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大帝的来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2收藏

丰都大帝的来历,第1张

丰都大帝的来历:

丰都大帝也叫作酆都大帝,北阴大帝或者是北太帝君,他是道教之中的尊神,九月九日出生,是地府冥界之中最高的神灵。

主管着冥司,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神话当中的地狱之神,酆都大帝的信仰起源比较早,在《山海经》当中就有关于他的记载。

《山海经》中记载,在度朔山上面有一颗大桃木,出蟠三千多里,其枝问东门叫鬼门,为万鬼出入的地方,门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主阅领万鬼。

扩展资料:

酆都大帝是阴间冥司主宰地狱的神灵。

酆,指北方癸地的鬼国,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围三万里,上下并有鬼神宫室。

山上六宫是北酆之鬼王决断罪人之处,生生之类,死后无不受酆都之主宰。

南北朝时,北酆之鬼王,多称为北帝君,简称北帝。

北方之癸地罗酆山原是鬼魂所在之地,大约自宋代起,就有人实指罗酆山为四川酆都县,并且在酆都地区,累世修建各种与地狱有关的建筑,成为中国有名的鬼都。

酆都县原有平都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

传说西汉王方平、东汉阴长生等曾在此修道成仙,白日飞升。

后人误将王方平、阴长生之首字连读成为阴王,并作阴间之王解释,于是,福地酆都县就被视作阴曹地府之所在地。

 

酆都大帝位居冥司神灵之最高位,主管冥司,为天下鬼魂之宗。

凡生生之类,死后均入地狱,其魂无不隶属于酆都大帝管辖,以生前所犯之罪孽,生杀鬼魂,处治鬼魂。

旧时奉祀酆都大帝的庙内,多设有七十五司,各司分别承担收捕、追逮鬼魂,关告鬼魂出入之职能。

阳司亲属如有为阴间鬼魂超度赎罪者,亦由酆都大帝决断赦免,发送鬼魂受炼升天。

 

与传说中的地府“酆都”发音相似。

古人相信轮回转世之说,因此有关阴曹地府、阎王、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汤之类的神话故事太多了,而在这种鬼神文化里,阴曹地府的另外一个名字叫酆都,和重庆丰都县的“丰都”同音。

而且“丰都”字的繁体是“丰都”,同音又形似,这为丰都和鬼神文化的挂钩提供了一些外在的条件。然后经过一个个不同的朝代,丰都名山各种和鬼神有关的雕像等事物就越来越多,鬼文化的氛围就越来越浓,以至于后来就有了“鬼城”的称呼。

扩展资料

风景名胜——

丰都名山

丰都名山为国家AAAA级景区,由名山风景名胜区、鬼国神宫、双桂山国家森林公园组成,面积近4平方公里。有奈河桥、鬼门关、黄泉路、望乡台、天子殿、二仙楼、五云楼、寥阳殿、百子殿、玉皇殿、阴司街、鬼国神宫、鹿鸣寺、苏公祠等景点。

黄泉路

黄泉路为丰都名山景区中的一个景点,路壁有十三道碑刻,其中唐碑一道、明碑三道、清碑八道、民国碑一道。黄泉路尽头有地仙祠、城隍祠。

奈何桥

奈何桥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原为明蜀献王朱椿香火庙的附属建筑。桥长72米,跨度33米,拱高255米,桥面呈弧形,宽25米,桥下为血河池。

丰都城的名山原名"平都山",相传汉 代有阴长生、王方平两人曾先后在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道家 就把这里列为道都的"洞天福地"之一。(奥运火炬传递时有介绍)

湖南的忠山海拔八百多米,曾名“贞女山”,相传有邱氏二女终身不字,于此山修道成仙。(奥运火炬传递时有介绍)

黄庭观位于衡山集贤峰下,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它因女道士魏夫人在此修道成仙而著名,在道教中声望极高。历经多个朝代,一直为崇信道教的信众朝参,香火不断。魏夫人的学生王羲之还曾书写《上清黄庭内景经》,被后人奉为瑰宝。

等等其实很多旅游景点“洞天福地”,都有道家修道成仙、升天的传说。

重庆丰都鬼城对于很多游客来说确实较为陌生,但是在传统的中国神话体系中,大名鼎鼎的阴曹地府总是听说过吧,这个就是传说中的阴间,听起来就毛骨悚然,下面给大家分享具体的丰都鬼城历史来由和介绍。

神话中的“阴曹地府”竟然是真实存在,它就坐落在我国重庆市内,名为丰都鬼城。

基本简介

丰都鬼城,是一座起源于汉代的历史文化名城,也被人称为幽都、鬼国京都 。它坐落于重庆市下游丰都县的长江北岸,是长江游轮旅客的一个观光胜地。

人们所说的“阴曹地府”,指的就是这里,鬼城以奈河桥、黄泉路、望乡台、药王殿等阴间建筑和造型而闻名,它是中国幽冥文化的集中体现地。传说中幽冥界的奈何桥、十八层地狱等,都可以在这里看到,吸引无数人前去一探究竟。

悠久历史

丰都鬼城,是一座依山面水的古城,自设县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自东汉时期起,这里就已诞生“鬼教”,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化,形成了人们今天所看到的鬼城。

丰都鬼城景区幅员辽阔,分为鬼城名山风景区和鬼王石刻风景区两部分,景点独特丰富,内涵深厚,像国内zui大的鬼神动态人文景观鬼国神宫、堪称世界之zui的鬼王石刻等建筑,都可以在此看到。

形成背景

鬼城,可以说坐落在平都山上,相传汉代有阴长生、王方平两人曾先后在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道家就把这里列为道都的“洞天福地”之一。 但到了唐代,因有人误将“阴”、“王”两姓联缀为“阴王”,这座道教名山逐渐演变为“阴王”所居之地。

沿着景区大门入内,途中会经过哼哈祠、奈何桥、鬼门关、黄泉路、阎罗殿和十八层地狱等大家非常熟悉的地点,都与阴曹地府有着直接的联系。

大名鼎鼎的奈何桥

像大家zui常听说的奈何桥,它坐落在名山半山腰,在面积约26平方米的土地上,建立了一座明代建筑——寥阳殿附属建筑。后来被人们改为奈何桥,这是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连接阴曹和阳界,审视善良与罪恶,宣制生存与死亡的“试金桥”。

值得一提的是,奈何桥的左侧是健康桥,象征着年年健康,右侧是财富桥,象征着年年有财,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试金桥”了。

文化底蕴

你以为它仅仅是传说中的鬼城吗你错了,它还是集儒、道、佛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宝库,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zui著名的人文景观之一。

其中zui具代表性的就是天子殿了,天子殿位于名山顶端,殿宇结构雄伟,工艺精细,镂空雕花,极为精美。

它zui早建于西晋,距今约有1600多年历史,但如今看到的建筑是在康熙时期重建的,也是名山现存zui大的古建筑群。

这些传说中幽冥界的去处,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对生与死、鬼魂和地狱等传统的认知。有兴趣的话,可以跟随一位导游,听听故事,了解下古代的风俗禁忌。

  "鬼城"丰都古为"巴子别都"。东汉和帝永元二年置县,素以"鬼国京都"、"阴曹地府"闻名于世,是传说中人类亡灵的归宿之地,集儒、佛、道民间文化于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神曲之乡" 人类"灵魂之都"。

  地 理

  清代

  同治八年(1869) 县界:

  北岸 东交忠州界,北接忠州、垫江界,西北接涪陵境;

  南岸 西南接涪陵境,南接彭水境,东南接石柱及湖北利川界。

  民国时期

  民国30年 县界:

  东连忠县,北接垫江,西毗涪陵,南界彭水、石柱,东南连黔江,东接湖北利川。

  民国31年7月,酆、石两县互划插花地:

  石柱县将湖海乡第十二、十五保,江池乡第一至四保,长坡乡第一至八保,沙谷乡第九保,划交酆都县;共15保,163甲,1765户,9044人。

  酆都县将第四区桥头、中益、龙沙、三会、子河、洗新、栗新、沙子、金铃9乡,第三区武平乡漆潦坝一保,德建乡第六至十四保,平安乡第三、四、五保,太平乡第一保一至五甲,划交石柱县;共1区,9乡,69保,631甲,7276户,37285人。

  同年11月,酆都县将崇兴乡嵌入涪陵境内的马鞍山,划交涪陵县三汇乡;计1保,40户,148人。

  建国以后

  1952年8月,忠、酆两县调整插花边界:

  酆属洋渡、太极乡划交忠县,共5826户,22659人。

  忠属鸿鹤乡第四至十四村划交酆都县,共2074户,8940人。

  同年10月,忠县插入酆都县十直乡的红庙村、贯塘村、七里村、龙头村、和新开村的一、八、九组划交酆都县,共1073户,4278人。

  1963年9月,丰都县属丰胜公社交垫江县,计4个生产大队,23个生产队,593户,2091人。

  至此,丰都县境东西宽71、76公里,南北长79、85公里,总面积2901、16平方公里。境界为:东依石柱县下路区,南接武隆县后坪公社、彭水县棣棠公社,西靠涪陵县罗云、龙驹公社和垫江县箐口、裴兴公社,北邻忠县任家、庙垭公社。

  历 史

  丰都原县城-----名山镇,位于县境中部、长江北岸,名山、双桂山南麓,北纬29°53`,东经107°42`,海拔160米。其地古称丰民洲,周时为“巴子别都”,自东汉建县以来,历为县治所在地,曾有三次短暂迁徒。明末连年争战,官署民舍被毁,清初,县官曾侨居高家镇;顺治十七年(1660),知县商起予在故城宣化门重建县衙。同治九年(1870)治所毁于长江洪水,十一年筑新城于傅家堡,县衙迁新城六口井;光绪三年(1877),知县陆镕复葺旧治,县属迁还。民国29年为避日机轰炸,县府迁麻柳嘴,两年后迁还原处。署址在今商业路,解放后为县人民政府驻地。

  民国20年,县城始置名山镇,治所设于名山南麓八圣宫(今肉联厂)。民国29年,分上半城置平都镇,治所设于双桂山南麓巧圣宫(今社会福利院)。民国35年,名山、平都两镇并为五云镇,民国36年复置名山、平都两镇。1950年10月两镇并为城关镇,1951年9月改为城关区,1956年复改为城关镇,1980年7月复名山镇镇名,治所设于今中山路。

  古丰都城仅一条河街。明洪武四年(1371)知县桂仲拳时县暑东南向,较简朴,其后渐向名山、双桂山方向扩建街房;天顺四年(1460)知县柴广初建城恒、弘治年间,知县李毅、明绅重修城墙,高二丈,周长六百丈,设五座城门:东南为宣化门,东迎恩门(又名守智门),南会川门(又名管驿门),西阳和门(又名大西门),北屡丰门(又名北门)。另修东水门、西水门、小东门、小西门四道小门。清顺治、乾隆、嘉庆、咸丰、同治、光绪各时期都补修城墙,城内官署、民房、店铺、学校、庙宇逐年增多。

  民国初年,城内外修建房舍,但街道狭窄。民国18至20年,驻军陈兰亭设马路局,拆除城墙及部份民房拓宽街道,建成宽二丈多的三合泥平整路面。纪念碑至公园主街,宽四丈、近一华里、笔直。全城街道两旁植树整齐,房屋多砖木结构,一般是楼下开店,楼上住家。

  解放后,多层建筑逐年增多,除县镇各机关、商店、银行、中小学校外,还建有榨菜、酿造、罐头等厂,一般为钢筋水泥结构,地面磨石,有的门面嵌瓷砖。街道为水泥路面,街房呈块壮聚落,城内面积为0、92平方公里,形若关刀,横呈江畔。城西北有汽车站,每日有开往县内区乡及邻县垫江、石柱、涪陵等地班车;南环路、商业场、管驿门外,建有码头,西去涪陵52公里、重庆172公里,东至宜昌476公里、武汉1102公里,班船日夜可乘。名山镇现有人口二万余,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人 物

  要说清楚丰都被讹传为鬼城,最早的历史渊源,恐怕要从巴蜀氐羌部落第一代鬼帝--土伯住在“鬼国幽都”说起。

  巴蜀氐羌部落,据有的历史学家考证,原住在甘肃南部天水一带,由于公元前第十世纪至前九世纪,我国的气候有一次大的变化,西周初年的气候是比较暖和的,但不久就恶化了。《竹书纪年》上记载周孝王时,长江的支流汉水,分别在公元前903年和897年有两次结冰,结冰之后,紧接着就是大旱。这就表示,公元前第十世纪有一个寒冷期,大约延续了一至二个世纪,到春秋时期,气候才温暖起来。因为这个寒冷期,原住在陇南,分布在今天甘肃、陕西、四川交界处的氐族大举南迁。其中一支经汉水流域而下与巴部落结成了联盟。今湖北襄阳有樊城,应是南迁中氐族樊姓中的一支。另一支经嘉陵江流域而下,迁到川北,川东北地区的“板盾蛮”,就包括了出于氐羌系的部落。

  氐羌部落南迁,东至今天湖北、湘西;南至四川西部直至云南东北地区。

  巴人活动中心在殷商至春秋时代,主要活动于汉水流域,后因楚的侵逼才西迁入四川。进入四川后建立巴国,强盛之时,川东南、湘西皆为其南境。古巴蜀氐羌部落又称为鬼族的两支部落,在长期的交往中,因皆信鬼巫,产生了一个共同信仰的原始宗教神—土伯,被称为巴蜀两族的第一代鬼帝,这位鬼帝住在幽都。东汉高诱注《淮南子.坠形篇》称:“古之幽都在雁门以北。”一个“幽都”,一个“雁门以北”,就难以说清了,古有幽都在幽州,雁门指的是山西雁门关一带;然而巴蜀氐羌鬼族又不可能在北方,因此有人认为这个“雁门以北”是在今四川境内。丰都古时曾作过巴蜀别都,后来即被传为“鬼国”的“幽都”。这个“鬼国幽都”大概就是说“鬼族的首都”吧。

  鬼族信巫。肯定有巫术;鬼族有原始宗教,肯定要树立一个神,这个神就是第一代鬼帝,土伯就这样在古丰都大地上被传为第一神。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不过后来张道陵在四川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鬼道”,张天师又吸收低羌部落的巫术作为他驱鬼治病的法术;后来道教又封酆都为游治之一,其间与巴蜀第一代鬼帝被传为住在古酆都是有内在联系的。

  丰都自助游攻略

  从朝天门坐车出发。经过长寿—涪陵—丰都。差不多三个多小时就到了,重庆到涪陵这一段为全高速路,涪陵到丰都为二级公路,路费差不多是60块钱左右吧,你还可以直接坐船到丰都,在船上还可以悠闲的赏赏一路的江景,到达丰都后,那就看你们怎么玩了,首先肯定要去玩的就是鬼城名山了噻,那里面的好玩的东西可多了,门票嘛,不是很贵,80块钱,保证你玩得很满意的。到了晚上嘛,去新县城那边住,那边的宾馆一晚上也不贵,那个算得上是星级的宏声宾馆一晚也就170左右,如果你觉得高了,也有便宜的,一晚50块钱,电视、浴室,空调也都有的,保证你住得安心,吃得放心。

  到了第二天嘛,你就去丰都新县城转一圈,现在这新修的新县城呀,差不多跟重庆的主城区一样吧,看看这个三峡移民库区的人民们把他们的家乡建设得这么的漂亮。不难感叹三峡移民真伟大啊!转玩后,你还不得不去一个地方哦,那就是著名的雪玉洞啦,那个地方呀,简直就是人间的天堂,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雕塑呀。

  转录朱德前辈的一首名诗,与孤藤子网友共勉:

  朱德同志游七星岩时,作诗赞颂:

  七星降人间,仙姿实可攀久居高要地,仍是发冲冠

  开心才见胆,破腹任人钻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

  有人说:人生的高度是参照于他/她的气度的,很有道理

  你能具体点,告诉我你需要哪方面的丰都历史吗?

  概况:丰都是著名的旅游名城,周属巴国,曾建“巴子别都”,东汉和帝永元二年 丰都县鸟瞰

  (公元90年)建县,以“鬼城”扬名海内外,被誉为东方“神曲之乡”。境内有名山、雪玉洞两个4A级景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双桂山、鬼王石刻等众多景点,年均接待游客百万人次以上。目前全县基本形成了民俗文化观光区、龙河流域自然风情旅游区、新县城旅游综合服务区三大旅游景区,2005年全县旅游直接收入8500万元。

  历史沿革

  周时,境地属巴国,曾建“巴子别都”至秦,属巴郡枳县(今涪陵);西汉,属益州巴郡枳县, 东汉和帝永元二年(90),分枳县地置平都县(重庆丰都县),治所倚平都山(名山),故名。初置隶益州巴郡;献帝初平元年至建安五年(190-200)隶益州永宁郡。 三国蜀汉延熙十七年(254),平都县并入临江县(今忠县)。 恭帝义宁三年(618),自临江县分出置丰都县,隶临州,治所丰民洲在平都山下。 唐贞观八年(631),丰都县隶山南道忠州;天宝元年(742),隶山南东道南宾郡;乾元年(758),隶山南东道忠州,至五代前蜀、后蜀,隶忠州。 北宋真宗时,丰都县隶夔州路忠州南宾郡,徽宗政和元年(1111),复并入临江县(今忠县)。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丰都县复置,度宗咸淳元年(1265),隶夔州路咸淳府。 元时,丰都县隶四川行省重庆路忠州。明洪武十年(1337),丰都县并入涪州,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1380年复。 清康熙十三年(1674),丰都县为吴三桂军占领;十九年(1680)清军收复,雍正十二年(1734),隶忠州直隶州;嘉庆七年(1802),隶川东道忠州直隶州。 辛亥革命时(1911),丰都县隶重庆蜀军政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隶四川省忠州;民国2年,隶四川行政公署川东道;民国3年,隶四川 巡按使公署东川道;民国17年,直隶四川省;民国24年,隶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丰都县隶西南区川东行署区涪陵专区;1952年9月,隶四川省涪陵专区,1958年改县名为丰都,1968年至1995年,丰都县隶四川省涪陵地区。 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恢复为中央直辖市,丰都县属重庆直辖市至今。 1997年,丰都县面积2901平方千米,人口749万,辖17镇13乡。县政府驻名山镇。 2000年,丰都县辖三合、名山、虎威、社坛、三元、许明寺、董家、树人、十直、镇江、高家镇、兴义、双路、江池、龙河、武平、包鸾、湛普18个镇;崇兴、仁沙、青龙、双龙场、保合、龙孔、都督、栗子、三建、厂天、三坝、太平坝、暨龙13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74054人,其中:名山镇75588人、虎威镇26130人、社坛镇48791人、三元镇23237人、许明寺镇19259人、董家镇28799人、树人镇29432人、十直镇41913人、镇江镇12786人、高家镇38506人、兴义镇35130人、双路镇18355人、江池镇17940人、龙河镇51403人、武平镇15642人、包鸾镇28913人、湛普镇10694人、三合镇35905人、崇兴乡20057人、仁沙乡30874人、青龙乡12947人、双龙场乡21165人、保合乡27123人、龙孔乡25719人、太平坝乡4404人、都督乡3983人、暨龙乡12266人、栗子乡13188人、三建乡13957人、厂天乡16778人、三坝乡13170人。 2002年5月14日,撤销厂天乡,设立南天湖镇(渝府[2002]61号)。2002年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77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23万人。辖19个镇、12个乡:三合街道、虎威镇、社坛镇、三元镇、许明寺镇、董家镇、树人镇、十直镇、镇江镇、高家镇、兴义镇、双路镇、江池镇、龙河镇、武平镇、包鸾镇、湛普镇、名山街道、南天湖镇、兴隆镇、仁沙乡、青龙乡、双龙场乡、保合乡、龙孔乡、太平坝乡、都督乡、暨龙乡、栗子乡、三建乡、三坝乡。共有26个居委会、344个村委会。 2008年1月,重庆市政府(渝府[2008]1号)批准同意撤销保合乡,设立保合镇。 2009年初,撤销镇江镇,划归名山镇。调整后,丰都县辖19个镇、11个乡。2009年12月4日,重庆市政府批准同意丰都县撤销三合镇、名山镇、仁沙乡、龙孔乡、暨龙乡、崇兴乡,设立三合街道、名山街道、仁沙镇、龙孔镇、暨龙镇、兴龙镇。调整后,丰都县共辖30个乡镇街道,其中7个乡、21个镇、2个街道。

  丰都名山“鬼城”

  鬼城名称来源

  汉唐以来,丰都县的名山就被称为“鬼城”,从那时起,丰都这座长江北岸上的小县城,以其神秘的面貌和众多的传说名扬天下,成为长江黄金旅游线上一处饱含中国文化内涵的风景名胜,引人探幽。历代骚人名士,羽流迁客纷至沓来,登山揽胜,游览题吟,在“鬼城”中留下了层层足迹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在丰都“鬼城”旅游,导游一定会给你介绍两个人,因为在把丰都称为“鬼城”的众多传说中,他们功不可没。

  这两人一个叫阴长生,一个叫王方平,相传从汉代起,他们曾先后在丰都县城东北角的平都山也就是今天的名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到了唐代,有人误将“阴”和“王”两人的姓连在一起,成为“阴王”,再讹传为“阴间之王”,于是丰都就成了“阴曹地府”。 下笑世上士 沉魂北丰都 这是诗人李白游览丰都名山“鬼城”之后留下的诗句。 如今,李白的诗句成了丰都名山“鬼城”的一幅名联。向世上之人昭示一个关于生与死、来与去的人生道理。 丰都,这颗长江之珠,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城,是中国最有特色,最有名气的历史文化小镇,以其作为阴曹地府所在的丰富的鬼文化而蜚声古今中外。这里流传着许多鬼神传说,《西游记》、《聊斋志异》、《说岳全传》、《钟馗传》等许多中外文学名著对“鬼城”丰都均有生动描述,颇富传奇色彩。

  名山

  名山原名“平都山”,因北宋苏轼题诗“平都天下古名山”更名。海拔2873米,面积045平方公里。相传汉代有阴长生、王方平两人曾先后在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道家就把这里列为道都的“洞天福地”之一。至唐代,有人误将“阴”、“王”两姓联缀为“阴王”,于是名山就逐步被传说附会为“阴王”(阴间之王)所居之地,即演变成“阴曹地府”的鬼都了。并随之陆续建起了许多与“阴曹地府”相关的寺庙殿宇。有哼哈祠、报恩殿、奈河桥、玉皇殿、百子殿、无常殿、大雄宝殿、鬼门关、黄泉路、望乡台、天子殿、二仙楼、城隍殿、九蟒殿等30多座。山上还有苏轼、陆游、范成大等历代名人的碑刻题咏。 参观完名山的阴世鬼都之后,人们踏过跨在两山之间的壮观的仿古建筑铁索吊桥--“阴阳桥”,就到了“阳间”双桂山。双桂山高401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它风景优美,绿树茂密,流水潺潺,曲径通幽,建有孔庙、鹿鸣寺、苏公祠、玉鸣泉等楼阁泉池。还建有纪念周恩来的“恩来亭”,纪念刘伯承早年在丰都讨袁护国的“护国亭”,纪念贺龙的“贺龙亭”等。 丰都名山林木幽胜,风景如画。古木掩蔽的翠绿丛中,石径曲回,庙宇重叠。历朝历代的人们在沧桑的岁月积淀中,凭着丰富的想象和心中的奢望在名山之上,日积月累修建了阴阳界、奈河桥、十八层地狱等众多的景点,并根据道、佛、儒教的学说,塑造了大量的人、鬼、神的形象,同时把人世间原有的机构和设施一一搬到了阴间,构建了自身想象中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阴间政府”,充分发挥“阴间政府”的职能,把人不能在阳间实现的愿望和理想以及种种恩怨都放到阴间解决,用自己心中的理想鬼神去惩恶扬善,使理想的鬼神成为人们生存的精神支柱。因为在他们心中相信善恶之人是存在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 传统中国迷信颇多,传说人死之后阴魂不散,都要到长江北岸的丰都“鬼城”这个地方来报到,在这里接受“阎罗天子”的审判,判定功罪善恶,安排来世去向。这些游动的亡魂手持盖有“阴司”、“城隍”、“丰都县府”三枚大印的“路引”(通行证),匆匆赶到丰都“鬼城”转世升天,不敢耽搁,否则来迟一步就会成为孤魂野鬼,永无宁日。

  奈河桥

  奈河桥是丰都鬼城中一个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地方。

  它位于丰都名山寥阳殿前,由三座大小、形制完全相同的石拱桥并列而成。桥面窄小,青石铺砌,略成弧形,每次只能行走一人。桥的两侧石栏雕花,桥下为一方池塘。桥头设有关卡,由阴间厉鬼日游神和夜游神昼夜把守。 民间传说,奈河桥是人死之后,到阴间报道的必往之路。如果人活着的时候品行端正、行善积德,那么就有神灵保佑平安过桥;如果人活着的时候品行恶劣、行恶积怨,那么亡魂就会打入桥下血河,被池中铜蛇铁狗狂咬。《丰都宗教习俗调查》一书对此有过这样的描述: “桥分三层(或三座),善人的亡魂可以安全地通过上层的桥;善恶兼半者的亡魂可以通过中间的桥;恶人的亡魂则过下层的桥”。恶人过桥时,都会被守桥的厉鬼识破拦住,并推往桥下“波涛翻滚、血水横流、腥风扑面、尸骨满布”的血河。 很多来丰都名山“鬼城”旅游的游客喜欢从桥上顺利走过。认为走过此桥,死后就能免受再过奈河桥之苦。于是,他们在过桥之前烧香化纸,施舍钱物,愿神能庇护。而庙里僧尼更是生财有道,故意在青石桥面上泼上桐油,使过桥香客行步艰难,常常滑倒,诚惶诚恐,这样一来,奈河桥也就多了神话的色彩。

  奈河桥渊源

  奈河桥是名山“鬼城”中的难得的一处古迹,建于明代,距离今天已 奈何桥

  有500多年的历史。 “奈河”在佛教中是地狱里的河名。把奈河桥编撰成故事,旨在教化活着的人多做好事、行善积德、造福人类,来世方能转世升天。 古人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早已不足为训,但是作为名胜古迹和宗教文物来观赏,丰都“鬼城”却是其它寺庙所不能替代的。如果你来丰都旅游,不妨去名山“鬼城”走走这座奈河桥。

  抗战期间日本飞机在丰都犯下的罪恶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数以千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财产损失更是天文数字。由于日寇飞机从武汉空军基地起飞对重庆城实施狂轰滥炸,故地处沿江的丰都县城亦深受其害,屡遭轰炸。据统计,从1939年至1942年4年间,丰都被炸死亡103人,伤481人,财产损失巨大。现将历次日机轰炸丰都的罪恶事实照录如下: 1939年6月13日,三架日机临空投弹,爆炸声打破了丰都城的宁静。人们惊恐万状。所幸敌机初临丰都,投弹不准,多数落入长江,有两枚投在河坝泥塘内。此次轰炸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为日寇在丰都的狂轰滥炸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 1940年8月6日,天气晴朗。上午十一时,防空警报大作,人们惊恐四散。顷刻间12架敌对机飞临,三机一伍,俯冲投弹,爆炸声如雷。中城路、中正路、丁字街、冉家石坝等处浓烟四起,火光冲天。人们呼儿唤女哭爹叫娘。中正路被烧毁过半,国民党师长陈兰亭的公馆顶层亦被炸毁,损失巨大。 1941年8月8日,十五架敌机投弹十八枚,8月10日十二架敌机投弹十一枚,8月23日,二十四架敌机集中投弹五十多枚,燃烧弹五枚,整个县城爆炸声响成一片,震耳欲聋。王爷庙拐,城隍庙街、丁字街、中城路、衙门口、管驿门等多处被炸,火光冲天。未及躲避者,被炸得血肉横飞,身首弃处。王爷庙拐一妇女手脚被炸断后飞出数丈远落地。惨不忍睹此次轰炸共计死亡37人,重伤150人,炸毁房屋463间,损失折合403万元。不少人家破人亡,无家可归。县防护团总干事到耕在指挥救火时被炸弹击中以身询职。同年,日寇飞机还轰炸了高镇,致一死一伤。 1942年秋,日寇空中攻势愈加疯狂。6—7月,日寇六次轰炸丰都县城。6月14日中午,一批敌机投下炸弹及燃烧弹,中城路、丁字街、等处民房着火,浓烟弥漫。此次轰炸共死亡31人,伤200余人,许多街段被轰为平地,损失惨重,9月6日,28架敌机轰炸丰都,当场炸死11人,伤30多人。 日寇的暴行激起了丰都人民的极度愤慨,广大丰都青年积极奔赴前线,在中国***的领导下,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彻底打败了曾经猖獗时的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关事不忘,三事之师”,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旧中国沦为一个任人宰割的羔羊,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伟大的中国******民取得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应当倍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努力发展经济,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丰都县档案局 陈博)

  道教传说

  道教名山。位于重庆市丰都县城东北隅。亦称丰都名山,又作酆都名山。相传汉代王方平、阴长生两人曾先后于此山之中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后人误读“王、阴”为“阴王”,讹传为“阴间之王”,酆都乃“阴曹地府”。山上昔有天子殿、灵霄殿、二仙楼、奈何桥、望乡台、报恩洞、五云洞等名胜古迹。据《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记载,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四十五福地。

  你可以选择你需要的,如有遗漏,那只能等下星期日,我休息的时候在回答你,或者找别人救助一下。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丰都鬼城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起源于汉代的历史文化名城丰都鬼城,又名“幽都”“鬼国京都”,位于重庆市下游丰都县北岸,自设县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东汉以来,“鬼教”就在这里诞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今天人们看到的鬼城。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丰都鬼都,集中向我们展示了人们对地狱、阴间、轮回和鬼魂的理念。古称“巴子别都”,始建于东汉和帝永元二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位置鬼城位于重庆市下游的丰都县长江北岸。

丰都鬼城历史传说

一是道教之说。在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吸收了不少巫术,成为后来的“鬼教”。公元198年,他的孙子张鲁在丰都设立道教“平都治”,这里遂成为了道教的传教中心。

二是鬼帝(土伯)之说:当人类社会还处在上古时代的时候,由于科学不发达,在遇到一些大自然现象的时候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认为这一切是由鬼神在主宰。

三是佛教“阎罗王”之说。“阎罗王”本是梵文的音译,原为古印度神话里管理阴间之王。佛教沿用此说法,称为管理地狱的魔王。传说他手下有十八判官,分管十八地狱。据《一切经音义》称,“阎罗王”即“平等王”,他能平等治罪。

四是阴、王成仙之说,这是丰都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早在公元270年左右,晋人葛洪在其《神仙传》中就有关阴、王成仙的说法。

传说在汉朝时候,有两位方士,一位叫阴长生,是刘肇皇后的曾祖父;一位叫王方平,官至朝中散大夫。他们因不满社会现状,双双先后来丰都修炼,于魏青龙初年,成仙而去。后来到了唐朝,他们二人被人讹传成了“阴王”,即阴间之王。

丰都大帝的来历

丰都大帝的来历: 丰都大帝也叫作酆都大帝,北阴大帝或者是北太帝君,他是道教之中的尊神,九月九日出生,是地府冥界之中最高的神灵。...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