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凤膏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白凤膏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十药神书》方之白凤膏 31 组成 32 制法 33 白凤膏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4 《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十药神书》(录自《医方类聚》卷一五○)方之白凤膏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白凤膏的用法用量 44 方解 45 摘录 5 《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劳证十药神书》(见《医方类聚》卷一五○)方之白凤膏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白凤膏的用法用量 54 各家论述 55 摘录 6 《顾松园医镜》卷十一方之白凤膏 61 组成 62 功效主治 63 白凤膏的用法用量 64 用药禁忌 7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白凤膏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白凤膏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白凤膏 1 拼音

bái fèng gāo

2 概述

白凤膏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四首。

3 《十药神书》方之白凤膏 31 组成

黑嘴白鸭一只,大枣二升,参苓平胃散一升,陈煮酒一瓶[1]。

32 制法

先将鸭缚定,按患者酒量,取酒烫温,将鸭项割开,滴血入酒,搅匀饮之;再将鸭去毛,于胁边开孔,取去内脏,拭干,次将大枣去核,每枚内放参苓白术散末,将此填满鸭肚,用麻扎定,以砂瓶一个,置鸭在内,四围用火慢煨,将陈煮酒作三次添入,煮干为度[1]。

33 白凤膏的用法用量

食鸭,枣药阴干,随意用人参煎汤送下[1]。

34 功能主治

《十药神书》方之白凤膏主治病久虚惫,咳嗽吐痰,咯血发热[1]。

4 《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十药神书》(录自《医方类聚》卷一五○)方之白凤膏 41 处方

黑嘴白鸭1只 大京枣1千克 参苓平胃散500克 陈煮酒1大瓶

42 功能主治

《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十药神书》(录自《医方类聚》卷一五○)方之白凤膏功在补髓生津,和血顺气。一切劳证,形体虚惫,咳嗽吐痰咯血,日晡潮热,肌肉消瘦,气衰言微者。

43 白凤膏的用法用量

上先将鸭扎缚其脚,却量患人饮酒多少,随量倾酒在器中,烫温,将刀于鸭项上割开,沥血于酒内,搅匀,一气饮之。又将鸭干捋去毛,就胁下开一孔,取出肠杂,以纸拭干,将枣子去核,每个实填参苓平胃散末,以麻布扎定,填于鸭肚中,用砂糖甏一个,放鸭在内,四遭炭火慢煨,一瓶煮酒作三次添入,直至熬酒干为度,取起,次第食之,尽此一鸭。

44 方解

本方所治劳证,为肺肾阴虚,精血亏损,而又元气极虚,脾胃不和所致。方中黑嘴白鸭为君,先取其血饮之,宜人肺经,润补其肺;继取其肉食之,补肺肾,益精髓,退骨蒸,化虚痰,止咳嗽。虚劳而至气衰言微,急须补元气,益脾胃,故用人参、大枣、茯苓为臣;更用平胃散为佐,取其消导和中,使鸭肉、参、枣补而不腻,有补中寓消之义。

45 摘录

《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十药神书》(录自《医方类聚》卷一五○)

5 《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劳证十药神书》(见《医方类聚》卷一五○)方之白凤膏 51 处方

黑嘴白鸭1只,大京枣2升,参苓平胃散1升,陈煮酒1大瓶。

52 功能主治

《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劳证十药神书》(见《医方类聚》卷一五○)方之白凤膏功在复其真元。主一切劳,大怯及虚甚惫,火乘金位,嗽吐痰咯血、发热者;少年禀气不足,因饮食饥饱所伤,致成虚损,形体羸弱,日哺潮热,腹胀气急,脉来弦数者。

53 白凤膏的用法用量

其血酒直入肺经,滋补其肺,宁止其嗽。

54 各家论述

《十药神书》陈修园按:怯而日久,虚极而惫,而且咳嗽不已,则肺日因嗽而动扰矣。吐痰不已,则肺因痰而壅滞矣。咯血发热,壮火食气,不特肌肉消瘦,而且气衰言微矣。此为极症,恐非无情之草木所能治。故用黑嘴白鸭一只为君,盖以毛白者味较清而入肺,嘴黑者骨亦黑而入肾,取金水相生之义,亦资异类有情之物以补之也。最妙入京枣2升,取其甘温以补胃;平胃散1升,取其消导以转胃。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胃安则脏腑俱安,与保真汤佐以厚朴同义。

55 摘录

《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劳证十药神书》(见《医方类聚》卷一五○)

6 《顾松园医镜》卷十一方之白凤膏 61 组成

乌嘴凤头白鸭1只。

62 功效主治

《顾松园医镜》卷十一方之白凤膏功在滋阴除热,化痰止嗽。主治虚劳,内热骨蒸,咳嗽痰白。

63 白凤膏的用法用量

令饿透,将二地、二冬、青蒿、鳖甲、骨皮、女贞子各4两共为末,每糯米1升,用药1两同煮,连汤水与食,令极肥,宰血,陈酒冲服;将鸭去毛,挖净肚杂,如常用甜白酒加盐煮烂,空心食之更妙,食完再照上法用之;若作丸服,仍用前药1料为细末,入鸭腹中,麻线扎定,以清白人溺煮烂,去骨,捣为丸服。

64 用药禁忌

目录 1 拼音 2 出处 3 拼音名 4 姜石的别名 5 来源 6 原形态 7 生境分布 8 性状 9 化学成份 10 鉴别 11 性味 12 归经 13 功能主治 14 姜石的用法用量 15 附方 16 各家论述 1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姜石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姜石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姜石 1 拼音

jiāng shí

2 出处

1.姜石首载于《新修本草》,列玉石部下品谓:“味咸,寒,无毒……生土石间,状如姜。有五种,色白者最良。所在有之,以烂、不碜者好。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东者良。”2.《本草图经》附有齐州姜石图,其状如姜。根据以上古本草文献所记载的姜石与今之土层中的钙质结核一致。

3 拼音名

Jiānɡ Shí

4 姜石的别名

沙姜石、礓砾、裂姜石

5 来源

药材基源:为黄土层或风化红土层中钙质结核。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lcite

采收和储藏:挖取后,除去附着泥沙、杂石,洗净。

6 原形态

黄土层或风化红土层中钙质结核主要组成矿物均为方解石、石英、粘土矿物。方解石 晶体结构属三方晶系。为细粒结晶及细分散隐晶皮壳状胶结物。白或灰白色。土状光泽。肉眼见不到解理。硬度3。相对密度27左右。因掺杂次要矿物而硬度、密度不一。

次要矿物组分有石英:细粒他形,肉眼难分辨;牙碜感主要是石英的硬度大所致;其他性状参见“白石英”条。粘土矿物有高岭石、多水高岭石、伊利石或蒙脱石(性状分别参见“白石脂”、“黄石脂”、“甘土”条)。它们的种类、数量比决定着姜石的可溶出成分及吸附性、离子交换性(即微量元素成分特征)。

黄土中的姜石,其粘土组分中还含有残留的长石(性状参见“浮石”条)、角闪石(性状参见“麦饭石”条)及云母(性状参见“云母”条)等。它们与方解石呈不同结构关系:以均一间杂分布或碎屑斑杂分布为主,也有呈同心圆状、结核状、放射状结构的。

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主产于华北、西北黄土地带及石灰巖古风化壳红上层中。

资源分布:主产于河北邢台、山西、陜西;江苏亦产。

8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不规则块状。土**或浅灰色;条痕浅**。不透明,土状光泽。表面浅凹凸不平,并具裂隙。体重,质坚硬,可砸碎,断面呈颗粒状,色较深,并可见结核状类圆形迹痕或灰白色结晶层。具土腥气,味淡。遇冷稀盐酸强烈起泡。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微带褐**,因含粘土质和铁质呈污浊状。自形晶少见,多为不规则粒状、球粒状。矿物组分主要是方解石。方解石:折光率Ne1486,No1658;双折射率NoNe0172;闪突起明显。干涉色为高级白彩带。一轴晶,负旋旋旋旋光性。

在薄片可见到粘土质和微粒状石英,两者约占10%左右,石英粒径约005mm,呈星状分布;粘土质多呈隐晶质,似雾状分布。(样品取自南京产的钙质结核)

9 化学成份

主要为碳酸钙(CaCO3)。尚含有氟、碘、硅、铁、锌、铜、锰、钴、钒、铬、锡、钨、硒、钼等元素。

10 鉴别

(1)取本品粉末约05g,加稀盐酸5ml,即泡沸,将发生的二氧化碳导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生成白色沉淀。(检查碳酸盐)(2)将上述泡沸后的溶液,滤过。滤液加甲基红指示液2滴,用氨试液中和,再滴加盐酸至恰呈酸性,加草酸铵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不溶于醋酸,但可溶于盐酸。(检查钙盐)(3)X射线衍射分析曲线(钙质结核)方解石:388(1),305(10);石英:429(1),336(2)。

11 性味

咸;寒;无毒

12 归经

心;胃经

13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主疔疮痈肿;乳痈;瘰疬;豌豆疮

14 姜石的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每日13g;或泡饮。外用:适量,研末敷。

15 附方

《纲目》:“姜石以形名,或作礓砾。邵伯温云:‘天有至戾,地有至幽,石类得之则为礓砾是也。’俗作(石羌)砺。”故又名(石羌)砺石。

16 各家论述

《本草衍义》:“所在皆有,须不见日色旋取,微白者佳。”

17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姜石的方剂 齐州荣姥方

:《千金方衍义》:牡蛎软坚,钟乳利窍,石英敛津,姜石消肿,枸杞泻火,桔梗散气,灶土、清酒温助诸石以

风缓汤

两,甘草1两,吴茱萸1两,大黄各1两,生姜6两,石膏6两,贝齿7枚。功能主治:风毒脚气。脚弱举体痹

急痛煎

卷二:方名:急痛煎组成:陈皮、香附、吴萸、良姜、石菖蒲各等分。主治:真急心疼。用法用量:水1碗,煎

芪补汤

克,焦杜仲20克,枸杞子20克,女贞子30克,料姜石60克。功能主治:补肾固本。主气血双亏。用法用量

姜石散

拼音:jiāngshísǎn处方:姜石(以浓米泔浸7日,晒干,捣研,水飞过)1两,桑耳(捣罗为末)1

更多用到中药姜石的方剂

用到中药姜石的中成药 祛风湿止痛散

0g羌活90g独活90g防风90g透骨草135g姜石90g红花135g狼毒135g半夏50g白附子9

姜黄消痤搽剂

ianghuangXiaocuoChaji处方:姜黄50g、重楼50g、杠板归50g、土荆芥25g

祛风化痰丸

拼音:qūfēnghuàtánwán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QufengHuatanWan标准编号:W

姜流浸膏

luidextract;姜流浸膏药典标准:品名:姜流浸膏JiangLiujingaoGINGERL

感冒解热冲剂

花45g白术45g羌活45g防风45g生姜30g石膏150g葛根90g钩藤60g制法:以上九味,取

更多用到中药姜石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姜石 《幼幼新书》:[卷第二十五]眼疳第四

可服一字。《圣惠》又方谷精草川大黄(细锉,微炒)姜石(捣,研,水飞过)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上件

《太平圣惠方》:[卷第八十七]治小儿眼疳诸方

食后调又方。谷精草(半两)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姜石(半两捣研水飞过)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件药。捣

《证类本草》:[卷第五]姜石

姜石味咸,寒,无毒。主热豌豆疮,疔毒等肿。生土石间,状如姜,有五种色,白者

《本草纲目》:[石部第十卷金石之四]姜石

(《唐本草》)释名KT石。时珍曰∶姜石以形名。或作礓砾,邵伯温云∶天有至戾,地有至幽,石类得之则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六玉石部下品之下]石之土

中医药治疗眩晕研究进展

张若曈 刘东方

本文从眩晕的病因病机、 中药治疗、 针刺、 穴位埋线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总结出中医在治疗眩晕方面疗法多样,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1 病因病机

眩晕在中 医古籍中 已有论述, 《素问· 至真要大论》: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认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 海论》 曰: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胫酸眩冒”, 指出因虚致眩。 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各有见解, 朱丹溪主张“无痰不作眩”, 王清任则认为因瘀致眩。 李慧超等[1]认为眩晕之病, 以风、 痰、 瘀错杂者最为多见, 其主要的病因病机为肝风内 动, 痰阻血瘀, 气机逆乱, 上冲清窍以致眩晕。 郭志华教授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进行总结, 认为该病多与饮食不节, 劳伤太过, 情志不遂, 房劳无度有关, 或因肝阴亏虚不能制约其阳, 或因脾胃亏虚而致气血不足, 或因肾精不足髓海失充 [2] 。 张怀亮教授主张从风论眩, 认为风是导致眩晕发生的直接致病因素, 既可外来, 也可内 生,同时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常兼他邪而致眩, 风邪致病最为多见, 是外邪致病的先导 [3] 。 方显明教授则认为眩晕与“肝风”关系密切, 肝的阴阳失衡可致血虚、 携痰湿、致瘀血, 上扰清窍或脉络瘀阻, 血虚无以濡养清窍, 因此在治疗中 提倡 平肝熄风等治法, 巧用“风”药 [4] 。 华荣对临证经验进行总结, 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为肝脾胃失调引起气机升降失常, 或外感邪气导致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调理气机为治疗之关键 [5] 。 若脾胃气虚, 气血无以生化, 脑窍失养也可导致眩晕 [6] 。栗锦迁则认为痰湿为眩晕的最主要病因, 若脾运化失职, 清 阳 不 升, 浊 阴 不 降, 痰 浊 上 蒙 清 窍 则 发 为眩晕 [7] 。

2 中药治疗

2 1 中药汤剂 历代的医学专著记载了许多关于眩晕的治法方剂, 为后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何庆勇遵循原方比例, 运用泽泻汤治疗眩晕, 疗效显著 [8] 。 段海辰提倡分型辨证论治眩晕, 因痰致眩者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和清震汤、泽泻汤加减; 因虚致眩者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脾胃亏虚、气血不足者可用生脉饮合归脾汤加减; 肾精不足者运用杞菊地黄丸加减疗效显著 [9] 。厉启松等 [10] 以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治疗内 耳眩晕取得了较好疗效。 刘朝燕 [11] 选取 74 例眩晕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采用黄连温胆汤治疗 37 例眩晕患者, 总有效率达 97 30% , 说明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眩晕疗效显著, 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在临床辨证治疗中, 不但经方得到广泛应用, 自拟方也在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韩天生等 [12] 自拟温阳利水舒经方治疗眩晕, 与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相比, 总有效率达 96 67% , 结果表明此方治疗眩晕疗效显著, 可广泛用 于临床。 邓振兴等 [13] 观察益气定眩方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对照组给予尼麦角林片, 每次 15 mg, 每日 3 次口 服; 治疗组给予益气定眩方治疗。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2 98% 、73 68% , 且治疗组 LDL-C、 血流平均速度较前改善明显, 说明益气定眩方治疗眩晕有较好疗效, 并能降低动脉硬化风险, 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袁兵等 [14] 自拟填精益气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 64 例, 治疗后患者双侧椎动脉、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 眩晕症状缓解,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2 2 中药注射液 中药注射液是单味中药或中药复方的提取物, 有效成分浓度高, 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眩晕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治疗眩晕的中药注射液大部分具有扩张血管、 抗氧化、 降低血黏度、 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陈静等 [15] 开展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来评价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眩晕的疗效及安全性,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120 例患者, 治疗组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 对照组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 疗程结束后, 治疗组患者的眩晕症状临床控制率和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黄芪补中益气, 可治气虚、血虚之证。 黄芪可降低血小板黏附, 修复血管弹性, 扩张血管, 具有改善血流速度的功效 [16] 。 葛军等 [17] 将 60 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予参麦注射液治疗, 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 观察发现,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 67% , 且无复发, 眩晕症状基本消失, 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也得到有效缓解。 郑素平等 [18] 应用红花**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确切, 且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及肝功能检查未发生异常, 且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可以说明该药治疗眩晕有较好的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 醒脑静对神经细胞的凋亡有直接影响, 可清除自由基, 发挥抗氧化作用 来达到治疗效果 [19] 。 董文韬等 [20] 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和长春西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发现, 醒脑静组总有效率95 56% , 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 眩晕症状评分明显降低, 并且无不良反应出现。 因此,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 张松青等 [21] 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眩晕患者 72 例, 治疗组总有效率(88 9% ) 高于对照组(73 5% ) , 并且 2 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王新琳等[22]为了系统评价丹红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检索了 CNKI、 PubMed、 万方等数据库中文献发现, 与西药组比较, 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总有效率提高,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优于西药组。 血塞通注射液的化学成分为三七总皂苷, 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 改善微循环、 降血脂等作用, 从而使脑血流得到改善 [23] 。 该药物还能够抑制细胞钙的释放, 避免其内流, 以此改善患者脑部血液的循环效果。 秦星 [24] 将 104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 例) 和研究组(52 例) ,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 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 结果表明, 研究组的眩晕程度评分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2 3 中成药 中成药与中药汤剂、 中药注射液相比,具有服用方便、易于保存等优势, 适用于症状较轻或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 天舒胶囊以川芎、 天麻为主要成分, 对治疗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疗效较好。 王琦等 [25]采用天舒胶囊治疗 30 例偏头痛性眩晕患者, 对照组予氟桂利嗪治疗, 经过 3 个月治疗后,2 组患者的总眩晕发作次数、总眩晕时间及眩晕严重程度均降低, 治疗组降低更显著, 并且 2 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痰湿中阻型眩晕是眩晕中常见证型, 眩晕宁为中药制剂, 由泽泻、白术、茯苓、半夏、女贞子、墨旱莲、菊花、牛膝、陈皮、甘草等组成, 具有健脾利湿、 滋肾平肝的功效。 刘静等 [26] 探讨眩晕宁治疗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疗效, 对照组患者予西医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眩晕宁片口服治疗, 治疗 10 d 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8% , 后循环血流速度加快, 血供得到改善, 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缓解。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机虚实兼具,证候表现虚实夹杂, 从单一病机论治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疗效。 谢颂扬 [27] 选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观察组脑供血不足性眩晕, 与对照组(西比灵治疗) 相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 (97% ) 高于对照组 (68% )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血流速度得到提升, 患者眩晕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3 针刺治疗

针刺是中医疗法的一部分, 具有起效快、 操作简单、不良作用小等优势, 更易被患者接受。 李静等 [28]探究针刺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 根据辨证论治, 针对气虚、阳虚型眩晕选用不同穴位,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眩晕症状缓解, 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 向璟伊等 [29] 采用益肾活血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 40 例眩晕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7 5% , 且无不良反应发生。曲良等 [30] 从虚论治眩晕, 以针刺囟会穴为首, 次针百会, 结合率谷、养老、 支正穴通达肝胆三焦, 中脘、 足三里等补益脾胃以补后天, 太冲、 太溪滋肝补肾,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钟林晓 [31] 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针刺治疗, 研究组 45 例患者针刺大椎、 颈夹脊、百会、风池等, 总有效率为 95 56% , 说明针刺治疗眩晕效果显著, 并且操作简单, 安全性高。 吕 甜甜等 [32] 采取“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精神性眩晕, 通过选取头部穴位使阳气通达, 配合躯体穴位, 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 的。 治疗组患者 DHI 评分、 HADS 评分均有改善, 并且优于对照组, 因此通过针刺可改善精神性眩晕患者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4 其他疗法

除了中药、针刺等治疗方法外, 中医特色疗法如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等因其具有无创、 方便、 疗效显著等优点, 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姚恒帽等 [33] 观察耳穴压豆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瘀血阻窍型)的效果, 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 耳穴压豆治 疗, 治 疗后 研究组的 总 有效 率 为97 06% (P 0 05) , 且患者住院天数较对照组减少。由此可看出耳穴压豆可以缓解眩晕症状, 具有康复快、效果显著等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 罗建等 [34] 研究电针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 治疗组用电针治疗, 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7 8% (P 0 05) 。 反映出电针治疗眩晕的疗效优于西药。 邓正明等 [35] 采用自 拟中药方对风池穴和翳风穴进行穴位贴敷的方式治疗眩晕,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91 0% , 高于对照组的 89 0% , 试验组DHI 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 胡旭光等 [36] 探讨推拿与倍他司汀片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 94 29% , 明显高于对照组, 推拿治疗能提高眩晕量表评分, 有利于患者恢复 健康 , 疗效优于西药组。张帅 [37] 采用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 其有效率高于针刺治疗组。 穴位注射法操作简单, 疗效确切, 可以在临床中推广。 李珍等 [38] 应用穴位埋线方法, 将医用羊肠线传入针管, 根据不同穴位和进针角度而决定该穴的实际进针点, 得气后边退针边推芯, 使线体到达穴位中心的肌层, 然后快速出针, 压迫或包扎止血,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 93 75% , 对颈性眩晕的疗效显著, 作用 持久。 卢彩凤[39]采用小针刀疗法治疗颈性眩晕, 治疗后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眩晕障碍评分降低, 具有较好的疗效。 在临床中小针刀与整脊手法联合治疗眩晕也十分广泛。 聂建军等 [40] 应用整脊手法配合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 其疗效优于单纯整脊治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有效改善了患者眩晕、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

5 小结

眩晕的病因繁杂, 证候常有虚实夹杂,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中医从整体出发, 辨证论治, 常以中药配合针刺、耳穴压豆、 穴位埋线等疗法, 取得了 显著的疗效。临床上一些眩晕患者经过西医治疗后效果欠佳, 中医的辨证论治则能发挥其优势, 但在临床观察中多为小样本试验或个案举例, 存在缺乏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未设立对照组等问题, 因此建立科学的试验设计, 寻找可行的观察指标, 确定疗效评定标准在今后的科研中需要引起注意。

脏是身体重要的器官,维持着我们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尤其对男性朋友来说肾脏健康非常的重要,它是维系夫妻关系的重要纽带,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男性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肾脏呢?

男人补肾有“3宝”,每天换着喝,腰不酸、腿不软!

第一宝:觅阳参

这是一种植物,一般生长在我国的北方地区。生存要求极高,所以也成就了它得天独厚的药用价值。医学研究表明,“觅阳参扶正固本,生精补髓、滋阴补肾、益气安神、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良药。”自古以来就是滋补强壮养人的上品。所以说,男性想要在40岁以后还顶天立地,可以坚持喝一喝哦!

服用方法:觅阳参2克,枸杞10粒,肉苁蓉2克用温水闷泡5分钟左右即可饮用,可以反复冲泡至无色无味,一般连续服用一个月左右,对于男性出现的阳痿早泄以及遗精等问题有改善的作用,还能有缓解性欲低下的问题,对于男性肾气不足有改善的作用。

第二宝:菟丝子

菟丝子是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均有分布,它们一般长在花生、豆类等农作物上,菟丝子药用价值很高,可治疗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尿频、宫冷不孕等症。

服用方法:菟丝子100克,白酒浆1700克。将菟丝子洗净盛入绢袋内,悬于坛中,再将酒封固,窖藏1个月以上,即可饮用。

第三宝:女贞子

女贞子是一种少见的药材,主要功效是可以帮助身体排毒,减轻肾脏压力。根据《本草经疏》记载:“女贞子,气味俱阴,正入肾除热补精之要品,肾得补,则五脏自安,精神自足,百病去而身肥健矣。”

服用方法:女贞子十克,大枣十克,把它们全部烘干,粉碎以后制成颗粒状,然后把这些颗粒直接放在杯子中,用沸水冲泡好,以后代茶饮用就可以。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