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文言文就能无障碍的阅读古籍了吗?文言文的精髓在什么地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学会文言文就能无障碍的阅读古籍了吗?文言文的精髓在什么地方?,第1张

学会文言文就能无障碍的阅读古籍了吗?这个问题因人而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都是文言文写作的。我们阅读这些宝贵的古籍,肯定是需要文言文功底的。但是光是学会了文言文,阅读古籍还是有困难的。因为古籍距离我们年代久远,又因为古人在引用,转述别人的观点的时候往往比较随意,并不是依据原文内容来引用的。这与我们现在的学术论文引用有天壤之别。我们在阅读时,不能仅仅认为学会了文言文就能阅读古籍。文言文的精髓在于他的一些特殊句式,重点实词的多种意思。掌握了特殊句式,积累了足够的词义才算是基本掌握了文言文。

要想学会文言文之后无障碍阅读古籍,还需要在基本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外,仍然需要借助前人的注释。比如《孟子》一书对《诗经》的引用。孟子在《孟子》中引用《诗经》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诗经》原来的意思。如果我们按照我们现代的阅读习惯,那就是每段话都很懂,但是不知道在表达什么?这需要历代专家学者的解读,比如对于《孟子》我们可以阅读东汉赵歧的《孟子》注,还有南宋朱熹的《孟子章句》,以及近代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而对于其他古籍也是如此。

一些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这类文化现象很繁琐,学无止境,我们需要大量的积累。所以即使懂了文言文,也不一定能看懂古籍。如何能看懂这些古籍呢?我们就需要翻阅前人的注解。在前人了解的基础上,多方考证,最终会得到满意的答案。(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是:

《典籍里的中国》同样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其聚焦在典籍中的经典名篇,第一期选择解读《尚书》用意深远,让这部虽然诘屈聱牙但位列“五经”之中,实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经典古籍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同时,节目综合运用了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辅以舞台分区的形式,实现古今读书人的跨时空相见。这种将书中文字可视化,典籍精华故事化,达到视觉、情感冲击直观化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妙不可言。

节目特色:

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独辟蹊径,聚焦《尚书》《论语》《道德经》《传习录》《天工开物》《红楼梦》《本草纲目》《孙子兵法》《史记》《诗经》《楚辞》等经典书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表现方法。

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其中,穿越古今的戏剧化呈现方式,成为节目一大亮点。节目牵引着观众的思绪和情感,让人们能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产生共情。

易若高明,读一书胜万典籍?世上哪有神书?

易若浅薄,数年苦读如东付!世上本多此事。

总觉得把书看的太高又太死,看的多做的少。

文化或者智慧,一定是从生活、土地、人际、事务中产生的,说穿就是脚下的地。非易如此,即儒道哪个不是生活的经验规律和总结,释概也非空想之述?三教不大懂,易更未读,但华夏(或任一文化)诸学,非从文字始,书也有字书、口书。儒非自孔始,孔亦自承复古;道非起耳说,黄老之说或可证;释约魏晋时儒道士人困于时世而求得外援。哪种都有利弊。故汉宣说汉家以王霸治,君主时代哪个盛世不是如此?治世之学,春秋末年,孔子历经诸变,明学有不足、识有不及,故要学易。可学易又能怎样?天下之大变,又哪个大圣能一文能透?故老子不愿为书,非仅不愿,亦无力可挽,无才无位者汲汲于餐衣,有位有权者汹汹于贪欲,五千字不过是聊以寄托;释祖后人建庙奉金身养闲人,一如道家立观传道,但其法已染透了荤腥。

孔子五十读易,但不代表其年轻时不读,但早读与晚读、早阅与晚修不一样。一如我们今天读古史,十六七年纪读过史记三国就觉得饱读,再到四五十岁再读,才知昔日之读只是徒听故事、从未入心。故大人读通鉴要十多遍,每遍或择记择事而思,所得不同。孔历事艰难、周游诸国,才能将事与书理相证,亦才读个明白,又或者半生大志难展,且运势坎险,读易以求途?如朱子之辈人物,年老方知年轻时所述尽是误人子弟;阳明算是早悟,但也是艰苦自知、险象环生。

孔子读易必非自五十才读,当时书少而各国俊才怎能不读,《左传》载易不少,知时人论易为风,孔子怎能不读或不闻?但十翼之说,早有质疑,非孔子一人成篇,或是集时人之言或是后世儒子集语成册。易之难读,孔子尚且需“假我数年”,何况今人呢?再易之所载,又必基于日常事理,又何来高深可言?易若高明,思其为捷径已为邪,易若不深,穷究其微妙已是迷远。曾国藩之辈读书之狠,最后也只守平易之训,世上本无难得之名理,但少有践行训导之人。

不读易不代表不知易道,易无非是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故至易而不易,至小而参大,或易之变化细微,人概难察故难避凶祸。古人说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人聪明不一,何况无声未形!读了易也不代表知天明命,天资聪慧之大人尚难吉顺一世,何况小人平庸之质,没有修身济世之志、更无强记趣通之才,即历阅古事今务大人成败之万千,所得也只是徒增一时谈资,何况以心志历之万千本就难事,何况本就无甚深蹲心恒志。

论语及古籍中关于孔子论易的内容少的可怜,是易过于简,或易过于深,或易藏于语、事、日?易深则常人勿读,易浅则读也白读,读易倒不如读论语或看看历史。

学会文言文就能无障碍的阅读古籍了吗?文言文的精髓在什么地方?

学会文言文就能无障碍的阅读古籍了吗?这个问题因人而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都是文言文写作的。我们阅读这些宝贵的古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