人和河南济源人始终称呼析城山圣王坪南北东西四缺口为南门、北门、东门、西门。除四门之外,析城山顶另有五处通路与四门合称“九门”,与《山海经》所记相符,此即“昆仑四门”“昆仑九门”说。
-昆仑山(传说中的昆仑山)
开疆拓土的汉武帝,不但剪除了匈奴的威胁,更让研究黄河源的问题得以实现。据《史记》的记载,汉武帝时期西域36国,成群结队投入西汉的怀抱。此时得以客商和文人的细心和好奇,得出黄河的源头有两条:一在葱岭,二在于阗。详细的情况是于阗在昆仑山的南麓,发源此的溪流向北流淌。行至葱岭时两河合二为一,随后咆哮着赶往蒲昌海(今罗布泊)。只不过因西汉的疆域辽阔,故而由蒲昌海出发前往玉门关,还有三百余里的路程。
作为我国北魏时期的地理学著作,《水经注》持相同的说法。在这本书中写道:昆仑山有三座怪石嶙峋的山,从低到高分别是樊桐、阆风和层城。而黄河的源头就在昆仑山的东北侧,河出昆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为中国河也!古人不光是对源头饶有兴致,对于黄河的泥沙出奇多也有体会。西汉大司马张仲议建议道,黄河水一石,其中泥沙就有六斗。每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它泛滥决口的时候。
鉴于《史记》和《水经注》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对罗布泊是黄河源的观点深信不疑。不知不觉沧海桑田千余年流逝,清朝乾隆47年河南青龙岗决堤泛滥。洪水所到之处,百姓流离失所庄家绝收。心急如焚的乾隆,嘱咐侍卫阿必达星夜兼程快马加鞭,疾驰青海西宁祭奠河神祈求风调雨顺。
说起阿必达估计众人会摇头,但说起他父亲的名讳则如雷贯耳。乾隆帝的十全武功,阿桂是独占鳌头。平息大小金川,击退喀尔喀(今尼泊尔)的入侵,降服台湾林文爽起义等等。话说虎父无犬子,阿必达带领随从,沿途认真记录黄河的走向,包括流经区域的山脉、民风、土壤等资料。通过查阅古籍联想手里的资料,最后大胆摒弃前人的权威观点,得出黄河的源头是星宿海。
人间仙境的星宿海,坐落在青海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在其东边是水波潋滟的扎陵湖,而在它的西面和黄河的发源地玛曲接壤。若从太空俯瞰它的全貌,能惊讶的发现它是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狭长盆地。
两条因素,罗布泊干涸已成定局!
古语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若是先将它肢解为数块,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分而治之,则再大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同时它又不凑齐处在,青藏板块最活跃的位置,因此罗布泊的湖底在悄无声息发生剧变。由南向北低层在隆起,结局就是糟心的南高北低,进一步导致罗布泊被迫分裂成诺干个湖泊。
尽管有阿尔金山、天山的雪水滋养,另外孔雀河、塔里木河等喝酒加持,也经不起气势磅礴的地质骤变,部分水量稀缺的湖泊干涸是在所难免的。例如台特玛湖、喀拉湖皆不幸变成历史,徒留下旧河道诉说昔日的湖光山色!
说完原因一,接下来说原因二。和人类无法控制的地质不同,水库的修建和河流改道,就是人类杰作引起的自然报复。1921年国民党执政时期,塔里木河改道迫使罗布泊搜身一大圈。阿克苏、沙木一曼、亚汗尔、劳改农场、马固诺尔等6道拦水坝,是悬在罗布泊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其中致命的是大西海子水库,于人类而言它是大功臣,源源不断的水流到冬枣田、葡萄地。可从罗布泊的角度谈,它是扎在心脏的利剑断送了罗布泊的生命!
淖,读音nào ,意为烂泥,泥沼;蒙古语“淖尔”意为“湖泊”;柔和。另有词性变化。用做动词时的意思是湿润。《楚辞·怨世》有记载:世沉淖而难论兮。
淖(nào)
(1)烂泥,泥沼:泥~。污~。~泞(泥泞)。
(2)〔~尔〕(蒙古语)湖泊,如:“罗布~~”(即“罗布泊”,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柔和。
扩展资料:
古籍解释: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奴敎切,音闹。《说文》泥也。《左传·成十六年》有淖於前,乃皆左右相违於淖。
又《字林》濡甚曰淖。《前汉·郊祀志》坚冰淖溺。
又水名。《山海经》西北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有三泽,名曰三淖。
又姓。《路史》楚淖国先为淖氏。
又《集韵》直敎切,音棹。和也。《仪礼·士虞礼》嘉荐普淖。《注》普,大。淖,和也。德能大和,乃有黍稷。
又尺约切,音绰。与繛绰𠀤同。《说文》𦅻也。《庄子·逍遥游》淖约如处子。《注》淖约,柔弱貌。
参考资料:
楼兰古城是谁发现的?当时是怎么发现的?
本文2023-10-09 07:03: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2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