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刘姓的历史名人有哪些?,第1张

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1、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

中华刘姓始祖苑。

中华刘姓始祖苑。

河南鲁山。

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 [2]

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 [3] 。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 [4] 。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5]

2、源于姬姓的刘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氏,出自今河南偃师。 [6]

3、外族的改姓

(1)赐姓: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在鸿门宴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刘邦赐其家族姓刘。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即皇帝位后,接受戍卒

刘邦

刘邦

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决定把国都迁到长安,并因此赐娄敬姓刘。

(2)西汉初年:匈奴族刘姓。当时,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挛,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挛氏子孙皆姓刘。

(3)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的一支为争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刘,前赵的建立者刘渊即是匈奴贵族。

(4)北魏“勋臣八姓”之一有独孤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实行汉化改革,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

(5)唐末五代时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称是刘邦的后裔。五代十国中的后汉政权和北汉政权就是由沙陀刘氏建立的。 [7]

从西汉初期的匈奴贵族内附,南北朝的鲜卑族进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满洲八旗汉化,这期间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刘姓。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西汉(前206—203)王朝的建立者。故人亦称沛公。

汉文帝刘恒:汉朝的第3个皇帝(不包括两位汉少帝的情况下),躬行节俭励精图治,开创治世“文景之治”,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

汉景帝刘启:在西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其父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汉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7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位期间击破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独尊儒术,首创年号。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刘安:(前179年-前122年),西汉淮南王。曾招宾客一同撰写《鸿烈》(后世称《淮南子》)。《汉书》记载,汉武帝时刘安因谋反之事败露而自杀。

刘向:(约前77—前6),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县(现江苏省沛县)人,汉成帝时,改名为向,任光禄大夫,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撰成《别录》一书,为中国最早的分类目录。

刘歆:(约前50-23),新朝开国功臣。封红休侯。刘歆在天文学及古代典籍分类整理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并在当时积极推行古文经学。此外,他在圆周率的计算上也有贡献。

刘秀

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前6年-57年),字文叔,中国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刘洪:(约130-196年),中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汉献帝刘协(181年-234年9月19日),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时间是189年至220年。于220年被迫禅让帝位给曹丕,刘协被封为山阳公。

汉昭烈帝刘备:字玄德,(150-222),三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山靖王刘胜的裔孙。一生以仁义为本,颇得民心。

刘元梁:晋代南郡破城英雄,曾被封为上卿,后被奸臣所害贬为右淮尉,精通诗词,颇有文采,诗作众多,后被庸王抄家,才不得已保存至今,残诗作有 反昭新书等。

刘徽: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著有《九章算术》(九卷)、《海岛算经》等。

先主刘备

先主刘备

刘伶:“竹林七贤

大汉王朝BC206—公元220年

西汉王朝BC206—公元9年首都长安(陕西西安)

第1任高帝刘邦BC202—BC194年在位9年

第2任惠帝刘盈BC194—BC187年在位7年

第3任废帝刘恭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

第4任废帝刘弘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BC187—BC179年摄政8年

第5任文帝刘恒BC179—BC156年在位23年

第6任景帝刘启BC156—BC140年在位16年

第7任武帝刘彻BC140—BC86年在位54年

第8任昭帝刘弗陵BC86—BC73年在位14年

第9任少帝刘贺BC73年

第10任宣帝刘询BC73—BC48年在位26年

第11任元帝刘奭BC48—BC32年在位16年

第12任成帝刘骜BC32—BC6年在位26年

第13任哀帝刘欣BC6—公元1年在位6年

第14任平帝刘箕子公元1—6年在位5年

第15任孺子刘婴公元6—9年王莽摄政4年西汉王朝END

西汉王朝共15帝立国215年

新王朝公元9—23年首都长安(陕西西安)

第1任新皇帝王莽9—23年在位15年

新王朝共1帝立国15年

玄汉王朝23—25年首都长安

第1任更始帝刘玄23—25年在位3年

玄汉王朝共1帝立国3年

东汉王朝25—220年首都洛阳

第1任光武帝刘秀25—58年在位34年(原名刘绣)

第2任明帝刘庄58—76年在位18年

第3任章帝刘炟76—89年在位14年

第4任和帝刘肇89—106年在位18年

第5任殇帝刘隆106年

第6任安帝刘祜107—125年在位19年

第7任婴帝刘懿126年

第8任顺帝刘保126—145年在位20年

第9任冲帝刘炳145年

第10任质帝刘缵146年

第11任桓帝刘志147—168年在位22年

第12任灵帝刘宏168—190年在位23年

第13任少帝刘辩190年

第14任献帝刘协190—220年在位31年东汉王朝END

东汉王朝共14帝立国196年

三国蜀国的皇帝们:蜀汉昭烈帝刘备,蜀汉后主刘禅 南朝刘宋 武皇帝 刘裕 永初 420年—422年

— 少帝(后废为营阳王) 刘义符 景平 423年

宋太祖(初谥中宗) 文皇帝(初谥景皇帝) 刘义隆 元嘉 424年—453年

— — 刘劭 太初 453年

宋世祖 孝武皇帝 刘骏 孝建 453年—456年

大明 457年—464年

— 前废帝 刘子业 永光 465年

景和 465年

宋太宗 明皇帝 刘彧 泰始 465年—471年

泰豫 472年

— 后废帝(苍梧王) 刘昱 元徽 473年—476年

后汉 947--95O 共4年 刘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远 天福 2年。

二、隐帝承佑 乾佑 2年。 北汉:951--979 建都:太原

一、刘 崇 4年。

二、刘 钧 l4年。

三、刘继恩 l年。

四、刘继元 1l年。 南汉——————

代祖 圣武帝 刘谦 追尊

烈宗 襄帝 刘隐 905-911 追尊

高祖 文帝 刘䶮 911-942 乾亨 白龙 大有 917年称帝

殇帝 刘玢 942-943 天光

中宗 明孝帝 刘晟 943-958 应乾 乾和

后主 刘鋹 958-971 大宝

刘姓,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一、祁姓

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鲁山。

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

1、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

2、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

二、姬姓

源于姬姓的刘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氏,出自今河南偃师。

三、外族改姓

1、赐姓: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在鸿门宴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刘邦赐其家族姓刘。

2、西汉初年:匈奴族刘姓。当时,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

3、唐末五代时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称是刘邦的后裔。五代十国中的后汉政权和北汉政权就是由沙陀刘氏建立的。

扩展资料

一、刘姓人口分布情况

2013年4月15日,新华社电文公布了姓氏人数排行榜,刘姓人口有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34%,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刘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东北、渤海湾、四川东南,每平方公里的刘姓人口达到14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25人以上。

二、历史名人

1、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西汉(前206—203)王朝的建立者。故人亦称沛公。

2、汉文帝刘恒:汉朝的第3个皇帝(不包括两位汉少帝的情况下),躬行节俭励精图治,开创治世“文景之治”,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

3、汉景帝刘启:在西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其父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4、刘向:(约前77—前6),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县(现江苏省沛县)人,汉成帝时,改名为向,任光禄大夫,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撰成《别录》一书,为中国最早的分类目录。

5、汉昭烈帝刘备:字玄德,(150-222),三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山靖王刘胜的裔孙。一生以仁义为本,颇得民心。

-刘姓

-刘邦

文化史上被低估的三位刘姓文学家

——刘向、刘义庆、刘勰其人其事

刘向传经心事违

杜甫在一首诗里,写了这么两句:“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刘向,大家似乎并不陌生,他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但很少有人明白,刘向到底有什么样的经历,让饱经忧患,迭遭磨难但依然固执地守候着理想,痴情地翘盼着长安的杜甫,同病相怜般地发出如此深沉的浩叹?

刘向原本是要做一个政治家,但时代把他逼向了学术。

刘向十二岁开始涉足官场,一生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因敢于同弄权的外戚宦官相抗争,而被当权者视为眼中钉。虽然刘向屡遭挫折,仍不屈不挠,曾先后三次受害入狱,最终被废为庶民,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了十余个春秋。

杜甫叹刘向命途多舛,实际上是叹自己。但他何尝不明白:世上的政客,过去有的是,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有的是,少了哪一个,历史不会因此而停滞不前,而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世上少了一个政客,多了一个文化艺术大家,这是民族之幸。杜甫浩叹的根源在于:那个时代,检验人的价值的唯一标准,不是艺术,而是功名!

跻身政坛落魄失意,屡遭顿挫,但转身走向了文坛,最终在文坛上留下了闪光的名字。对此,刘向是否庆幸自己的选择,无从考究。但他总校群书,开创了我国的目录学和校雠学;他著作等身,成为两汉文化史上惟一能与司马迁学术地位比肩的大学者,备受后代的敬仰确实不争的事实。

汉成帝时,刘向受诏校阅整理皇家堆积如山的先秦古籍。撰叙录全文汇编成《别录》20卷。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书目解题式图书总目,也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开山之作。

刘向还是西汉末期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散文用意深切,辞浅理畅,平易近人,在舒缓的叙述中流露了他匡救时弊的热情。

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诸人的仿骚作品,编成《楚辞》,屈原的名字和他的作品如今名扬四海,刘向厥功至伟。

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了《 战国策 》,“战国”之说由此而来,这不能不说是刘向对历史的巨大贡献。

一个人,即便能有刘向诸多成就中的一项,就应该青史不朽了。而刘向有如此成就,在学术史上的,堪称泰山昆仑,泰斗宗师,但,他的遭遇使尴尬的,妇孺皆知司马迁,甚至司马相如,有多少熟知刘向呢?为什么历史会低估了刘向?谁知道呢?

大隐隐于朝

刘义庆是个王爷。他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为临川王。“王爷”这个称谓,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几乎是个贬义词。因为一提起王爷,大家首先想到这些词:斗鸡走狗,声色犬马,荒*无度,专横跋扈。所以,大多数“王爷”等同混蛋。

刘义庆这个王爷却相反,他才智过人,好学博闻。王爷有本事也麻烦:因为江山社稷是自己家的,搞不好哪一天那顶王冠会冷不丁砸在自己头上,正因为有这种可能,所以王爷们多事,就爱做这种梦。这种梦一旦被手下猜着,就会想着法迎合你,鼓动你,于是,王爷常常是帝王的眼中钉,所以,王爷的位子既显赫,但也充满凶险。

刘义庆这个王爷又相反,他是个“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的人,心境淡泊,与世无争。

他似乎也不是天生的“不求上进”,但他的伯父 刘裕 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所以他的便想着“超脱”,想着“闲逸”。

但因他在诸王中颇为出色,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且十分被看重。一路走来,平步青云。2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副 宰相 ﹞,位极人臣。但他似乎受不了“高处不胜寒”的感觉,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朴射一职。

任江州刺史之后,38岁开始编撰《世说新语》,这是一部志人小说集。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遗闻轶事。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这部书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继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就常常从中寻找素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的教科书”。

这部小说的地位究竟该怎么评价,前人似乎都有定论。但我想说的是,看看中国小说史的历程,看看它在中国短篇小说发展过程中草创体制的贡献,看看它三言两语勾画人物细腻传神的功力,就不能不令人叹服。

但《世说新语》在文学史上似乎不是热门。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倡扬文人最好的生活态度是“栖逸”或“隐逸”,但作为一个王爷,尤其是被帝王欣赏器重的王爷,如何避开权力中心,喧闹繁华?刘义庆走的几乎是“大隐隐于朝”的路,身在闹市,心在尘外。

幸无名利路相迷

刘勰以迥然不同的方式,让世人记住了他。

刘勰曾自述,在他七岁之时,梦见一片五彩祥云,犹如锦缎般美丽,便“攀而采之”。显然是说自己少有大志。但不幸的是,刘勰8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在母亲的陪伴下,刘勰刻苦攻读,立志“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聘绩”。在贫苦中求学,与母亲相依为命,不幸的是母亲也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因积劳成疾去世了,刘勰为母亲守丧三年后,已逾时俗的婚龄,再加贫穷,无以娶妻,以至于终身未婚。永明八年(490年),齐武帝下诏,公卿以下,各举所知贤才,随才受职。这使处于苦闷中的刘勰看到了一线希望,于是他抱着被举荐的欲望,离开家乡,奔走于建康城内的亲友故旧之间。但茫茫人海,谁会举荐一个孤儿呢?

举目无亲的刘勰最中踏入了钟山名刹定林寺,投靠当时的大德高僧僧祐。刘勰认为定林寺是个可去的地方,退可以有一个读书吃饭的地方,还可以避役;进可以有机会见到政要,或许遇到伯乐。十余年寄居寺院,他只是在寺院作为帮工,助佑校经,另外做些杂役,寺院并没有使刘勰成为一名佛徒。因为刘勰自幼深受其儒家思想的影响,渴望功名,因此,虽然身居佛门,却心系仕宦,成名成家的思想使他不能安于现状。

据说,刘勰三十岁的时候,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手捧着红色的祭祀之器,跟着孔子往南走。身居佛家寺院的刘勰却梦见了孔夫子,可见其无出家之念,而只是想建功立业。

但是,一个寺院的“杂役”,一个卑微的草根,在门阀制度盛行的南北朝,即便学问再高深,名声再响亮,也没有谁伸手拉他一把,把他拉上熙熙攘攘的仕途。刘勰是清醒的,也是超脱的,没有仕途的羁绊,“幸无名利路相迷”,反倒使他静下心来,从事学术探讨。

古人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所谓“三不朽”,能居其一也就可以不朽了。于是,刘勰把目光放在了“立言”上面,决心写一部旷古绝今的“论文”之作。呕心沥血4个春秋,刘勰在定林寺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光辉夺目的一章――《文心雕龙》。意思是写文章必须用心,就像刻镂龙纹那样精雕细刻,最终才能创作出美的作品。

《文心雕龙》在关于文学创作、文学史、文学批评的众多问题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了显著的提高,提出了相当系统而富于创新的意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一次空前的总结,体大而虑周,风格迥异,独树一帜,成为一部“论古今文体”的千古奇书。

书成之后,虽曾在文人间传开,但并未为时流所重,然而刘勰却深知其书的学术价值。于是决计取定于文坛领袖沈约。由于沈约贵盛,刘勰无由自达。于是便背上他的书扮作货郎,等候在沈约常来往的路上。当沈约车辆到来之时,他上前献书,沈约便命仆人取来试读。沈约被文章打动,认为此书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随时研读。

今天,想沈约这样的人太少,我们不怪今人,怪只怪,《文心雕龙》太高深。

刘姓,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刘姓望出江苏彭城。至2013年有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34%,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刘姓建立了西汉、后汉、南汉等政权。

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向南方、东南和西南迁移,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从东晋到唐朝,中原地区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从未间断,移民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远。

扩展资料:

在今天的河南省鲁山县境内,有一处山水相依、风光秀丽的昭平湖景区。"一湖出平峡,万源聚山川。"描写的便是昭平湖的美景。昭平湖的东岸,有一座"刘累陵园",其墓主人刘累,被天下的刘姓人尊为共祖。

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因为尧姓祁,所以刘氏又称"祁姓刘氏"。刘累生活在夏朝晚期,他出生时,两手掌中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刘""累"二字。不少存留至今的刘氏家谱中,也都有类似表述。

《左传》、《国语》、《史记·夏本纪》等诸多古籍记载,刘累小时便掌握了"御龙之术",为当时夏朝的帝王孔甲驯养过四条龙。孔甲赐他为"御龙氏",并将豕韦(今河南滑县)赐给他作为封邑。如今,不少刘氏族谱上,都会写上"御龙精神"四个字,相当一部分刘姓望族以"御龙堂"为堂号。

-刘姓

1、刘伶(生卒年不详,一说约221年-约300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魏晋时期名士,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 。

刘伶嗜酒不羁,被称为“醉侯”,好老庄之学,追求自由逍遥、无为而治。曾在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任参军,因无所作为而罢官。 泰始二(266)年朝廷征召刘伶再次入朝为官,被刘伶拒绝。 

刘伶现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颂》 和《北芒客舍》  。其作品生动的反映了魏晋名士崇尚玄虚、消极颓废的心态,也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蔑视及对自然的向往,  后世以刘伶为蔑视礼法、纵酒避世的典型。

刘伶的存世作品只有《北芒客舍》 和《酒德颂》 。《北芒客舍》是一首古体诗,全诗前半写景,景中含情;后半抒情,情因景发,可谓层次清晰,裁剪恰当,于平淡晓畅之中透出一股散淡意韵。

《酒德颂》是一篇骈文,文章行文轻灵,笔意恣肆,刻画生动,语言幽默,不见雕琢之迹。  刘伶的作品生动的反映了魏晋名士崇尚玄虚、消极颓废的心态,也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蔑视及对自然的向往。

2、刘徽(约225年—约295年),汉族,山东滨州邹平市人,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中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刘徽在数学上的贡献极多,在开方不尽的问题中提出“求徽数”的思想,这方法与后来求无理根的近似值的方法一致,它不仅是圆周率精确计算的必要条件,而且促进了十进小数的产生;在线性方程组解法中,他创造了比直除法更简便的互乘相消法,与现今解法基本一致。

并在中国数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不定方程问题”;他还建立了等差级数前n项和公式;提出并定义了许多数学概念:如幂(面积);方程(线性方程组);正负数等等.刘徽还提出了许多公认正确的判断作为证明的前提。

他的大多数推理、证明都合乎逻辑,十分严谨,从而把《九章算术》及他自己提出的解法、公式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础之上。虽然刘徽没有写出自成体系的著作,但他注《九章算术》所运用的数学知识,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包括概念和判断、并以数学证明为其联系纽带的理论体系。

3、刘洪(约公元129~210),字元卓,东汉泰山郡蒙阴县(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东汉鲁王刘兴后裔,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珠算发明者和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理论发现者,被后世尊为“算圣”。

刘洪自幼聪慧好学,博览六艺群书,学识渊博,尤精于天文、历法;在年轻时即踏入仕途应太史令征召赴京城洛阳,被授予郎中,后迁常山国长史。

刘洪撰成的《乾象历》一书,是人类传世的第一部引进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理论的历法。把日月食回归年的长度定为3652462日,并首次给出白道和黄道约成古度6°1′的交角。测出的近点月的长度为2755476日,和现在的测值2755455日相差甚微。

公元190年成功地发明了“正负数珠算”,因此被后人尊为“珠算”的早期奠基人、珠算之父。

在刘洪以前,人们对于朔望月和回归年长度值已经进行了长期的测算工作,取得过较好的数据。但刘洪发现:依据前人所取用的这两个数值推得的朔望弦晦以及节气的平均时刻,长期以来普遍存在滞后于实际的朔望等时刻的现象。

经过数十年的潜心里索,刘洪大胆地提出前人所取用的朔望月和回归年长度值均偏大的正确结论,给上述历法后天的现象以合理的解释。在乾象历中,刘洪取一朔望月长度为29+773/1457日,误差从东汉四分历的20余秒降至4秒左右。

取回归年长度为365+145/589日,误差从东汉四分历的660余秒降至330秒左右。刘洪大约是从考察前代交食记录与他自己对交食的实测结果入手,即从古今朔或望时刻的厘定入手,先得到较准确的朔望月长度值,然后依据十九年七闰的法则,推演出回归年长度值的。

由于刘洪是在这两个数据的精度处于长达600余年的停滞徘徊状态的背景下,提出他的新数据的,所以这不但具有提高准确度的科学意义,而且还含有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僵局,为后世研究的进展开拓道路的历史意义。

4、刘歆(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汉人,出居长安,为汉高祖刘邦四弟楚王刘交的后裔,刘德之孙,刘向之子。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改名刘秀。

古文经学的继承者,曾与父亲刘向编订《山海经》。他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等方面都堪称大家,他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

此外,他在圆周率的计算上也有贡献,他是第一个不沿用“周三径一”的中国人,并定该重要常数为315471,只略微差了001312,世有“刘歆率”之称。后因谋诛王莽事败自杀。

刘歆在经学史上的第一个贡献是发现了一批晚出先秦经书,使之免于佚失,由于刘歆的倡导宣扬,使这批古文经书为社会和士人广泛得知,遂转相传习不辍。 

刘歆在经学史上的第二个贡献是开辟了以文字和历史解经的新方法,为了发扬古文经,刘歆等人重视训诂,不仅凭此以读经,且据古文的字体笔意以解经。

刘歆在经学史上的第三个贡献是打破了今文经学对儒学的垄断,开启了古文经学的发展道路。如果说是董仲舒开创了以微言大义说经的今文经学的话,那么重视名物制度的古文经学就是刘歆开其山门了。

刘歆对“五经”古文经典的整理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特别爱好且最有研究的是《左传》。汉哀帝即位时,刘歆建议将《左氏春秋》及《毛诗》、《仪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哀帝下诏征询臣下对立《左传》博士的意见,同时让刘歆去跟今文经博士们讨论经义。

5、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世居长安,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刘歆之父。

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楚辞》是刘向编订成书,而《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成书。

刘向、刘歆父子是在儒学作为经学而一统天下之后,又重新研究和整理诸子百家的著作与学说并强调从中吸取思想营养以改善儒学的重要人物。

在对《管子》、《晏子》、《韩非子》、《列子》、《邓析》、《关尹子》、《子华子》以及《战国策》等著作进行了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认为它们皆有符合儒家经义的地方。

刘向、刘歆父子在当时经学独尊的情况下,大力倡导研究诸子之学,对削弱官方学术思想的统治、解放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

——刘伶 (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刘徽 (古代著名数学家)

——刘洪 (东汉时期数学家、天文学家、算圣)

——刘歆 (西汉学者)

——刘向(西汉文学家)

一 姓氏来源

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

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

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

,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

南刘氏。

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

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

,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

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

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

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二、 郡望堂号

郡望: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5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

1 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

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 是汉高祖的后代。

2 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

4 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

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5 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

中山靖王刘胜。

6 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

文所开基。

7 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

8 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 西汉

长沙定王刘发。

9 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

,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

10 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

所开基

11 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

12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

氏。

13 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

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14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

苍之后。

15 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

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

16 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

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

17 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

定王刘发。

18 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

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

堂号:

1 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

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

郡望堂号的正宗。

2 豢龙堂:夏相刘累,相传他善于养龙,被封为豢龙氏。

3 藜照堂: 汉代的刘向,元帝的时候校书天禄阁,有一天,一个

老翁穿着黄衣,拿者藜杖,吹着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书

给刘向。刘向问:“你是谁?”他回答说是太乙之精,听说他好学,

特来看他。刘向一生著述很多,见了老翁后,才思更加敏捷了。

姓启刘国;望出彭城。

纵观古代,执政将近七百载1;

累计先君,为王已逾六十人2。

注释:1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者先后有66人,执政共历650多年。

2见注1。

一等官人,荣秘丞声外3;

五行尊敬,高兴士文章4。

注释:3梁代秘书丞刘孝绰,七岁能为文,称为神童。他的辞藻,为世所宗。每作一篇,好事者咸讽诵传写。有文集数十万言。

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772-842)的事典。

敷政南阳,太守蒲鞭示辱5;

校书天禄,老人藜杖炊光6。

注释:5东汉逮乡侯刘宽,字文饶,华阴人。桓帝时为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吏民有过,但用蒲鞭示辱而已。

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前77-前6)的事典。刘向,博学多识,著有中国历史最早的分类目录《别录》,还有《新序》、《说苑》等。

孔氏弦歌,鲁国新声闻壁内;

汉家箫鼓,祖庭余韵在人间7。

注释:7刘氏祠堂联。

藜阁启书香,人文奕憇源流远;

蒲鞭留惠政,世胄云礽似续长8。

注释:8同注7。

三章早沛秦川雨9;五夜长明书室灯10。

注释:9秦末农民起义领袖,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前256-前195),字季,沛人。公元前206年,率军攻入秦都咸阳,推翻秦朝的统治。废除秦的严刑苛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深得民心。

10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的事典。

禄阁校书,藜焰照十行之简11;

玄都种树,桃花赋千植之诗12。

注释:11见注10。

1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事典。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3。

注释:13刘禹锡《陋室铭》句联。

无欲常教心似水;有言自觉气如霜14。

注释:14明代天启初礼部主事刘宗周自题联。刘宗周,山阴人。

论兵新孙武;守士古范韩15。

注释:15陈毅赠刘伯承联。

刘姓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1、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