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名录列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名录列表,第1张

《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92部,2008年3月1日公布;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2392部)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51个)名单,现予公布。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这些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和利用好珍贵文献典籍,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公布为契机,加强科学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珍贵古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使中华民族珍贵的文献典籍永泽后世。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51个) 国家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山西省图书馆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辽宁省图书馆 辽宁省大连图书馆 黑龙江省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 江苏省苏州图书馆 江苏省常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湖北省武汉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 云南省图书馆 山东省青岛市图书馆 河南省图书馆 湖北省图书馆 贵州省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 甘肃省图书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贵州省荔波县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河南大学图书馆 河南大学图书馆 苏州大学图书馆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复旦大学图书馆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516部,2013年3月8日公布。

国务院正式公布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上海图书馆藏北宋拓本《三藏圣教序》、徐州市图书馆藏南宋刻本《四书章句集注》、青岛市博物馆藏清蒲松龄《鹤轩笔札》稿本等1516部古籍入选该名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浙江省西泠印社、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等16家单位成为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汉文古籍1218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286部,其他文字古籍9部,3种甲骨文。这是甲骨文首次进入《名录》。《名录》收录宋元拓本71种,明清稿本76部、抄本177部;收录舆图43种,其中,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地图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质地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还是西汉初即已发明造纸术的有力证明;收录的民族文字古籍,涵盖藏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布依文等12种民族文字。

其中,西藏博物馆藏元刻本《释量论》,是继元刻《因明正解藏论》之后发现的第二部元刻本藏文古籍。这两部元刻本的发现,推翻了元代无刊印藏文文献和明代以前无藏文印刷实物的旧说。

在此次公布的16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中国嵩山少林寺、西藏博物馆、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西藏自治区罗布林卡、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等5家为宗教、少数民族单位。

截至目前,共有1137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66家单位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蒙古姓氏一般以部落名称为姓:

1、科尔沁

既豁尔赤,哈萨尔属民四千户,以善制弓箭著称,十五世纪二十年代由奎蒙克塔斯哈喇率领南下拱卫博迪汗者为嫩江科尔沁,留在呼伦贝尔原地者为阿鲁科尔沁。“科尔沁”由军事机构的名称逐渐演变成合撒儿后裔所属各部的泛称,形成了著名的科尔沁部。

2、喀喇沁

喀喇沁是个古老部落,元代生息于称海(今蒙古国科布多)。北元时属永谢布万户,由达延汗孙巴雅斯哈勒领有,南移独石口边外。喀喇沁在蒙古语里指制黑马奶的牧人。

3、土尔扈特

也称陶日古特,原为林木中百姓,十三世纪六十年代随阿里不哥起兵反对忽必烈称帝,失败后越过阿尔泰山到额尔齐斯河和准噶尔盆地北缘游牧。土尔扈特是今卡尔梅克人的主体。土尔扈特人在历史上最著名的事件非18世纪中后期的渥巴锡领导的东征运动(东归仅仅是政治宣传)和二战后期留在伏尔加河下游的土尔扈特后裔遭斯大林政府流放两大历史事件莫属。

4、巴林

也称白仁,元代大将伯颜出自巴林,曾领兵伐宋。巴林部为蒙古古老部落之一,其名称最早见于13世纪蒙古文名著《蒙古秘史》,到明初,明人用汉字音写的《秘史》译作巴阿邻。用波斯文撰写的14世纪名著《史集》通作Barin,汉译作八邻。

5、巴鲁喇斯

十三世纪初,巴鲁喇斯大部随察和台西迁,成为察哈台汗国属民。十四世纪帖木尔建立了帖木尔帝国,成为成吉思汗后又一辽阔帝国。巴鲁剌思是蒙古族姓氏之一,来自巴鲁剌思氏部。巴鲁剌思氏是蒙古部落,源出尼伦蒙古,祖先可追溯至哈剌察儿,与成吉思汗同宗(大家也是起源於勃端察儿),这部落在草原时代著名人物是忽必来。

# 历史 冷知识#

蒙古族是以东胡为族源、最初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的古老部落民族,开始并没有自己的文字。

早期蒙古族祖先向西迁徙与突厥系居民融合,其经济、生活包括 文字也受到了突厥民族的影响,文字有很大发展。

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关于蒙古文字的起源,一般来说有两种说法。

1204年,成吉思汗征讨乃蛮部落时,乃蛮部掌印官、回鹘人塔塔统阿被抓获。塔塔统阿并没有向成吉思汗俯首乞怜,反而依然守着国家的印信(各种印章印信)。

成吉思汗非常嘉许塔塔统阿忠于国家的行为,遂绶之同等官爵,掌管蒙古国的文书印信,并命令他教授太子、诸王畏兀字以书写蒙古语,称《国语》。蒙古人至此时便采畏兀字以书写蒙古语,学界称为回纥式蒙古文。

另外一种观点说公元九世纪中叶以前,乃蛮部属于回纥汗国。当时,乃蛮部与回纥人毗邻游牧,是与回纥人最近的蒙古部落之一。乃蛮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都属于蒙古诸部当中最发达的。回纥西迁后,乃蛮部在漠北继承了回纥文化,他们用回纥文字记录自己的语言,逐渐的蒙古诸部都开始使用回纥文字。

不管是哪种观点,都说明了蒙古文来自于回纥文字,而且都是通过乃蛮部传播开来的。

回纥式蒙古文开始是横写,后来变成了竖写。蒙古人对此的解释是,骑马时竖写更加方便。

但这个时期,回纥式蒙古文并不是蒙古诸部统一的文字,也有蒙古部落使用波斯文、汉字、西夏文等。时间来到忽必烈时期。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称帝,尊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老师八思巴为国师,授以玉印,任中原教主,统天下佛门。

至元年间(1264-1294),八思巴奉诏创制区别于回纥文字的蒙古文字。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多人的智慧,八思巴最终在藏文字母的基础上,结合蒙汉多种文字,创制出一套方形竖写的拼音字母,后世称为八思巴文。至元六年(1269年)二月,忽必烈下诏颁行蒙古新字于全国。

八思巴文以音素为表音单位,字母分元音和辅音。元音a不专设字母,以零形式表示。

按忽必烈的规定,八思巴文是用来" 拼写一切语言 "的,它的书写对象包括蒙、汉、藏、梵、维吾尔等多种语言。拼写各种语言时,有两种拼写原则:一是按口语语音拼写,如拼写蒙古语和汉语;一是按所拼写语言的书面形式转写,如拼写藏语和梵语。

因为每种语言文字体系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彼此差别非常大,因此同一种字母很难确切地表示每一种语言,八思巴文也没有完美做到这一点。同时, 八思巴文这种书写单位不适合于蒙古语的特点。由于书写单位是音节,又不使用标点符号,所以阅读时词的界限和句子的界限,只能靠上下文判断。八思巴文拼写汉语时不标声调。因此,如果原文没有汉字对照,或没有上下文,就难以确定书写单位所代表的汉字。

限于八思巴文的局限性,元朝时期,只有皇帝下达的诏书、经文等官方用书采用这种文字,在蒙古人集中的岭北行省、伊尔汗国、金帐汗国等地区并未真正使用。

元朝灭亡后,蒙古退回草原,八思巴字也失去了实际使用价值,只是在印玺和碑文中继续使用。

十六、十七世纪,蒙古人改革了一直使用的回纥式蒙古文,形成近代蒙古文,即今天通行的传统蒙文(胡都木蒙文)的直接前身。

回纥式蒙古文在发展过程中又分化为两支,一支是通行于蒙古族大部分地区的现行蒙古文,一支是只在卫拉特方言区(包括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等部,也就是瓦剌)使用的托忒文。

托忒文是17世纪 和硕特蒙古高僧咱雅班第达创制,用于卫拉特部族中。“托忒”todo意为“明了”。这种文字区别了胡都木蒙文中不能分别的o和u,ö和ü,t和d等音,规范化、口语化了一些写法。但由于这些改革多是以卫拉特方言为基础的,导致文字无法推广到其他方言地区。于是托忒文成为卫拉特方言文字,并沿用至今。今天的新疆卡尔梅克蒙古人( 土尔扈特部东归的蒙古人 )仍然有沿用。

另外,蒙古地区还有几种极为小众的蒙古文字,例如 喀尔喀高僧一世咱那巴咱尔17世纪创制的苏永布文(主要用于宗教和装饰目的,由于字体繁难,并未在民间流行。现如今见于蒙古国国旗上的国徽)、20世纪初由布里亚特喇嘛阿旺多吉(德尔智)创制的瓦金达拉文(更加小众,而且后面迎来了斯拉夫化蒙古文)。

时间到了民国时期,漠北蒙古(外蒙)受到沙俄(苏联)的影响,开始从民国独立出去。为了排除漠南蒙古(内蒙)的影响,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外蒙尝试改革传统蒙文( 胡都木蒙文 )。

起初,外蒙试图创立拉丁字母蒙古文字,并已确定了文字方案。但此时苏联国内也在进行文字改革,苏联将境内少数民族字母全部废除,改 用西里尔字母(斯拉夫字母)。深受苏联控制的外蒙也不得不在公布拉丁字母两个月后收回了此方案, 重新颁布法令,改用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拼写国内最主要的蒙古语喀尔喀方言, 俗称“新蒙文”, 作为国家法定语文。

传统蒙文( 胡都木蒙文 )在外蒙境内消失。

新蒙文字母表比俄文多Θ、Y两个元音字母,长元音用双写字母表示,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喀尔喀方言的语音系统, 基本做到了“怎么说就怎么写”。

但是新蒙文没有了传统蒙文书写迅速、兼顾各地方言等优势。新蒙文也面临着和朝鲜半岛谚文一样的尴尬局面:今天的外蒙人根本看不懂古代文献,割裂了 历史 传承。

从上面蒙古文的发展来看,蒙古人民在不同 历史 时期运用创造了不同的文字系统,但自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之后,传统蒙文( 胡都木蒙文 )一直是蒙古族同胞的主流文字,是蒙古族生命力最长、传播范围最广的文字,广泛被蒙古族人民所接受。

传统蒙文( 胡都木蒙文 )是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的思维感情、精力、气韵的民族文字,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传统蒙文( 胡都木蒙文 )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竖写体文字,蒙古族同胞又亲切的称其为“从天降地的文字”。

1204年,成吉思汗征讨乃蛮人之时,乃蛮人掌印官回鹘人塔塔统阿虽然遭逮捕,依然守着国家的印信。成吉思汗非常嘉许他忠于自己国家的行为,遂命令他掌管蒙古国的文书印信,并命令他教授太子、诸王畏兀字以书写蒙古语。

蒙古人至此时便采畏兀字母以书写蒙古语,学界称为回鹘式蒙古文,蒙古族开始采用回鹘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这种书写系统是现行蒙古文的前身。

扩展资料

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1368年,元朝覆灭后,八思巴字也一并退出通用体系 。

20世纪40年代,蒙古国在苏联影响下,成立了以达木丁苏伦等作家参加的“文字改革委员会”,不久后正式废弃回鹘体蒙古文,开始使用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创制的西里尔蒙古文。

80年代后,蒙古国曾有部分初中和高中开设回鹘体蒙古文课程,但推广效果并不理想。蒙古国仍然只有部分学校开设回鹘体蒙古文课程,但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不重视这一课程的学习。

1979年中国正式确定了蒙古语基础方言和标准音。198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转发了“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小组”《关于确立蒙古语基础方言、标准音和试行蒙古语音标的请示报告》,决定以察哈尔土语为标准音。

1977年八省区第二次蒙古语文专业会议上通过了“关于蒙古语文标点符号的规定”。1991年自治区民语委下发了“关于试行蒙古语文缩写和略写法的通知”。

1996年规范了“蒙古文字母顺序”。1997年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文正字法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会议,将3000多条不规范的基本词条规范为1500余条,并统一了其派生词的书写形式。

2010年,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下达关于恢复扩大回鹘体蒙古文使用的命令。命令规定,蒙古国总统、国家大呼拉尔(议会)主席、总理以及政府官员等在与外国同级别官员进行交流时。

公文和信函必须使用回鹘体蒙古文;蒙古国公民的出生及结婚证明、各级教育机构颁发的相关证件、毕业证书等必须同时使用回鹘体蒙古文和西里尔蒙古文。

-蒙古文字

历史上蒙古语曾采用以下文字:

回鹘文字母,

改良自回鹘文字母的传统蒙古文(俗称旧蒙文),以及它的两种后期变体:

托忒文字 (Тод үсэг)

阿里嘎里文字(Али-гали үсэг)

忽必烈时代,由当时的吐蕃国师八思巴所创立的八思巴文,

索永布文字,

拉丁化蒙古字母 (Латин үсэг),及

蒙古国独立后采用的新西里尔蒙古文(Кирилл үсэг,俗称新蒙文)。 在过去蒙古语还未有文字的年代,要记录蒙古语就要采用汉字来标音或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其他民族学习蒙古语时,也都曾经用各自的文字为蒙古语注音。这些注音文献有很多保存下来。如用汉字标音的《至元译语》、《蒙古秘史》、《华夷译语》,阿拉伯字母标音的《穆卡迪玛特字典》(Muqaddimat adab)、《伊斯坦布尔蒙古语词汇》等等。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明初音写翻译的《蒙古秘史》。

13世纪成文的《蒙古秘史》(mongγol-un niγuca tobciyan)是传世最古老的蒙文文献之一。由于战乱原因,用汉字标音、翻译的《蒙古秘史》得以保存下来,但蒙古语原版的《蒙古秘史》全本已失传,仅在《蒙古黄金史》等著作中保存下部分段落。这里是该文献的开头和蒙古文转写、中文注解对照:

成吉思 (中)合罕讷 忽扎兀儿

cinggis qaγan-u ijaγur

成吉思可汗-属格 来源

成吉思汗的根源

迭(上)额(舌)列 腾格(舌)里 额扯 扎牙阿秃 脱(舌)列[克]先 孛儿帖 赤那 阿主兀

deger-e tngri-ece jayaγa-tu törü-gsen börte cinua a-juγu

来源-与格天-离格 指定-名物化 出生-过去孛儿帖赤那是-过去

奉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苍白狼),

格尔该 亦讷 (中)豁埃 马(舌)兰[勒] 阿只埃gergei inu qoγa maral a-jiγai

妻子 他的 豁埃马兰勒 是-过去

他的妻子是豁埃马兰勒。

由此可见,创制这种文字的人使用官话,在他的方言中,中古汉语的入声已经消失了,因此必须用特殊的符号,如上标方括号中的“克、勒”等等(原文以小字附于前字后)来代表闭音节的韵尾g,l等。为了区分蒙古语的前列辅音k/g与后列辅音q/γ,使用了上标圆括号中的“上、中”等字(原文标在该字后一字右侧)。如“(上)额”代表ge(前列音),“(中)豁”代表qo(后列音)。为区别蒙古语的颤音r和边音l,在带有颤音的音节前面附加一个上标“舌”字。如“(舌)列”读作re。 蒙古文字是经过腓尼基字母--- 阿拉米字母 --- 粟特字母 --- 畏兀儿字母这样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的。它从上到下连写(一个单词为一个单位),从左到右移行。

历史上蒙古语曾采用以下若干种文字: (胡都木蒙古文、旧蒙文)

改良自回鹘文字的传统蒙古文字。13世纪至16世纪末期的蒙古字为回鹘体蒙古文。

1204年蒙古人灭乃蛮部,俘虏乃蛮国师,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因他深通回鹘文字,铁木真(成吉思汗)遂命令他创造蒙古文字。早期的蒙古文字与回鹘文非常相像,正字法中的部分原则也直接来自回鹘文,故至今学术界也常称之为“回鹘式蒙文”。16-17世纪这种文字经过改革,形成近代蒙古文,即今天通行的传统蒙文(胡都木蒙文)直接前身。

传统蒙古文字使用蒙古文字母书写,属拼音文字类型,脱胎自粟特-回鹘字母系统,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中国的蒙古族使用的蒙古文有29个字母,在回鹘文字母基础上创制,蒙古文字母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

传统蒙文文献丰富。现存最早的回鹘体蒙古文,见于约刻于成吉思汗二十年(1225年)的也松格碑(成吉思汗石碑)。 (方字、元国字、蒙古国字、蒙古字)

元朝忽必烈时代1268年被创造,由当时的蒙元帝师,吐蕃人佛教萨迦派领袖八思巴所创立的八思巴字,这种文字脱胎于藏文字母,忽必烈之所以要新创一种文字,目的在于创造与庞大统一的蒙元帝国“相匹配”的统一文字,用它书写帝国内一切语言。现已发现用八思巴字母拼写的语言有蒙古语、汉语、藏语、回鹘语、梵语、波斯语等。但事实证明这种努力没有成功。因为这些语言彼此差别非常大,同一种字母很难确切地表示每一种语言。所以元朝统治被推翻后,这种文字也逐渐消灭。现存的八思巴字蒙古文献主要是元代的诏令。不过这种文字后来在藏族地区比蒙古地区保持了更长时间,并由藏族学者进一步改造,作为一种花体字,用于西藏地方公文、印章装饰。 (借鉴梵文兰札体字母创立)

1686年由喀尔喀高僧,一世咱那巴咱尔创制。这种文字源自梵文兰札体字母,主要用于宗教和装饰目的。由于字体繁难,并未在民间流行。现如今见于蒙古国国旗上的国徽。 (借鉴托忒文字)

1905年由布里亚特喇嘛阿旺多吉(德尔智)创制。这种文字主要反映布里亚特方言,有一百多个字母,主要用于寺庙宗教领域。创制后未推广。 (斯拉夫蒙古文、新蒙文)

现蒙古国使用的基立尔字母蒙古文字,中国又习称“新蒙文”,与传统蒙文即“老蒙文”相区别。1930至1940年代,蒙古人民共和国尝试改革蒙古文。在苏联的影响下,起初试图创立拉丁字母蒙古文字,并已确定了文字方案,1942年起开始试用,于1946年正式使用。但随着苏联把文字拉丁化方针改为斯拉夫化,蒙古也不得不转向。拉丁字母方案公布两个月后就被收回,重新颁布法令,改用西里尔字母拼写国内最主要的蒙古语喀尔喀方言,作为国家法定语文,老蒙文则退出日常使用。除了将俄文所有字母一概借入以外,还加入了Θ和Y两个字母来表示俄语中所没有的元音ö和ü。传统蒙文有几个音使用相同的字母,如7个元音只用5个字母,o和u,ö和ü,都分别使用同一个字母表示;t和d也没有完全区别开。一些字母连写后容易混淆。部分写法必须死记,给学习、认读造成不便。西里尔字母文字能够清楚地区别这些音,基本做到了“怎么说就怎么写”,且字母形体区别较大,各个分开,不易误读。从左向右横写,方便排版和科技文献。但同时也没有了传统蒙文书写迅速、兼顾各地方言等优势。至于原苏联境内的布里亚特和卡尔梅克两个共和国,也经历了类似的文字改革,二三十年代短暂的拉丁化实验后,四十年代迅速改用基立尔字母拼写当地语言。 13世纪末14世纪初(元末明初),并不是独立的文字。用于汉人学习蒙古语而为之。如:阿兀剌——山 额兀莲——云

文献资料有《至元译语》、《蒙古秘史》、《华夷译语》等。

成吉思汗没有发明蒙古语。蒙古语是古阿尔泰祖语(阿尔泰共同语)或者古蒙古语一步步自己发展来的。

成吉思汗只是让一个叫塔塔统阿的回鹘人为蒙古语制定回鹘式蒙古文并自己为之推广而使用到今天(外蒙古已经改用西里尔蒙古文)。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名录列表

《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92部,2008年3月1日公布;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2392部)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