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的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5收藏

高句丽的历史,第1张

关于高句丽民族的起源,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从两汉到隋唐,高句丽一直隶属于中原王朝。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关于其起源,历史学界纷争不断,莫衷一是。

传统的说法是,高句丽民族出自我国东北的秽貊族,秽貊人很早就生活在松花江流域。《诗经·大雅·韩奕》有“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这是周宣王将韩侯封到东北松花江流域的最好证明。

有人认为,西周初年,周成王营建洛邑之后召开诸侯大会,参加会议的东北高夷是高句丽族之源。也有学者根据高句丽王族出自北扶余,而将夫余说成是高句丽的族源。还有学者根据先商出自幽燕之地,当大部分商人入主中原之后,余部留在东北,成为东北少数民族的祖先,也就是成了高句丽人之源。无论高句丽出自秽貊、高夷、扶余,还是商人,都是古代东北民族,因此,认为高句丽是东北的古代民族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东北设玄菟、乐浪、临屯、真番四郡进行管理,这是对东北地区实行郡县行政管理之始。高句丽人居住在玄菟郡高句丽县,活动区域大体上在今日浑江、鸭绿江流域。也就是说,至少在汉武帝时期,北方的高句丽已经成为汉代的编户齐民了。高句丽管理他们的户口,负责征税、征徭役,使用汉代铁工具、兵器进行农业和渔猎生产。

公元前37年,高句丽人在汉中央政权同意的情况下建立高句丽国,成为汉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由玄菟郡来管辖。作为汉朝的地方官,中央通过玄菟郡赐给高句丽王汉官服饰、衣帽和仪仗。高句丽政权经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始终是一个地方政权。中原政权更迭,皇帝变换,高句丽诸侯王的地位没有变。高句丽人中一直流传着卵生、鸟图腾的传说,与商周始祖降生说相似。壁画中绘有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图,使用汉字和汉晋货币。他们身上打着“龙”的印记。

高句丽政权曾两次迁都,承载其发展历程的遗迹又保存了多少?

高句丽政权存在了705年,先后两次迁都,共有三座都城。第一座都城是纥升骨城,在今辽宁省桓仁县城附近,历时40年。公元3年,迁都到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区内),以此为都长达425年。公元427年又迁都至平壤城(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平壤)。建都平壤后的240年是高句丽走向衰落和灭亡的时期。公元668年,唐朝军队与新罗联合灭掉了高句丽。

一个存在长达七百余年的王朝为何三次迁都,专家们深入研究后发现,第一次迁都的原因是国内城一带山水深险,地宜五谷,又多麋鹿鱼鳖之产,利于百姓生活,同时可以避免战争的威胁。第二次迁都,一方面是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高句丽向南发展的战略使然。更重要的是,高句丽王琏被东晋安帝封为使持节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高句丽王作为晋的征东将军,既要管理高句丽的事务,又要对东方诸国进行征讨。原乐浪地区的首府平壤正是其行使正统职权的地方。

高句丽都城地区保存着大量的文物遗迹,特别是集安国内城一带,由于作都城的时间最长,又处在高句丽政权的改革发展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物遗迹最多、最精美、最富特色。此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有43处遗迹,其中集安有42处,桓仁有1处。

集安的国内城在市区两侧,南邻鸭绿江,西靠通沟河,石砌方城,城垣周长2600多米,高处可达4米多,城门、排水设施及城内宫殿尚存遗迹,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城北25公里的山上雄踞着丸都山城,石砌城墙近7公里。城内有望台、戍兵营房和宫殿遗址。一座平原城、一座山城相拱卫,形成了高句丽都城的建筑格局。

集安国内城周围现有8000余座高句丽古墓。1961年,国务院将洞沟古墓群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有古墓11280多座,其中绝大多数是高句丽墓葬。其中一批大型的方坛阶梯石室墓是高句丽王的陵墓。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是长寿王的陵墓,太王陵是好太王的陵墓,千秋墓是故国壤王的陵墓。此外还有一批古墓内绘有彩色壁画,内容有墓主人居家宴饮、出行、礼佛、歌舞、百戏、山林狩猎、攻城、斩俘、战争等生活场景。也有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四神等神仙传说的图像。

好太王碑更是高句丽人留下的文物精粹。方柱形碑高639米,幅宽134米—200米。四面环刻汉字隶书碑文,原有1775字,现可辩识1600字左右。其内容记载了高句丽建国传说,前三王的传承,好太王东征西讨的功业等。碑文为汉晋文言书法,是研究高句丽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文字资料。经历了1590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完好地矗立在集安市东北4公里处。

盛极一时的高句丽人最终走向何处,高句丽人是朝鲜族的祖先吗?

很久以前,民间就流传着唐二主征东或薛仁贵征东的故事。唐二主即唐太宗,薛仁贵则是唐初有名的军事将领。唐太宗为了收复辽东,统一天下,征讨盖苏文弑逆,援救新罗,曾三次出兵征讨高句丽。至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李、薛仁贵等率兵攻下平壤城,俘虏高句丽王高藏,高句丽灭亡。唐在高句丽故地设置9个都督府、42个州、100个县,设安东都护府统辖,以左武卫将军薛仁贵总兵镇之。

高句丽在发展时期,扩张到辽河流域,南到朝鲜半岛的汉江。灭国之前户籍为6975万户,人口近3485万,其中包括大量的汉人、鲜卑人、契丹人、人、新罗人、百济人。高句丽族人约172万户,86万人左右。这些高句丽人都到哪里去了呢?

据史书记载,唐朝曾两次大规模迁徙高句丽贵族及有实力者到长安、江淮一带,共有22万多人;流入新罗地区18万人左右;留在高句丽故地,即今日辽河以东地区近20万人,朝鲜半岛北部约6万人;战争中死亡近20万人。可以说,高句丽人主要进入中原和东北地区,同那里的汉人相融合,一少部分留在朝鲜半岛,同那里的居民相融合。

需要说明的是,高句丽政权存在时,史书记载还称其为高句骊、句丽、高丽。骊与丽相通,而句丽、高丽应该是高句丽的简称或简写。像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大韩民国简称韩国一样。可是高句丽灭亡250年后的公元918年,辽东人王建在开京建立高丽王朝。高句丽简称高丽与王建的高丽政权从时间上、地域上、王族姓氏上存在着根本区别,不应该混为一谈。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5%8F%A5%E4%B8%BD

这个网站上有详细说明

高句丽-社会文化 高句丽壁画上的韩式摔跤 高句丽人民以农业、渔猎为生,但农作物产量不多,使人民习惯节食。每年10月举行秋收祭典“东盟”,祭祀国祖神、隧穴神,其间人民饮酒歌舞庆祝。也有养马,朱蒙的果下马是高句丽的土种马。高句丽人习练跆拳、韩式摔跤等竞技运动。这两项运动也被认为是起源与高句丽时期。高句丽的舞蹈与当今的朝鲜传统舞蹈也很相似。高句丽人还使用韩国人喜欢的温突。高句丽社会崇尚厚葬,以石为棺,加以金银等贵重陪葬物,外层多次封坟,砌成石冢。婚俗方面,高句丽行一夫一妻制,并允许男女以己意自由婚配,即所谓“有婚嫁,取男女相悦,即为之”。成婚后男方入住由女家准备的“婿屋”,待儿女长大,男方才可携妻儿返回男家。 高句丽社会虽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其俗尚*",并不认为男女之间有染可耻。在这种风俗之下,"男女多相奔诱"。可见未婚男女和已婚男女中,性关系随便而不受约束,"兄死妻嫂",寡妇改嫁,均属常见。反映出妇女地位是很高的。国王世代与绝奴部通婚,通过婚姻关系确保自己的政治地位。高句丽语 高句丽灭亡之后衰亡,作为一种语言已不存在。根据中国资料的记载,与扶余、沃沮、东濊、百济(统治阶层)的语言属于同系,在中国东北部至朝鲜半岛形成扶余语系。此语言系列被认为与肃慎的语言有相当大的差异。由于朝鲜半岛南部居民先于北方人民从大陆迁徙而来,高句丽语与三韩的语言在用字上也有所不同。 有不少人尝试把高句丽语、百济语及现时的日本语系诸语连系在一起(Beckwith 2004)。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的白桂思(Christopher IBeckwith)尝试透过约140个含有高句丽词语的地方面来重新构建高句丽语的发音。他发现:高句丽语在文法构词方面与日语相似,例如:genitive -no及attributive -si。他提出古代日本人(倭)和高句丽人的共同源地可能是在面向渤海的中国辽西地区;之后这个人群的一支向东越海到达日本,而过了几百年后另一支则向东北迁徙,形成了高句丽人。 不过白桂思的这一的观点,遭到了很多的质疑。一些学者认为白桂思对古高句丽语言的处理和分析方法等被认为是错误的。《三国史记》中记载的高句丽地名大多为高句丽占领的原百济与濊的领地,之后更变为新罗的版图,故亦有看法认为重构的辞汇可能事实上属于百济语和濊语的范畴。此外,由于资料所限,重构辞汇中有相当部份仅有孤证或少数证据支持,故其精确度值得怀疑。有的研究者认为不甚可信,从而强调新罗、高句丽、百济三者语言间的亲缘关系(金东昭)。高句丽三足鸟

高句丽人崇拜三足鸟。把其当做最高权力的象征,要高于朝鲜龙和朝鲜凤。这与中原人有所不同。高句丽人对三足鸟的这种崇拜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有描述。

高句丽是一个古国名,没有高旬丽。

高句(gōu)丽(lí)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

高句丽极盛时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高句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专业研究高句丽史、民族边疆史的历史学家耿铁华先生的《中国高句丽史》、杨秀祖《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都指出高句丽有60万军队。

扩展资料

高句丽(西汉初年-668年)为扶余人所建。高句丽是西汉到隋唐时期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边疆民族政权。高句丽地区很早就是古代中央政权的管辖区域。高句丽先后由汉玄菟郡、辽东郡管辖,并不断上表称臣、朝贡。

其民族主体是高句丽人,在长达700年的历史里国内主要民族有靺鞨族,满族,汉族,契丹等。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

高句丽主要活动在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管辖范围内,并与历代王朝保持着隶属关系,是受中原王朝制约和管辖的地方政权。不论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中原王朝的强烈影响。

-高句丽

王氏高丽立国于高句丽灭亡250多年之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亡了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

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的政权。一是立国于公元前37年,在我国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出现的名为“高句丽”的地方政权,我国史书也称之为“高丽”。另一个立国于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也名为“高丽”。为将其区分,学界一般以“高氏高丽 ”称呼前者,因为其统治者姓高;以“王氏高丽”称呼后者,因为其统治者姓王。因为两个政权都名为高丽,后人或以为二者有前后相继的关系,或将其混为一体,致使人们对高句丽历史的认识产生极度混乱,而实际上二者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主要体现在:

一、两个政权立国时间悬殊,历史发展归属不同

高氏高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最初为西汉玄菟郡高句丽管辖,后逐渐强盛,但并未断绝和中央王朝的臣属关系,进入隋唐时期后,因其不遵从隋唐两朝诏令,不断扩张,并阻塞朝鲜半岛其他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结果导致隋唐两朝的征讨。公元668年,高氏高丽终于为唐朝统一。高氏高丽的辖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东都护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辖,几十年后有一些辖境为我国历史上另一个地方政权渤海占据,一些划归兴起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权新罗,一些仍由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族则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徙到中国内地,后和汉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其王族后也绝嗣,立国7个世纪之久的高氏高丽最终消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而王氏高丽立国于高氏高丽灭亡250多年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其疆土发展为现在的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和韩国,人民发展为现在的朝鲜族和韩族。

二、统辖区域不同

高氏高丽初立国于我国境内的鸭绿江支流浑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后扩展到鸭绿江以东以南地区和图们江附近,统治中心最初在今辽宁桓仁县,后迁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迁至平壤。高氏高丽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最强盛时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东至日本海,西以辽河为界,北达今吉林省珲春市一带,南到北汉江以北。据《高丽史·地理志》载,王氏高丽在建国110年后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龙兴江一线,其北是我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渤海国的辖境,渤海灭亡后是我国的边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动地域。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辖境基本上是继承了新罗的疆域,其北部地区虽然有一部分与高氏高丽的辖境重合,但在高氏高丽灭亡初期即已经归新罗所有。由此看,王氏高丽统辖的区域并非高氏高丽的旧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丽占据平壤以北是后来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岛鸭绿江以东和图们江以南地区则是14世纪末叶,但此时王氏高丽已经为李朝取代,因而在统治区域上两个高丽也难以构成继承关系。

三、辖境内民族构成不同

高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高句丽族为主。高句丽族的族源是我国上古时期古老民族秽貊人东迁后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东秽等,后又融合了卫氏朝鲜遗民的后裔、汉人、鲜卑人等。这些来自于不同民族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一体,史书和学界一般以高句丽族称之。王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新罗人为主。王氏高丽本即是新罗国民所建政权,兼并新罗和后百济之后,新罗人和百济人成为了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新罗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高氏高丽灭亡后虽然有一部分高句丽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罗人的主源。百济则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人。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以来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人为主,大量的史书记载也表明王氏高丽人和我国古人是把王氏高丽看作“三韩氏旧”的。这些源于半岛南部的民族成员,在王氏高丽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合为一族,史书和学界一般称之为高丽族。王氏高丽为李氏朝鲜取代后,朝鲜也因此取代高丽,成为其族称,并沿用至今。

四、王氏高丽非高氏高丽后裔王氏高丽的王族也并非是高氏高丽的后裔。关于王氏高丽建国者王建的族属,《高丽史》的作者认为“高丽之先,史阙未详”,但据我国学者考证,王建极有可能是西汉乐浪郡汉人的后裔,因为王氏是当时乐浪郡的望族,且人户很多。王建在临死时亲授的《十训要》中不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丽的后裔,而是说自己出身平民,并称“赖三韩山川阴佑”,统一了马韩、辰韩和弁韩“三韩”,其后代也多以拥有“三韩”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丽后裔,出于统治的需要,定当会大肆宣传,也可证王氏不是高氏的后裔。

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王氏高丽都难以和高氏高丽构成继承关系。

1 高句丽民族是古代东北地区夫余人所建立的。其领土主要部分处于汉朝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国都为纥升骨。

2 高句丽历史上,对中国时叛时附。高句丽帝国的扩张大致上始于大武神王高无恤时代,也就是王莽窜汉时代。王莽贬高句丽为下句丽,从此引发了战火。高句丽连战得手,击败新莽政权,占有乐浪。并吞并了周围的小国,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后光武帝刘秀击败高句丽,收复乐浪,以朝鲜半岛上清川江为界,以北归东汉,以南归高句丽。后来,高句丽趁五胡乱华时期大举入侵,名义上尊奉北方政权,但暗中掠夺土地,到南北朝末,不仅占有了辽东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政权,迫使其臣服。

3 隋统一后,为收复辽东四郡地方,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隋炀帝失败引发国内的叛乱。隋亡后,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复四郡,终于在公元668年灭亡高句丽,高句丽人大部分被唐军俘虏后带入内地,分布在河北山东地区,一部分逃入百济,新罗。百济,据说是高句丽贵族所建立的国家,后来唐也灭亡了位于朝鲜半岛的百济。

4 在高句丽灭亡后250年,新罗人的大将王建弑主自立,建立了王氏高丽政权。之所以叫高丽,是新罗曾经臣服于高句丽,自居为高句丽继承者。但是,新罗人是朝鲜半岛上的三韩人(马韩、弁韩、辰韩)的后裔,与夫余人的高句丽没有血缘关系,有高句丽人融入其中,不等于就是高句丽人。王氏高丽为李氏朝鲜取代,李氏朝鲜臣服于中国,自称“中国孝子”(朝鲜《宣祖本纪》37),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韩合并,李氏朝鲜灭亡。李氏朝鲜是南北朝鲜的前身。无论王氏高丽还是李氏朝鲜,领土都不出朝鲜半岛。

5 朝鲜人自己以前也不认为是高句丽后裔。建立王氏高丽的王建在临终前的“十训录”中称自己建国“赖三韩山川庇佑”,可见自认为是三韩后裔,不是高句丽人。在文化传承上,王氏高丽直到今日朝鲜族继承了高句丽很多,但日本继承中国文化也很多,不能说中国历史就是日本历史。

6 人们之所以将王氏高丽错误地看作是高句丽的继承者,和我国的史书记载有一定关系。我国古代将高句丽简称为高丽。高句丽又称为“高氏高丽”。宋代以前,史书对高句丽的历史定位是准确的,由于战乱导致的文献失散及王氏高丽的误导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后史书的记载开始出现了混乱,乃至明显的错误。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将高氏高丽写入王氏高丽传的,《宋史》则是“王建承高氏之位 ”一语的始作俑者。这三部史书的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几部史书。《明史》则较前几史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为对明王朝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不仅承袭了上述错误,而且为李氏朝鲜政权的沿革作出了一个完整但是错误的交代,将属于中国历史的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都纳入到了朝鲜史中。其结果不仅“高丽”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为源出于三韩的新罗的继承者王氏政权冒名顶替,而且作为王氏政权继承者的李朝,又将箕子朝鲜所用的“朝鲜”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因此,王氏高丽并不是高句丽的继承者。汉代兴起于朝鲜半岛的马韩、辰韩、弁韩发展为新罗、百济;百济为唐朝灭亡,新罗又为王氏高丽取代;后来李氏朝鲜取代王氏高丽,最终发展为近代韩国与现在的朝鲜半岛南北朝。这些政权的疆域从来就没有超出过朝鲜半岛及其附属岛屿。

自《旧五代史》开始,历代正史却将不分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并承认两者有继承关系。关于中国史书不辨两个高丽的原因,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宋元丰五年(1082)二月己巳条可以看出:“史馆修撰曾巩言:‘窃考旧史,高句骊自朱蒙得纥升骨城居焉,号曰高句骊,因以高为氏,历汉至唐,高宗时其王高藏失国内徙。圣历中,藏子德武安东都督,其后稍自为国。元和之末尝献乐工,自此不复见于中国。五代同光、天成之际,高丽王高氏复来贡而失其名。长兴三年乃称权知国事王建遣使奉贡,因以建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诵,诵弟询,相继而立。盖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传二十一君而失国。其后,复自为国,而名及世次兴废之本末,与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 高句丽21王的谱系清晰可考,但高句丽灭亡之后几百年,怎么会出现一个王建的高丽来,史馆坦承“皆不可考”。然而,王氏高丽向宋朝奉上了一个将王氏高丽和高句丽连接起来的“高丽世次”,公式继承高句丽社稷。中国各政权从此不辨两个高丽,承认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有继承关系。

  

  

  “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现又叫“高氏高丽”) 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 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馀人(包括沃沮和东濊),后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南韩、北韩国,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

  高句丽王族姓高氏,有多种说法。《晋书》载“朱蒙自以高辛氏之后,姓高氏”;《三国遗事》载“自言是天帝子,承日光而生,故自以高为姓”;李朝李承休《帝王韵记》载“朱蒙初诞,举国高之,故姓高氏

  高句丽中的文化

  高句丽人民以农业、渔猎为生,但农作物产量不多,使人民习惯节食。每年10月举行秋收祭典“东盟”,祭祀国祖神、隧穴神,其间人民饮酒歌舞庆祝。高句丽社会崇尚厚葬,以石为棺,加以金银等贵重陪葬物,外层多次封坟,砌成石冢。婚俗方面,高句丽行一夫一妻制,并允许男女以己意自由婚配,即所谓“有婚嫁,取男女相悦,即为之”。成婚后男方入住由女家准备的“婿屋”,待儿女长大,男方才可携妻儿返回男家。另外,社会对弟娶寡嫂、寡妇再嫁等事是容许的。炎帝曾三次出现在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五号墓四号和五号壁画上,证明了高句丽也是炎黄后代。

好太王碑文第一段记叙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唯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

王临津言曰:“我是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邹牟王。为我连葭浮龟”。应声即为连葭浮龟,然后造渡。于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

据此,高句丽始祖邹牟王当出自北夫余,由夫余南下至浑江流域的卒本川,即今桓仁五女山城,创立了高句丽政权。

好太王在位22年,高句丽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力量强大。为了纪念好太王一生的功业,铭刻守墓烟户立了这块碑。

第二段以较大的篇幅,记录了好太王一生东征西讨,开拓疆土的战事和军事活动。

碑文中主要是对百济和倭的讨伐战争,同时救援新罗。百济和新罗是朝鲜半岛南部、洛东江以西以东的两个国家;倭则是日本列岛上的古代国家。

倭人多次渡海到朝鲜半岛侵扰新罗、百济,并与百济联兵向高句丽南部边境进犯。因此,好太王亲率大军打败倭寇,征服百济,夺得百济64座城,1400个村子。

好太王的一生,攻城略地,表现了强大的武功,将碑文和有关文献结合,可看出其戎马生涯的全部。

第三段铭刻了好太王的守墓烟户,国烟30家、看烟300家,共330家。国烟的身份比看烟的身份略高些,其比例关系为以一带十,成为高句丽社会什伍制度的缩影。

同时,该碑还镌刻了好太王教言与守墓制度等,对于了解高句丽的社会生活及王族丧葬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句丽古陵墓群中的古墓壁画为世界绘画艺术的一座丰碑。据《三国志·东夷传》记载,高句丽人深受中原影响,对修坟建墓十分重视,并有厚葬的习俗。

在高句丽权贵的坟墓中,除陪葬品之外,常常绘有五彩缤纷的壁画,所用的材料多半是矿物颜料。同时在壁画上还镶嵌珍贵的夜明珠、宝石等,这在我国古代壁画中也是罕见的。

集安古墓壁画完成于公元3年至公元42年,高句丽迁都平壤之前。由此推算,集安高句丽壁画创作时间与敦煌早期壁画创作时间基本相同,或更早一些。

在吉林省集安古墓壁画中发现的八卦图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八卦图实图。这幅在高句丽贵族墓中出现的极具个性的八卦图,可以在历史资料中找到与之相同的易学依据和联系,是论证高句丽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考古证据。

这幅八卦图出现在集安高句丽贵族墓葬五盔坟4号墓室北壁的左下角。壁上绘有一个道士形象的人,跣足坐于莲台上,左腿盘屈,右腿立起,披发低首,身着绿色羽衣,一只手在地上绘着一幅八卦图。

我国卦学界最早的八卦图是在古代文献中发现的。《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中刊载着11个带文王八卦图的古镜,其中年代最早的一块为6世纪末至7世纪初的“隋十六符铁鉴”。

五盔坟4号墓应建于5世纪末至6世纪初,因此,与“隋十六符铁鉴”相比,4号墓中的八卦图可能要早半个至一个世纪,至少与之同期。而作为八卦图实图,这个八卦图无疑为我国最早。

集安八卦图中八卦的方位排列与易学界流行的先天、后天八卦图排列迥异,有其独特的卦图排序。虽然如此,却完全可以在我国易学史资料中找到与之相通的易学依据和联系。

易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集安八卦图首先填补了隋唐之前无八卦图实物的空白;其次,因为它的卦的组合与排列不同于通行本《周易》卦序确立的传统易学体系,为我国汉代存在多种版本的易学体系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并且为探询易学源头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把八卦图画在壁画中,可以认为壁画的设计者或墓主人觉得八卦有通神、通灵的作用,表明了高句丽人对易学的崇尚。

被誉为“东北亚艺术宝库”的高句丽壁画墓,记载了我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特殊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朵奇葩。

高句丽的历史

关于高句丽民族的起源,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从两汉到隋唐,高句丽一直隶属于中原王朝。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关于其起源,历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