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记载的贝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4收藏

古籍中记载的贝币,第1张

贝币起初是计数货币。十个为一朋,十朋100个,百朋就是一千个。金属铸造的贝币显然是以朋和朋的数量为基本单位。进入商代,从出土文物和古籍记载看,贝币的使用已很普遍了。记载中用贝的数量也愈来愈大,从“二贝”、“五贝”发展到几朋、几十朋。如殷墟甲骨卜辞:“取贝”;(9)“其用旧贝一贝十朋”。(10)传世的殷彝铭文,也不乏关于贝币的记载,如:“王商(赏)戍嗣子贝廿朋”。(我收藏的贝币上百枚,已经在我的贝币展示博文中做了列举。铜贝大小代表的具体货币单位还需考证。)

二、铜贝广泛流通以后,逐渐开始演化为计重货币。

专家研究“铜贝币广泛流通使用以后,贝币的计算单位又改为“寽”。寽(lǜ)是古代金属重量单位名称,一寽合十一又二十五分之十三铢,即略小于半两(十二铢)。周穆王时的《稽卣铭》:“易贝卅肘”;周厉王时的《扬铭》:“取■五寽”;周宣王时的《毛公鼎铭》:“取■卅寽”,(19)这些都是铜贝流通使用的记载。以寽来计算铜贝,是货币制度的一个重要改革。朋是以串计数的,没有脱离原始的个数计算的范围。寽是以重量来计算货币价值的多少,用寽计算铜货币的数量,从此开辟了称量货币的新阶段。铜贝的购买力情况,在周孝王时的《曶鼎铭》中有这样的记载:“用■诞买兹五夫用百寽”,(20)说明买五个奴隶的价格是一百寽铜贝。”

贝币为什么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后期变成了计重货币呢?铜贝计数单位改为计重单位,当然自有其道理。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铜本身是贵金属,铜贝铸造重量都有差异,大小相同,厚薄不同,重量不同。当你购买某种高价商品,同样的两组100个铜贝,重量必然有差异。改为计重当然最为公平。

三、蚁鼻钱和鬼脸钱是计重货币。

贝币由空心贝演变为实心贝,本质上也完成了由计数货币向计重货币的转化。这六枚实心贝,表面不是贝币的口线,但是,和 各六铢 比较相似。

下边的鬼脸钱大小不一,当然它们是代表大小不一的重量承担货币的职能。

“各六铢”形象的表明了,鬼脸钱以六铢“一寽”(寽读略)为基本单位。也就是说,鬼脸钱大小不同的重量单位是。一寽、二寽、四寽、六寽、八寽。相当于重量6铢、12铢(半两)24铢(一两)36铢(圜钱 重一两十二铢,就是这个意思)48铢。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了。在中原的春秋战国的割据争雄中

鼎、匮、药釜属于反应器,金丹的原料就是在这些容器里面起化学反应的。据唐·陈少微《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记载,鼎分金鼎、银鼎、铜鼎、铁鼎、土鼎五种。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72给出了“金鼎”图,并指出:“鼎法高一尺二寸,重七十二两,其数有九。内围一尺五寸,当有放脚,下去地二寸半,底厚二寸,身厚一寸半,深六寸,内受三升半,盖厚一寸,耳高一寸半。”元代陈致虚在《上阳子金丹大要图》中给出一幅悬胎鼎的插图一段说明:“鼎周长一尺五寸,中虚五寸,长一尺二寸。状似蓬壶,示如人之身形,分三层,应三才。鼎身腹通直。令上中下等均匀。入炉八寸,悬于灶中,不着地。悬胎是也。又谓之朱砂鼎。”

《牛郎织女》是脍炙人口的四大传说之一,主人公当然是牛郎和织女;《天仙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主人公是董永和七仙女,殊不知,在最初的神话传说中,牛郎和董永的妻子都是织女,根本没有七仙女什么事。

那么,七仙女这个玉皇大帝的宝贝女儿是怎样从无到有慢慢炼成的呢?

董永原本只是个苦命孝子的形象,最早出现在东汉人补录的《孝子传》(原作者为西汉刘向)里,具体描写是这样的——“董永者,少偏枯,与父居,乃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终,自卖于富公以供丧事。……”

东晋文人干宝非常欣赏董永卖身葬父的孝子事迹,于是,就在自己的神话作品《搜神记》中为他安排了一桩人仙相爱的美好姻缘,伴随着这个故事的流传,董永从一个“苦逼”吊丝逐渐华丽丽转身为一个走了桃花运的浪漫青年。

在干宝笔下,浪漫青年董永的爱情经历和大家熟知的《天仙配》的故事基本一致,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女主人公最后凌空而去是出于自愿,并非为天庭所逼;再一个就是女主人公不是七仙女,而是织女。

汉代古诗中有一首为人熟知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作为杰出文人的干宝应该读过这首诗,他应该知道牵牛和织女在人们心目中是一对隔河相望,情比石坚的恋人。令人不解的是,在干宝的《搜神记》里,织女竟然背叛了她和牛郎的爱情,做了董永的妻子,干宝这样写可能是因为喜爱孝子董永而一时疏忽,也可能是为了引人注意而特意反弹琵琶,究竟原因为何,恐怕只有天知,地知,他自己知了。

董永遇仙的故事传开之后,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出现了——虽然牛郎是个完全虚构的人物,董永是个早已作古的古人,但让他俩共有一个妻子总归不是个事儿呀,何况当时还是男尊女卑,男人可以一个一个纳妾,女人却只能嫁一个丈夫的时代呢!

可是该怎么办呢?老百姓自有老百姓的智慧。他们发现织女星旁边还有两颗小星,就一代一代口耳相传说天上有三位织女,她们是一奶同胞的三姐妹,一个嫁给了牛郎,一个嫁给了董永,最小的那个还在待字闺中呢。这样,不但解决了让人头疼的织女“一女侍二夫”的问题,还让牛郎和董永从情敌变成了连襟,真可谓一举两得,皆大欢喜。

为了让三个织女的故事更有说服力,有好事的文人借用《史记》中《殷本纪》里“三人行浴”的传说,编写出三织女浴于池喜结姻缘的浪漫情节。仙女们身着色彩缤纷,五光十色的绚丽天衣在天池沐浴的美景很容易令人想起雨后空中那神奇瑰丽的彩虹,而彩虹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组成的,于是,在宋元之际的话本《董永遇仙传》里,作为董永妻子的七仙女横空出世,登上了孝子董永故事这一座千年不衰的舞台。

在《董永遇仙传》中,董永之子和他父亲一样是个大孝子,他跋山涉水,不辞辛劳地寻找失散多年的母亲,他的孝心打动了得道高人严君平,严道爷就向他道破了本来不可泄露的天机:七月七日,你母亲同众仙女下凡到太白山中采药,那第七位穿黄的便是。为什么穿黄的是年龄最小的七仙女呢?窃以为,是因为**在赤橙黄绿青蓝紫中色调最轻。

按照《史记》中的说法,织女是天帝的外孙女,而人们给七仙女的身份定位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女儿,这样一来,七仙女就成了织女的姨母,董永则从牛郎的连襟升格为姨夫。至于织女是七仙女哪个姐姐的女儿,只能留给比我们更聪明的后人去解答了。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解析:

你可以到baidu或者google里搜索这几个单词:

Sambuca;Anisés;Anisette

1杉布卡香甜酒SAMBUCA

拉丁古籍记载,西方名人、政要都有大量喝大茴香酒的习惯,也曾于战争和航海的相关记录中发现大茴香酒具预防疾病的功效。

大茴香主要产地集中于地中海沿岸,然而最珍贵的大茴香则是产于中国。

大茴香为杉布卡香甜酒的主要原料,产品特色为其特殊浓烈的中国大茴香浓郁的香味,杉布卡香甜酒酒精浓度38%,加冰块饮用时更可突显出中国大茴香的独特香香气。

2Anisés(茴香酒)

茴香酒实际上是用茴香油和蒸馏酒配制而成的酒。茴香油中含有大量的苦艾素。45度酒精可以溶解茴香油。茴香油一般从八角茴香和青茴香中提炼取得,八角茴香油多用于开胃酒制作,青茴香油多用于利口酒制作。

茴香酒中以法国产品较为有名。酒液视品种而呈不同色泽,一般都有较好的光泽,茴香味浓厚,复郁迷人,口感不同寻常,味重而有 ,酒度在25º左右。有名的法国茴香酒有:Ricard(里卡尔) ,Pastis(巴斯的士) ,Pernod(彼诺) ,Perger Blanc(白羊倌) 等

3Anisette(茴香利口酒)

茴香利口酒起源荷兰的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为地中海诸国最流行的利口酒之一。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均生产茴香利口酒。其中以法国和意大利的最为有名。

先用茴香和酒精制成香精,再兑以蒸馏酒基和糖液,搅拌,冷处理,澄清而成,酒度在30º左右。茴香利口酒中最出名的叫Marie Brizard(玛丽 布利查) ,是十八世纪一位法国女郎的名字,该酒又称作Anisettes de Bordeaux(波尔多茴香酒) ,产于法国。

药酒制做法,古人早有论述,如《素问》中有“上古圣人做汤液醒”,“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的论述,这是药酒治病的较早记载。

东汉时期,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收载的红蓝花酒、麻黄醇酒汤所采取的煮服方法,则类似于后世的热浸法。

而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则较全面地论述了药酒的制法、服法,“凡合酒,皆薄切药,以绢袋盛药内酒中,密封头,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为度,去渣服酒,大诸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

又如《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作即用蒸馏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汽令上,用器承取露滴,凡酸之酒,皆可烧酒,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此种操作方法即与后世基本相同。

根据历代的医药文献记载,古人的药酒与后世药酒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是古代药酒多以酿制酒的药酒为主,亦有冷浸法、热浸法;二是基质酒,多以黄酒为主,而黄酒性较白酒缓和。后世药酒则多以白酒为溶媒,含酒精量一般在50%以上,少数品种仍用黄酒制作,含酒精量略少,制作方法为浸提法,很少有用酿造的。

隋唐时期,是药酒使用较为广泛的时期,记载最丰富的数孙思邈的《千金方》,共有药酒方80余首,涉及补益强身和内、外、妇科等几个方面。《千金要方·风毒脚气》中专有“酒醴”一节,共载酒方16首,《千金翼方·诸酒》载酒方20首,是我国医著中最早对药酒的专题综述。

此外,《千金方》对酒及酒剂的毒副作用已有一定认识,认为“酒性酷热,物无以加,积久饮酒,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未有不成消渴”。因此,针对当时一些嗜酒纵欲所致的种种病状,研制了不少相应的解酒方剂,如治饮酒头痛方,治饮酒中毒方,治酒醉不醒方等。

我国古籍中最早见有茶字的记载始于汉代。

我国古籍中,最早见有“茶”字的记载始于《诗经》。《诗经·邶风·谷风》有“谁胃荼苦,其甘如荠”之句。但此“荼”字,是茶,是菜,还不明确。

至公元前200年《尔雅》成书后,始将荼定为茶。《尔雅·释木第十四》记载:“槚,苦荼”。晋郭璞《尔雅注》说,槚是一种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作羹饮,今呼早采为荼,晚取者为茗”。

至于“荼”字何时改写成“茶”字,据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茶”字是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柳公权书写《玄秘塔碑铭》、大中九年(公元855)裴休书写《圭峰禅师碑》时开始,因此他确定“茶”字的形、音、义才固定下来。

描写茶的古诗词:

1、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

2、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苏轼《汲江煎茶》

3、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刘禹锡《尝茶》

4、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陆游《幽居初夏》

5、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古籍中记载的贝币

贝币起初是计数货币。十个为一朋,十朋100个,百朋就是一千个。金属铸造的贝币显然是以朋和朋的数量为基本单位。进入商代,从出土文物和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