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老和孝的理解
这里暂不讲悌,只讲孝。孝是为人的根本,根本得以确立,大道才能畅通,德行才能生生不息。
《孝经》有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同样是在强凋孝是为人的根本,人有德和教化,故孝也是为德和教化的根本。反过来说,不孝则非人,是兽之行;不孝则无德,更谈不上教化。对孝本质的理解和对错此处暂且不论。
那什么是孝呢?
古人一再强调孝,天子多以孝治天下,可从来没有人给孝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孝字本义是一个孩子在老人手下搀扶着老人走路。从字面意思看,孝有主动扶持老人(父母)的意思。《礼记》上有云:“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这里的孝有供养、顺从、恭敬的意思。《说文解字》上对孝的释义:“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里的孝所指意义丰富了许多,但也模糊了许多。扶持、赡养、顺从、恭敬可能只是善事父母的几种行为要求,而不能涵盖所有。究竟怎样才算是善事父母,没有准确的解释和答案。但从孝的扶持、赡养、顺从、恭敬来看,都强调了孝作为一种义务而存在。那么为孝的人对应的权利是什么呢?下面这段话比较详备:
“人不知孝父母,独不思父母爱子之心乎?方其未离怀抱,饥不能自哺,寒不能自衣,为父母者,审音声,察形色,笑则为之喜,啼则为之忧,行动则跬步不离,疾痛则饮食俱废。以养以教,至于成人,复为授家室,谋生理,百计经营,心力俱瘁。父母之德,实同昊天罔极!”
这段话即强调了为什么要孝,也诉说了孝背后的人享有的那些权利——供养、教育、成家、立业,不管这种权利是主动给予的还是被动接受的。这可以说是一种不平等的平等,父母给子女以供养、教育、成家、立业,子女给父母以扶持、赡养、顺从、恭敬。至于这种不平等的平等对错实难一言以概之,但不可否认在中国两千多年儒家思想主导下,这种有关孝的不平等的平等一直延续着,时至今日,生命力仍然旺盛。
孝的行为要求和表现主要有哪些呢?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今日看来,迂腐至极,有违人性,说是“愚孝”也不为过。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立身即要自力更生,行道即要积德行善,扬名即要功成名就。立身和行道没有什么问题,应大力提倡。但扬名和为显父母,要求则实在为过。人活着应有多种方式,平淡也是其中重要一种;能让父母平静、安心何尝不是一种福,何必一定要显达。让父母显达,主要还是面子问题,即所谓的“光宗耀祖”。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事亲和立身没有大错,事君从现在看来是“愚忠”的一种表现;从古人看来,事君可能是“天经地义”。因为君后面是国,一国之君没能侍奉好,国家怎能好?国家不能好,个人又怎能好?这是古人的逻辑,时代和认知所限,不作评判。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译文
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违礼。”樊迟驾车时,孔子告诉他:“孟孙问孝于我,我说:‘不违礼’。”樊迟说:“什么意思?”孔子说:“活着时按礼侍奉;死之后按礼安葬、按礼纪念。”
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问孝,孔子说:“父母只有在子女生病时才担忧。”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子游问孝,孔子说:“现在的孝顺,只是能赡养老人。即使是犬马,都会得到饲养。不敬重,有何区别?”
🤔关于孝,讨论了几千年,孔子关于孝的解释,对君王、贵族、普通人的释义,各有千秋,可以感受到孔子智商情商双在线,君王问孝,孔子说不违反就是孝,点到即止,绝不多言,可是先生不说完整又难受,就对驾车的学生说,生,要有礼数、礼仪,父母不在了,也要有下葬的礼仪、祭祀的礼仪,老先生也是性情中人。贵族问孝说,只有父母生病的时候担心他们的身体,或让父母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只问你身体是否健康,普通人学生问孝说,不要给我脸色看,始终保持尊重,如果不尊敬,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这都是关于孝,孔子的对不同身份的人的解释。
随着父母的衰老,反应迟钝、精力衰退,疾病缠身,对父母的态度确实“色难”,父母和我们意见相左时,很难做到和颜悦色,反思一下,为人子女给父母买车买房、周游世界、养猫养狗,到底是为父母好还是为自己好,是不是我们只要给钱就是我们认为的孝,其实只是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减少了内疚和负罪感,父母需要的是我们的和颜悦色和高质量的陪伴,他们并不需要山野珍馐,周游世界。
《论语》中孝的内容可概括为善终追远、善事父母和师生之孝,即子女、晚辈敬仰与追念祖先,秉承先道,赡养、尊敬父母以及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仰幕。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仲弓,子夏,子贡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论语中说
{学而第一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古人对老和孝的理解
本文2023-10-09 08:05: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2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