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24节气雅称 仲春孟夏三秋腊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1收藏

古代24节气雅称 仲春孟夏三秋腊冬,第1张

  在我国古代每个节气都有很多别称,广泛应用于诗歌或者文章当中,平时可以多做一些了解,不仅可以方便查阅古籍,马上就能知晓是指代哪个时令,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扩大我们的词汇量,下面就来举一些相关的例子以供参考。

 古代24节气雅称

 由于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季节变化来命名的,所以称呼中常常与四季有关。例如立春,又叫打春、岁首、立春节、正月节,指的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义。到了春分,春分,又叫仲春之月,因为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以此类推,孟夏在农历四月左右,适逢立夏或者小满,此时气温有了明显的升高,预示炎热的夏季马上就要到来了。在古代人们很重视农耕,将秋季分为三部分,例如有秋收、秋耕、秋种等,三秋即农历九月,此时已经步入深秋,属于季节的小尾巴。而腊冬在寒冷的冬天,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这样的节气。

 主要来历是什么

 其中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劳动人们就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的长短记录下来,规定成历法。而二十四节气是流传很久的一套,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对于气候的观察还有很大的帮助,还影响着大家的衣食住行。

 有哪些相关歌谣

 除了俗语谚语,古代也有很多节气的歌谣适合儿童传唱,以下例举其中的几首:

 (其一)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其二)

 立春雨水渐,惊蛰虫不眠,春分近清明,采茶谷雨前;

 立夏小满足,芒种大开镰,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

 立秋处暑去,白露南飞雁,秋分寒露至,霜降红叶染;

 立冬小雪飘,大雪兆丰年,冬至数九日,小寒又大寒。

夏代已经推断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东夷石刻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有与社石相关的正南北线。商代关注不同天气的不同现象。甲骨文中有关于风、云、虹、雨、雪、雷等天气现象的记载和描述。西周时期用土圭定方位,并且知道各种气象状况反常与否,均会对农牧业生产造成影响。《诗经·幽风·七月》,记载了天气和气候谚语,有关于物候的现象和知识;《夏小正》是我国最早的物候学著作。春秋时期,秦国医学家医和开始将天气因素看做疾病的外因;曾参用阴阳学说解释风、雷、雾、雨、露、霰等天气现象的成因。《春秋》将天气反常列入史事记载;《孙子兵法》将天时列为影响军事胜负的5个重要因素之一;《易经·说卦传》指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卦代表自然物。战国时期,重视气象条件在作战中的运用。庄周提出风的形成来自于空气流动的影响,并提到日光和风可以使水蒸发。《黄帝内经·素问》详细说明了气候、季节等与养生和疾病治疗间的关系。秦代形成相关的法律制度,各地必须向朝廷汇报雨情,以及受雨泽或遭遇气象灾害的天地面积。《吕氏春秋》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大类。汉代列出了与现代名称相同的二十四节气名,并且出现了测定风向及其他天气情况的仪器。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指出了雨滴的大小疏密与风的吹碰程度有关。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指出雷电的形成与太阳热力、季节有关,雷为爆炸所起;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提出梅雨、信风等名称。三国时期,进一步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数学家赵君卿注的《周髀算经》,介绍了“七衡六间图”,从理论上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两晋时期,“相风木鸟”及测定风向的仪器盛行。东晋哲学家姜芨指出贴近地面的浮动的云气在星体上升时,能使星间视距变小,并使晨夕日色发红。晋代名人周处的《风土记》提出梅雨概念。南北朝时不仅了解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开始探索利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充分探讨了气象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用熏烟防霜及用积雪杀虫保墒的办法;北魏《正光历》,将七十二气候列入历书;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出冬季“九九”为一年里最冷的时期。隋唐及五代时期,医学家王冰根据地域对我国的气候进行了区域划分,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气温水平梯度概念的。隋代著作郎杜台卿《玉烛宝典》,摘录了隋以前各书所载节气、政令、农事、风土、典故等,保存了不少农业气象佚文;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乙已占》,记载测风仪的构造、安装及用法。宋代对于气象的认识更为丰富和详细,在雨雪的预测及测算方面更为精确。北宋地理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涉及有关气象的如峨眉宝光、闪电、雷斧、虹、登洲海市、羊角旋风、竹化石、瓦霜作画、雹之形状、行舟之法、垂直气候带、天气预报等;南宋绍兴酒秦九韶《数书九章》,列有4道测雨雪的算式,说明如何测算平地雨雪的深度。明代工部尚书熊明遇《格致草》,根据西洋科学原理,辨析了自然界变化与历史上所载的灾异及风、云、雷、雨诸气象现象之间的关系,他所设计的“日火下降、气上升图”,系统地说明对流性天气的形成。清代译著《测候丛谈》,采用“日心说”,全面介绍了太阳辐射使地面变热以及海风、陆风、台风、哈得来环流、大气潮、霜、露、云、雾、雨、雪、雹、雷、平均值及年、日较差计算法、大气光象等大气现象和气象学理论。

岁月推移,天象更迭。我们祖先辛勤劳动,留下宝贵的天象记录,无一不反映出先人孜孜不倦、勤于观测的严谨态度,无一不闪烁着我们民族智慧的光辉。这些,是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对今后更深刻地探索宇宙规律,都将起到应有的作用。

关于冬天节气的古诗

 关于冬天节气的古诗,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关于冬天节气的古诗是有很多的,我为大家整理好了关于冬天节气的`古诗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冬天节气的古诗1

  立冬日野外行吟

 宋释文珦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立冬日作

 宋陆游

 室小才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立冬夜舟中作

 宋范成大

 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増。

 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稜。

 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

  十月十四日立冬菊花方盛

 宋朱翌

 黄菊一何好,持觞惟尔从。

 名应称晚秀,色岂为人容。

 正似花重九,休论月孟冬。

 霜威占清晓,直欲犯其锋。

  立冬日张瑕瑀馈黄菊花

 清胡承珙

 三年海外愁风雨,九日尊前感岁华。

 病客朝来添白发,故人秋杪送黄花。

 炎方本不因人热,正色才能辟物邪。

 漫说小阳桃李艳,几番用落见天涯。

  喜迁莺·立冬

 清陈维崧

 西风忒峭。把似锦浓秋,霎时都扫。林影添黄,潭痕减翠,易损他乡怀抱。瓮头索郎未熟,坌口猎徒还少。燕市畔,渐消寒九九,排当画稿。

 那晓。人世事,月令岁华,惯是田家好。摘菜淹菹,燃糠煨芋,夜火村村打稻。惆怅年来残夜,催著朝衫偏早。凭谁说,向茅檐曝背,溪南诗老。

  台城路·立冬日霁青叔招集同人于小竹林园赏菊,即席赋赠

 清黄燮清

 板桥曲对柴门影,依依画桡停住。蟋蟀啼完,芙蓉病老,秋事如烟过去。萧森院宇。有野鹤迎人,闲鸥作主。点醒微阴,隔篱红叶绣霜谱。

 竹林馀韵再见。算疏狂小阮,高会仍与。尘柄生寒,鹅杯泛暖,还我晋时风趣。清游俊侣。正水阁花香,残灯催句。醉过黄昏,夜深还听雨。

  四犯剪梅花·立冬

 清赵熙

 吹老西风,乍开门、又是一番天地。一色同云,换千山秋气。黄花病里。镇长守、药炉风味。宵梦惊回,岭梅胎玉,嫩红香里。

 年年是春阳信暖,甚冬心乍抱,雪天霏絮。夜柝空村,奈无衣何计。新霜雁尾。送哀角、八方寒吹,鹬蚌还持,鸡虫未了,岁华如水。

  尾犯·立冬前一日,伯勤惠木瓜,持以饯秋,颇饶风味。笑拈此解,以代琼琚

 清陈洵

 梦醒及花杯,秋馆画兰,园事疏寂。何处寒林,想经霜颜色。怀袖冷、闻香乍省,自花时、红妆漫识。送春曾款,忍对西风,持赠赋离席。

 年年迟暮感,况人世、迥异畴昔。自掩闲门,挽芳菲无力。问行路、销魂谁语,向当筵、酸心暗觅。故人珍重,满眼岁华黄金惜。

关于冬天节气的古诗2

  1、《立冬》

 唐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2、《立冬》

 元陆文圭

 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

 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

 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

 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

  3、《立冬夜舟中作》

 宋

 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増。

 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稜。

 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

  4、《立冬即事二首》

 宋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

 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

  5、《立冬》

 宋 紫金霜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6、《立冬日作》

 宋陆游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7、《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 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8、《立冬》

 明王稚登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9、《立冬节斋宿竹宫悼姚高士》

 宋程公许

 金鲫鱼犹涵藻涧, 玉蕤香未破梅花。

 人生转眼皆泡幻, 勘破须饶老作家。

  10、《立冬日野外行吟》

 宋释文珦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关于冬天节气的古诗3

  立冬

 唐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

 唐元稹

 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

 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

 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

 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立冬闻雷

 宋苏辙

 阳*不收敛,半岁苦常燠。

 禾黍饲蝗螟,粳稻委平陆。

 民饥强扶耒,秋晚麦当宿。

 闵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缩。

 荟蔚山朝隮,滂沱雨翻渎。

 经旬势益暴,方冬岁愈蹙。

 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

 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

 平明视中庭,松菊半摧秃。

 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

 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

 首种不入土,春饷难满腹。

 书生信古语,洪范有遗牍。

 时无中垒君,此意谁当告。

  壬戌立冬十朋十一日陪路文周朋携提祖同访后

 宋王洋

 养生无欠亦无馀,种竹圈篱草结庐。

 鉴地觅甘分乳脉,锄田得实饱新蔬。

 壁间数本空王像。架上都无养性书。

 我自病来能晚食,从今缓步当安舆。

 倦缘闲景散闲情,人未归庵户不扃。

 试拨柴烟寻宿火,旋添泉水洗茶瓶。

 黄花采采盈衣袖,橡实离离傍生萍。

 何日一邱藏曲折,与君同伴劚青冥。

  立冬

 宋陆文圭

 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

 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

 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

 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

  立冬日作

 明刘基

 忽见桃花出小红,因惊十月起温风。

 岁功不得归颛顼,冬令何堪付祝融。

 未有星辰能好雨,转添云气漫成虹。

 虾蟆蛱蝶偏如意,旦夕蜚鸣白露丛。

  立冬微雨雪偶成

 清玄烨

 朔风拂户牖,梅蕊报门阑。

 颁历小春候,同云十日寒。

 琼花连雨润,侍女怯衣单。

 念彼穷檐苦,还思盘石安。

  立冬日香山静宜园驻跸(三首)

 清弘历

 急景催风物,名山散抱怀。

 林疏见远墅,松好护幽斋。

 泉带冰声冷,菊含霜色佳。

 目谋殊兴会,谁与巧差排。

 漫补登高约,聊抒望远襟。

 乾坤千古运,天地一人心。

 契妙神常达,忘筌思亦深。

 衙官屈宋者,祗道解工吟。

 遇闰浑移候,元冥代白藏。

 坳停纵馀绿,溪勃早漂黄。

 似画排村落,如墉在圃场。

 即兹真吉瑞,和叔漫呈祥。

与节气相关的古诗

1、立春 唐 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2、雨水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惊蛰唐 韦应物《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4、春分南唐,北宋 徐铉《春分日》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5、清明唐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6、谷雨元 王恽《木兰花慢》问东城春色,正谷雨,牡丹期。

想前日芳苞,近来绛艳,红烂灯枝。

刘郎为花情重,约柳边、娃馆醉吴姬。

罗袜凌波微步,玉盘承露低垂。

春风百匝绣罗围。

看到彩云飞。

甚着意追欢,留连光景,回首差池。

半春短长亭畔,漫一杯、藉草对斜晖。

归纵酴醿雪在,不堪姚魏离枝。

7、立夏南宋 陆游《幽居初夏》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8、小满北宋 欧阳修《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

9、芒种南宋 陆游《时雨》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10、夏至唐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准,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11、小暑唐 韩翃《幸有心期当小暑》朝辞芳草万岁街,暮宿春山一泉坞。

青青树色傍行衣,乳燕流莺相间飞。

12、大暑唐 白居易《消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有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古代24节气雅称 仲春孟夏三秋腊冬

  在我国古代每个节气都有很多别称,广泛应用于诗歌或者文章当中,平时可以多做一些了解,不仅可以方便查阅古籍,马上就能知晓是指代哪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