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之地的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荆楚之地的历史,第1张

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集中地之一。相传禹划九州,始有荆州。在古代,荆、楚指同一地区,荆、楚的字义,本是同一种树木的名称。据史书记载,荆楚作为地,先是称荆,后才称楚。商代,荆州之地的楚,作为方国列入商朝的管辖范围之内。周朝封楚国先君熊绎于丹阳,国号为荆。春秋初期,楚成王改荆为楚。

据考古发现,早在五、六千年前,人类就在荆州大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冶炼技术、锻铸铁技术、丝织刺绣技术和漆器工艺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老庄哲学、楚辞文学和音乐舞蹈,也都登上了古代世界文明的殿堂。楚故都纪南城及其周围,有楚城遗址5座,楚文化遗址73处,大型石墓800多处,其中包括18个楚王的墓葬。三国时期,诸葛亮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也。”

  荆楚文化简介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

  荆楚部族的兴起

  楚,也称荆楚,春秋时代的这个国家为什么叫做“楚国”呢。“楚”本是一种灌木的名称,也叫做“荆”,在南方江汉流域的山林中极为常见,可用作薪柴等多种用途,人日常离不了。于是远自商代时,北方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流域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比如《诗经·商颂》中说的“维女荆楚居国南方”。但是,构成楚民族主体的,却并不是江汉流域的土著,而是原居北方的祝融部落的一支(楚人奉祝融为始祖),这支部族迁移到江汉流域,不断地与周围的土著民族(九黎、三苗的后裔)相互融合,发展成为一支强盛的荆楚大族。

  荆楚部族在与北方商王朝的对峙中也吸收了先进的商文化,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周朝初年,转投周王的荆楚族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支持,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从春秋开始,楚国迅速强盛起来,尤其是到了楚庄王时,楚吞并了周边的许多小国,成为一方大国。

  先抑后扬的楚文化

  楚地是一个历史的地域概念,大体上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到一定的范围。当北方有炎、黄部落在创造中原文明的时候,南方江汉流域也兴起了九黎部落,并创造出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等早期楚文化。然而这之后,随着九黎部落被炎、黄部落击败,以及后期的三苗部落被更强大的中原部落所征伐,楚地文化逐渐消沉了。楚地文化落后与中原的另一个原因是江汉流域多山林水泽,各氏族部落不能像中原地区的氏族部落那样较快地由采集和渔猎转入农耕和畜牧,这种生产力的缓慢发展相应地限制了文化的发展速度。因此,当北方已经出现了夏、商等奴隶制国家后,南方楚地仍停留在原始的父系氏族社会阶段,散居的各氏族部落屡遭中原势力的压迫和征伐。但就是在这种持续千年的蛮荒背景下,逐渐孕育发展出楚民族以及其后的楚国家,并成为当时中国南方各部族融合的中心。楚人借天时、地利融汇了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开创了独具异采的楚文化。

  楚文化的奇葩“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起于西汉。它有两种含义:一是诗体名,指战国后期由屈原等楚国诗人以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为基础创造的一种诗歌载体;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由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后人模拟的作品,名为《楚辞》。由于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他的作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后人提及楚辞无不言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并常以“骚”或“离骚”作为楚辞的代称。

  楚辞的产生离不开楚地特有的民间习俗。江汉水乡,民间巫风盛行,土俗尚祠祀歌舞,而且这一带很早就流传着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楚地民歌,这些因素都是楚辞得以产生的基础。虽然在《诗经》这样一部广泛采录周初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四方各国民歌的总集中,几乎没有收录楚地民歌(原因大概在于楚一向被中原王朝视为蛮夷,楚地方言也难以被中原人接受等),但仅从各方典籍保存下来为数极少的楚歌来看,其内涵丰富,叙事抒情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楚辞的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

  楚辞被喻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与其他楚文化精华一起,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楚文化、荆楚文化同属一个概念,均指楚人、楚国创造而长期沉淀的文化实体和形态。我们这里说的它们是同属一个概念,是因为历史上荆、楚不分,荆、楚或荆楚、楚荆作为一种特定的称谓,已沿袭三千多年了。如《诗·商颂·殷武》说:“维女荆楚,居国南乡。”这里是“荆楚”联称,荆在前,楚在后。《竹书纪年》说:“昭王十六年,伐楚荆。”这里是“楚荆”联称,楚在前,荆在后。另据《春秋》记载,鲁庄公(前693—前661)之前称荆,但自鲁僖公(前659—前627)元年后,就改称为楚了。这样看来,荆或楚,荆楚或楚荆联称,其意思是一致的,似无多大区别。时至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刑声。”释楚:“丛木也,一名荆也。”这样就把荆山、荆楚木、荆州、荆楚国,统一了起来,形成为系统完整的概念,故至唐宋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沈括《梦溪笔谈》也说:“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至此,荆楚约定俗成,成为一个专称楚族、楚国和荆楚地域的一个特有的称谓。当然,历史上也还有其他各种说法,如《诗·商颂》毛传说:“荆楚,荆州之楚国也。”又如《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秦庄襄王名楚,故改讳荆。”但不论何种说法,荆和楚早已溶合为一体了,绝不能截然分割开来。作为楚人族所创造的文化,并在荆楚大地得以长期沿袭下来,当然也就称之为楚文化或荆楚文化了。那种认为楚文化是专指为楚国时期的文化,荆楚文化则为荆楚地域自古至今的文化,即指楚文化,又指此地的一切时空文化,显然是不科学的。文化是传承性的,源流嬗变,涓涓不息,楚国虽亡,文化不灭。我们今天溯其源,观其流,又察其流,探其源,从时空的角度,研究荆楚文化,着力为建设现代文明服务,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要求的,但不能说这就是荆楚文化本身。楚文化或荆楚文化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有它本身的内涵和属性,有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科学体系,不能把荆楚地域内任何时期的文化、都称之为楚文化或荆楚文化。

  关于楚文化或荆楚文化的内涵,从目前大家比较习惯接受的角度概括,可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制度文化和民俗文化。这种概括,只是罗列荆楚文化所大致涵盖的内容,绝非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荆楚文化的本质性蕴涵。

  在楚物质文化方面,应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城市与交通各个方面。在农业方面,主要是体现在各种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水利工程的兴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粮食作物、农副产品的发展。楚国是南方的农业大国,铁农具先进与水利事业发达,是楚国农业两大特色。“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战国策·楚策一》,此乃历史公论,反映了楚农业发展的丰硕成果。楚国手工业成就辉煌,主要体现在青铜器、铁器铸造、丝织业、漆器业、竹木器业、建筑业、造船业和料器制造业等各个方面。其中以漆器业、丝织业为最突出,可谓达到当时古代世界生产力水平的巅峰,其出土实物,至今为世人所倾倒。楚国历来重商,故楚国商业成就突出,它生产的产品,不仅输往大江南北各地,而且还远至中亚、东南亚地区。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货币也大有发展,除铜币外,还有金、银币。根据出土的情况看,已知的先秦金银币都是楚国的。楚国城市众多,水陆路交通四通八达。这一切都属于楚物质文化的基本内容,表现了楚人的勇敢与智慧,“日益迅速地掌握了自然力,并为自己创造了‘第二自然’”高尔基语。“第二自然”,就是楚人在长期的奋斗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既见于文献记载资料,更直接见于考古发掘实证资料。由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楚地出土文物众多,令人目不暇接,故有学者提出“考古意义上的楚文化”,“以体现在考古遗物上的为限,主要是物质文化”,张正明主编《楚文化志》的概念。其实,文物是文化活动过程的结晶,它既反映了楚人物质文化的成就,也体现了楚人精神文化的面貌,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荆楚文化的八大内涵

  1、炎帝神农文化。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

  2、楚国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

  3、秦汉三国文化。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4、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

  5、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6、长江三峡文化。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随着三峡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和胜利竣工,其举世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7、江城武汉文化。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近现代以来更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和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在现代史上,武汉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江城武汉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8、现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心打响第一枪,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 ,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董必武、陈潭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武汉创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武汉曾经是大革命的中心。“二七”大罢工、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 、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办事处、武汉保卫战、新四军司令部、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构成了湖北近现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极其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荆楚文化这八大文化系列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角度审视荆楚文化的发展轨迹,还可以进一步发现它在以下五个方面具有创新特质,是当今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精神遗产。

  一是“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

  二是“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

  三是“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

  四是“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

  五是“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

  荆楚文化的这些创新特质,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体展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

晋地如无意外根据古书里的传统,指的就是今天山西的东南部地区了。贝母药材也出产于山西,古人称呼地方,一般习惯以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相称呼。比如“三秦”指的是陕西,“燕赵”指的是河北京津一带,“荆楚”一般指湖北也可以包含湖南。吴地从地理上狭义上指的是今天江苏苏南地区,即苏州常州。镇江等地,广义包含了苏南,皖南和江北地区,越地则是今绍兴,萧山一带。

荆楚大地是古代的叫法,它指的是现在的湖北全域及其周围地区。

荆楚的来历

早在商代时期,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地区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比如《诗经·商颂》中说的维女荆楚居国南方。而荆楚部族在与北方商王朝的对峙中,也吸收了先进的商文化,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产生了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主要是指以现在的湖北地区为主要辐射地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它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荆楚文化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荆楚文化中的楚辞被喻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

1、荆楚大地是指湖北省。湖北省,简称“鄂”,省会武汉。因其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得名“湖北”。古时候的湖北被称为荆楚,主要起源于楚国的荆楚部族,也称为“荆楚”。

2、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

3、商周时期中原民族把长江中游的南方民族称为荆蛮、楚蛮或荆楚,周武王分封荆楚民族一支的首领熊绎于荆 楚辞被喻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

楚,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芈姓(普通话拼音读作mǐ),熊氏。最早兴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于秦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江苏部分地方。

楚是三苗人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它在周朝初期曾参加了周武王伐纣的战争。楚国由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地开始,居楚地丹阳(今湖北秭归),从一个附庸小国逐渐变成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强国。前704年,楚君熊通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华夏各诸侯经常发生战事。通过战争,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

应该是湖北为主,湖南为辅。

《尚书 夏书 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干、栝、柏,砺、砥、砮、丹惟菌、楛,三邦厎贡厥名。

“荆州”这个名字来源于《尚书》中的夏书禹贡篇,这本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也就是春秋早期的儒家经典最早出现了荆州两个字,而且确定了荆州的范围。

一、荆州的由来

荆州来源于荆山,因为荆山以南称为荆州,荆山是位于湖北省境内一座历史悠久的山,位于神农架的东边,襄阳的西边,武当山的南边,宜昌市的北边,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据说和氏璧就是一个叫卞和的人在荆山发现了一块未经雕刻的玉石,他两次把这块玉石献给楚王,但没人识货,楚王还砍了卞和的双脚,直到楚文王时期,这块玉石才被开发出来,并打造成和氏璧。

荆州城

荆州这个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荆山而得名,荆就是荆山的荆,州是上古时期的一种行政区,相传大禹治水时,将整个天下划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豫州、梁州、雍州、荆州,荆州就是上古九州之一,这是最早关于荆州的记载。

二、上古九州之一荆州的范围

在《尚书》中,明确了荆州的大概地理范围,必须得说明的是尚书中所说的荆州是一级行政区,相当于今天的省,尚书也说了:荆山与衡山的南面是荆州,衡山就是五岳之一的衡山,位于今天湖南省衡阳市,这样算下来,上古九州之一荆州的范围差不多包括了今天的湖北省全部和湖南省全部。

尚书中还记载了上古荆州的地貌和特产:

上古九州

长江、汉水象诸侯朝见天子一样奔向海洋,洞庭湖的水系大定了,沱水、潜水疏通以后,云梦泽一带可以耕作了。这里的土是潮湿的泥,这里的田是第八等,赋是第三等。这里的贡物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犀皮和金、银、铜,椿树、柘树、桧树、柏树,粗磨石、细磨石、造箭镞的石头、丹砂和细长的竹子、楛木。

从这里能看出长江与汉水是上古荆州主要的河流,还包括洞庭湖,沱水和潜水等水系,洞庭湖就是今天湖北省和湖南省的交界线和名字的由来,沱水和潜水已经无法知道具体是哪条河,云梦泽是一个泛指,指的是有很多河流、湖泊、沼泽地、山林以及平原的很大一个地理范围,东边从武汉东部的大别山开始算起,西边一直到湖北省的宜昌市一带,北边是今天湖北省的钟祥市、京山县到随州市一带,南边一直到整个长江以南,可以看到云梦泽把整个江汉平原都包括进去了。

荆州在湖北省的位置

湖北省号称千湖之省,想来云梦泽就是核心,这一片地理范围内,有着上千个大大小小的不同湖泊,如此丰富的水资源造就了大批的耕田,所以湖北也是水稻的主产地之一,同时由于水资源丰富,这里的泥土都是潮湿的。

从贡物来看,上古荆州至少主产有三种动物:旄牛(一种牦牛)、大象和犀牛。别的不说,就说大象,这可是生长在热带的动物,说明上古荆州天气炎热,适合大象生存,这与今天湖北省的气侯相差比较大,今天的湖北省算是四季分明了,冬天会下雪,夏天也会非常炎热,位于南北交界处。

三、荆州的楚文化

荆州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之所以说是之一,是因为楚国最早是发源于丹阳,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浙川县,这个地方在湖北省、河南省、陕西省三省交界处,首任楚王熊绎被周成王封在了丹阳之地,时间大概是在公元前1030年左右,楚国建国之初只有50里地,而且当时这个地方是一片荒蛮之地,华夏的中心历来在黄河一带的中原,丹阳相对来说非常偏僻了。

楚国

直到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都于郢(今荆州纪南城),之后湖北省荆州市作为楚国都城有400多年,当时叫郢都,楚国都郢的这四百年是其快速扩张的四百年,从50里之地扩充到5000里之地,郢都作为楚国都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楚文化实际上是中原文化与蛮夷文化结合的产物,楚国在早期被周人称为楚蛮,一是因为地处偏远,远离中原,二是因为楚国周边有着大量的蛮夷和三苗部落,楚国要向外扩张,难免会与蛮夷作战,然后击败他们,同化他们,成为楚国的地盘,楚国最鼎盛的时期地盘扩充到今天的11个省,整个长江以南全是楚国的地盘,最北边甚至了江淮一带。

楚文化是非常包容的一种文化,楚国没有像晋国一样被三家分晋,也没有像齐国一样被田齐代替姜齐,而是一直稳定地发展,从最初的一个子爵国,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仅次于秦国的强国,楚国的地盘扩充了100倍以上,这是非常神奇的,靠的就是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包容万物的楚文化。

楚国为何要选郢都作为都城呢?

荆州市

这是楚国发展规划决定的,楚国最早被封在丹阳之地,北边就是晋国和秦国等大国,又由于地形的限制,只能向南边发展,南边最广阔的就是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最肥沃的就是江汉平原,江汉平在的核心就是郢都所在湖北省荆州市一带,这里是鱼米之乡,可以承载很大的人口,有发展前景,这里地形特殊,北有荆山山脉,南有长江和洞庭湖,东西都是长江流域,方便运输和迁移。

楚国长期以荆州为核心地区,所以形成了一个词叫:荆楚,这个词表示楚国居荆州的意思,形成一种寓含文化、地理的专用名词,这个词早在不是现在发明的,在先秦古籍《殷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意思是:你这偏僻之地荆楚,长久居住中国南方。到了现在,荆楚就是特指湖北省了,并形成了一种特独的荆楚文化,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代表了楚文化的文艺作品和文学艺术。

四、荆州的三国文化

三国时期的荆州则更是有名,作为东汉末年的天下十三州之一,当时的荆州包括了今天的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全部、湖南省全部、江西省西部,广东和广西北部,地盘是相当大的,是一级行政区,东汉末年荆州的治所原本在湖南省汉寿县,刘表主政荆州后,迁到了湖北省襄阳市。

三国荆州

三国时期的荆州位于天下之中,成为中后期三国争夺的焦点和三国鼎立的根本,三国三大战役中的两场战争都发生在荆州境内,也就是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赤壁之战在今天的湖北省赤壁市发生,夷陵之战在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发生,这两场战役决定了三国鼎立。

同时在荆州发生了大量流传至今的故事,比如长坂坡之战、张飞喝断当阳桥、借荆州、白衣渡江、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等故事,需要说明的是,三国时期的江陵城才是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当时的江陵城是关羽的大本营,所谓的借荆州和大意失荆州,不是指三国时的荆州,也不是指今天的荆州市,而是指当时的荆州下辖的南郡。

现在的湖北省荆州有着大量的三国文化,还有关帝庙,荆州人非常崇拜关羽,关帝庙每年正月和农历5月13日都要举行大型庙会,还有玩龙灯,划采莲船,骑马射箭等相关活动,据说是传承了一千多年。

今天的荆州古城墙

五、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

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自从楚文王在公元前689年迁都到郢都建城以来,存在了2700多年,荆州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灿烂的荆楚文化和深厚的三国文化流传至今,另外荆州现在还完整保留着清朝顺治年间修建的古城墙,还有护城河,在中国七大古城墙中排名第二。

荆州地区的枝江关庙山、江陵毛家山、松滋桂花树、公安王家岗等遗址属于大溪遗址,这一文化形成于公元前4400年~公元前3300年左右,距今有5千多年的历史了。荆州附近埋藏着大量的楚国国君及贵族的墓葬,更是出土了数不清的历史文物。

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作为地级市,下辖荆州、沙市两城区,江陵、公安、监利三县和松滋、石首、洪湖三市,和荆州经济开发区、荆州高新区和纪南文旅行区3个功能区,总人口约647万,荆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长江中游重要的港口城市,中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轻纺基地。

荆楚之地的历史

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集中地之一。相传禹划九州,始有荆州。在古代,荆、楚指同一地区,荆、楚的字义,本是...
点击下载
上一篇:闽南茶文化下一篇:博古架图片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