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宋时契丹人很多人都姓萧,比如萧太后?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为什么北宋时契丹人很多人都姓萧,比如萧太后?,第1张

关于契丹民族的起源有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一个男神牵着马沿着土河信马由缰,一个天宫的仙女耐不住寂寞下凡到人间,于是他们俩在土河和潢水的交接处相遇,此处正是馥郁芬香,波光潋滟,于是他们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后来他们生了八个儿子,往下繁衍就是后来的契丹八部,而太祖皇帝的耶律氏就是迭剌部,述律皇后也是属于契丹八部的一部。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十分有意思的问题。其实,根据已有的历史古籍以及相关记载来看,最早的契丹并没有固定的姓氏。现在已知的最早的是在唐朝时期,由当时的皇帝赐予汉姓“李”。唐朝灭亡之后,契丹的贵族就没有继续再用李姓。到了辽代,契丹人就只有耶律和萧两大姓氏,分别代表的是皇族还有后族。

历代契丹的皇后除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是述律氏之外,其余的也都姓萧,这是因为按照辽代的传统,辽的后族都要出于一个家族,“王族惟与后族通婚,更不限尊卑”,在辽朝建国后,这个家族便都姓“萧”了。

早期契丹有“审密”部,金灭辽后又将“萧”姓改为“石抹”,故而有人以为审密-萧-石抹只是不同历史时期采取的不同的汉译,契丹语中仍是一词。但是实际上,这些姓氏都有很大的发音区别,所以,并非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翻译。在《辽史·后妃传》中,记载过这样一条信息,说的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十分的仰慕汉高祖刘邦,所以也将耶律称作是刘氏,而将其他的契丹家族以乙室和拔里比作是当时辅佐刘邦的萧何萧相国。

因此按照这个说法的话,阿保机将自己比作刘邦,情理上也会希望后族的家族能够像萧何一样辅佐他。这也并非是空穴来风的猜测。实际上,辽朝的后族萧氏封爵之后也是以“兰陵”作为起源地的,这个兰陵也是萧何的后裔所在的地方。因此后族的族人也会经常称自己为兰陵人,有的墓志则更明确地记载萧氏“其先兰陵人也”。

历史上匈奴是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宁夏自治区、蒙古国、新疆自治区等地区。大部分融入汉族,以刘性最多,分布于中国北方。其余向西方发展。

历史上契丹是现在居住在今蒙古国及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其他如:吐蕃,是现在藏族的祖先,一直占据青藏高原。回纥,原在蒙古草原,后被突厥驱除至现在的新疆,为我国维吾尔人祖先。

扩展资料:

1、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在强盛的时侯,东破东胡,南并楼兰、河南王地,西击月氏与西域各国,北服丁零与西北的坚昆。范围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内蒙古东部一带。

南沿长城与秦汉相邻,并一度控有河套及鄂尔多斯一带。向西跨过阿尔泰山,直到葱岭和费尔干纳盆地,北达贝加尔湖周边。被称之为“百蛮大国”。

2、契丹族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对于契丹族的起源,相传北方大草原流淌着两条河:

一条从大兴安岭南端奔腾而下,契丹人称其为西拉木伦河,亦称“黄水”,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自医巫闾山西端而来,名为老哈河,亦称“土河”。契丹民族就兴起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这一地区民族的迁徙、融合呈现出十分频繁复杂的状态。

参考资料:

_匈奴

_契丹

长城以外的少数民族在中国古代存在感也挺强的,不断有强势政权崛起,甚至一统天下,成为中国古代正朔王朝。历史上有过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民族,但他们之间几乎没有政治和文明的传承关系,至于血缘吗?到或多或少有些关系,但和汉族人“不能说是纯正华夏人后裔”一样,也是个混合体。

一、匈奴本身就是个混合体,并不是一个血统纯正的民族

在北方,曾经有个很多游牧民族,由于游牧生存方式的原因,他们往往都是以部落方式存在。其中一支崛起于西伯利亚南部森林地带,迅速扩张自己的领地,后来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草原和大漠。说是统一,其实不像秦汉郡县治天下,而是以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这里面包含了很多部落,他们语言相近,基本都没有文字,生活方式类似,有着逐水草而生的习惯。人种长相比中原汉族人头颅更大、额头更宽、眼睛更小、鼻子更平、嘴唇更厚,有着高加索人种的特征,也有蒙古人种的特征。但可以确信,匈奴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个生活在草原上的广大部落联盟。

二、辽国的契丹人也是个混合体,但主力来自鲜卑

谈起契丹人,不得不谈曾经和北魏关系不错的宇文部鲜卑。他们同属于鲜卑族的六大鲜卑部落。拓跋氏鲜卑建立北魏政权后,一直保持了和东北方向的宇文鲜卑的联盟关系,一起对付曾经是自己奴隶的柔然人。但后来被慕容部鲜卑打败后,大量迁入辽河流域,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辽东契丹八部的祖先。到了五代时期,契丹正式崛起,统一了北方。但这时的契丹有鲜卑人血统,也因曾有回纥部落加入,而有了回纥血统,甚至还有高句丽遗民的部分血统。

三、蒙古人则和契丹有着共同的祖先

蒙古人出自室韦部,室韦部和契丹都有着共同的祖先鲜卑族。当年,室韦居住在兴安岭以西,而契丹居住在兴安岭以东。室韦主要是拥有古鲜卑人血统,同时融合了部分柔然人血统。不过,柔然人本身也主要源自东胡,和鲜卑有着同一血统体系。蒙兀室韦作为古鲜卑人发展来的一直重要力量,最终同一了草原,形成了蒙古民族,之后又统一了中国,几乎征服整个世界。

其实,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很难说谁是谁的后代,部落式的管理方式,各自之间的联系不像汉人一样可以车同轨、书同文,有个部落做了老大,又有足够的政治高度,那么这个部落的名字就是整个政权管理地域的标准名称了。

1 有哪些高考必背的文言文

1《望海潮》 柳 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山献)[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2《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定风波》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9《滕王阁序》 王勃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yán)骖騑(cān 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ē);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鹤汀(tīng)凫(fú )渚(zhǔ),穷岛屿之萦(yíng)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yū)其骇瞩。

闾(lǘ)阎(yán) 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zhú)。云销雨霁(jì),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10《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老聃(dān)。郯(tán)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yí)之。

2 求助:2006年部分高考卷的文言文翻译

辽宁卷

王裒,字伟元,是城阳营陵人。祖父王修,在魏朝很有名他的父亲王仪,高尚诚实不庸俗而且正直,是文帝的司马。东关之战,文帝问众人说:“最近的事,谁来承担这过失。”王仪回答说:“责任在元帅"文帝生气地说:"你想把罪责推卸给我啊!"于是拉出去砍了他的头。

王裒年少是就确立了操守,行事用礼来要求自己,身高八尺四寸,长相很奇异,声音清脆高亮,言辞不俗气质端正,博学多才他为父亲死于意外的灾祸而感到悲痛,从不面对着西面而坐,表示不愿意做朝廷的臣子在那个时候隐居起来教导别人, 朝廷多次招募都不去在父亲的墓地边上造了一个草棚,早晨和晚上都到墓地跪拜,抓着柏树树枝悲伤地嚎哭,眼泪落在树上,树也为此枯萎了母亲生性害怕打雷,母亲死后,每次打雷,就会驾车到墓地说:"儿子在这里"等到读到<诗经>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句子,没有不多次哭泣的,门生和在他那儿受教育的人一同删去了<诗经>中《蓼莪》的篇目

王裒家很贫穷,亲自耕种,算着人数种田,估算着自身养蚕有人想帮助他,他不接受

众多学生私底下帮他割麦子,王裒就把那些麦子丢弃了旧友有来拜访送他东西,他都不接受他的门生被那个县的县令役使,门生就把这件事告诉王裒求他嘱咐一下县令王裒说:"你的学识不足以保护你,我的仁德那么浅薄不足以保护你,嘱咐他又有什么用呐!而且我不管事已经有四十年了"于是徒步挑着干饭,儿子被着盐豉,穿着草鞋,送被役使的门生到县衙,有千余名门生和跟随的人安丘县令以为他是来拜访自己,整顿衣装出来迎接他(“裒乃下道至土牛旁”不明白)像磬似的弯着腰站着,表示恭敬,说:“我的门生被县里所役使,所以来为他送别。”所以握着手流着泪离开了。县令立即把他流放了,整个县都以这件事为耻。

乡里有个叫管彦的人,稍微有点才能但不是很有名,惟独王裒认为他必将能够显达,于是选取了他,和他做了朋友,他两才各自有了儿女,便一同定了婚约。管彦后来做了西夷校尉,死并且葬在洛阳。王裒为他的女儿更改了婚事。管彦的弟弟管馥问王裒,王裒说:“我淡泊明志只象在这山林中完成心愿,过去姐妹都嫁的很远,是凶是吉都断了音讯,每次都拿这个自己发誓。如今管彦的儿子把他葬在了洛阳,这就说明他是京城的人啊,这那里是我们当初成就这桩婚事的本意啊!”管馥说:“我嫂子是齐人,应当要回到临淄的。” 王裒说:“那里有把父亲葬在河南而跟着母亲回到齐去的!如此用意,又有什么婚事可言!”

北海有个叫邴春的,年少是便确立了志向和操守,贫寒艰苦独自居住,背这书相到处游历学习,乡里城中都以为邴原又出现了。王裒认为邴春的性情险恶狭隘又追求名利,最终一定不会成功。这之后邴春果然没有品行,学业也没有完成,有见解的人因此让他回去了。王裒一直认为人的所作所为应当回归到善途,何必用自己能做到的责求别人做不到的呢。

等到洛阳和京城政权不保,倭寇盗贼象蜂一般而来,亲人们都想搬家渡过江东,王裒留恋墓地不愿离开。盗贼来的很猛,他才离开,依然思念依恋不愿前进,于是被贼人所杀。

等你发给我了,我再翻翻看

有一个地方翻不出来,肯定还有错,请谅解

说说你的重重有赏吧

3 求高中常用的古文字词翻译(高考特别需要) 高考考过的也需要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

(《 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 12、蜀之鄙。

4 2010高考语文全国二卷文言文的翻译

康保裔,是河南洛阳人。

祖父叫康志忠,在攻打汴梁时战死了。父亲叫康再遇,跟太祖打李筠,友死在战场上。

康保裔在周朝屡立战功,等到康再遇战死之后,皇帝下诏书让康保裔代替了父亲的职位,跟石守信一起攻下了泽州。又和一些将领在石岭关打败了契丹人,做了登州刺史。

不久又作代州,又做深州刺史,还做过凉州观察使。后来真宗即位,把康保裔诏回朝内,因为母亲年老需要勤加奉养,哪上等的尊酒茶米赐给他。

皇帝下诏书嘉奖了康保裔,又让他去做了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举入侵,诸将与契丹人在河间开战,康保裔亲选精锐的士兵参与战斗,恰逢傍晚,同契丹人约定第二天早晨打一仗。

但第二天一早,契丹人就把他们重重包围,手下劝康保裔换掉盔甲骑马突围逃跑,康保裔说:“面临大难不能苟且偷生。”于是就决战。

打了两天,杀死了不少契丹人,地下尘土都踩了二尺深,但最后弹尽粮绝,援兵却迟迟不来,所以战死了。当时皇帝驻扎在大名,一听到康保裔战死了震惊难过,皇帝两天不上朝,追赠康保裔为侍中。

封康保裔的儿子康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康继彬为洛苑使。康继英等奉旨谢恩说:“父亲没有打胜仗就死了,陛下你不降罪给我们,我们就感到侥幸了,我们蒙受了超出一般的恩惠啊!”说完就流泪哭得爬不起来了。

皇帝悲伤地说:“你爹是为国家而死的,封赏,当然要厚重。”然后皇帝对左右的大臣说:“康保裔的父亲、祖父,全部战死沙场,现在他也战死了,他们祖辈都有忠心,绝对值得褒奖。”

康保裔为人恭谨仁厚知礼节,好结交宾朋,擅长骑马射箭,箭无虚发,射飞鸟走兽没有不射中的。曾经手握三十支箭,拉满弓射出去,筈镝一个个被射了下来,人人都佩服他的射术之妙。

康保裔大战无数,身上有七十处战伤。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

皇帝知道后,就重重赏赐他。当康保裔与契丹人血战的时候,援兵却迟迟不至,只有张凝、李重贵分别领兵策应,遇到契丹兵交战,康保裔被敌人包围,李重贵与张凝去救援,却腹背受敌,从申时到寅时全力作战,才把敌人击退。

当时各个将领都损失大半了,只有李重贵与张凝回到军屯,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记:“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皇帝听说了这事,就嘉奖了李重贵与张凝。

5 高中语文常考的文言文翻译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13、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同上)14、富者曰:“子何持而往?”(凭借,依靠)(同上)1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得(还,尚且)(同上)16、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同上)1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同上)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同上)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2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同上)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33、方七百里(面积)(愚公移山)34、年且九十(将近)(同上)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同上)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跑)《短文两篇三峡》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闲 情记趣》49、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50、果如鹤唳去端,怡然称快(愉悦)(同上)51、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祸害)(更加厉害)《周处》52、而年已蹉跎(过时)(同上)53、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书上的意旨)《五柳先生传》54、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就)(同上)55、环指萧然,不蔽风日(冷清的样子)(同上)56、简箪飘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同上)5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同上)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59、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60、叔尔远逝(忽然)(同上)6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62、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63、悄怆幽遂(深)(同上)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65、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时)《观潮》66、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去、往)(同上)67、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急隐忽现)(同上)68、起于齐(出发,动身)《公输》69、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明白事理) (同上)70、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是这样)(同上)7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同上)7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都)《核舟记》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74、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同上)7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同上)7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道歉)《唐睢不辱使命》77、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 (忙碌的样子)(有时)《短文两篇山市》78、又间令足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陈涉世家》79、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同上)80、虽有千里之能(即使)《马说》8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驱策,用马鞭子打)(依据,按照,顺着) (规律,此处指马的习性、特征)8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得西山宴游记》83、攒蹙累积(重叠)(同上)84、游于是乎始(从此)(同上)8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醉翁亭记》8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87、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同上)88、杂然而前陈者(摆列)(同上)89、若脱笼之鹄(天鹅)《满井游记》90、麦田浅 寸许(曾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同上)9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92、或民不民封疆之界(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同上)9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起用)(被举用)(同上) 9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了解)(同上)9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规模)《岳阳楼记》9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同上)97、是进亦忧,退亦忧 (在朝廷上。

6 求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卷的古文翻译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

高祖萧固,皇佑初年为广西转运使,知道侬智高凶恶狡猾,逐条开列约束他的办法给枢密院,没有被采纳,侬智高后来果然叛变。父亲萧增,绍兴初年曾参加过科举考试。

萧燧生来就特别聪明,很小就能做文章。绍兴十八年,凭借优秀的成绩进士及第,授任为平江府观察推官。

当时秦桧把持朝政,他的亲信秘密告诉萧燧,秋天考试时你必定在漕司当主考官,萧燧询问原因,说:“丞相有个儿子参加考试,想把他托付给您。”萧燧发怒说:“我刚做官就敢昧良心吗!”秦桧怨恨他。

过后接到文书到秀州,到达那里时名额已经满了,。

契丹读音:qì dān

拓展:契丹,又称为契丹族、契丹人,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早在公元前3世纪,契丹人就已经在今天的内蒙古、辽宁、吉林等地区活动,他们的祖先是东胡人和鲜卑人。

公元907年,契丹人建立了大辽国,定都于今天的沈阳。其后,大辽逐渐成为中国北方的强国,主要领土覆盖现今中国东北、北部和西北部,以及蒙古、朝鲜和日本的部分地区。在此期间,契丹人也逐渐实行儒家文化和汉族制度,然而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仍保持着鲜明的认同。

在大辽的统治下,契丹人为中国历史文化做出了许多贡献。他们广泛收集、整理并翻译了大量的中外古籍,尤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和《榜样》等为代表,这些著作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契丹人还向中国传播了许多手工艺品和音乐舞蹈,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辽国逐渐衰落。公元1125年,金朝攻打辽国,最终导致了辽亡和契丹人的民族走向历史舞台的边缘。此后,契丹人逐渐与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一部分人被汉化,成为现今的满族。但是,契丹人的文化和传统的遗产仍保留至今,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2021年,于荣光拍摄了新版的《天龙八部》,一经播出,网上一片吐槽。

这次的翻拍无论是选角,造型还是剧情都备受诟病,不少观众纷纷直呼毁经典。

《天龙八部》作为金庸老先生的知名著作之一,无论是小说原著还是改编的影视剧都广为流传。

尤其是影视剧,在电视普及化的年代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了。

而《天龙八部》主角乔峰,更是成为大侠的代表人物之一。

乔峰无疑是金庸笔下最为悲壮的人物,他一生重情重义,行事豪迈飒爽,是江湖上人人敬仰的人物。

然而因为自己是契丹人的身份,遭受汉人排斥,又在追寻杀父仇人时,失手错杀爱人阿朱,心灰意冷之下离开宋国。

后来宋辽大战,乔峰牺牲自己的性命换来短暂的和平,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真正英雄。

他身上的侠义之气和为国为民的精神不知感动了多少读者和观众,也使得观众对于乔峰的扮演者有一定的要求。

至今已有七个版本的乔峰,不过在大部分观众的眼里,最经典的莫过于黄日华和胡军的版本了。

黄日华和胡军凭借自己的理解,演绎出了各有特色的乔峰。

同样是深入人心的经典人物,他们两个之间又有什么差别呢?

01人物形象的设计

在原著中,对于乔峰外型的描述,金庸只用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

黄日华在拍摄97版《天龙八部》时已经36岁,算是年纪比较符合的。

看过黄日华版本的乔峰都会记得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那顶大帽子。

还有每次出场自带的BGM,让人怀疑他把音响藏在了帽子里,渐渐在网络上流传成了梗。

当然玩笑归玩笑,其实戴帽子的真实目的有两个。

一个是因为原著中乔峰的身材魁梧,而 黄日华的身高不够高 ,于是戴个帽子可以弥补身高上的不足。

另一个是因为黄日华在拍摄《天龙八部》前,曾出演了《射雕英雄传》的主角郭靖,这也是他最为经典的角色之一。

这部剧在当时可以说是达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黄日华所演绎的郭靖更是深入人心。

由于 不希望黄日华一出场就被观众代入郭靖 ,所以剧组给黄日华加了一顶帽子。

加上一脸的胡子,看起来更加的粗犷威武。

虽然外形不是那么符合原著,但是在黄日华的演绎之下,这一版的乔峰又成为了他经典的荧幕形象之一。

在许多人的心中,他不仅是忠厚老实的郭靖,也是豪迈十足的乔帮主。

反观胡军这边,身材魁梧,更是有185的身高,加上剧中粗犷的造型,他的扮相倒是十分符合原著的描写。

此时胡军35岁的年纪,正值壮年,声音雄厚有力,都不用配音。

加上本身是满族人,脸型不像原著中浓眉大眼、高鼻阔口,却也是个标准北方大汉的长相。

胡军身材人高马大,披头散发的造型更显狂放不羁。

每次出场和展示武功的时候,就会有鼓风机吹起胡军的散发,加上狠戾的眼神,不怒自威。

02演绎风格的侧重点

黄日华的乔峰一身正气,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大侠风范,演出了乔峰这个悲剧英雄重情重义,侠骨柔肠的一面。

而他的乔峰和原著还是有一点差别的,多了一些“优柔寡断”,少了一些“杀伐果断”。

比如在聚贤庄一战时,原著中是乔峰在此处对战群雄,大杀特杀,甚至杀红了眼,好友奚长老也死于他的刀下。

黄日华的版本则是误杀了奚长老后,乔峰大受震撼一脸的不忍,直至背后遭到偷袭,无奈之下被迫反击。

可以说,黄日华演的是一个身为胡人,内心却是汉人仁智礼义信内核的乔峰。

突出了身为大侠的仁义部分,却缺少了一丝狠劲儿。

不过瑕不掩瑜,黄日华的乔峰依旧是观众心目中的经典。

相比黄日华的乔峰,胡军版身上多了一些“匪气”和“霸气”。

在角色的演绎上,胡军版的乔峰多了一股狠劲和契丹人的狼性,可以说,胡军演的是血气方刚,杀伐果断的乔峰。

比如在聚贤庄的剧情中,胡军版乔峰和群雄喝绝交酒摔碗的豪迈,一言不合直接开打的果决让人印象深刻,也是比较符合原著的。

还有和耶律洪基初识的戏份中,他出手狠厉,大杀四方,让人看到乔峰凶悍的一面。

胡军版的乔峰身上有一种王者霸气,气势凛人,足以令他人胆寒不已,就是少了一点儿侠骨柔情的感觉。

胡军也说过,他选择用开朗的性格来演,就是要把乔峰的那英雄气质表演得更加干脆利落。

事实也是如此,胡军版的乔峰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直来直去的铁血汉子。

就比如他和阿朱的感情戏来说,胡军演绎的乔峰 情感 上大开大合,反而少了一丝细腻。

当然,胡军版的乔峰也有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

不过身上的胡人之气过于喧宾夺主,掩盖了他内心仁义的一面。

03观众认可程度

虽说一些地方与原著略有差别,但黄日华把乔峰的 情感 演绎得淋漓尽致,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角色。

许多人认为他演的乔峰就是从书里走出来的,也是很多人童年心中的大英雄,而97版《天龙八部》也火遍了大江南北。

不知多少人,总是在电视机前准时守候;不知多少人,在儿时的打闹中,总会大喊一句降龙十八掌。

时至今日,听到那熟悉的出场音乐,仍会想到那个自带音响,豪气冲天的乔峰。

胡军的演绎也是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许多人认为胡军演出了乔峰那股“虽千万人,吾亦往矣”的劲儿和气场。

张纪中版本的《天龙八部》开播以来,收视率就居高不下,稳居排行榜第一。

随着这部电视剧的大火,胡军获得金鹰奖观众最喜爱男演员,从此在观众心中立下了硬汉形象。

胡军的倾情演绎不仅获得了市场的肯定,也受到了金庸老爷子的认可。

在金庸的90大寿中,张纪中带着胡军等人前去贺寿,金庸老爷子突然对胡军说道。

听到这话,胡军激动的一口干了所有的酒,能得到金庸这样的认可,说明胡军确实演活了乔峰这个角色。

总的来说,黄日华和胡军的演绎各有千秋,一个侠骨柔肠,一个霸气十足。

同样的角色,却有不同的感觉,得益于演员对角色本身的理解,而黄日华和胡军两个人本身都有不错的功底,也钻研了角色。

没有拙劣的模仿,没有辣眼睛的操作,一切都是功力的体现。

他们也证明了只有真正认真塑造的角色才能够深入人心,而流于表面和粗制滥造只会遭到市场的唾骂。

《天龙八部》是金庸最为经典的巅峰作品,而乔峰是当中最有魅力的角色。

今后肯定也会有更多的翻拍版本,希望能够看到更多成为经典的“乔峰”。

青石**编辑部 南风

辽人,即契丹人。辽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

金人,即女真族人。在东北亚的土地上生活着从黑水靺鞨遗留下来的通古斯族群的女真族。即现在东三省。

匈奴,即匈奴人。匈奴在强盛的时侯,东破东胡,南并楼兰、河南王地,西击月氏与西域各国,北服丁零与西北的坚昆。范围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内蒙古东部一带。南沿长城与秦汉相邻,并一度控有河套及鄂尔多斯一带。向西跨过阿尔泰山,直到葱岭和费尔干纳盆地,北达贝加尔湖周边。被称之为“百蛮大国”。以大戈壁为中心分为南、北。与现今不同的是,在漠南一带的山区,如阴山,当时尚有数量众多的树木,而平地有面积广大的草原。

辽朝(公元907年—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封建王朝 。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天皇帝,国号“契丹”,定都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公元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灭五代后晋,改国号为“辽” 。983年曾复更名“大契丹”,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恢复国号“辽”。1125年为金国所灭。

女真族,别称女贞与女直,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至唐时期称黑水靺鞨,辽朝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基本形成民族形态的时期大约是在唐朝晋中之窗时。“女真”一名最早见于唐初。

11世纪向契丹称臣。辽朝女真有生女真、熟女真之分。生女真分为几十个部落,其中完颜部较大。11世纪初,完颜绥可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南阿什河)其子完颜石鲁作酋长后征服了附近部落,成立了部落联盟。石鲁之子完颜乌古乃又合并了许多部落。1113年,乌古乃之孙完颜阿骨打继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并驱逐契丹的统治,建立金朝。国号为“大金”。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祖居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地区,他们披发左衽。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汉时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在西迁后消失在中国的古籍中。

为什么北宋时契丹人很多人都姓萧,比如萧太后?

关于契丹民族的起源有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一个男神牵着马沿着土河信马由缰,一个天宫的仙女耐不住寂寞下凡到人间,于是他们俩在土河和潢水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