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海参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2收藏

古籍中的海参简介,第1张

海参又名刺参、海鼠、海瓜,是一种名贵海产动物,因补益作用类似人参而得名。海参肉质软嫩,营养丰富,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滋味腴美,风味高雅,是久负盛名的名馔佳肴,是海味“八珍”之一,与燕窝、鲍鱼、鱼翅齐名,在大雅之堂上往往扮演着“压台轴”的角色。

海参体呈圆柱形,口在前端,口周围有触手, 在后端。海参的生长区域很广阔,遍布世界各海洋。我国所产的海参中以刺参、乌参、乌元参、梅花参等经济价值较高。

详见百科词条:海参 [ 最后修订于2016/8/6 11:59:17 共1120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前几天,我在党校选修国学课,老师念孔子学生曾子为曾参(can),和我以前念曾参(shen)的读音明显不同课间休息时,我问老师说好象我上学时清楚地记得应该读曾参(shen),似乎记得我还为此字读音(can)答题而被扣了分老师非常谨慎没有坚持读音是“申”还是“餐”,说等课下来后再查实一下临下课时,老师在课堂上把我的疑问讲给同志们听,这说明老师一时并没拿准如何读,而是把问题留给了大家我当时觉得可能这两种读法都对,但又觉得这个问题需要搞清楚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还真是百花齐放,果真有一种观点是读曾子为曾参(can),说是通“骖”的音,还有一些经考证的论证和论据,当然也有坚持读曾参(shen)的我们只能当那些都是学术讨论,并不令人完全信服我这里只所以写这件事,就是想知道中学课本或者是教科书中或者是台湾教科书中对此读音是如何规定的如果教科书中已经规定了读音,无论读什么,也无论学术界认为对和错,都不应该成为改变这种既规定读音的理由学术界的各种观点只能是一人之见,更何况学术讨论的结论也不尽可信,有些观点在我看来根本就是胡说八道、牵强附会、丝毫没有道理即便是学术之见很高明、很正确、很有说服力,也应该在教科书规范读音改变之后再普遍使用,而不是各取所好,自己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我这里对老师读曾参(can)没有一丝丝地不满意,只是不希望有两种读法如果现存教科书中还没有对此作出过规定,那如何读可就是个问题了但我坚信这方面一定有权威的规定从曾子这样大名人的名字读音问题不规范就不难看出,我国现行的文化、文字、语言中需要规范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这里就不列举实例了,诸君自当有所体会博友朋友们,您以前读过的教科书或经典书案中曾“参”是如何读音的以你之见,曾子参的“参”读音在此应该如何规范不仿来这里说几句

古木参天中的参这样读:

如下:(普通话拼音读法)

[gǔ mù cān tiān]

[释义]参天:高入云天。古老的树木枝茂叶繁异常高大。

拼音,是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

把声母、介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

人参的读法是rén shēn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根含多种人参皂甙。性温,味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单一。掌状复叶轮生茎端,一年生为l片三出复叶。二年生有1片五出复叶,以后每年递增1片。4-6年生有3-5片五出复叶;叶柄长。

伞形花序顶生,花小,淡黄绿色。果扁球形,熟时鲜红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生晒参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1-2cm,表面灰**,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根茎(芦头)长1-4cm,直径03-15cm。

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质较硬,断面淡**,显粉性,气微香而特异,味微苦,甘。红参全长6-17cm,主根长3-10cm,表面半透明,红棕色,偶有不透明的暗褐色斑块,具有纵沟,皱纹及细根痕,上部可见环纹,下部有2-3条支根,根茎上有茎痕,质硬脆,折断面平坦,角质样。

红参须即是将选参剩下的参须,经洗刷,捋须,捆成直径7-8cm的小捆,然后蒸制,蒸后打开小捆,平铺晾晒,烘干,干燥后打潮,捆成红直须而成,其表面为红棕色,半透明,质硬脆,角质样。

高丽参白参:芦头与圆参相似,体呈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有浅棕色细纹,须根大部分除去,质松泡,断面有圆心,稍有香气,味甘微酸。大补元气:适于元气虚脱。气虚欲脱,症见面色苍白,心悸不安,虚汗不止,脉微欲绝者。气脱亡阳,上面症状兼有冷汗淋漓,四肢不温。每与附子同用。

古籍中的海参简介

海参又名刺参、海鼠、海瓜,是一种名贵海产动物,因补益作用类似人参而得名。海参肉质软嫩,营养丰富,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滋味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