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方法的详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捏脊方法的详解,第1张

捏脊方法的详解

一捏脊的时间[爱心]

全天任何时候都可以,不必拘泥。但最好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

二捏脊的次数[爱心]

如果为了调治疾病,可以一天1至2次,连续进行,直至痊愈;如果为了保健防病,两三天捏一次,也可以。患有慢性疾病或体质虚弱者,最好养成天天定时捏脊的好习惯,久久行之,效果必然越来越明显。若能坚持一年半载,整个身体必然得到质的改善。

三捏脊的遍数[爱心]

每次一般以3至9遍为宜,如果感觉舒服,想再捏捏,那么,再多捏三五遍也无妨。

四捏脊的力度

要求用力尽量均匀、连贯及循序渐进。起初捏脊,捏起的皮肉少一些,用力轻一些,遍数少一些,捏过两三次之后,捏起的皮肉逐渐多一些,用力逐渐重一些,遍数逐渐多一些。

对于初次接受捏脊的孩子,动作一定要轻柔,以感到舒服为度,一边捏一边表扬、称赞他很坚强、不怕疼,否则会产生畏惧、害怕心理,不能配合,导致捏脊难以进行。如果三次之后仍然很痛,可以用艾灸灸整个膀胱夹脊穴位置。灸透之后再捏,就会好很多。

起初给别人捏脊,往往手指容易使不上劲,经常捏自然就逐渐有力了。

五捏脊的痛感[爱心]

脊背经络阻塞严重,肌肉僵硬板结的人,捏脊的痛感比较厉害。但必将是越捏越轻松、越捏越舒服。

六捏脊的禁忌[爱心]

脊背部皮肉有破损、炎症、高烧、疖肿、癌症晚期病人的都不能做捏脊。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血小板减少症等出血倾向的人要慎用捏脊。

七捏脊的方向[爱心]

一般情况下都从下往上捏。

上火明显、血压偏高或哮喘咳嗽者可以从上往下捏,或者先往上捏,然后再往下捏。

对特别虚弱的人,就要从上往下捏,或者从下往上捏完后,要用手从上往下轻抚一两遍。

八捏脊的配方[爱心]

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单独捏脊,也可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在以捏脊为主的基础上,针对性地配合一两种其他推拿手法。

例如:消化吸收不良者可配合揉腹、掐点足三里;身体虚弱者可配合揉按肾腧、掐点足三里。这样可以提高治病的效果。

九其他问题[爱心]

1、操作者手指甲必须剪短修平,以免刮伤被捏者皮肉。

2、环境应气温适宜,回避风寒,以防着凉。

3、若掌握得法,操作娴熟,在提拉皮肉时,常会发出清晰的“嗒”、“嗒”声。这是筋膜之间的淤积粘结被松开的好现象。

愿您熟练掌握此法,给爱的人送去温暖与健康

视频教程

两指法。位置:患儿取俯卧位,从脊柱正中由下至上。手法: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脊柱两侧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自下而上,双手交替捻动向前,自腰骶至大椎。治疗:调理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

特别提示:

1、术者应每捏三下便将脊背皮肤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称捏脊,一般操作5-10遍。

2、捏脊时应注意力道,患儿皮肤娇嫩,不宜过度用力,导致皮肤损伤。

为加强疗效,在挟提到与病情相关的背俞穴上时,可加重挟提力量,并用力向上提捏一次。《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粘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本法有调整阴阳,通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等作用。常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及小儿疳积,感冒,发烧等症状。

宝宝不吃饭、消化不良、易感冒,上医院打针吃药最让妈妈头疼、宝宝反感,不妨在家里给宝宝捏捏脊,不仅可以促进宝宝生长发育,还可以强身健体,防治多种疾病。最重要的是,捏脊法不打针,不吃药,在家里就可以操作。

     

    小儿推拿古称小儿按摩.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各种手法作用于小儿机体.以调整脏腑气血功能.达到防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学科。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充实起来的。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源萌芽阶段

  按摩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发明和利用火之前,人们就有了摩擦生热,热能暖身镇痛的感性认识,并逐渐积累着按摩治疗疾病的经验。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中,即有类似后世用钱匕刮法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如“匕周婴儿瘛所”。

    帛书《五十二病方》是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书,根据所载内容其不晚于公元前3世纪,距今至少2300年历史,其它所载治法多种多样,除了以内服汤药为主之外、还有大量的外治法,如敷贴法、烟熏或蒸气熏法、熨法、砭法、灸法、按摩疗法、角法(火罐疗法)等,可以说是小儿推拿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书籍。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内经》系统的讲述了阴阳、藏象、经络、诊法及病因学说,建立起中医理论体系,以按摩作为学科名称及疗法也开始出现。如《素问·血气形志篇》

    魏晋隋唐时期.按摩疗法已相当盛行,主要医学著作中已不乏小儿按摩方面的内容,如《诸病源候论》在各病证之后均不列方药.却附以详细的“补养宣导”之法,其中就包括了大量按摩法等;《备急千金要方》中有“治少小新生肌肤幼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手足惊掣。五物甘草生摩膏方。……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治少儿,小儿腹热,除热,丹参赤膏……,膏成,以摩心下。”除膏摩法外,该书还介绍了一种用葱白抽打的推拿疗法。如“儿生不作声者,此由难产。少气故也。可取儿脐带向身却捋之。令气入腹。仍呵之至百度,啼声自发。亦可以葱白徐徐鞭之,即啼。”在《外台秘要》书中也有“小儿夜啼至明不安寐,……亦以摩儿头及脊验”等等。

2、形成发展阶段

    由于小儿有病,服药困难。针刺怕痛,用推拿疗法能够疏通经脉,调畅气血.适合小儿需要,所以明清期间在小儿推拿方面有了迅速发展。当时儿科推拿名家辈出,小儿推拿专著大量涌现。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小儿推拿这一独特体系开始形成。“推拿”一词,始载于明代万全所著《幼科发挥卷二·慢惊有三因》:“一小儿得真搐,予日不治。彼家请一推拿法者掐之。”但直接以推拿冠名者则首见于小儿推拿著作,如《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1601年)所辑《小儿按摩经》(又名《保婴神术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标志着小儿推拿这门专科从理论体系到临床疾病的防治已趋成熟,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龚云林所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两卷,于蕃篡辑的《小儿推拿秘诀》是明朝另外两部重要的书籍。

    到了清代小儿推拿疗法又有了新的发展。小儿推拿专著也大量涌现。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幼科铁镜》、《厘正按摩要术》等。夏英白的《保赤推拿法》阐释拿、推、掐、搓、摇、捻、扯、揉、运、刮、分、合等12种小儿推拿常用手法,言简意赅.并详述开天门、分推太阴太阳、掐天庭至承浆以及揉耳摇头四法。主张小儿推拿皆应以此四法开关窍为起始。继而辨证择法以推之,推毕又以掐肩井而收功,可谓见解独到。徐谦光的《推拿三字经》使小儿推拿专业知识进一步得到普及与发展。唐元瑞的《推拿指南》7卷,集清以前小儿推拿学术成就之大成。

    清末在小儿推拿方面,出现了不少专著,如《推拿易知》、《推拿抉微》、《增图考释推拿法》《推拿捷径》、《幼科推拿术》、《幼科推拿法》、《幼科百效全书》、《保赤推拿秘术》、《小儿百病推拿法》、《小儿自疗法》、《小儿推拿补正》等。其中以钱祖荫《小儿推拿补正》影响较大。

3、迅速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事业迅速发展,除了重印出版古籍,也出版了《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学概要》、《简易小儿推拿》、《小儿推拿疗法新编》、《小儿推拿新法》、《小儿捏脊》等小儿推拿新著作,推拿治疗范围不断扩大,小儿推拿行业开始迅速发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