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在古代怎么称呼 大海在古代如何称呼
1、海的别称又为:天牝、天池、溟涨、重溟、巨壑、大壑、水王、水宗、东洋、朝夕池。
2、古代里,是没有海洋这个词的,在我国古代通常根据水域距离陆地大小形容海洋。
3、陆地边上的叫做海、大海;海的纵深叫做洋、汪洋。
4、按照水域的大小有:流、溪、川、河、江、泽、湖、海洋、沧海、汪洋。
1 收集关于山海经的古文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
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
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特别是一些异鸟怪兽、奇花异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其中《海外经》介绍了传说中的海外异国,如双头国、三首国、女子国、丈夫国、大人国、小人国等国的风俗习惯,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能使人增长很多知识。 《山海经》的内容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地理书。
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全书18篇,约31000字。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4篇、海内经1篇。
《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
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
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馀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目录 山经 第一卷 《南山经》 第二卷 《西山经》 第三卷 《北山经》 第四卷 《东山经》 第五卷 《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 《海外南经》 第二卷 《海外西经》 第三卷 《海外北经》 第四卷 《海外东经》 第五卷 《海内南经》 第六卷 《海内西经》 第七卷 《海内北经》 第八卷 《海内东经》 第九卷 《大荒东经》 第十卷 《大荒南经》 第十一卷 《大荒西经》 第十二卷 《大荒北经》 第十三卷 《海内经》大禹 第一卷 《南山经》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 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 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 狌々,食之善走。丽{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 疾。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 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 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 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
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 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又东三百里柢山,多水,无草木。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 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鲑,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 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
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 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犭尃訑,佩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 足三翼,其名曰 ,食之无卧。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 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 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
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 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
汸水出焉,而 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
其神 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璧,稻米、白菅为 席。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毗,东望长右。
英水出焉, 西南流注干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 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 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 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
2 《山海经》这本书主要讲的内容是什么《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过去认为为大禹、伯益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巴蜀,东及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其中许多可能来自口头传说《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晋朝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古代中国神话的基本来源就是《山海经》,其中最着名的包括: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羿射九日、黄帝大战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从而引发大洪水(参见诺亚方舟)、鲧偷息壤治水成功、天帝取回息壤杀死鲧以及最后大禹治水成功的故事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馀不敢言之也” 鲁迅还专门写有一篇《阿长与〈山海经〉》,记叙了家中仆人长妈妈为他买来一本《山海经》,给他带来的那份惊喜,还两次特别提到"九头的蛇"《山海经》18卷分别如下:山经 第一卷 南山经 第二卷 西山经 第三卷 北山经 第四卷 东山经 第五卷 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 海外南经 第二卷 海外西经 第三卷 海外北经 第四卷 海外东经 第五卷 海内南经 第六卷 海内西经 第七卷 海内北经 第八卷 海内东经 第九卷 大荒东经 第十卷 大荒南经 第十一卷 大荒西经 第十二卷 大荒北经 第十三卷 海内经 -------------------------------------------- 第十八卷 《海内经》,共四篇;内容是记海内神奇事物,如昆龙景象、建木形态、巴蛇、雷神等。
3 山海经白话文主要内容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人给皇帝贡献了一只奇异的鸟,拿各种食物喂它,但它都不肯吃。
著名文人东方朔看见这只鸟,就说出了它的名字,又说它应当吃什么。一试验,果然就像东方朔说的。
皇帝问东方朔怎么知道的,他说《山海经》中有记载,看了自会知道。到了汉宣帝时,上郡某地的一个石室塌陷,有人发现里面的石壁上刻画着“反缚盗械人”的图像,传说开来,但无人知晓何意。
大学者刘向却指出这是“贰负之臣”。皇帝问他怎么知道的,刘向也回答是从《山海经》上看到的。
皇帝大惊,朝臣哄动,于是出现了一股阅读《山海经》的小热潮。到了东汉明帝时,有一位水土工程专家叫王景,因治理河渠有功绩,得到皇帝的赏赐,礼物中竟然有一部《山海经》。
而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一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却折服于《山海经》,曾一口气写下《读 十三首》诗,留传至今。其中的第一首诗就表达出他读《山海经》后快乐兴奋的情绪和通晓天下的效果:“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产生于明代的章回小说《封神演义》和清代的长篇小说《镜花缘》,读者往往被其中的神奇故事所吸引,从而对作者的丰富想象力佩服不已。但可知道,书中的故事素材和艺术构思,不少是取自《山海经》的,而作者的想象力也多受《山海经》的启发。
如此等等,《山海经》的魅力自当不言而喻。那么,具体的魅力何在呢?在于《山海经》丰富而神奇的内容,举凡当时人,能听到的、所能见到的、所能认识到的、所能想象到的一切事物,无不记载。
如大大小小的山丘河流,形形 的花草树木,神里神气的半人半神,怪里怪气的半人半兽,瑰丽多彩的金石矿物,奇形怪状的禽鸟野兽,变化莫测的神话传说,各种各样的国家人民,神秘的祭祀,古怪的装束,奇异的病症,灵验的药物,味美的食物,毒人的野味,超乎常理的日月,高出常情的工艺,上古帝王的世系,传闻不一的古史……简直就是古代的百科全书。就因为《山海经》是一部综合各种知识而显得庞杂的古籍,所以,自古以来对它的性质众说纷纭,而对它做的目录学分类也不统一。
西汉刘歆在《上 表》中论其性质说:“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看作是地理书。
此后的历代史籍目录颇有同其说者,如《隋书·经籍志》等,就把它列入地理类。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山海经》归入数术略形法家之类,看作是巫卜星相性质的书。
此后,不乏同其说者,如《宋史·艺文志》就把它列入五行类。明朝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说:“《山海经》,古之语怪之祖。”
看作是神怪之类的书。清朝官修《四库全书总目》在辩驳了诸家的说法和归类后,认为“核实定名”,应是“小说之最古者”,又看作是小说性质的书。
清末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把《山海经》列入古史类,则看作是史书。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山海经》称作“古之巫书”。
就《山海经》的性质及其成书来说,鲁迅的论断是确定不移的。《山海经》确是古代的巫书,是一代一代的巫师把所见所闻通过口耳相传,积累而成。
很早以前,巫史不分,是具有世袭性和专业性身份的一群人。他们是那个时代学识广博的知识分子,主持山川神灵的祭祀典札,接触各种人物,相互交往频繁,享有交流吸收各种文化知识的优越条件,负有传递保留各种文化知识的重大责任。
他们的社会地位较高,主要充当氏族首领、部落酋长和奴隶主的高级顾问。为了让一般的人信服自已、崇拜自己,巫师们就要尽量表现得见多识广。
于是,他们努力积累文化知识,采掇奇闻异事,使掌握的文化知识代代地增加。后世的人把巫师们口耳相传的知识加以整理记录,就成为《山海经》所依据的原始资料。
到了战国时期,有人把这些性质相似而杂乱无章的资料编撰成文,《山海经》就产生了。到了汉代,又经人增删润饰,就成了现在所看到的《山海经》。
现存之《山海经》共计十八篇,从其外壳结构看,大体可区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而联系到它的内容,又可划分得更为详细。
即《五臧山经》五篇,地理范围是华夏之地,内容多记山川地理,奇异的动物、植物、矿物,祀神的典礼和祭品、祭器,有时亦写诸山山神的形貌、职司和神力;《海外经》四篇,地理范围较《山经》为广,内容多记海外各国的异人异物,也记载了一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刑天断首等;《海内经》四篇,不仅杂记海内的神奇事物,如昆仑景象、建木形态、巴蛇和贰负等状况,同时兼记一些国家和民族,还写帝王的世系,器物的发明创造,如帝俊的后裔番禺发明舟,吉光发明车,晏龙发明琴瑟,又均是最早的锻工,炎帝的后代鼓延发明钟,并且作了乐曲等等。古时学者大都认为《山海经》是夏禹、伯益所作,今天看来此说纯属无稽之谈。
无论是从其包罗万象的内容上看,还是从各篇成书时间早晚不一上看,《山海经》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是集体编述而成。因为《山海经》的内容非常广泛,是民间个人无力完成的,即使一个氏族部落的领导集团也只能编成其中。
4 谁能告诉我山海经里的文言文故事夸父逐日的故事 夸父逐日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讲得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事情。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尽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
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你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
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萧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色彩。
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
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已美好的追求。
精卫填海 发音 jīng wèi tián hǎi 释义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
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出处 《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示例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治理改造大自然,要有~的顽强精神。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炎帝不仅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
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
可是父亲忙于公事,总是不带她去。这一天,女娃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
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风暴,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女儿,但却不能用医药来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
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
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
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精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
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参考资料:
原文: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6 谁能告诉我山海经里的文言文故事夸父逐日的故事 夸父逐日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讲得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事情。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尽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
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你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
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萧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色彩。
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
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已美好的追求。
精卫填海 发音 jīng wèi tián hǎi 释义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
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出处 《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示例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治理改造大自然,要有~的顽强精神。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炎帝不仅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
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
可是父亲忙于公事,总是不带她去。这一天,女娃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
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风暴,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女儿,但却不能用医药来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
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
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
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精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
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关于赞美大海的诗句有哪些
1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灵隐寺》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白居易《题海图屏风》
4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钱起《送僧归日本》
5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
6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韩愈《精卫填海》
7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梁启超《太平洋遇雨》
8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9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10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1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3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李梦阳《泰山》
14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1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6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陈子澜《恩波桥诗》
1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18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19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
20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1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24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
2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6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
27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长歌行》
28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9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0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黄遵宪《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3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关于赞美腊梅的诗句古诗有哪些
关于赞美腊梅的诗句古诗有哪些
《红梅》
宋王十朋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梅花绝句之二》
宋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岭上红梅》
宋范大成
雾雨胭脂照松竹,江面春风一枝足。
满城桃李各焉然,寂寞倾城在空谷。
《梅花绝句之三》
宋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题梅花图》
宋杨无咎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花绝句(之)(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和豫章公黄梅(宋陈师道)
色轻花更艳,体弱香自永。
玉质金作裳,山明风弄影。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庭梅咏寄人(唐刘禹锡)
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
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
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探梅》
宋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夜浅暮时。
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圣恩寺看梅》
当代周永年
众香国里人来去,花信风中鸟倒悬。
更喜水光相映发,横斜疏影托波来。
《杂咏》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忆梅》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江上梅》王适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庭梅咏寄人》刘禹锡
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
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 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雪梅之一》
宋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题画梅》
清李方膺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雪梅之二》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赞美老师的诗句有哪些
1、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2、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3、灵师皇甫姓,胤胄本蝉联。韩愈《送灵师》
4、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5、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杜牧《雪中书怀》
6、天子号仁圣,任贤如事师。杜牧《雪中书怀》
7、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8、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韩愈《听颖师弹琴》
9、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刘基《题太公钓渭图》
10、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杜甫《野老》
11、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佚名《对联》
12、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新竹》
13、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郑燮《新竹》
14、王子停凤管,师襄掩瑶琴。李白《金陵听韩侍御吹笛》
15、闻道溪阴山水好,师行一一遍经过。张籍《送僧往金州》
16、师住稽亭高处寺,斜廊曲阁倚云开。张籍《送稽亭山寺僧》
17、蹇蹇三事,师师百僚。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公卿第八》
18、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19、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20、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2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2、军装乘晓发,师律候春归。苏颋《奉和圣制幸望春宫送朔方大总管张仁亶》
23、老师,您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
24、真空坚定谦逊朴素――这是您教给我唱的歌,这是您指引我走的人生之路。
25、您用生命的火炬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我要衷心对您说一声:谢谢您,老师。
26、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
27、您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
28、您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教学在课堂,成就却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29、您推崇真诚和廉洁,以此视作为人处世的准则。您是我们莘莘学子心目中的楷模。
30、高山在欢呼,流水在歌唱;太阳在欢笑,小草在舞蹈:赞美您,为人师表,劳苦功高!
31、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32、白色的粉笔末,一阵阵的飘落。它染白了您的黑发,却将您青春的绿色映衬得更加浓郁。
33、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34、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崇高的劳动。
35、经历了风雨,才知道您的可贵;走上了成功,才知道您的伟大;--谢谢您我尊敬的老师!
36、今天的太阳为您升起,今天的鲜花为怒放,今天的赞歌为您高唱,今天的雄鹰为您展翅飞翔!
37、萤火虫的可贵,在于用那盏挂在后尾的灯,专照别人;您的可敬,则在于总是给别人提供方便。
38、三尺讲台,染苍苍白发,桃李满园,露美美笑厣。赞美您,敬爱的老师,祝福您,敬爱的老师!
39、老师,人说您在培育祖国的栋梁,不如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40、您多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报酬。
41、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还要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
42、您多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报酬。
43、您谆谆的教诲,化作我脑中的智慧,胸中的热血,行为的规范我感谢您,感谢您对我的精心培育。
44、亲爱的老师,您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摧发了多少征帆。
45、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无知走向文明,是您亲爱的老师,您用生命的火炬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46、园丁--崇高的称号。看那枝头绽放的鲜花,是您辛勤的汗水灌浇。祝福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47、一生平凡,一世艰辛,默默把知识奉献,您是文明的使者,您是辛勤的园丁,衷心感谢您,祝您健康快乐!
48、您用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个同学的心房,无数颗心被您牵引激荡,连您的背影也凝聚着滚烫的目光
49、在生活的大海上,老师,您就像高高的航标灯,屹立在辽阔的海面上,时时刻刻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航程!
50、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
赞美老师的诗句有哪些?1、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2、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3、老师药卷不受偿
4、老师身今七十六
5、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6、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7、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8、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9、但愿老师真似月
10、圣人无常师。——韩愈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12、务学不如务求师。——杨雄
13、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14、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白居易
15、他年应记老师心
16、师者,因此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17、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18、仰止弥高,钻之弥坚。
19、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郑燮
20、山下禅庵老师在
21、桃礼不言,下自成蹊
2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23、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已开始海洋捕捞。
在山东省胶州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大量海鱼骨骼和成堆的鱼鳞。
经鉴定,它们分隶于鳓鱼、梭鱼、黑鲷和蓝点马鲛等3目4科。
说明约在4000~5000年以前,中国沿海先民已能猎取在大洋和近海之间洄游的中、上层鱼类,人们对海洋鱼类习性的认识已有一定的水平。
记述公元前11~前6世纪周朝情况的《诗经》中,多次出现“海”字,并有江河“朝宗于海”的认识。
西汉时期,已开辟了从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航线。
据记载,三国时出现了中国第一篇潮汐专论──严畯的《潮水论》(已佚)。
唐宋时期,中国的潮汐研究已达到很高水平。
明代时,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地区性海产动物志──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
1405~1433年,明朝郑和 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和马达加斯加岛,比哥伦布从欧洲到美洲的航行(1492~1504)要早半个多世纪,而且在航海技术水平和对海洋的认识上,也远远超过当时的西方。
可见,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在世界上是居于前列的。
中国古代对海洋的认识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地貌、海洋气象、海洋潮汐和海产生物4个方面。
同时,为了利用滩涂和抵御海洋自然灾害,在海岸防护和围垦工程方面,也取得许多成就。
海陆分布和海洋地貌知识战国时代,齐国的邹衍(公元前305~前240)曾提出一种海洋型地球观──大九洲说,阐述了世界海陆分布的大势。
他认为世界很大,像中国这样大的陆地有81个,彼此被“裨海”相隔,又都被“大瀛海”环绕,再外面才是天地接壤之处。
这里所说的“裨海”和“大瀛海”,分别相当于今日的“海”和“洋”。
晋代葛洪在《神仙传》一书中,提出“东海三为桑田”、明确地表达了海陆屡有变迁的思想。
中国古代主要采用地文导航,所用的水路簿、针经和海图,均尽可能地详载航线上可用于导航的地貌:山形、水势、岛屿、暗礁、港湾和海底泥等。
例如保存至今的明代胡宗宪《筹海图编》中的《沿海山沙图》、《沿海郡县图》、《登莱辽海图》,《郑开阳杂著》中的《万里海防图》、《海运全图》,茅元仪《武备志》中的《海防图》和《郑和航海图》等。
其中,记载海洋地貌最为详尽的是《郑和航海图》,该图是中国传统绘图方法绘制海图的高峰, 较正确地绘有中外岛屿846个,并分出岛、屿、沙、浅、石塘、港、礁、硖、石、门、洲等11种地貌类型。
中国古代海塘图实际是河口海岸地貌图,如清代方观承《两浙海塘通志》和翟均廉《海塘录》中的图。
图中明显可见海塘分布并不连续,低平的海岸有海塘分布,塘外有大片滩涂;而海岸山地则没有海塘。
海洋气象知识中国古代有关海洋气象知识的书籍很多,仅《汉书·艺文志》中提到西汉时海中占验书就有136卷,其中《海中日月彗虹杂占》有18卷。
至元、明两代,人们把水手和渔民的天气经验用五言和四言的韵语表达出来。
如明代张燮《东西洋考》中记有“乌云接日,雨即倾滴”,“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断虹晚见,不明天变,断虹早挂,有风不怕”等。
在海事活动中,风是至关重要的天气要素,所以在古代对风的认识较为深刻。
中国古代水手、渔民知道用各种方法预测海洋风暴。
他们把一年中海上常有风暴的日期记下来,称为“暴日”或“飓日”。
一些航海书籍中记有全年暴日及其名称,如《顺风相送》中有逐月恶风条。
并总结出暴风季节发生的规律和暴日在不同时节的频率,从而找出海上活动的危险期和安全期。
古代预测台风的一种办法是观察海洋现象。
海洋长浪有很高的运动速度,台风还在外洋时,其形成的长浪已传播到近海,形成涌浪,造成潮汐异常、海底淤泥搅起、海水发臭、海洋动物表现异常等现象。
人们把上述现象称之为“天神未动,海神先动”,并把这种无风的涌浪称为“移浪”或“风潮”。
中国很早就以风作动力,用帆助航。
东汉时,利用季风航海已有文字记载,把每年梅雨后出现的东南季风称为“舶风”。
唐、宋以后,利用季风航海十分广泛。
明代郑和7次出海, 多在冬、春季节利用东北季风启航,又多在夏、秋季节利用西南季风返航,说明他们已较充分地认识和利用了亚洲南部、北印度洋上风向和海流季节性变化的规律。
在航行途中他们观察日月星辰的出没和位移、风向、天色、云状、霾雾、气温及洋面波涛的变化,预测海洋气象、水文潮汐的变化趋势,保证了航行的安全。
海洋潮汐知识中国殷商时代已出现"涛”字( ),这个字后来被解释为“潮”字的同义词。
现见中国古籍最早对海洋潮汐现象做出科学解释的,是东汉王充。
他在《论衡·书虚》篇中提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对潮汐和月亮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西晋杨泉,唐朝窦叔蒙和封演,宋代张君房、燕肃、余靖、沈括,元末明初史伯璇等,坚持发展了王充的理论。
东晋葛洪和唐代卢肇引进了太阳在潮汐中的作用。
窦叔蒙指出,“以潮汐作涛,必待于月。
月与海相推,海与月相期”;对潮汐周期的推算,也很有见地;并绘制理论潮汐表“窦叔蒙涛时图”(图1)。
封演用“潜相感致,体于盈缩”的论点解释潮汐成因。
张君房在《潮说》中,最早定出潮时逐日推迟数为3363刻(古时一昼夜为100刻)。
燕肃则提出潮汐“随日而应月,依阴而附阳”的理论,并改进理论潮时的推算,指出潮时逐日推迟数有大尽(一朔望月30天)和小尽(29天)之分,定大尽为372刻,小尽为3735刻。
沈括坚持“应月说”,最早对“平均 间隙”下了明确的定义,并主张用 间隙来修改地区性潮汐表。
中国古代对喇叭形河口涌潮的成因,也有深刻的认识。
王充在批驳关于伍子胥冤魂驱水形成涌潮的迷信说法后,指出潮汐在大海中只是“漾驰而已”,进入殆小浅狭的河口后,才激起涌潮。
葛洪则提出潮汐的“力”和“势”。
卢肇提出江水和海潮在狭窄的河道相遇,激而为斗,形成涌潮。
燕肃则更确切地提出,钱塘江涌潮是由于河口存在拦门沙坎所致。
清代周春注意到钱塘江潮有南潮、北潮之分。
两潮交叉重叠处正好在海宁塘靠岸,因此海宁成为观潮的胜地。
实测潮汐表在中国发展也很早。
东汉马援在琼州海峡两边建有“潮信碑”(今无存)。
现存北宋吕昌明于1056年编制的“浙江四时潮候图”,曾被刻成石碑立于钱塘江畔供渡江用。
它比欧洲现存最早的潮汐表──大英博物馆所藏的13世纪的“伦敦桥涨潮时间表”早得多。
明清还出现许多潮汐实测表。
中国古代对潮汐的研究,至宋代达到高峰。
由于古代潮汐研究的论述很多,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也较多,仅专论就不下数十种。
其中,清代俞思谦编辑的《海潮辑说》、翟均廉《海塘录》等收录保存了古代不少潮汐著作。
海洋生物知识中国古代对海洋生物的认识和研究,多集中在物种的形态、生态、分布和利用方面。
其中,不少种类的名称沿用至今。
从远古时代至16世纪,中国有关海洋生物的知识,主要散见于医书和沿海地方志中。
16世纪末以后,出现了叙述海洋生物的专著。
公元前3世纪问世的《黄帝内经》,已提到海洋软体动物乌贼和鲍。
公元1世纪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马尾藻和羊栖菜,以及近江牡蛎等6种海洋软体动物的形态、产地、食疗性质和利用方法。
宋代寇宗#93;编辑的《本草衍义》中,收入的海洋生物药物有海狗、海蛤、玳瑁、牡蛎和乌贼等十多种。
古代对海洋生物的生态习性有不少记载。
三国吴人康泰《扶南传》提到:南海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也。
三国沈萤《临海异物志》,叙述了招潮(一种小蟹)的活动与潮汐周期同步的生物节律。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一书,记载了船蛆“攒木食船”;寄居蟹“寄居之虫……本无壳,入空螺壳中载以行”;飞鱼“鱼长一尺,飞即凌云空,息即归潭底”;乌贼“遇大鱼,辄放墨,方数尺,以混其身”等。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地区性的海洋生物专著。
主要有明代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和清朝郭柏苍的《海错百一录》,重点记录了福建沿海的海洋生物。
清朝郝懿行和李调元分别编写的《记海错》和《然犀志》,前者记录山东沿海的海洋生物,后者记录广东沿海的海洋生物。
对海洋生物生态习性的了解与掌握,促进了中国古代海产养殖业的发展。
据已发现的文献记载,早在宋代就已养殖牡蛎、珍珠贝和蛏,鲻鱼的养殖历史也很悠久。
海岸工程海塘中国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风暴潮灾十分严重。
据史载初步统计就有 213次。
为了保护生命财产,发展农业生产,古代沿海地区普遍修筑起海塘,其中以江浙海塘气势最雄伟、技术最复杂。
它和万里长城、大运河一起成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
海塘起源很早。
史载东汉已开始有江浙海塘,唐代具有较大的规模。
以后,技术不断改进,先后出现板筑法、竹笼实石法、坡陀法、纵横叠石法等,并出现备塘河、坦水等附属工程。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历代工程基础上,动员较大人力修建了从金山卫到杭州的石塘。
潮闸中国古代出海河口常设潮闸。
北宋时修建的莆田木兰陂是一座大型水利工程。
建陂前溪海不分,潮汐往来,泻卤弥天,农田旱涝频繁。
建陂后,下御咸潮,上截淡水,灌田万余顷,至今仍发挥着水利效益。
水城山东蓬莱古水城(图2),水城内有小海,风平浪静,为宋元明清海防要地,至今犹存。
它始建于1043年,扩建于1376年。
水城有平浪台、防波堤、水门等,彼此配合,有效地遏止涌入水门的潮汐和风浪。
水城码头高程设计也很合理。
大海在古代怎么称呼 大海在古代如何称呼
本文2023-10-09 09:13: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2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