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书都是竖版,从右到左看,这有什么说法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为什么古书都是竖版,从右到左看,这有什么说法吗?,第1张

这就是人类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当竹木简需要侧向打孔时,当然是右手用力、右手穿绳子,这样最后的绳头才会留在文章的最后(就是左端)。而书写之前竹木简是不会穿绳的,因为怕写错了不好拆换,所以,书写不会从右向左,始终是从上到下。

你说“古代人看书是从右到左看”不是书写的原因,是绳编的原因,绳编从右到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人在没有卫生纸的年代,左手是专门用来处里排泄门户的,虽然洗得很干净也是有所忌讳,故而文章的结尾就要放在左端。书要卷起来也是从左到右卷,左手一直触摸的是竹木简的后面,打开也一样,最先看到的就是文章的开头。

区别于竹木简,也许是为了保护树木,用树叶、树皮、皮革、织物以及石板、泥板用来书写文字的时候,人们为了方便躲避前一个字未干的墨水,就顺便向右书写了,而这种选择也是全球文字书写的主流,真正原因其实就是人的两只眼睛是左右横向排列的。

但是右面的书写空间没有了,还不是照样向下排列么?

这样说来,全世界看书都是从上向下的。你想想,当一行文字看完了,你还不是要把眼神从右端立刻回到左边来?这也是你说的“从右到左看”!

总结:绝大多数的文字的笔画,都遵循着同一个规律,从左向右书写(‘一’字、A字、2字都是从左向右拉开用力的),不管竖版书和横版书,它们的细节,都遵循了从左到右继而从上到下这个全人类通行习惯的。从细节上讲无论古今书写和阅读都是“从左到右”的。

  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书衣形成的特定的名称。

  1书衣:俗称书皮,也称封皮。是为保护书而在书的前后加的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2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3书叶:按文稿顺序排列的书写、印制的单张纸叶。

  4封面:位于护叶之后、所有书叶之前。常镌刻书名、作者、刊刻时间及地点等项内容。

  5护叶:也称副叶,用以保护书芯或连接书古籍书封面一般是一张空白纸。在书名叶或前或后。

  6书芯:指书衣以内或未上书皮以前已订在一起的书册。

  7书脑:书芯订捻、缝线以右的部分。即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

  8书背:又称书脊,与书口相对,上下封皮相隔或连接的部分,相当于书籍的厚薄度。即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所以称书脊。

  9书头:书籍上端切口处。又称为书首。

  10书根:用的术语叫“书脚”,解释为:书籍下端切口处,亦称书根。)有些古籍在书根上有书名、卷数、册数,但书根上这些题名不古籍书册各部位名称一定准确,有些是刻板时印上,有些是藏书者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护而写上去的,多半是简名。

横版印刷亦是自民国即有的,初起是为了配合外文篇章,不过作为古籍整理的底本文稿或旧籍的书写和印刷即是自上起右起,故而称见上文为见右,见下文为见左,改为横排便难解其意,又不宜改动原文,再则是卷题、篇题、节目依次降行格,便于排版。再则是对于眉批,若改横版便无法印刷,故像很多杂剧小说虽易正作简,依旧竖排。

为什么古书都是竖版,从右到左看,这有什么说法吗?

这就是人类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当竹木简需要侧向打孔时,当然是右手用力、右手穿绳子,这样最后的绳头才会留在文章的最后(就是左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