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著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4收藏

中医名著有哪些?,第1张

这个问题我回答过别人一遍了

素问、灵枢经、难经本义、类经、内经知要

伤寒论、类证活人书、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注、伤寒贯珠集、长沙方歌括

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方论衍义、金匮要略心典、金匮方歌括

瘟疫论、痧胀玉衡、广瘟疫论、外感温热病、疫诊一得、温病条辨、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六因条辨、伤寒瘟疫条辨、时病论

脉经、濒湖脉学、诊家正眼、脉诀汇辨、四诊抉微、三指禅、望诊遵经、察舌辨症心法、辨舌指南

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得配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

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本事方、济生方、世医得效方、医方考、名医方论、医方集解、重校汤头歌诀、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串雅补

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内外伤辨、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阴证略例、十药神书、内科摘要、杂病论治准绳、济阳纲目、痰火点雪、症因脉治、理虚元鉴、傅青主男科、金匮翼、风劳臌膈四大证治、医醇胜义、血证论、中风斠诠 、刘涓子鬼遗方、卫济宝书、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科理例、解围元薮、疮疡经验全书、外科启玄、外科正宗、霉疮秘录

洞天奥旨、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外科真诠、疡科纲要

理伤续断方、跌打损伤妙方、正体类要、伤科汇纂、伤科补要、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伤科大成

女科万金方、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妇人大全良方、济阴纲目、陈素庵妇科补解、傅青主女科、达生编、妇科玉尺、女科要旨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婴童百问、幼科发挥、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释谜、遂生编、福幼编

原机启微、银海精微、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咽喉脉证通论、重楼玉钥、白喉全生集、口齿类要

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子午流注针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奇经八脉考、针灸大成、厘正按摩要术

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素女经、养性延命录、新刻奉亲养老书、三元参赞延寿书、养生类要、饮膳正要、遵生八笺、内功图说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医经溯洄集

推求师意、医贯、医旨绪余、质疑录、医学真传、医学读书记、医学源流论、重庆堂随笔、冷庐医话、医原、存存斋医话稿、西溪书屋夜话录、名医类案

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诸病源候论、华氏中藏经、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医学启源、洁古家珍、儒门事亲、洗冤集录、卫生宝鉴、此事难知、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玉机微义、证治要诀及类方、名医杂著、医学纲目、医学正传、韩氏医通、赤水玄珠、医学入门、古今医鉴、万病回春、先醒儒医学广笔记、医宗必读、医门法律、增补病机沙篆、证治汇补、景岳全书、石室秘录、辨证录、张氏医通 、医学心悟、医方一盘珠、医碥、兰台轨范、医林改错 、医宗金鉴、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 、医学三字经、理瀹骈文、医理圆通、医理真传、伤寒恒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哈哈!够全了吧! 上面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中医古籍。你可以从中挑选自己需要的,可以把这些书名抄下来,对以后中医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迟脉亦是单因素并具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它的特征是脉的跳动慢。在古医籍中就有所记述,如《内经》说:「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寒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素问·三部九候论》)但《内经》对迟数等脉的定义没有提出明确的条件,还是个概念性的,脉来比正常的频率慢就算迟,比正常的频率快当然就算是数了。

《医学探骊》说:「迟与数对,以至数盲。」《医述》说:「迟以至数不及为义。」所以说迟脉的性质只是频率的问题,而不应当含有其他性质。这是迟脉的「界限」,这个界限清楚了,其要有关频率变化的脉象如数、缓等的概念亦就都便于理清。迟脉亦是具有独立素质的脉,它又是一个具有纲领意义的脉,将它的概念、定义分辨清楚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历代脉学书籍对迟脉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脉经》的「呼吸三至」最为标准。这是根据《内经》的说法提出的:「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闺以太息,命日平人。人一呼脉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素问·平人气象论》)「一呼再至曰平……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日夺精,三呼一至日死,四呼一至日命绝,此损之脉也。」(《难经·十四难》)上常人一息脉动在四五至之间,一息二至属于非常缓慢的脉,大约每分钟不到40次是少见的情况(《难经》所说的再慢的脉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而呼吸三至则为每分钟脉来约50次,定为迟脉是合理的,历代脉学书一般都采用《脉经》的「呼吸三至」的观点和方法。例如,《千金方》、《活人书》、《崔氏脉诀》、《察病指南》、《诊家枢要》、《难经集注》、《外科精义》、《脉诀刊误》、《丹溪手镜》、《医经小学》、《医学入门》、《太索脉秘诀》、《濒湖脉学》、《四言举要》、《脉语》、《通雅》、《医宗说约》、《脉诀汇辨》、《医宗必读》、《诊家正眼》、《新著四言脉诀》、《四诊抉微》、《医学心悟》、《医宗金鉴》、《脉诀启悟注释》、《脉确》、《医碥》、《医灯续焰》、《沈氏尊生书》、舒诏《辨脉篇》、《脉法统宗》、《三指禅》、《医醇剩义》、《医述》、《医悟》、《医学探骊》等都持是说,可以认为一息三至已经成为迟脉的「通说」了。

将迟脉的标准定下来,规定为一息三至做为规范,应当充分肯定不能有所犹疑,这足非常重要的,但临床上的客观情况是复杂的,迟脉是个至数慢的脉,不可能就固定在三至下,所以就需要在理解上乃至实践上势必在三至的基础上有所「外延」,而这个「外延」当然亦只能是向更加缓慢的方向外延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可以认为提出及附和一息三至的说法带有虚数的性质,其本身就有外延的含义,这可以从继承《内经》、《难经》等书的说法及临床实践的事实中得到这种含义的根据。当然亦有的脉学书籍将这个情况明确地讲出来了,这不是与一患三至之说有什么不同,恰恰相反他们的意见是一致的,应当互相参照全而理解。关于「外延」的说法例如:「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李言闻《四言举要》)「迟,医者一呼一吸病者脉来三至日迟。二至一至则又迟也,若二唤二吸一至则迟之极矣。」(《脉语》)「不及四至者皆是也。」(《景岳全书》)「四至以下,俱为迟脉。」(《四明心法》)「迟则一息三至,……若一息二至,元气已败,一息一至,元气已败,病则必不可治;两息一至,真精夺矣,虽一见脉,正气已无,不过烬灯之余焰耳。」(《医灯续焰》)「五至为平,四至为缓,三至为迟,二至为败。」(舒诏《辨脉篇》)「迟则呼吸定息不及四至。」(《诊宗三睐》)「迟为阴脉,与数为阴阳对待之体,数六至,迟三至,息数甚悬。至离经之脉则仅二至。」(《脉如》)「一息脉来二三至一息一至。」(《医学实在易》)「一呼一吸脉不及四至日迟。」(《诊脉二十二辨》)「脉搏之极迟者,呼之间仅二三至。」(《旧抄脉学书残本》)

根据以上说法,可以认为迟脉是一个不及四至的脉,原则上可以规定为一息三至,由于程度上的不同,可以在三至以下,但性质是一致的。迟脉除去至数慢以外,古人还有时对一息三至加以解释,这种解释应当说是意义不大的,例如《脉经》还说迟脉是「去来极迟」。这句话有些后世的脉学说亦予以引用,如《千金方》、《活人书》、《察病指南》、《难经集注》、《脉诀刊误》、《脉法统宗》、《三指弹》等,另外如《濒湖脉学》、《脉诀汇辨》、《医宗必读》、《诊家正眼》、《四诊抉微》、《脉诀启悟注释》、《沈氏尊生书》、舒诏《辨脉篇》、《医悟》等。迟或作「极慢」或作「迟慢」,其意亦是相同的。崔紫虚《脉诀》作「迟则极缓」亦应当认为是与《脉经》一致。由于缓脉已经是比正常脉慢了,所以对于迟脉加上「去来极迟」,至多亦不过是对「一息三至」的一般性解释,并不含有其他意义。

此外,部分脉学书亦有对迟脉作了一些不恰当乃至错误解释的情况。如《脉经》在「呼吸三至,去来极迟」之下,有夹行小字说:「一日举之不足,接之尽牢,一日按之尽牢,举之无有。」这将迟脉与牢脉等同了起来当然是不对的,《千金方》亦援引了是文,影响所及,其他书亦有将迟脉归于沉部的不合理提法、如《脉诀》就说:「重手乃得。」《脉诀指掌》、《察病指南》说:「应指极缓,按之尽牢。」《丹溪手镜》说:「兰至接之牢,举不足,按有余。」《寿世保元》说:「迟脉属阴在脏,举指半,重按之在内,再接乃见。」这都是将迟脉与沉、牢等混淆起来的错误提法。又如陈士铎的《脉诀阐微》说:「迟为困乏,迟者言俟之而不能进也。行百里者半九十,非迟之谓乎?是其力乏神困欲进而不能,非可进而不肯进也。」程观泉的《医述》说迟脉「迟滞不前」。这些都有与涩脉相混之嫌。至于《太素脉秘诀》说「应指轻缓」,《通雅》说「脉小而衰」,当然亦都是不对的。《医经小学》说:「迟缓息间三度至。」他的意思是迟脉来得缓慢,一息只有三至,但缓是另一个脉的脉名,在此处作为形容迟脉的词,是很容易引起误会混淆的。这又不只是限于七言韵语的「以辞害义」的问题了。

根据历史文献及对其分析考证并结合临床实践实验等,拟订迟脉的传统形式指标为:

1、迟脉为具有独立意义之单因素脉象。

2、迟脉-缓数等脉构成脉象在不同频率方面各种变化的系列。

3、迟脉只以至数言,一息不及四至,以三至为典型,并可延伸至一息三至以下。

4、迟脉并不含有频率变化以外的其他任何素质。

5、迟脉为纲领脉之一。具有纲领脉之素质,并可与有关脉象构成兼脉。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鼻衄·红汗 5 血汗·红汗 51 病因病机 52 症状 53 辨证论治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红汗的方剂 2 治疗红汗的穴位 3 治疗红汗的中成药 4 红汗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红汗 1 拼音

hóng hàn

2 英文参考

hematohidros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红汗:1鼻衄;2血汗之别称。

4 鼻衄·红汗

红汗为病证名[1]。外感热病中出现鼻衄,衄后发热得到缓解,这种鼻衄起到了与发汗同样的退热作用,被称为红汗[2]。

①伤寒阳明热盛时的鼻衄,同时衄后阳明之热随之而解者,称为红汗[1]。《三指禅》卷二:“伤寒鼻衄,名曰红汗。热随血解。不必止血,亦不必再发汗。”

②红汗泛指一般鼻衄者[1]。《伤寒家秘的本》:“俗人以血为红汗。”

5 血汗·红汗

红汗为病证名[1]。为血汗之别称[1]。又名汗血、肌衄[3]。《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血汗者,或有病,或无病,汗出而色红染衣,亦谓之红汗。” 指汗出色淡红如血[3]。

51 病因病机

多由火热炽盛,迫血外溢所致[3]。

《血证论·汗血》:“则知阳乘阴而外泄者,发为皮肤血汗矣。”

《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有血汗者,汗出污衣,甚如苏木水湔染,即《内经》之蔑症,则由胆经受热,血遂妄行,又与手少阴气并,故成此症。”

52 症状

《惠直堂经验方》卷四:“血汗,出汗红色也,血自毛孔中出,即肌衄,又名脉溢,乃虚弱极有火之症也。”

53 辨证论治

治以清热泻火为主,辨别心火、肝火、胃火、肺热、胆热的不同,选用凉血地黄汤、当归芦荟丸、竹叶石膏汤、人参清肺汤、定命散等方[3]。如因气虚血少者,用当归补血汤加味[3]。产后血汗,宜猬皮散。亦有因大喜伤心,血随气行者,用黄芪建中汤兼用小麦、麦门冬,金银器煎汤调下妙香散[3]。

6

哦 您说的是反关脉吧 这是一种特殊的脉的走向 反关脉,脉学名词。指一种生理性变异的脉位。指桡动脉行于腕关节的背侧。故切脉位置也相应在寸口的背面。有同时见于两手,或独见一手的。《三指禅》:“间有脉不行于寸口,由肺列缺穴,斜刺臂侧,入大肠阳溪穴,而上食指者,名曰反关。”

中医名著有哪些?

这个问题我回答过别人一遍了素问、灵枢经、难经本义、类经、内经知要 伤寒论、类证活人书、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注、伤寒贯珠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