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的皇帝对李世民有什么看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4收藏

历朝历代的皇帝对李世民有什么看法?,第1张

唐太宗李世民在世上只活了五十年,对于后世如何评价自然不能亲眼目睹,也无法预知。不过,在当上皇帝后,李世民就曾对自己作出过评价。

虽说有花式贴金自我吹嘘的成份,至少在后世,多认为其评价大部分算是较为中肯。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李世民在众大臣面前点评自己。

大概的意思是说,“朕发现,从古至今能在乱 世成就霸业的,全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大叔。 唯一的例外,是三十三岁起兵的东汉光武帝刘秀。

本人十八岁起兵,二十岁平定天下,二十九岁当皇帝。从武功方面来说,朕已胜过古人。”在评价自身武功时,李世民可说是毫不客气。是否言过其实或是黄婆卖瓜?后世的成吉思汗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

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话 中就说过,“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

武功上的自我评价不带矜持,李世民对文治上同样没有吝啬。“年轻的时候我带兵打仗,没时间去读书。登基后朕常常手不释卷,了解了教化的根本,政治的基础。行之数年,天下大治,移风易俗,子孝臣忠。所以,在文治方面朕也超过了古人。”

据《贞观政要》记载,太宗又曰: “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 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治而风移俗变,子孝臣忠,此又文过于古也。”

整个唐朝,对李世民在文治武功及用人方面,亦多以唐太宗对自己的评价作为基调。比如,《贞观政要》上记载的,唐中宗时期的授史馆修撰,谏议大夫吴竞就评价,“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亘古而来,未之有也”。

有说以唐朝的大臣来评价唐太宗,因所处时代的局限,客观性必然会大打折扣。诚然,唐太宗在执政期间也有过失。如征讨高句丽,劳民伤财还无功而返。

又如晚期在魏征、房玄龄等大臣相继去世后,听不进不同的意见,甚至迷恋上了金石丹药等。不过人非圣贤终究是瑕不掩瑜。不仅后世的史学家,就连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唐太宗李世民都有着极高的评价。

在《太祖高皇帝实录》中,就有朱元璋对李世民的评价: “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皆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另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皇帝认为,“朕观古来帝王,如唐虞之都俞吁咈、唐太宗之听言纳谏,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谊浃洽,故能陈善闭邪,各尽所怀,登于至治。”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非常圣明的皇帝,他们在历史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让后人对他们非常的敬仰,有一位非常贤明的皇帝大家肯定都知道就是唐太宗,肯定许多人都知道唐太宗本来的名字是李世民,但是如果有网友对历史比较感兴趣,看一些史书典籍的话可能就会发现,原来李世民并不是唐太宗一开始的名字,而是他在改名之后的名字。

也许有很多网友非常好奇唐太宗在改名之前的名字到底叫什么,但是目前恐怕只能一直好奇下去了,因为目前根据我国许多历史学家在历史方面的研究只知道唐太宗他改过名字,但是并不知道改名之前的名字到底叫什么。根据一些历史史书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唐太宗之所以改名字是因为他的父亲李渊。我们都知道古人他们都是比较封建迷信的,对于一些算命看相这种事也是十分信以为真的,所以李世民在很小的时候跟他的父亲李渊出去玩的时候,看见了一个替人看相的人,看相的人先夸赞李渊命中不凡,又说唐太宗以后能济世安民,李渊听了这种话也是十分高兴的,但是后来他又找这位看相先生并没有找到,这种情况下他也就对唐太宗的名字进行更改改成了李世民。

这是唐太宗他改名为李世民的原因,而对于他改名之前到底叫什么名字也还是不是很清楚。有一些人根据李渊他其他几个儿子的名字进行猜测,但是发现并没有什么跟规律,李渊他的三儿子和四儿子名字中都打一个元子,但是大儿子并没有,所以大家也并没有猜到唐太宗在改变之前的名字到底叫什么。

事实上这些都是不太重要,我们需要记住唐太宗他在历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和他是一代非常贤明的皇帝这就可以了。

之所以有人说李世民他并非纯种的汉人,而是鲜卑人,这主要是根据一些史料推测出来的。但是具体是哪一本史料,现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其实李世民是有着鲜卑人的血统也并不为奇,毕竟唐朝之前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当时隋炀帝的时期便是有突厥人改穿汉服,而在之前的南北朝的北魏孝文帝也是推行过汉化改革。但是根据现代学者研究认为,李世民他当属于且必然是汉人,因为他是赵郡李氏的后人。而赵郡李氏的坟墓的规格也都是按照汉人格式建筑的,这也就考据证明了李世民当属汉人。不过又有史料资料说明说李世民的祖母是隋帝后妃的亲戚,而且不是汉族,因此李世民也并非是纯种的汉人,至少他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混血儿。

而且在一些唐朝的图画中,李世民也是被描绘成了少数民族的形象。但在我看来,不管李世民他是什么族的人,无疑都是中国人。而且根据李世民他本身的功绩来说,他也无需因为他的身份而改变历史对他的评价。

可以说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推向了经济的鼎盛时期。李世民就是与秦皇汉武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其实现在单纯的根据一个人的血统来评价一个人是毫无作用的。就像成吉思汗,虽然我们明确的知道他不是汉人,但我们会认为他不是中国人吗?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

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

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

唐朝初李姓开始大批进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时,李姓进入入台湾。600年期间,李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

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剧膨胀期,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赐姓李氏、唐宗室后人多达官贵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兴旺,在当时已成为全国大姓。

但随着朝政的变化,在唐代即有许多李姓人物贬官南下,又有许多人为免遭祸害而逃至全国,使李姓遍及全国。

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元末明初的政权更迭,以及明际的"靖难之役",主战场布置在山东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迁延数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离,致使十室九空。

明廷在政权稳定之后,从山西平阳、太原一带(晋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谱可以佐证当地富庶安定),向华北的荒芜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明代进士登科录》、阳泉李氏族谱等可以佐证)。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明末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

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迁徙,川内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形成了“湖广填川”。清朝及民国时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扩展资料:

李姓历史名人:

1、李斯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

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

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李广

李广(?-前119年),华夏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3、李密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

师事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4、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出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

先后率部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5、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通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

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

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

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李姓

“孝”,是对父母长辈的一种感恩行为。孝爱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它是一种理念与精神,是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会责任意识的源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有《二十四孝》,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结而成。在这些古人当中,有老莱子穿上戏服,举办家庭演唱会,把老母亲逗得哈哈大笑,叫“彩衣娱亲”;有王祥脱得一身光溜溜,睡在冰面上,融化了冰,鲤鱼被其孝心所感,自动跳了出来,王祥的继母喝鱼汤治好了病,叫“卧冰求鲤”。 这些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二十四孝》故事,离我们太远。这里要讲述的,李世民敕建龙牙寺,把古人的孝行拉近了,就在湖南益阳,咱们桃江县。

有人好奇了。李世民一代圣主,远在国都、繁华的西安城,桃江古属梅山地域,位于安静的资水河畔。李世民作为一国之君,日理万机,他又如何想到要在桃江修建龙牙寺呢?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莫急,莫急。

有龙牙寺,就得先有龙牙。又有人提问了。虎口拔牙难!拔龙牙这种神物,可不更难上加难!快说,究竟是个什么来历?

这颗龙牙的来历,得往两晋南北朝追。

神话中龙的种族里,除了唐僧的好伙伴小白龙,其他的都喜欢干点坏事。话说当年真武祖师锁孽龙于浮邱山火云洞,孽龙不思悔改,偷偷将火云洞打通至洞庭湖底,所幸被真武祖师及时察觉,邀请了仙人许崇君一道,两位仙人双双守住洞口两端,并合力在罗溪瀑布上首吉安仑(岭)设下困龙棋局,棋局不解,孽龙就无法解困。

但是百密一疏。多少年后,一名樵夫打柴至吉安仑,捆柴火时,不慎被挑柴的钎担绊倒,后脑勺正好磕到一块巨石,血如泉涌,很快气若游丝。说时迟那时快,巨石周围突然交错冒出黑色光芒与白色光芒,将一道道鲜血重新逼回樵夫的脑袋里。樵夫恢复如初,清醒了过来,但见身旁的巨石缩小到了三米见方,且黑白相间,宛如一幅棋盘,就是没有棋子。樵夫知道棋盘石是神物,恭敬跪拜,下山向村里人提及,村民普遍来拜,竟香火延绵至今。

原来,困龙棋局已深具灵性,不忍心樵夫就此失血而亡,出手救了樵夫。却因此耗费灵力过多,孽龙趁机得以脱困火云洞,东躲西藏,最后潜伏在桃江县三堂街镇资水河段。

当时桃江有一名得道高僧,叫释善全。释善全长老秉承上天有好生之德的理念,说服真武祖师和许崇君二位仙人暂缓擒龙,决意讲经感化孽龙。就这样,长老在河边,孽龙在水底,一个讲经,一个听经,不知经过了多少三百六十五个日夜,孽龙爬上岸来,朝着释善全倒身便拜,彻底改邪归正。

孽龙感激释善全长老,百般思考报恩的法子。龙珠?修炼千年的宝贝,交出去就得变回小蛇一枚,不成。龙筋?哪吒使着它登上了封神榜,可一旦抽出去也是性命攸关大事,还是不成。思来想去,孽龙留下了一颗龙牙,就在释善全长老讲经授道之处,江畔的三堂街镇,由长老和弟子们代代守护。三堂街镇得龙牙灵气庇佑,人口繁衍生息,竟然发展成一个熙熙攘攘的商业镇,镇上手工业发达,主产砚石、土布、土纸、雨伞、纤缆、竹木器、副食品等,成为附近修山、沾溪、大栗港、鲊埠、武潭、汉寿等地域的中心集镇,商铺云集,船只穿梭往来。

再说到贞观十二年,李世民的母亲窦太后,背部生了一个大肿瘤,想尽了办法,可怎么也治不好,疼痛难忍。母子连心,李世民恨不得把肿瘤移到自己身上,来代替病痛。太医们遍翻古籍,终于不负众心,找到了一个对症偏方。不过,这个药方需要用龙牙作为药引子!这岂不是天大的难处!

传说中人们把龙骨进行了神化,其实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中华草本》和《中华药典》均记载有龙骨性味及功效、验方。我推测,释善全长老收藏的龙牙或许就是一枚犀牛角,同样来之不易。

此时李世民长吁短叹,对母亲病痛的忧虑和牵挂,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李世民本有头风之疾,就是高血压,这一番折腾后,竟然也病得起不来床了。长孙皇后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大唐天子肩负国事重责,病不起呀!她提出了建议:下公告寻访龙牙,在全国范围内张贴,主动上交者重奖,提供线索者,亦重奖。

和当代的划治差不多,当时的桃江在益阳县治下,益阳县又在长沙郡治下。布告层层张贴,又由各乡正、里正和村正发布到了桃江各处,最终到达了三堂街,被守护龙牙的道元长老获知。

当时唐天子李世民以亡隋为戒,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政治上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获得万民爱戴。因此,道元长老爽快地把珍贵的龙牙献上了朝廷,并且拒绝了奖赏,只提请朝廷为龙牙修寺。

龙牙果然发挥了神效,窦太后药到病除!李世民高兴万分,提起御笔,写下“龙牙寺”金晃晃三个大字,传旨尉迟恭、秦叔宝两位大将各领三千精兵,火速奔赴桃江,修建龙牙寺。从此龙牙寺矗立在资水河畔,寺里殿宇重重,一共九重:山门、大佛殿、罗汉殿、梵堂、观音殿、左右斋堂、钟鼓二楼,雕梁画栋,雄伟壮观。龙牙寺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三十六幅壁画,从困龙棋局救治樵夫,到释善全讲经化龙、从孽龙报恩留牙,到道元和尚献龙牙治病,从唐天子敕建龙牙寺,到庙宇建成金光大放,画风神奇瑰丽,形象浓墨重彩,宣扬中华传统美德,永远敦促着后人常怀向善,常思感恩。

从此龙牙寺所处的村子被称为龙牙坪村,村子两旁的山,也都改了名字。为啥?尉迟恭兵马以黑色旗帜号令,他驻扎的山峰,遍插乌旗,叫乌旗山。秦叔宝的兵马以**旗帜号令,那山,当然就叫黄旗山。

龙牙寺于唐代元和年间及元代至正年间两次重修,至明朝末年,征西巡抚、桃江籍人士郭都贤曾撰联于山门:万山风雨锁龙宫,被樵子留连,看破一盘棋局;千古水云迷洞口,问渔郎消息,放开几片桃花。抗日战争时期,龙牙寺毁于日军的烧杀掳掠,现仅存庙旁古井,深20余丈,也已经断流。乌旗山、黄旗山周围还有锣鼓寨、点将台等古迹可寻。

贞观之治

“贞观”为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出自《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贞,正,常;观,示,意即以正道示人。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

唐朝版图

他像荀子一样,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征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魏徵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

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在文化方面,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君长遣子弟到来留学。此外,太宗又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平东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丽、联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国威远播四方。太宗则被西北诸国尊为“天可汗”,成为当时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

总之,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最终统一中国。

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让位,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即位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

唐太宗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唐太宗在位23年,享年50岁,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扩展资料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

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举代替门第。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气象。此外,更接纳封德彝之议,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

李世民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

参考资料:

李世民(唐太宗)-

历朝历代的皇帝对李世民有什么看法?

唐太宗李世民在世上只活了五十年,对于后世如何评价自然不能亲眼目睹,也无法预知。不过,在当上皇帝后,李世民就曾对自己作出过评价。虽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