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的插画-为《卜算子咏梅》配上插图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5收藏

卜算子咏梅的插画-为《卜算子咏梅》配上插图,第1张

古诗卜算子咏梅的诗配画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

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忆梅·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梅花绝句(之—)·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之二)·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梅花绝句(之三)·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早梅·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江梅·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早梅·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唐·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咏·唐·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忆梅·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江上梅·唐·王适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庭梅咏寄人·唐·刘禹锡

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梅花·唐·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梅花·唐·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雪里觅梅花·唐·萧纲

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俱羞惜腕露,相让道腰羸。定须还剪采,学作两三技。

梅花·唐·蒋维翰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

梅花·宋·陈亮

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冬日杂兴·宋·张耒

空山身欲老,徂岁腊还来。愁怯年年柳,伤心处处梅。绿蔬挑甲短,红蜡点花开。冰雪如何有,东风日夜回。

再和杨公济梅花·宋·苏轼

赠岭上梅·宋·苏轼

墨梅·宋·朱

题杨补之画·宋·楼钥

雪梅·宋·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

雪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从张仲谋乞腊梅·宋·黄庭坚

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不拟折来遮老眼,欲知春色到池塘。

钓雪舟倦睡·宋·杨万里

小阁明窗半掩门,看书作睡正昏昏。无端却被梅花恼,特地吹香破梦魂。

寒夜·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古梅·宋·萧德藻

湘妃危立冻蛟背,海月冷挂珊瑚枝。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瓶梅·宋·张道洽

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横斜竹底无人见,莫与微云淡月知。

红梅·苏东坡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早梅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新栽梅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墨梅赵秉文

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相逢莫道不相识,夏馥从来琢玉人。

白梅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元·王冕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立春日赏红梅之作·元·元淮

昨夜东风转斗杓,陌头杨柳雪才消。晓来一树如繁杏,开向孤村隔小桥。应是化工嫌粉瘦,故将颜色助花娇。青枝绿叶何须辨,万卉丛中夺锦标。

忆梅·元·段克己

姑射仙人冰雪肤,昔年伴我向西湖。别来几度春风换,标格而今似旧无。

西湖梅·元·冯子振

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鸳鸯梅·元·冯子振

并蒂连技朵朵双,偏宜照影傍寒塘。只愁画角惊吹散,片影分飞最可伤。

题画墨梅·元·陶宗仪

明月孤山处士家,湖光寒浸玉横斜。似将篆籀纵横笔,铁线圈成个个花。

阳山道中·元·释善住

雨余春涧水争分,野雉双飞过古坟。眼见人家住深坞,梅花绕屋不开门。

春晚杂兴·元·方回

芳草茸茸没屦深,清和天气润园林。霏微小雨初晴处,暗数青梅立树阴。

冬词·元·郭钰

疏林晴旭散啼鸦,高阁朱帘地遮。为问王孙归也未玉梅开到北枝花。

寄迹武塘赋之·明·夏完淳

逢花却忆故园梅,雪掩寒山径不开。明月愁心两相似,一枝素影待人来。

题画梅·明·徐渭

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

王元章倒枝画梅·明·徐渭

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明·唐寅·题画

雪压江村阵作寒,园林俱是玉英攒。急须沽酒浇清冻,亦有疏梅唤客看。

早春·明·陈继儒

春风无力柳条斜,新草微分一抹沙。欲向主人借锄插,扫开残雪种梅花。

宋徽宗画半开梅·明·赵友同

上皇朝罢酒初酣,写出梅花蕊半含。惆怅汴宫春去后,一枝流落到江南。

明·方孝孺·画梅

微雪初消月半池,篱边遥见两三枝。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话寻常草木知。

画梅·明·陈道复

竹篱巴外野梅香,带雪分来入醉乡。纸张独眠春自在,漫劳车马笑人忙。

画梅·明·陈道复

梅花得意占群芳,雪后追寻笑我忙。折取一技悬竹杖,归来随路有清香。

梅花落·明·薛暄

檐外双梅树,庭前昨夜风。不知何处笛,并起一声中。

早梅·明·通润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丁卯新正三日写梅·明·李日华

檀口粉肋含笑语,春风拂拂为开怀。酒人得此添狂兴,诗句从天泼下来。

题画诗册页·清·普荷

无事不寻梅,得梅归去来。雪深春尚浅,一半到家开。

山中雪后·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睛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画梅·清·金农

老梅愈老愈精神,水店山楼若有人。清到十分寒满把,如知明月是前身。

题唐解元小景·清·恽寿平

雪后轻桡入翠微,花溪寒气上春衣。过桥南岸寻春去,踏遍梅花带月归。

题梅花·清·汪士慎

小院栽梅一两行,画空疏影满衣裳。冰华化雪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

早梅·清·宁调元

姹紫嫣红耻效颦,独从末路见精神。溪山深处苍崖下,数点开来不借春。

枯梅·清·吴淇

奇香异色著林端,百十年来忽兴阑。尽把精华收拾去,止留骨格与人看。

题画梅·清·李方膺

梅花此日未生芽,旋转乾坤属画家。笔底春风挥不尽,东涂西抹总开花。

题画梅·清·李方膺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梅花诗·清·俞樾内子

耐得人间雪与霜,百花头上尔先香。清风自有神仙骨,冷艳偏宜到玉堂。

和内子梅花诗·清·俞樾

庭院无尘夜有霜,见来不是等闲香。寒宵同作罗浮梦,绝胜东坡在雪堂。

雨中元墓探梅·清·宋荦

探梅冒雨兴还生,石迳铿然杖有声。云影花光乍吞吐,松涛岩溜互喧争。韵宜禅榻闲中领,幽爱园扉破处行。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

落梅·清·律然

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林下积来全是雪,岭头飞去半为云。不须横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回首孤山山下路,霜禽粉蝶任纷纷。

梅花诗·高启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

《红楼梦》访妙玉乞红梅·曹雪芹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入世冷桃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桠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红楼梦》咏红梅花(红字)·曹雪芹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红楼梦》咏红梅花(梅字)·曹雪芹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红楼梦》咏红梅花(花字)·曹雪芹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竟奢华。闲厅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赠范晔·南北朝陆凯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早梅·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旁傍溪桥。不知进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寒夜·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穸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梅·王琪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真适园梅花盛放·王鏊

花间小坐夕阳迟,香雪千枝与万枝。自入春来无好句,杖藜到此忽成诗。

《杂诗》之一·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

初识梅花·卢撰

江北不如南地暖,江南好断北人肠。胭脂桃颊梨花粉,共作寒梅一面妆。

次韵中玉早梅·黄庭坚

折得寒香不露机,小穸斜日两三枝。罗帷翠叶深调护,已被游蜂圣得知。

十一月后庭花盛开之二·蔡襄

日暖香繁巳盛开,开时曾达千百回。春风岂是多情思,相伴花前去又来。

墨梅·张臬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

词的要不要也一起给你算了。

----------------------------

暗香疏影·姜夔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临江仙梅·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人娇后亭梅开有感·李清照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间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待西楼,数声羌管。

孤雁儿·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玉楼春红梅·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渔家傲·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梅花引荆溪阻雪·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旧游旧游今在不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清平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蝶恋花·欧阳修

帘幕东风寒料峭,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红蜡枝头双燕小,金刀剪彩呈纤巧。旋暖金炉薰蕙藻。酒入横波,困不禁烦恼。绣被五更春睡好,罗帏不觉纱窗晓。

临江仙·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

为《卜算子咏梅》配上插图

我给的是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的

这个蛮好的是梅花不论哪个的卜算子都能用的吧

这张是毛泽东手书的不清楚你到底要那个

这张是图文并茂看在本人辛苦的份上好歹看完哈

卜算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

卜算子,是一个常见的词牌。

相传,唐代诗人骆宾王写诗喜爱用数字,于是得了一“卜算子”的外号。

子:“曲子”的省称。即小曲的意思。因此,调名本意即为歌咏占卜测算的小曲。

在宋词中,词人们喜爱填《卜算子》,留下许多名作。诗词君推荐10首经典的《卜算子》,一起来体会宋词中的欢喜与哀愁吧!

最深情的《卜算子》: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首《卜算子》是一阕歌颂坚贞爱情的恋歌。

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真挚恋情,倾口而出。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如一曲深情的告白,直到今天,依然打动着读者。

最不舍的《卜算子》:

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难凭据。

《卜算子·见也如何暮》

宋·石孝友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

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难凭据。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

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历来以来,写离别的名作数不胜数,但读这首《卜算子》,仍觉清新俊逸,百看不厌。

相见为何太晚,而离别又为何如此匆匆。是离别难相见也难,再见无却期。离去该怎样离去,留下又该怎样留下。是留下难离去也难,此时怎么办。

上片是总写相见、相别、后会无凭,把过去现在将来概括一尽,下片全力以赴写临别,突出最使离人难以为怀的一瞬,使全曲终于高潮。

最悲愤的《卜算子》: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卜算子·不是爱风尘》

宋·严蕊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严蕊是宋代名妓,她被人诬告,严刑逼供下,却宁死不屈。后来,她冤屈被伸,终被释放,有人问她的归宿,她写下此词作答。

上片书写自己沦落风尘、俯仰随人的苦闷。下片则承上不能自主命运之意,抒发词人对幸福自由的无限渴望。全词笔墨轻灵,一气浑成,表现出词人的才气和个性。

这是一位身处卑贱但尊重自己人格的风尘女子的一番婉而有骨的自白。

最感慨的《卜算子》:

人是岭头云,聚散天谁管。

《卜算子·席上送王彦猷》

宋·周紫芝

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

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

人是岭头云,聚散天谁管。

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

这是词人送别友人王彦猷的酒席上,写下的一首送别词。

此词上片言情,从江北到江南,几度春秋,人世沧桑,从而感叹人生易老;下片借用比喻,以孤云比人,以孤雁自比,感叹人生飘零,聚散无常。

全词没有像常见的送别词作那样借场景烘托情感意绪,而离别深情寓在其中,也折射出当时人们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时代生活。

最凄楚的《卜算子》: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卜算子·片片蝶衣轻》

宋·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这首小词写惜花而又不止于惜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不受重用,屡遭压抑的凄楚情怀。

上片先写花的可爱。下片写花被“雨洗风吹了”的惋惜之情。

全词以寻常语入词,自然有致含蓄深婉。巧妙的语词重复,反词作常规,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味,耐人寻味。

最寂寞的《卜算子》: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旷达面对生活。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最伤感的《卜算子》:

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明·夏完淳

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

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

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这是一首表达思念的词作。

词上片写独守空房的孤独,下片写凭栏泪眼望夫,表达了作者在转战奔走中对爱妻的一往情深。全诗借情抒情,意境悲怆,感情真挚。

“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二句用“不成”和“翻就”把“同心结”和“相思结”联系起来,造成强烈的对照,更觉事与愿违,分外令人伤感。

最妙趣横生的《卜算子》: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是一首送别词,写的是春末时节送别友人鲍浩然,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这首词以眼喻水,以眉喻山,设喻巧妙、情趣盎然,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在送别词中独树一帜。

词人构思别致,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浙东的山山水水,仿佛这位美人正期待着他的到来,贴切、自然,富有真情实感。

最遗憾的《卜算子》: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卜算子·答施》

宋·乐婉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要见无因见,拚了终难拚。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这是杭妓乐婉写给情人施酒监的一首诀别词。

乐婉与施酒监相恋,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后来,施酒监要调到别处,可他无法为乐婉赎身,诀别之际,施酒监写了一首《卜算子》表达不舍之情。

乐婉回了这首《卜算子》,“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一句将无奈、悲伤、遗憾表达得淋漓尽致,读到的人,无不感动落泪。

最高洁的《卜算子》: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的咏梅绝唱,他以梅花自喻,表达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文/储曰

从古至今,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虚实技巧的灵活运用,使得无论是画作抑或诗词都带着八面透气、通体玲珑的内质,读者细细品味起来,总是想带有随其深拓的意味,即最终可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画与诗的“配合”无非指两种: 逻辑上的融合,彼此相通,你我契合,往往意境是二者交流的通道。第二种则是空间上的结合,即题画诗词。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王维作为诗人与画家,完美的将两者融洽在一起,给人以空灵、身临其境之感。大抵因为艺术是相通的,画作会给人一种极为直观的视感冲击,譬如中国的传统绘画,水墨画,就擅长于用点墨的渲染来表现虚实的美感,而诗歌则是一种用抽象的手法囊括各种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等等,来构成包含者美学体系的分支、以艺术为本质的高级文学样式。“诗歌是最不纯净的语言。”语言最本质的作用是传递信息,一旦附加了作者的创作心态、灵活的表现技巧以及诗人本身的情操以及文字所富含的哲理性信息等,就会让读者体会到“观其文而知其心”的感悟。

而题画诗词则是一种画与诗的第二式结合:非抽象融合,史学资料中给定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即“被书写于画幅上的诗词”,而广义概念更加的全面:即以画为题、以画为命义、或赞赏、或寄兴、或议论或讽喻而出之以诗词的文学作品。因此由画而作的诗词,以画为题,并且要先有画,而后作诗,此诗内容须要与画作内容紧密相关。

一、诗与画之联系与差异

横向来看,东西方的诸多艺术家在古时都曾对诗画关系有过相关表态,代表的谈述该关系的作家作品有德国莱辛的《拉奥孔》,在18世纪时期,正是标志着学者对此问题的讨论达到了巅峰阶段。莱辛在《拉奥孔》中认为,“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都是‘摹仿自然’的结果,这也是艺术的共同规律。”但是诗与画虽在某些方面、某种特定的场景下是艺术相通的,但始终有着多方向的差异,譬如,绘画、雕塑等艺术仅仅以色彩、线条、形象为媒介,依赖于视觉传递信息,并且所擅长的表现题材是“并列于空间空间中的全部或者部分‘物体及其属性’”,艺术效果表现为完成所描述者的特征与性格。

反向观之,诗则是以语言和声音为传递媒介,听觉表现为主。前者寓动于静,意在表现运动着的人、物所定格住的富有暗示性的一刻,让观赏者有思考空间进行思索画中的人、物以前或者将来的状态。后者则化静为动,让读者体会到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人的感性的心理状态和活灵活现的形象。西方对于诗画关系的阐述和认知由“姊妹艺术”最终向“分道扬镳”的方向转变。拉辛认为:“动作是诗所特有的题材,绘画特有题材指物体连同他们的可以眼见的属性……时间为诗人的领域,空间属于画家的领域。”西方人眼中的诗与画是完全具有大相径庭的艺术形式的。

紧接着就是当西方的观点传播到中国后,一些大家开始发表了与原观点相比更加全面可靠的看法。钱钟书先生也在《读拉奥孔》中总结并认同了莱辛对诗与画的关系的观点,但是在此基础上,宗白华在《诗和画的境界》等作品中认为“诗不压制画,画也不压倒诗,彼此关系应是相互交流交侵的,即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其中还提到了诗与画的内在基因类似,即两者所表达出来的艺术境界大同小异,这也将莱辛“画不如诗”这一片面的观点加以修饰拓宽。同时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也发表了异于西方艺术家的看法:“他们不但是姐妹,而且是孪生姐妹。”这种较为形象的比喻意在表明诗歌绘画之间虽有瑕疵但却息息相关的关系。

而纵向观之,仅看我国历史,孔武仲在《宗伯集》卷一《东坡居士画怪石赋》中提到:“仗着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也能说明二者之间微妙的关系。除此之外,诗与画还在社会政治与抒情功能上有着共同相关之处,对于诗歌来说,这已成为常态,从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操的《七步诗》中就能看出,此时诗人除了想表达自身的艰难处境以及自身的沉郁激愤外,更是暗示了封建统治集团残酷斗争的政治面貌。

而像大家喜闻乐见的北宋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元日》,用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俗画卷来表达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同时也是在暗示他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态度。除了诗歌之外,当然绘画也是体现政治风貌的一种媒介,譬如美国作家姜裴德的作品《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当书画艺术流传到宋代时,文人士大夫之辈的文人画开始逐渐流行,意境虽清淡,含义却深远,与作画是的文人士大夫所处的背景是密切相关的,无论是画作还是画配诗都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场景。书中提到的“千年潇湘怨”到宋神宗时期的政治格局,诗画中所隐喻的历史事件、背景以及发展等等,为众人揭开了诗作绘画背后的历史与诗画作者的隐逸情感。

诗与画作的区别除了艺术上空间、时间上的视听差异外,还在于“直接感受与间接体悟”上,在《文学理论》教材中,也解释了“文学的间接性”的基本概念,“绘画、雕塑等艺术是以形象符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可以直接作用于作者与接受者的感官,文学则是以一种抽象符号来表现艺术形象的,在创作与接受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将语言符号表现的事物转化为内心一系列的内心形象,形成相应的心里表象和情感体验。”当然诗歌也是文学形式的一种,因此,诗歌中蕴含的意义取决于作者本人的情感、思想传递,并会随着读者的经验、联想和想象进行外加拓展,品味诗的本体不同,其真义也是瞬息万变的。而画作,则是一种直观造型艺术,无需观赏者进行脑补想象,直接可以表达出作画者的思想情感。譬如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商贸活动与市场经济的繁荣是直接可以看得出的。

二、宋代题画诗词繁盛的原因

文化的空前繁荣:“中国黄金时代”

罗兹墨菲对中国宋朝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并表示“虽说后世代历史学家批评宋代未能够顶得住异族外侵,但是它是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时期。”一个教育强盛的国家也象征着国家的兴盛与安定,当然可以延续几百年的朝代亦是如此,尽管宋代实行的“兴文教、抑武士”的国策难免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祸兮福所倚,同时也造就了文化繁荣昌盛的局面,出现了一批一人顶着三种身份的新型文化人:身兼官僚、学者、文学家三任。因此宋代可谓是中国历史上,能够给予知识分子最优厚的待遇并且赋予他们崇高的尊重当然宋朝统治者为搜罗人才也算是下了大功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因为对人才选举的重视,改革措施为增加选举人数,这不仅可以广纳人才,还给各界有才华有抱负的平民预留了更多的机会,唐代时一次性录取进士的人数基本上只有三四十人,宋朝则是十倍的翻增,这种措施为读书人打开了参与朝政的“天窗”。因此读书人数的激增,“画学”与“品评之风”的兴盛就为题画诗词奠定了一部分的基础。

这一做法,就已经成了空前绝后的历史举措,因为有着丰厚的待遇在前方呼唤,自然各路子弟便会为了争取官场的一袭之气而发奋读书,随着浓厚的文化环境的熏陶,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读书入仕途的行列中,紧接着知识分子队伍的盛大也为一大批学问与文学创作的文化人的崛起而做了铺垫,因此此时期的文学与艺术的迅速发展当然也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不争事实,而题画诗词也就是文学发展中其中的较为繁荣的一项。

绘画艺术的雄起:“别无他好,惟好画耳”

宋代时期,各个阶层、各路人士,都对绘画保持着一种浓厚的兴趣和痴迷的态度。无论是身居高位,呼风唤雨的统治集团抑或是憨厚淳朴,物资贫乏的芸芸百姓,一旦有了绘画对生活的融和,思想以及情感就不至于贫乏与空洞。而兼擅书画的宋朝皇帝宋徽宗曾说过:“朕别无他好,惟好画耳。”也正是由于统治者本身具有着高超的绘画技艺以及对绘画的倡导与重视,以使得朝廷画师的地位大大提高,也因为这种风气的盛行,文人们也渐渐习画,纵使各界画家的数量成为前朝无法与之相比的。随之,一批专业画家、业余画家,以及各种题材,各色类型的画,盛行在艺术界中,譬如“僧道中人的代表,惠崇的芦雁以及王涧的竹石等等”抑或,“闺阁中人的李清照、朱淑贞”,它们不仅是一辈诗词才女,也是擅长于婉约画作的画家。不仅如此,宋代不同的时期所兴盛的绘画题材、艺术风格、构图手法等等都有着代表性的差别,宋代初期流行意境宽泛的“全景式构图”,到了中期,主景集中,次景偏远,因而更容易表现主次,突出主题,远处的次景主格调是朦胧简小的,远近结合,主次分明,也产生了一种浓郁诗情,为题画诗词提供了前提条件,此种优越的政治环境、文学风气更使得题画诗词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书法界“苏、黄、米、蔡”四大家引领潮流

题画诗词顾名思义是离不开绘画内容与诗词题字的,说到书法,正是题画诗词的载体,也是题画诗词能够发展起来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苏轼、黄庭坚以及米柿这三位大家在引潮的基础上又热衷于题画诗词的创作,有好的前车之鉴,紧接着便是临摹大家而不断涌现的书法爱好者。而宋代有一个特点,历朝统治者都在艺术界有着或高或低的试触或者成就,与绘画相比,他们更偏爱书法,在帝王以及一些书法大家的带领下,宋朝又在艺术界披荆斩棘,留下了辉煌的历史印记。宋代书法,承唐继宋,上技五代,开创一代新风,自从宋太宗时期,就十分留意书法翰墨,购摹前朝先王贤士的墨迹,镂刻出《淳化秘阁发帖》,打破了前人的常规更强调主观意趣。从苏轼说起,其曾手书一门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千古风流,才华横溢,可谓宋代之笔墨书画代表人物,因此时代背景的文化底蕴的雄厚,许多书法家也有着深厚的文字诗词功底,他们更注重个人修养,胸次高,见多识广,眼界开阔,这当然也成了题画诗词发展的先决条件。

内容上:题材广泛

作品创作更加自由灵活,不再拘泥于宋以前主以“佛道人物、仕女牛马”,而是由人物逐渐过渡到对整个大自然的描摹,譬如两宋时期兴起的“山水画、花鸟画”,在中国画卷的空白处,画家题上一首与画的内容多少相关的小诗,从而意境就得到了升华。这里举一个题画诗词的例子,最为人熟悉的不过是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了,除了家喻户晓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外,还有一首“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也写的绝妙,配给一副“花鸟画”与“山水画”,将抒情入木三分。其次还有《王晋卿所藏著色山二首》中的其二,化用韩愈《山石》中的写景句“山红涧碧纷烂漫”,加之与画卷中的意境相结合,最终呈现出尤为深刻的主题思想。

工笔刻画极为细腻

由宋徽宗的题画诗来看,他善于画工笔花鸟图,此种习性更是活灵活现的体现在了他的题画诗中,譬如其所作诗《荷花仕女图》中“消受南薰一味凉,藕丝新织舞裙长 。”一句,又或者,《题古村图》“深村竹树不知春,远水残霞接断津。”这两首作品都着眼于画作,将诗与画一般,描写至细腻,这是宋徽宗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当然宋代的题材主以花鸟、山水等为主,而工笔细腻即为该时期题画诗词的一个重要特点。

题画诗词中,诗与词的传承各不相同,且传承的角度和广度也有所不同,在这里只谈谈题画诗历代内部的传承。而宋代时期,北宋与南宋的题画诗所体现的诗人情感、抒发情怀也有着差异。

题材之传承:延续者多

首先南北宋题画诗在题材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是侧重点相对不同,总体上无二差别,在某些题材的某种特征上也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比如,南宋多题写于北宋时期的一些文人绘画作品。在山水题材上除北松常为题写的高山流水笔墨图、花鸟畜兽图之外,南宋更倾向于地图类的画作,也是源于南宋时期的政治环境的影响,正值于南宋与辽金的对峙局势,其绘画的状态也多偏向于战局地势等方面,之后也出现关于对江南山水等地域特征的描绘。从人物题材上看,南宋对人物题材描摹的更加具体,即生活化、个人化更强,因为两宋时期,在经济、政治、生活方面都有大大小小的差异,民众的生活习惯以及帝王统治中的社会和谐态势也有着阶梯状的变化,南北宋都注重于对历史人物的像题,因为南宋的绘画题材中比北宋多了些“雅俗”的成分,因为这一时代的画家更加注重“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形象”。仅从题画诗内部的传承来看,两宋时期的题画诗延续大于传承,因为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变更,只是细微之处,贵为揣摩。

题写群体的传承:范围的变化

北宋初期,题写的主体是僧人,即在苏轼之后,逐渐趋向于文人、居士等,北宋开了先锋,南宋则对其进行主要发展。在以僧人为题材时,两宋也有着差异,北宋以佛像画赞居多,南宋除此之外,外加了山水、花鸟等题材,譬如《少陵画像》、《一犁春雨图》等等。而南宋较为流行的文人画作主要代表作有宋末胡仲弓的“长题诗”。此外南宋绘画的主流应为“院体”的宫廷题材的题画诗,这对绘画的推动是十分景气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此为苏轼题好友慧崇和尚画《春江晓景》诗,如今慧崇的画已不传,而这首题画诗却流传千古,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品。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颜色艳丽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诗意:这首诗写秋天傍晚的湖山景色,把自然景物和人物、形态、光线、色彩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境界,使人感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语言也平易明白,自然晓畅。

出自:唐寅《题画诗》

原文:

系水接天三万顷,晚山连树一千重。

呼他小艇过湖去,卧看斜阳江上峰。

译文:

秋天的湖水连接着辽阔的天空好像没有边际,傍晚的山峰和树木重重叠叠层次无穷。

呼唤远处的小船送我到湖的对岸去,躺卧在船头凝望着斜阳笼罩下的江水和山峰。

扩展资料

赏析

这首诗写秋天傍晚的湖山景色。诗的第一句写湖。其中秋水连天写水天相连,“三万顷”极写湖面的广阔,描绘了一片浩渺无边的景象,给人以湖光满眼之感。这是近景。

第二句写山。其中“晚山连树”写山上树木苍翠,“一千重”极写山峰的众多,写出了一种重峦叠嶂的景色,这是远景。

第三句承接第一句写湖,但不再写湖水,而是在广阔的潮面上又添上了一只小艇,并且用“呼”写人物的活动,用“过”写小艇的活动,是动态。

第四句承接第二句写山,但不再写山峰的众多,而是给山峰抹上了斜阳的光线和色彩,与第二句的“晚”

字相呼应,但却更加具体形象。

这首诗前两句写静景,第三句插以动景,便觉活跃动宕。前两句纯写自然景物,后两句用“呼”、“过”、“卧看”插以人物的活动,就富有变化。

前三句写景物的形态,第四句写斜阳的光线和色彩;便使人感到十分鲜明。作品把近景和远景、静景和动景、自然景物和人物、形态和光线色彩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美妙的塘界,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的前两有和后两句互相对应,但内容又不重复,在结构上别具匠心。诗的语言平易明白,自然晓畅。

诗圣杜甫,为我国诗学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人所共知,有口皆碑。专门评论杜诗的著作,不胜枚举,多种文学史、诗史都有专章详细论述。这里,主要论述他在题咏画艺方面的重大成就。

杜甫是诗人,不是画家,但是他与唐代许多名画家交往密切,有条件观赏到许多名画,有着较高的绘画艺术鉴赏能力,为他写好题画诗、论画诗,融通诗画艺术,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良好的艺术环境。天宝年间,他与王维、郑虁、刘单等人有过交往,安史乱中,他避地西蜀,结交蜀地画家王宰、曹霸、韦偃等人,题写了二十余首优秀的题画诗篇,构想奇特超绝,章法纵横跌宕、气势雄浑激荡,“后人往往宗之”,开启了后代题画诗的无数法门,影响极为深远。综观杜甫题咏绘画的诗篇, 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一,专门题咏某一位画家的某一幅画作,是典型的题画诗,如《画鹰》《戏为韦偃双松图歌》;二,泛咏画家画艺,是为论画诗,如《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观薛稷少保书画壁》;三,用诗歌咏写画家的生活、思想,如《醉时歌赠广文馆博士》《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等。其中,题画诗、论画诗的成就最大,在唐宋时代,无人可与伦比,素为大家所传诵。

杜甫在诗画融通史上的地位,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一曾说:

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

方氏说杜甫是题画诗的开创者,未免失当。从我国题画诗的发展历史考察,唐以前,已经有题画诗出现,但还处于草创阶段,艺术上很不成熟,如晋代桃叶《答王团扇歌三首》,齐代丘巨源《咏七宝扇诗》。至北周庾信出,《咏画屏风二十五首》,题咏屏风上的画作,题画的宗旨比较明确,对画面的描写也比较细致。到了唐代,题画诗渐趋成熟,宋之问的《咏省壁画鹤》,题咏薛稷的鹤画;徐安贞的《题襄阳图》,题咏自己画的《襄阳图》;李颀《李兵曹壁画山水各赋得桂水帆》,题咏李兵曹(名未详)的山水壁画;王维的《崔兴宗 咏》,题咏自己为崔兴宗画的肖像画,梁锽《观王美人海图障子》,题咏女画家王美人的《海图障子》,都是符合题画诗艺术特质的作品。比杜甫年长的李白,写过不少题画诗,将自然美与绘画美相结合,将绘画美与诗艺美相绾通,将画境与诗境相浑融,是初盛唐时代题画诗人中艺术造诣较高的一位。可见,在杜甫生前,题画诗的发展渐趋成熟,杜甫并不是题画诗的开创者。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杜甫写作的题画诗,数量最多,艺术造诣最高,取得的艺术成就最大,开一代风气,后人往往宗尚之。他的题画诗、论画诗,具有如下五大审美特征:

首先,运用歌行体写作题画诗。

杜甫喜用歌行体写作题画诗、论画诗,如《天育骠骑图歌》《题李尊师双松图歌》《画鹘行》《姜楚公画角鹰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这种诗歌体式,便于铺陈其事而歌唱之,句式自由、开合多变,行笔舒卷自如,易于描写、表情、达意。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是一篇代表作,全诗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章法跌宕纵横,气势动荡,波澜迭起,以学书衬丹青,以写貌衬画马,以真马衬画马,以弟子韩干衬曹霸,以昔盛衬今衰,“多少事实,多少议论,多少顿挫,俱在尺幅中”(杨伦《杜诗镜诠》引张场庵语)。申涵光甚至说他是“古今题画第一手”(仇兆鳌《杜诗详注》引)。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也使用歌行体,全篇共分六层诗意:开端四句,第一层,写画;“画师亦无数”以下六句,第二层,赞赏画家;“得非玄圃裂”以下八句,第三层,写画兼赞画艺;“野亭春还杂花远”以下六句,第四层,描写画面景物;“刘侯天机精”以下八句,第五层,赞赏画家兼写画;最后四句,第六层,赞赏画艺。诗人并不是采用描写画面加赞赏画艺这种常见的方式,而是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层层深入,极意铺陈,诗意反转多变,开合自如,诗味浓郁醇厚,增添了无穷的艺术感染力。黄生《杜诗说》:“写画与赞赏,分作数层说,反复浓至。”他的评语,恰切地说出杜甫题画歌行体的妙处。

其次,不粘煞画面发论。

杜甫题画,不粘着画面发论,常常以画作真,或以真作画,变化莫测,庶几能融会诗情画意,写出无限感慨来。《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诗先从真鹰写入,中四句,描写画上苍鹰之逼真,画之神采毕现,尾联又由真鹰生发感慨,想象鹰击凡鸟作结。“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态,一齐揭出”(浦起龙《读杜心解》语),此即不粘不脱的美学特征。诚如吴瞻泰评论那样:“若写鹰,却又不是写鹰,若写画鹰,却又若 鹰,变幻无可端倪。”(《杜诗提要》卷七)

《韦讽录事宅观曹霸将军画马图》,是诸多题写马画诗中很有特色的一首: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内府殷红马脑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盌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近时郭家师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

这首诗,将画马与真马交替描写,反复转换,不粘煞画面上马的形象,从而发出议论,写出曹霸今昔荣枯的迅变和唐王朝兴衰的世运。刘凤诰《杜工部诗话》卷三:“篇中就马之盛衰,想国之盛衰,不胜其痛。”

杜甫开创的这种艺术手法,后人往往仿效之。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一云:“其法全在不粘在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复从真马真鹰开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

其三,赞画兼赞画家。

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四句诗,先赞画家王宰,极写其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其下七句,即是“留真迹”的具体内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写画面,极赞其画之壮美。吴瞻泰《杜诗提要》卷六说:“描 实鉴人,平心静气以求,风雅绝伦,而画师身分亦跃跃纸上。”通过画面山水的描写,而画师精心构思的情状,也随之而出,所以金圣叹赞曰:“不惟写妙画,兼写王宰妙士来。”(《才子杜甫解》卷二)

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正是一首赞画兼赞画家的典型例证。“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诗句先正面称赞刘单,作画时“能融心神”,重视笔墨功夫“重毫素”,画艺高超绝伦,在无数画师中,他是难得遇到的好手。接着,再以隋代画家杨契丹,当代画家祁岳、郑虔作陪衬,凸现刘单的画艺高妙。又云:“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自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小儿心孔开,貌得山僧及童子。”诗人进一步夸赞画家刘单酷爱绘画艺术,他的两个儿子心灵手巧,能在画上补缀老树、山僧、童子。夸赞儿子,目的还在于称赞刘单的画艺。

杜甫这种赞画兼赞画家、“写画与赞赏”并举的例子,还很多,如《画鹘行》《题壁上韦偃画马歌》《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读者可以细细参悟。

其四,使笔如画,句句着画。

杜甫诗本身富有画意,具有“诗中有画”的审美特征。宋代画家郭熙曾撷出杜诗中“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者”的诗句,如“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这种“诗中有画”的诗句,在杜甫集中可以随手拈来,如《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旅夜书怀》:“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种审美特征,早被前代诗论家发见并标举出来。如《虁州歌十绝句》:“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绵绣悬。”浦起龙《读杜心解》说:“诗可作画。青红层叠,楼榭参差,不嫌山体之孤峻矣。”又如《野老》:“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渔人网集澄潭下,估客船随返照来。”黄生《杜诗说》卷九:“前幅摹晚景,真是诗中有画。”后代许多画家,都喜用杜甫诗意作画,如杜堇《古贤诗意图》、周臣《柴门送客图》、张崖《杜甫诗意图》等。

杜甫正是使用富有画意的诗笔来题画,从而形成他的题画诗“使笔如画、句句着画”的审美特征。清方薰《山静居论画》就指出过这一特征,说:“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使笔如画。”

杜甫《画鹰》诗,首联就题写,形容画鹰栩栩如生。颔联紧承,具体描写画鹰灵动的神态,如同真鹰一般。颈联仍就“画作殊”着笔,写画鹰之气势,呼之欲出。尾联,诗人由画鹰转入真鹰,发出“击凡鸟”的艺术意想。这首题画诗,句句写鹰,处处不离画,在工整严谨的格律中,诗笔灵活飞动。金圣叹《才人杜诗解》卷一:“句句是鹰,句句是画。”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三GA996论此诗:“命意精警,句句不脱画字。”确是切中肯綮的品评。

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诗的中间十二句:

白波吹粉壁,青嶂插雕梁。

直讶松杉冷,兼疑菱荇香。

雪云虚点缀,沙草得微茫。

岭雁随毫末,川蜺饮练光。

霏红洲蕊乱,拂黛石萝长。

谷暗非关雨,枫丹不必霜。

细细分别描写画面各处景物,以真境作画境,句句写画,却又不见画字。《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卷一一:“此篇句句首画意,政似未离本处。”刘濬《杜诗集评》卷一三引查慎行评曰:“山水分对,妙在句句是画图。山水并起,以下句句分承。”

其五,以画法为诗法。

以画法为诗法,是一种标志题画诗异于普通诗篇的独特表现技法,反映出题画诗的艺术特质。而最早运用这种技法的人,便是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便是运用画法写作题画诗的代表性作品。王嗣奭《杜臆》做过如下分析:

画有六法,气韵生动第一,骨法用笔次之。杜以画法为诗法,通篇字字跳动,天机盎然,此其气韵也。如“堂上不合生枫树”,突然而起,已而忽入“满城风雨”,已而忽入两儿挥洒,飞腾顿挫,不知所自来,此其骨法也。至末因貌得山僧,忽转到若耶、云门,青鞋布袜,阕然而止,总得画法经营之妙。而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诗中有画,信然!

王氏说得很有道理,刘凤诰《杜工部诗话》卷三,亦主其说,谓“通篇以画法为诗法”。吴瞻泰《杜诗提要》卷五说:“来时以真入画,逝时以画入真,灵变生动,云烟缥缈,亦正与画法相似。”画论家们异口同声地称许杜甫的这种技法。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全诗章法跌宕顿挫,波澜迭起,首尾完整,前后呼应,用绘画中以宾衬主的方法,作为诗法。叶燮对此诗也有详尽的分析,以画法来分析杜诗的章法。《原诗·外篇》:

盖将军丹青是主,先以学书作宾;转韵画马是主,又先以画功臣作宾,章法经营,极奇而整。……然后咏叹将军善画,包罗收拾,以感慨系之篇终焉。章法如此,极森严,极整暇。

杜甫深谙画家三昧,所以能写出“摹写丹青之绝特”(浦起龙《读杜心解》语)的题画诗来。叶氏用画法分析杜诗的章法,才能将杜甫“以画法为诗法”的题诗特征充分表现出来。

杜甫题画诗的很多艺术技法,前所未有,开出无数法门。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集》卷六说:“题画诗自少陵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杜甫继承了前代和同时代诗人写作题画诗的创作经验和优良传统,加以发扬光大,创新变化,开创出许多融通诗画艺术的独特技巧,开出新境界,开一代风气,成为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四论《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说:“昔人论此诗,为宋人咏画之祖。”刘凤诰《杜工部诗话》也说此诗“开宋人咏画之祖”,极大地推动我国题画诗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后代诗画融通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题画梅》原文

  挥毫落纸墨痕新,

  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

  家家门巷尽成春。

  《题画梅》作者简介

  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为“扬州八怪”之一。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扬州借圆,自号借圆主人,以卖画为生。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 ,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 ,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 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题画梅》简介

  李方膺所画梅花“以难见工”,“为天下先”用笔倔强放纵,不拘成法,而苍劲有致。画梅时以不剪裁为剪裁,不刻划为刻划,顺乎梅之天性,不见人工雕琢的艺术经验。

  李方膺也喜爱画风。他“自笑一身浑是胆”,蔑视传统,蔑视权威,爱画狂风,以此寄托自己与恶劣环境坚决斗争的不屈精神。

  李方膺的笔下,狂风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征,但这仅是画家性格的一个方面,体现了他跟恶势力斗争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题画梅中这天风便是与狂风完全不同的暖风、和风,体现出他对劳苦百姓的体恤之情。

1 关于题画的诗句

关于题画的诗句 1关于题画的诗

请问你要题哪一副画的诗?这里有一首,是我个人喜欢的。

《题八大山人大涤堂图》 石涛江西山人称八大,往往游戏笔墨外。新奇迹奇放浪观,笔歌墨舞真三味。

有时对客发痴癫,佯狂李酒呼青天。须臾大醉草千纸,书法画法前人前。

跟高百代古无比,旁人赞美公不喜。眼然图就持了义,抹之大笑曰小技。

四方知交皆闻予,廿年踪迹那得知。程子抱犊向予道,雪个当年即是伊。

公皆与我同日病,刚出世时天地惊。八大无家还是家,清湘四海空霜鬓。

公时闻我客邗江,临溪新构大涤堂。寄来巨幅真堪涤,炎蒸六月飞秋霜。

老人知意何堪涤,言犹在耳尘沙历。一念万年鸣指间,洗空世界听霹雳。

此诗系石涛为八大《大涤堂图》所作。

2关于题画的诗

请问你要题哪一副画的诗?

这里有一首,是我个人喜欢的。

《题八大山人大涤堂图》 石涛

江西山人称八大,往往游戏笔墨外。

新奇迹奇放浪观,笔歌墨舞真三味。

有时对客发痴癫,佯狂李酒呼青天。

须臾大醉草千纸,书法画法前人前。

跟高百代古无比,旁人赞美公不喜。

眼然图就持了义,抹之大笑曰小技。

四方知交皆闻予,廿年踪迹那得知。

程子抱犊向予道,雪个当年即是伊。

公皆与我同日病,刚出世时天地惊。

八大无家还是家,清湘四海空霜鬓。

公时闻我客邗江,临溪新构大涤堂。

寄来巨幅真堪涤,炎蒸六月飞秋霜。

老人知意何堪涤,言犹在耳尘沙历。

一念万年鸣指间,洗空世界听霹雳。

此诗系石涛为八大《大涤堂图》所作

3题画古诗都有什么

1、《画》

唐代: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2、《惠崇春江晚景》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3、题《墨葡萄图》

明代: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译文:半生落魄已然成了半旬老翁,独立在书斋中听着呼啸的晚风。笔底有明珠却没有地方可以卖,只能闲置在慌乱的野藤中。

4、《墨梅》

元代: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译文: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5、《竹石》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4题画这首古诗的意思

题画

作者:沈周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译文

碧绿的水,殷红的山,映衬着老夫的拐杖,

夕阳落下,在小桥的西边。

老夫低吟着,不经意地惊起了溪鸟,

它们飞入乱云的深处啼呜着。

题画

清 袁枚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译文

村落村落傍晚天还很晴,桃花倒映在水显得更加鲜艳。牧童到了什么地方去?牛背上一只鸥睡着了。

5古诗 题画 唐寅

秋水接天三万顷,晚山连树一千重

呼他小艇过湖去,卧看斜阳江山峰《----末句平仄有些不对,应该是江上峰吧。

三万顷秋水浩渺接天,一望无际,向晚的山峦林木重重。

叫上一只小船,划过湖去,卧倒在船里看那斜阳照耀下的江畔山峰。

从《列朝诗集》里摘过来的。

钱谦益编选《列朝诗集》

丙集第九

唐解元寅七十五首

题画

鞋袜东城路,清和四月时。

游姬香满袖,明月水平池。

画烛留饧市,酸风鋋酒旗。

少年行乐地,不许众人知。

题画

湖上仙山隔渺茫,世尘不上渡头航。

白苹开处藏渔市,红叶中间放鹿场。

落日沈沙罾有影,新霜着树橘生香。

遥闻逋老经行处,芝草葳蕤满路傍。

题芭蕉仕女

兽额朱扉小院深,绿窗含雾静愔愔。

有人独对芭蕉坐,因为春愁不放心。

题画(十八首)

青藜拄杖寻诗处,多在平桥绿树中。

红叶没鞋人不到,野棠花落一溪风。

独木桥边倚树根,古藤阴里啸王孙。

白云红树知多少,鸡犬人家自一村。

杨柳阴浓夏日迟,村边高馆漫平池。

邻翁挈盒乘清早,来决输嬴昨日棋。

雪满梁园飞鸟稀,暖煨榾柮闭柴扉。

地垆温却松花酒,刚是溪头拾蟹归。

黄叶山家晓会琴,斜桥流水路阴阴。

东西南北鸡旐社,气象粗疏有古心。

红树中间飞白云,黄茅槛底界斜曛。

此中大有逍遥处,难说於君画与君。

头如蒜颗眼如椒,雄逐雌飞向苇萧。

莫趁螗螂失巢穴,有人拈弹不相饶。

酒赀长苦欠经营,预给餐钱费水衡。

多少如花后屏女,烧金时倩耿先生。

一宿因缘逆旅中,短词聊以托泥鸿。

当时我做陶承旨,何必

卜算子咏梅的插画-为《卜算子咏梅》配上插图

古诗卜算子咏梅的诗配画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