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栽培的蔬菜有哪些种类?
汉朝栽培的蔬菜有:蒜、黄瓜、茄子、芥菜等。
茄子栽培技术
土壤
生产田必须地势高燥、地力均匀、土层深厚、通风透光、土质肥沃而疏松、排灌方便、稳产保收的沙壤土或壤土。育苗土应选用2至3年未种过茄果类、瓜类蔬菜以及马铃薯、烟草等作物的园土,最好从种过豆类、葱蒜类作物的地块取土,以土表层15厘米以内的土最好。肥料可用农家肥加适量草木灰充分发酵腐熟而成,以杀灭虫卵及病原微生物,减少苗期病害。利用温床育苗,苗期适宜温度白天为25摄氏度至28摄氏度,夜间为18摄氏度至20摄氏度。播种时适当稀播,每1平方米播种量为10至15克。3至4片真叶时分苗,定植前1周进行低温炼苗。
适时播种
早春种植播期在12月,第二年2月下旬定植,4月底开始采收。翻秋种植5月播种育苗,6月定植,8至9月采收。茄子种子千粒重4至5克,采用育苗移栽一般每亩用种量15至20克。
整地定植
茄子的种植地块应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前作为水稻或前三年未种过茄科作物的田块,深耕晒白,土块细碎。结合整地,亩施石灰粉50至80公斤对土壤消毒及调节酸碱度。
茄子耐肥性强、需肥量多。移栽前要施足基肥(亩施腐熟农家肥2000公斤,复合肥50公斤),起高畦种植。畦高约30厘米,畦宽包沟18米,双行植,株距45至50厘米,亩植1400株左右。单行植,畦宽包沟13米,株距45厘米,亩植1000株左右。定植后淋足定植水,幼苗成活后停止浇水,促进根系深扎。
田间管理
1、肥水管理
茄苗定植后约15天进行浅中耕除草,结合小培土薄施一次提苗肥,亩施稀薄的农家肥10至20担。植株根茄坐果后,摘除根茄以下的侧枝,以免枝叶过多,消耗养分。此时期植株尚未封行,进行深中耕除草、培土,重施一次追肥,亩施硫酸钾复合肥50公斤。植株生长进入中后期,每收2次果应追施一次肥,亩施复合肥15至20公斤。同时可喷施金钾朋、爱多收或03%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
茄子生长前期需水量不多,适当的干旱有利花芽分化,提高坐果率。根茄坐稳果后,植株生长需要的水分逐渐增多,应保持土壤湿润,适当排灌。
2、植株整理
茄子的生长势很强,侧枝多,叶片长得很快,尤其在气温适宜、肥料充足的情况下,植株更为繁茂。但是,若植株长得过密,就会引起落花、烂果,果实色泽也差。因此,修好叶茄子可提高产量。
叶片是制造和积累养分的器官,一般情况下茄子叶片越多,制造和积累养分也就越多。但是,如果叶片过多,会影响通风透光,且老叶和病叶不仅制造养分能力弱,还能传染病害,所以修去一部分健叶,摘除老叶、病叶,有利于植株生长和结实,喷施新高脂膜,能自动形成一层肉眼看不见的高分子保护膜,优化植物吸水、透气、透光质量。
从汉至晋传入的品种有蒜、香菜、芹菜、金花菜、黄瓜、蚕豆、豌豆、扁豆、茄子;唐宋时期传入的品种有菠菜、木莴笋、胡萝卜、耳菜;明代传入的品种有红薯、土豆、南瓜、四季豆;清代传入的品种有洋白菜、番茄、西葫芦、生菜、菜花、辣椒、洋葱。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品种。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和《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认为,唐时蔬菜新品种有菠菜、莴苣和食用菌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还提到茭白也是在唐代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的。该书还说:“茭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世界上以之为蔬菜而进行培育的唯有我国。”菠菜又名菠,是唐代由尼泊尔传入我国的。至于食用菌,如人工栽培蘑菇,最初记载亦见于唐代,在《四时纂要》一书中有记载。 西红柿原产秘鲁森林,叫“狼桃,因其艳丽诱人,人疑有毒,只观赏而不敢吃。十六世纪,被英国一个公爵带回欧洲,仍只作观赏用。过了差不多二百年,法国一位画家冒险一试,发现既可口又营养丰富,于是广为传播。
西红柿和辣椒一样,也是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的舶来品,它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辣椒差不多同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是花园里的观赏植物。西红柿之作为蔬菜和水果被人们食用,是欧洲人在十九世纪首先开始的,晚清光绪中,才以食用名义,选择了较好的食用品种引入中国的。在此之前,西红柿在中国,只是观赏植物。第一个记载西红柿的文献见于明赵函的《植品》(1617),赵函在书中提到,番茄是西洋传教士在稍早的万历年间,和向日葵一起带到中国来的。1621年王象晋的《群芳谱》又再次肯定了番茄的来源,以后的人们都笃信不疑,一直到1983年。
白薯就是红薯,红薯原产美洲,欧洲第一批红薯是由哥伦布于1492年带回,然后经葡萄牙人传入非洲,并由太平洋群岛传入亚洲。红薯最初引入我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当时福建华侨陈振龙常到吕宋(现今菲律宾)经商,发现吕宋出产的红薯产量最高,于是他就耐心地向当地农民学习种植之法。后来经过陈氏家族的推广,红薯在全国普遍栽种。
汉朝栽培的蔬菜有哪些种类?
本文2023-10-09 07:47: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2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