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教育孩子经典事例有哪些
古圣先贤们对子女的仁慈关爱和严格要求,使其在任何时候能够择善而从,走正人生之路而无怨无悔。古人家教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古人教育孩子经典事例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古人教育孩子经典事例
按图索骥
典故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释读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邯郸学步
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古人教子理念
(一)孔子教子学《诗》、《礼》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学生。《论语季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学生陈亢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在老师那里听到有与别人不同的教诲吗”孔鲤说:“没有啊。有一次我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马上就去学《诗》。又有一次,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马上又去学《礼》。我只听到这两件事。”陈亢下来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却得到三个收获,知道了学《诗》的道理和学《礼记》的道理,还知道了君子对待自己的儿子与别人的孩子是一样的。”
的确,诗和礼,都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孔子说:“诗言志,歌咏言”,认为利用文艺形式对学生进行具体形象的教育,比说教往往有效的多。相传《诗经》三百零五篇,就是他亲自删定的,内容多和修身、知命、追随道义有关。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就应从这里开始,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另外,通过读诗也能够学到许多历史、自然、社会知识。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所说的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礼仪行为规范,从学礼开始,教育学生树立自己的德行,从实践中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自觉的道德主体意识,进而成为日后通达天道、经世济民的基础。
孔子教育儿子学“诗”学“礼”,和对其他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并没有因为孔鲤是自己的儿子就放松对他的要求,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和对儿子寄予着很高的希望。后代的读书人,把孔子教子的方法称做“诗礼传家”。
(二)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颜之推是南北朝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又敬信神佛,笃信因果。《颜氏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规范,影响很大。全书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主要强调道德修养,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并宣扬伦理纲常以及佛家因果报应思想等,是一部有着丰富文化内蕴的作品。认为教育后代要确立远大的志向、理想,象尧舜那样实践仁义道德的准则,经得起任何磨难,注重气节的培养。他说:“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
颜之推认为学习目的主要是为了开启心扉、完善德行、行道利世,首先动机要端正,学习内容提倡读圣贤之书,实践道义。在学习方法方面,提出了专心、勤学、切磋、踏实的主张。他非常重视对子女进行早教,而且越早越好,不要失去机会。颜之推的几个孩子三岁开始读书,并背诵经典,当孩子们问道:“我们知道了要读书,但为什么要这样早呢”颜之推告诉孩子:“接触圣贤之书越早越好啊,小时记忆力好,背会的书往往终生不忘。”颜之推还教育子女一生都要学习,勤勉惜时,无论时逢战乱或生活窘迫时,他都督促孩子们勤习经史,并说:“读书明理,在任何时候,尤其在紧要关头或每到有大事时就知道怎么去做。”他的几个孩子后来在经史方面都很有成就,都是重节操、做事有责任感的人。
用来教育孩子的励志勤学典范
1 孔子,春秋时人,一生善思好问,勤学不辍。有一次到齐国听到《韶》乐,痴迷到三个月不知道肉味的地步。晚年时痴迷《易经》,一天到晚翻来覆去的读,竟然将编连竹简的牛皮绳子给翻断了好多次,其刻苦精神可见一斑。有一次孔子病了,他的学生商瞿为他占卜,占得的结果竟然是孔子中午就要去世。在得知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之际,孔子竟然说:“拿书来,死亡之前不读书又能干什么事呢”孔子临死之际,还念念不忘读书,确确实实应该成为百世的楷模。
2 苏秦,战国人,年轻时就立志成才,常常苦读到深夜,疲倦了就用锥子猛刺自己的大腿,清醒之后再坚持读书,最终成为战国时最有名的纵横家。
3 屈原,楚国人,小时候读书怕人打扰,所以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他都躲到离家不远的山洞里刻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
4 匡衡,汉朝人,年少时家境贫寒,无钱点灯读书,见邻居家点着蜡烛,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借微微透过洞口的烛光读书,后来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
5 贾逵,汉朝人,小小年纪便喜欢读书学习,虽然未到读书入学年龄,但常常跑到学堂,隔着篱笆,偷听老师讲课。因为热爱学习,所以不以学习为苦,终于成为汉代大学问家。
6 常林,汉朝人,非常好学,虽然早年务农,但经常带着书本下田干活,这样就可以在干活的间隙来读书了。
7 路温舒,汉朝人,因为家贫,无法入学读书,所以自小给人放羊,但其十分好学,经常借书来读,遇到喜爱的书籍,家里连抄写用的竹简和布帛都买不起。有一次他在放羊的时候,发现水池中的蒲草宽宽长长,欣喜万分,立即割下来带回家晒干用来抄书学习。就因为这样用心,所以长大后成为寒门俊才。
8 高凤,汉朝人,出身于农耕之家,痴迷读书,一天到晚不停歇。有一次妻子下地干活,让高凤看护庭院中晾晒着的小麦,天突降暴雨,高凤却在书中神游,等到妻子回来,麦子已经被暴雨冲跑了。后来人们就用“流麦”和“中庭麦”赞美读书专注,用“流麦士”来称谓书呆子了。
9 董仲舒,汉朝人,年轻时读书专心,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面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三年都没有到花园里浏览美景,就因为他如此专心,所以成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
10 管宁,汉朝人,读书时和华歆同学,有一天校外有达官贵人车马经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但华歆却羡慕不已,出门瞧热闹去了。管宁见华歆不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便生气地和他割席分坐。
1 古人教育孩子的诗句
2 历史上家长教育孩子的经典例子
3 古代教育孩子的事例
4 教育孩子成功的案例
5 关于父母教育孩子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答:是可以的。因为《二十四孝图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古代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集中体现。古话说“三岁定一生”,能让小朋友在他们记忆的黄金时期阅读这些经典,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典之精髓就会慢慢地在他们身上发酵。为什么要“孝”?“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叫做“慈乌反哺”:父母给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让小朋友怀着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并非要件件照办,而是想通过这些故事,让他们知道人世间还有“孝”字。
0~3岁:建议直接读《论语》。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无意识学习阶段,吸引能力最强,听力最好,适宜选择篇幅较长的文章,只需用CD不断播放熏陶即可达到极佳的学习效果,接近3岁的孩子也可以看动画加强学习的效果。\x0d\\x0d\3~8岁:建议先读《弟子规》,因为《弟子规》只有一千多字,节奏感强,易记,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后依次读《三字经》、《大学》、《千字文》、《中庸》、《老子》、《论语》。有了这些基础,再读其他的经典就易如反掌。(4-6岁的孩子如要重点解决识字关的,可以先读《千字文》)\x0d\\x0d\8岁以上:建议先读《论语》。作为四书之首,可以直接进入到文化的核心,得了根本的东西,再学其他的自然不在话下。读完后可自主选择其他的经典。这个阶段的孩子掌握了拼音,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且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选择带拼音的读物,配上童声诵读的CD即可。对于已读过一些经典的孩子,可以参照如上的建议进行。\x0d\\x0d\ 希望对你有帮助。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弟”通“悌”,尊敬友爱。
古人教育孩子经典事例有哪些
本文2023-10-09 11:08: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3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