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经上的这 3 个特效穴位
手厥阴心包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中十分重要的一条经脉,本经上的常用穴位共有 9 个,而其中的 3 个特效穴是我们必须了解的,它们分别是 :让你全身重新焕发活力的天池穴,具有止吐和治疗心痛的内关穴以及可以清除口臭的大陵穴。下面我们就来重点介绍一下心包经上的这 3 个特效穴位。
让你全身重新焕发活力的天池穴,如果你发现自己很容易疲倦,就要提防心脏问题,不妨试着按压天池穴,它能让你重新找到活力。天池穴是心包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天池”的意思是指心包外输的高温水气在此处穴位冷凝为地部经水。这个穴位在乳头外侧,乳头为人体体表的高地势处,因此,这个穴位也位于高地势处,即天部,穴内物质又是心包经募穴膻中穴传来的高温水气,到达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本穴气血既处高位又为经水,据中国古典医籍《针灸铜人》中记载,此处穴位能够治疗“胸膈烦满、头痛、四肢不举、腋下肿、上气、胸中有声、喉中鸣”等疾病。
具有止吐和治疗心痛的内关穴,《针灸甲乙经》中说 :“心韂韂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实则心暴痛,虚则心烦,心惕惕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针灸大成》中也记载 :“主手中风热,矢志,心痛,目赤,支满肘挛。实则心暴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内关穴对于由于饮食不洁、饮酒过度、呕吐不止、或者想吐又吐不出来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身体不适,具有良好的疗效。所以,在中医古籍中,还有“吐,可不吐 ;不吐,可吐”的记载。
可以清除口臭的大陵穴,《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热病烦心而汗不止,肘挛腋肿,善笑不止,心中痛,目赤黄,小便如血,欲呕,胸中热,苦不乐,太息,喉痹嗌干,喘逆,身热如火,头痛如破,短气胸痛,大陵主之”。从古典医书对大陵穴的这些详细记述,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穴位具有重要作用。这个穴位甚至还能够治疗口臭。当你被口臭烦恼时,不妨每天坚持按按大陵穴,不用多久,口臭的症状就能得到改善。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浮白穴的定位 9 浮白穴的取法 10 浮白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浮白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浮白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浮白穴的配伍 15 特效 16 文献摘要 17 浮白穴研究进展 171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72 治疗胆囊炎疼痛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浮白 1 拼音
fú bái
2 英文参考Fúbái GB10 [中国针灸学词典]
fúbá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1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1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浮白 汉语拼音 Fubai 罗马拼音 Fupai 美国英译名 Floating Whit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B10 日本 10 法
国 莫兰特氏 VB16 富耶氏 德国 G10 英国 G10 美国 GB10
浮白为经穴名(Fúbái GB10)[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属足少阴胆经[1]。浮白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1][2]。浮即浮浅,白指明白,此穴位于体表浮浅部位,有清头明目之功,故名浮白[1]。浮白穴主治头项,五官等疾患:如头痛,耳鸣,耳聋,眼目疼痛,齿痛,喉痹,颈项痛肿,咳逆,喘息,胸满,肩臂痛,足缓不收,头痛,眩晕,目痛,瘿气,现代又多用浮白穴治疗耳源性眩晕,神经性耳聋,牙痛,甲状腺肿,支气管炎,扁桃体炎,中风后遗症等。
4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目瞳子浮白二穴。
5 穴名解浮即浮浅,白指明白,此穴位于体表浮浅部位,有清头明目之功,故名浮白[1]。
浮,漂也,游也,满而溢也。《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及《至真要大论》:“少阳之至大而浮。”又顺流曰浮,《尚书·禹贡》:“浮于济洁。”白,为素色,为金色,并有道义,浅表为浮,色白应肺。“浮白”典故,出于战国之初。魏文侯与诸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行觞政(酒令也)曰:“饮不酹者,浮以大白。”后人以“浮大白”为罚大杯酒。本穴治足不能行及耳聋,胸满,齿痛,瘿肿,喉痹,咳嗽,吐痰沫等症。病者宛如醉人状态,喻病人如曾浮大白者,本穴可以治之,因名为浮白,此解似牵强矣。此穴在耳根上缘,向后入发际1寸之凹陷中。足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由率谷外下行,循天冲、浮白,而到耳后窍阴、完骨,如水顺流而下。[3]
6 特异性浮白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1][2]。
7 所属部位后头[4]
8 浮白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浮白穴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5]。
浮白穴位于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从天冲至完骨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耳廓弧度相应)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正坐或侧伏取之[1]。
浮白穴位于颞骨乳突后上方,当天冲穴与完骨穴间平行耳后发际弧形连线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或于耳根上缘向后入发际1寸处取穴[2]。
浮白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浮白穴在后头的位置
浮白穴在后头的位置
浮白穴在后头的位置(肌肉)
浮白穴在后头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9 浮白穴的取法正坐或侧伏,在耳后乳突后上方,当天冲穴与头窍阴穴的弧形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浮白穴位于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从天冲至完骨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耳廓弧度相应)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正坐或侧伏取之[1]。
正坐俯伏或侧卧位,在耳后乳突后上方,天冲与头窍阴穴的弧形连线的中点取穴;侧头部,耳尖后方,入发际1寸处取穴[6]。
快速取穴:先找到天冲穴(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3横指处即是天冲穴)和完骨穴(耳后明显突起,其下方凹陷处即是完骨穴),二者弧形连线上1/3处即是浮白穴[7]。
10 浮白穴穴位解剖浮白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在胸锁乳突肌的乳突止点肌腱的外侧,与耳廓背面基底部之间,有耳后动、静脉与其伴行的耳大神经经过。(参看率谷穴)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1]。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8]。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分布;深层有耳后神经和耳后动脉分布[8]。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及耳后动、静脉[2]。
11 浮白穴的功效与作用浮白穴有疏肝利胆、散风通经的作用[1]。
浮白穴具有散风止痛,理气散结的功效。
浮白穴主治肺疾,如发寒热喉痹、咳逆痰沫、胸中满不得喘息,针之有祛痰平喘之效,系胆与膀胱经之会穴,有清热散风作用。[3]
12 浮白穴主治病证浮白穴主治头项,五官等疾患:如头痛,耳鸣,耳聋,眼目疼痛,齿痛,喉痹,颈项痛肿,咳逆,喘息,胸满,肩臂痛,足缓不收,头痛,眩晕,目痛,瘿气,现代又多用浮白穴治疗耳源性眩晕,神经性耳聋,牙痛,甲状腺肿,支气管炎,扁桃体炎,中风后遗症等。
浮白穴主治头项、五官等疾患:如头痛、耳鸣、耳聋、眼目疼痛、齿痛、喉痹、颈项痛肿、咳逆、喘息、胸满、肩臂痛、足缓不收等[1]。
浮白穴主治头痛,眩晕,目痛,耳鸣,耳聋,齿痛;瘿气[6]。
浮白穴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目痛、瘿气[8]。
现代又多用浮白穴治疗耳源性眩晕、神经性耳聋等[1]。
浮白穴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目痛,瘿气等[2]。
1五官疾病:头痛,牙痛,耳鸣,耳聋,甲状腺肿;
2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扁桃体炎;
3其它:中风后遗症。
13 刺灸法 131 刺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1][2]。
平刺05~08寸[6][8],局部有胀重感[6]。
132 灸法可灸[1][6][8]。
艾条灸5~10分钟[2]。
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浮白穴的配伍浮白配风池、太阳、百会,有疏风止痛的作用。治头痛[6]。
浮白配颊车、下关、合谷,有活络止痛的作用。治齿痛[6]。
浮白配天牖、天容、天突,有理气,软坚散结的作用。治瘰疬[6]。
15 特效用中指指腹每天早晚各揉按浮白穴1~3分钟,可治经常熬夜不睡觉或者经常失眠而引起的头发白[7]。
16 文献摘要《备急千金要方》:主牙齿痛,不能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发治寒热,喉痹,咳逆痰沫,胸中满不得喘息,耳鸣嘈嘈无所闻,颈项痈肿及瘿气,肩臂不举,悉皆治之。
《针灸大成》:主足不能行,耳聋耳鸣,齿痛,胸满不得息,胸痛,颈项瘿,痈肿不能言,肩臂不举,发寒热,喉痹,咳逆痰沫,耳鸣嘈嘈无所闻。
《类经图翼》:主治咳逆,胸满,喉痹,耳聋,齿痛,项瘿,痰沫,不得喘息,肩臂不举,足不能行。
17 浮白穴研究进展 171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针刺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法。针刺方法:患者正坐位,取双侧浮白,常规消毒后,向天冲方向平刺12~25 mm,行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每隔5min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星状神经节阻滞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头向所拟阻滞的对侧转45°角。采用侧入穿刺法,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第6颈椎椎体横突投影点进针,直刺到第6颈椎横突骨质后,再将针退至皮下,针体倒向耳后,平行于枕后水平,斜向下向内向星状神经节所在处进针15~2 cm,注入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0 mL加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25 mg(分次缓慢注药,每次注药1~2 mL,观察1~2 min无异常后,再注药1~2 mL),隔日1次,每次阻滞一侧星状神经节,左右交替,5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3例患者,显效25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9%。[9]
172 治疗胆囊炎疼痛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紫宫穴的定位 8 紫宫穴的取法 9 紫宫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紫宫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紫宫穴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紫宫穴的配伍 14 特效 15 文献摘要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紫宫 1 拼音
zǐ gōng
2 英文参考Zǐgōng CV19 [中国针灸学词典]
zǐgō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V1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N1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紫宫 汉语拼音 Zigong 罗马拼音 Tzukung 美国英译名 Purple Palac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CV19 日本 19 法
国 莫兰特氏 VC19 富耶氏 VC19 德国 KG19 英国 Cv19 美国 Co19
紫宫为经穴名(Zǐgōng CV19,RN19)[1][2]。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1]。紫宫为星名,在此指帝王所居之处,此穴在玉堂上,又相当于心脏部位,故名紫宫[1]。紫宫穴主要用于胸肺疾患:如咳嗽,气喘,吐血,唾如白胶,胸胁支满,胸痛,喉痹,咽塞,饮食不下,咳嗽,呃逆,胸闷,呕吐,食不下,心烦,两乳肿痛,烦心咳嗽,呕吐痰涎,胸膺疼痛,现代又用紫宫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胸膜炎,食道痉挛等。
4 出处《针灸甲乙经》:紫宫,在华盖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任脉气所发,仰头取之。
5 穴名解紫宫为星名,在此指帝王所居之处,此穴在玉堂上,又相当于心脏部位,故名紫宫[1]。
紫,尊贵的颜色。宫,王者之所居。《淮南子·天文》:“紫宫者,太乙之居也。”此处则指其为心之居室,《管子·心术》:“心也者,智之所舍也,故曰宫。”赤为紫色,中央为宫,紫宫实指心主。指穴下为心君常居之处。为心主之宫城。道经称心为绛宫,义亦可通。《管子·心术》日:“洁其宫。”注:“宫,心之宅,犹灵台也。”与背部灵台相对,更见其地位之高贵。穴在华盖之下。《黄庭经》华盖注:“华盖之下当清凉……引动肾气上布紫宫。”按《洛书》:“离为力紫。”离属心火,紫为阳极之色。物极则反,而现胜己者之化。故紫色较赤色为黯。黯,近于黑,黑属水,水克火,故曰胜己。宫为尊长之居,因名紫宫。此穴在华盖下1寸6分,其下正当君主之官,并在玉堂之上,如王宫之贵似紫宫之尊,故以紫宫喻之为穴名。[3]
6 所属部位胸[4]
7 紫宫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紫宫穴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2肋间[5]。
紫宫穴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二肋间。仰卧取穴[1]。
紫宫穴位于胸正中线,平第二肋间隙[6]。
紫宫穴在任脉的位置
紫宫穴在胸部的位置
紫宫穴在胸部的位置
紫宫穴在胸部的位置(肌肉)
紫宫穴在胸部的位置(骨骼)
8 紫宫穴的取法在膻中穴上32寸,胸骨中线上,平第三类间隙,仰卧取穴。
紫宫穴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二肋间。仰卧取穴[1]。
仰卧或正坐位,于胸骨中线平第2肋间隙处取穴[7]。
快速取穴:在胸部,由锁骨往下数第2肋间,平第2肋间,当前正中线上即是紫宫穴[8]。
9 紫宫穴穴位解剖紫宫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起始腱、胸骨体。主要布有第二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
9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起始腱→胸骨体。[1]。
皮肤→皮下组织→胸骨[9]。
9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2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第2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9]。
布有第二肋间神经前皮支和 内动、静脉的前穿支[6]。
10 紫宫穴的功效与作用紫宫穴有宽胸止咳、清利咽喉作用[1]。
紫宫穴具有宽胸理气、止咳平喘的功效。
任脉至此,正内合于心,心为血之主宰,穴当其处。《黄庭经》又云:“心为绛宫田。”绛色为阳之正,紫色为阳之极,阳极则反阴,犹政令之极,则为严秘,故君主有宣室,如枢秘院掌政令之秘。在未施行时,反象严秘之阴。故紫宫穴治症为气逆、胸满、烦闷、呕咳等阳中之阴证,多同于玉堂。按华盖、紫宫、玉堂、巨阙等名称,乃道家寓意之言。俱是人体虚灵主要部位,勿以其有似迷信,而斥为异端也。考东方哲学始于黄老,中医文献以《黄帝内经素问》为先,其中名词、术语多与道家互借为用。[3]
11 紫宫穴主治病证紫宫穴主要用于胸肺疾患:如咳嗽,气喘,吐血,唾如白胶,胸胁支满,胸痛,喉痹,咽塞,饮食不下,咳嗽,呃逆,胸闷,呕吐,食不下,心烦,两乳肿痛,烦心咳嗽,呕吐痰涎,胸膺疼痛,现代又用紫宫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胸膜炎,食道痉挛等。
紫宫穴主要用于胸肺疾患:如咳嗽、气喘、吐血、唾如白胶、胸胁支满、胸痛、喉痹、咽塞、饮食不下[1]。
紫宫穴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9]。
紫宫穴主治咳嗽、气喘、呃逆、胸痛等[6]。
紫宫穴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胸痛,胸胁支满;呕吐,吐血,食不下;心烦,呕吐,两乳肿痛[7]。
现代又多用紫宫穴治疗支气管炎及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胸膜炎、食道痉挛等[1]。
胸胁支满,胸膺疼痛,烦心咳嗽,吐血,呕吐痰涎,饮食不下。支气管炎,胸膜炎,肺结核。
12 刺灸法 121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输穴通腧穴 5 五输穴之一·输穴 51 十二经输穴 52 输穴的临床应用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输穴 1 拼音
shū xué
2 英文参考acupuncture point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ustream poin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输穴:1腧穴;2五腧穴之一。[1]
4 输穴通腧穴输穴即腧穴[1]。泛指全身穴位[2]。输,古与俞、腧通,故输穴亦称俞穴或腧穴[2]。腧穴(acupuncture point)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 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3]。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3]。
5 五输穴之一·输穴
输穴为五腧穴之一[1]。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方,是经气所注的五输穴[4]。《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注为输。”意为脉气至此已较强盛,犹如水流之注输于深处,故名[2]。
51 十二经输穴输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2]。阴经的输穴是本经的原穴,阳经的则不是。十二经各有一个输穴,即太渊(肺)、三间(大肠)、陷谷(胃)、太白(脾)、神门(心)、后溪(小肠)、柬骨(膀胱)、太溪(肾)、大陵(心包)、中渚(三焦)、足临泣(胆)、太冲(肝)[2]。
五输穴指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5]。
十二经五输穴表[5]
经名\穴名\五输名
井
荥
输
经
合
肺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大肠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胃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脾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心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小肠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膀胱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肾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心包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三焦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胆
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肝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手三阴、手三阳五输穴[5]
足三阴、足三阳五输穴[5]
52 输穴的临床应用睛明穴,为何又被人称之为眼睛保健的首选穴位。中医师指出:不论是青中年人用眼过度导致的眼睛疲劳,还是小孩的近视预防保健,还是老年性白内障所致的视物模糊,选用睛明穴治疗,均有不错的疗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下睛明穴。
睛明穴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又名精明、泪孔、泪空、目内眦等。睛明穴因其位于目内呲,近于睛,能治目视不明,可以明目而得名。其睛者,穴所在部位及穴内气血的主要作用对象为眼睛也。明者,光明穴之意也。本穴为太阳穴膀胱经之第一穴,其气血来源为体内膀胱经的上行气血,是膀胱经经气上行所化。血由本穴濡养于眼睛,所以眼睛可变得明亮清澈。本穴又是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脉、阴跷脉五脉之会,是主治眼部疾患的常用腧穴。
本穴定位:
《针灸入门》言:“睛明在目内呲红肉陷中”。《铜人》也记载“睛明一名泪孔,在目内呲头外一分”。《针灸学》则载“睛明穴位于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本穴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上方为鼻睫神经。”
穴位作用:
人眼睛之所以可以视万物,辨五色,都是有赖于五脏六腑精气上行濡养眼睛。这里面又以肾、膀胱经的经气尤为重要。《黄帝内经》有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也是说明了人体水精的运行,是有赖于膀胱经气的推动的。睛明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穴,本穴可调节膀胱经精气,让水谷精微化生为血,更好的濡养眼睛,所以本穴为眼部保健的重要穴位。睛明穴能补能泻,不论是属实热之眼病或者寒虚之疾,均有一定疗效。
《针灸大成》指出:“睛明主固远视不明,恶风泪出,憎寒头痛,目眩”。《针灸甲乙经》也记载: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目痛目眩,内眦赤痛,眦痒痛,*肤白黯,晴明主之。”远视不明,恶风泪出,多见于老年性白内障及老花远视。老年性白内障、远视等,中医多数是认为肝肾不足,难以濡养眼睛所致。睛明穴为膀胱经连接眼睛的重要穴位,刺激本穴可以调整膀胱经精气,更好的濡养于目。所以,本穴对于老年眼花远视,视物模糊等有良好疗效。临床上多使用睛明穴、攒竹穴、肾俞、肝俞综合治理。不过属虚之病收效缓慢,需时常按摩保健。
《玉龙歌》则言:睛明主治两眼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只刺睛明鱼尾穴,太阳出血自然消。这个主要说的是睛明穴主治眼睛红肿热痛(主要为天行赤眼及暴风客热),现代医学上的急性结膜炎。但由于急性结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流行性眼病,其传染性强,所以现在临床上已经很少使用本穴来治疗本病。急性结膜炎反而应该勤洗手(采用流动水),避免传染,做好个人卫生,切记不要用手揉眼睛。
睛明穴还是预防近视及缓解眼部疲劳的要穴。其中我们熟悉的眼保健操第二节,就是按压睛明穴。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在两侧眼窝穴位处,按节奏上下按压,做四个八拍。随着伏案工作及电脑工作者越来越多,眼部疲劳者常见,平时大家可以在工作之余揉按睛明穴,可以起到缓解眼睛疲劳,预防近视的作用。
本穴保健方法:
针刺法:《针灸学》载,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左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 1寸。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地捻转和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注:由于本穴为眼部穴位,错误操作可损失眼睛,所以非医者不要针刺本穴。
按摩法:我们可以参考眼保健操按压方法。用双手食指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其余手指自然放松、握起,呈空心拳状。有节奏地上下按压穴位,每拍一次,做四个八拍。
注:行本穴按摩保健前需要清水洗手,擦干。有条件者,可用酒精湿巾行手部消毒。
艾灸法:本穴禁灸!!!
古籍《铜人》、《外科密要》、《医学入门》等书均记载,睛明穴不可灸。教材《针灸学》同样记载,本穴不可灸。有医学杂志曾报道,本穴灸之可能导致热性白内障。
心包经上的这 3 个特效穴位
本文2023-10-09 12:23:4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3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