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前有楚、汉帛书,外国古代怎么就没有帛书?
在中国并未发明造纸术之前,丝棉制品的发展已经尤为成熟。所以在汉代人们多用帛锦来书写。同时期的西方国家还处于落后发展局面,还未生产出可以用来书写的材料。所以我们会看到中世纪的欧洲文字纪录多在羊皮卷上。
一、汉代楚帛
中国古代出现帛书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春秋时期。在造纸术未发明之前,人们普遍是用竹简、麻帛等制品来纪录。尤其是在汉代更是以帛书为主,留存至今的楚缯书就是其中之一。帛书中将画像排列在书法左右,力求在规范整齐中绽放自然姿态。字体平稳而均衡,尽显秀美。楚帛书作为我国古代艺术中的珍品,与同时期西方书法文艺作品对比来说更显精致。
二、西方文字记录西方人在中世纪的时候,他们会在羊皮纸上写字。直到我们的造纸术发明后,随着丝绸之路等的传播才开始有纸上文明的出现。之所以国外没有帛书出现,一来是因为他们没有成熟的桑蚕养殖技术,处于中世纪的欧洲还在茹毛饮血的时代,养蚕这样复杂的工艺对他们而言很难学会。且欧洲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并不适宜养蚕,所以他们就没有帛书的出现。西方记录文字的东西主要有是羊皮卷和来自古埃及的莎草纸,他们将莎草片成片状,过反复的冲洗,再晒干用浮石磨光后制成成品。
古代文字记录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记录的工具就是所谓的纸张东西方是各有不同,这主要与当时的社会生产环境、古代人民智慧有着很大关系。同处于一个世纪内的东西方文明,汉代楚帛的发展是华夏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中世纪的欧洲在同时期也找到了自己的文字记录工具。
在古代,我们经常看到在西方典籍中记载着我们中华的描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游记》,在《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曾写到中原遍地黄金,富有非常。但是我们却很少看到有关对商朝的记载。
这有几大原因,首先就是时代造就的。在商朝时期,我们从甲骨文上和后世对其的记载着我们发现在商朝的时候,最边缘的地带也就是西周的发源地—如今的陕西宝鸡市。所以说在那个时候,大家都不知道在遥远的地方还有这国度,没有人想过在那个时候去离开自己的家乡亲人。这就是老子一直向往的生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其实,老子在当时向往的就是商周时期的生活,无欲无争,晨起夕归。所以,我们也可以从这里侧面解释了在那时,西方还没有探险家翻山越岭来到中原。
此外,在商朝时期,西方还自顾不暇,更本没有时间说去探险旅游。商朝是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在这段时间里,西方还处于古罗马时期,也是米斯诺文明衰落,多利亚人入侵希腊,爱琴海还处于城邦状态的时候。西方自己还没顾好得自己,在他们那个时候的历史,都是用神话故事来记载着的,所以他们哪来时间说去用自己一生时间去东方看看,再写成书籍呢?更何况在那时,西方还没有纸张来书写,都是昂贵的羊皮卷来记载重要的事情,所以怎么有人会拿这么昂贵的羊皮去来写这些都不一定会有人看的游记呢?
再者,那个时候英法德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这些喜欢冒险的国家连形成都没有形成,怎么会有人去往不知前路是和方的东方呢?
中国古代有楚汉帛书,而外国却没有帛书,有两个原因:一是“帛”是一种丝织品,只有掌握了高超的丝织技术的中国古代才有,外国在引进中国丝织技术之前,根本没有“帛”。二是因为,“帛书”是中国发明造纸术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外国没有经历这个过程,而是在唐朝中期直接从中国引进了成熟的造纸术,故此缺乏“帛书”这个环节。
一、“帛”是什么
“帛”,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白色丝织品,在战国之前,“帛”也用来作为一切丝织品的泛指总称。在造纸术出现之前,“帛”曾经作为纸的替代品,用来记录文字传递信息。而众所周知,中国是丝绸和丝织技术的起源国,丝绸与丝织技术,一直是中国古代独步天下的不传之秘,为中国所独有。
换而言之,外国在引进中国丝织技术之前,根本不具备生产“帛”的能力。随着陆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织品开始登陆外国,但由于价格昂贵,数量有限,也没人舍得用它来作为纸的替代品。这是外国古代没有“帛书”的关键原因。
二、“帛书”是中国造纸术发明演变过程中的一环,外国没有经历造纸术的这个发展过程,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帛书”
中国古人在发明纸张之前,曾试用过多种材质的物品作为纸的替代品,从结绳记事,到竹木简,再到“帛书”,再到纸张。而外国此前一直使用羊皮、树叶、莎草茎干等作为纸的替代品,造纸术则是在唐朝中期从中国直接引进,一步到位,并未经历这个复杂持久的演变过程,因此缺乏了“帛书”这个环节。
由此可见,外国历史上没有帛书,与古代丝织技术的发展成熟、造纸术的传播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国以前有楚、汉帛书,外国古代怎么就没有帛书?
本文2023-10-09 12:04:0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3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