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古籍向公众开放,得益于什么
越来越多的古籍向公众开放,得益于古籍数字化的不断推进。
1、古籍数字化简介
数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古籍数字化是对古籍或古籍内容的再现和加工,属于古籍整理的范畴,是古籍整理的一部分,代表着古籍整理的未来方向。
2、古籍保护的类型
古籍保护主要有两种:一是原生性保护,二是再生性保护。
原生性保护是指不改变原件载体情况下,对古籍进行修复、加固及改善藏书环境;再生性保护是指通过现代技术、数字化手段将古籍内容复制或转移到其他载体,以达到对古籍长期保护与有效利用之目的。
3、古籍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趋势
按数字图书馆模式对古籍数字化进行组织;建立古籍整理的自动完成集成系统;检索系统和支持系统研究将成为重点;国家对数字化古籍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古籍数字化项目的国际性合作将是未来发展的目标。
古籍数字化的意义
一、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
古籍档案数字化可以将珍贵的古代文献和书籍转化为数字形式,使其得到更好的保存和保护。数字化可以减少原始文献的使用和磨损,从而降低文献的损坏和丢失的风险,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方便公众获取和使用
通过数字化,古籍文献和书籍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公开发布,公众可以方便地获取并使用文献和书籍。数字化形式也提供了更好的搜索和索引功能,让读者可以更快地找到需要的信息。
三、促进学术研究
数字化的古籍文献和书籍可以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研究材料,以便更深入地研究历史、文化、语言、社会等方面。同时,数字化也提供了更好的方式来存储和共享学术研究成果,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四、推动文化交流
数字化的古籍文献和书籍可以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更好的途径。数字化可以消除时空限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精髓,推动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发展。
中国数字方志库是一套大规模数字化的地志类文献综合性数据库。本库先期收录1949年以前地志类文献万余种,涵盖了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稿本、抄本、刻本、活字本等各种版本,全国各公共图书馆、大专院校图书馆、博物馆及私家的孤本、稀见本、批校本、题跋本等各种藏本,各个历史时期的全国总志、各级地方志以及山水志、水利志、名胜志、祠庙志、园林志、民族志、游记、边疆和外国地理志等。
本库先期隆重推出的是利用最新数字化处理技术制作的高清晰中国数字方志库影像版,全部志书的书目数据符合国家标准《古籍著录规则》(GB/T37927—2008)的编制原则,能满足各种版本的操作系统用户的查询和阅读需求,支持多用户同时快速检索、浏览、下载和打印。
本库所收地志类文献量最大、种类最多、内容最丰富,堪称现代中国最大、最权威的方志库。它还将近一步增收各种地志类文献,为所有拥有本数据库的用户建成一座数字化的中国方志馆。
(截止到2011年6月共收书数量:10400余条,并且还在增加中。)
。
一、使用《中国丛书综录》查询(写出检索步骤与方法,列出各步的检索结果)
1《
玉纪
》收录在哪几部从书中?哪些图书馆可以借到?
2《
吴门
岁暮
杂咏
》为何人撰写?收入在哪部从书中?
3《湖州
丛书
》为何人撰写?有多少家图书馆收藏?都收录了哪几种古籍?
二、使用《
佩文韵府
》查询
4“小荷才露尖尖角”写出全诗,并注明查询过程、页码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哪一首诗?作者是谁?写出全诗,并注明查询过程、页码
能写出多少就写出多少
谢谢各位了!
我听说新出的《中国丛书综录》已经没有前两题的收录了……那这作业还怎么做啊……
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全文检索系统(瀚典全文检索系统)
目前最主要的古籍全文检索系统几乎全部集中在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 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旧称瀚典全文检索系统)是迄今最具规模的中文古籍数据库,也目前网络中资料整理最为严谨的中文全文数据库。它包含整部二十五史、整部阮刻十三经、超过2000万字的台湾史料、1000万字的大正藏以及其它典籍,合计字数13400万字,并以每年至少1000万字的速率增长,蔚为壮观。 汉籍电子文献所有资料包括二十五史、诸子、古籍十八种、古籍三十四种、大正新修大藏经、上古汉语语料库大部分资料则免费开放,不仅提供查询,还可全文浏览古籍。 在汉籍资料库的一级栏目的最后,有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人文资料库师生版,是为普及文史教育而向台湾大中
据我所知,目前国内应用于档案古籍等纸质文献仿真复制的扫描仪主要有赛数OS14000系列仿真复制扫描仪、OS Q大幅面高精度扫描仪、DSC全能影像采集系统等,这几款扫描仪非常适合于对大幅面文档进行仿真复制采集,并且精度高,速度快,色彩采集层次非常细腻,可获得细微颜色差别的层次,所以在国内仿真复制行业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越来越多的古籍向公众开放,得益于什么
本文2023-10-09 09:59:1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3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