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是怎么发现的?
疟疾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瘴气。该病是由雌性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而引起,表现为寒热往来,反复发作,俗称“打摆子”。若治疗不及时,可出现贫血,以及脑、肝、肾、心、肠、胃等受损引起的各种症状。
在青蒿素之前,一直使用喹啉类药物来治疗疟疾。但是,喹啉类药物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应用之后,疟原虫对它产生了强烈的抗药性,药物的疗效急剧下降。人们都期待着新的抗疟药物的出现。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高发,难以控制。时值越南战争,美、越两军均深受其害。焦虑中的越南求助于中国。党中央、国务院下令,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一个代号为“523”的项目应运而生。作为该项目的一员,屠呦呦和她的团队随即开展研究。通过查阅本草文献,“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中医·疟疾疟疾(malaria)为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黄帝内经素问》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俗称打摆子。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疟疾的定义《中医药学名词》(2004):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引起的,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药学名词》(2010):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古人论述我国人民对疟疾的认识甚早。远在殷虚甲骨文中已有疟字的记载。而早在《黄帝内经素问》里,就有《疟论篇》《刺疟篇》等专篇。对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针灸治法等,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讨论。足见当时对疟疾已有深刻的研究。传染病在古代医籍中记载以疟疾为最详。《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指出疟疾的病因为疟气。谓“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多为“间日而作”,也有每日发作者。发作时的临床症状是:“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根据寒热偏盛的不同,而有寒疟、温疟、瘅疟之分别。在治疗时机的选择上。《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指出:“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有治疟的功效。《金匮要略·疟病
详见百科词条:疟疾 [ 最后修订于2018/9/3 22:43:32 共1418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借鉴古人治疗疟疾的方法,研发出抗疟原虫成分的“青蒿素”,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中草药的关注。
或许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讲,疟疾离的有些遥远,也仅仅在某些落后的地方才能感受到它的威力。其实,毫不客气的讲,疟疾对人类的危害是很大的。古代人们对于这种传染病束手无策,甚至认为这是神对人类的惩罚,古印度则将其称为“疾病之王”。
古人尝试了很多治疗疟疾的方法,但均以失败告终,罗马名医盖伦根据“四体液说”,采用放血和催吐的方法来治疗,但疟疾本身就会导致贫血,放血只会使人死得更快。中医学认为驱邪截疟是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证候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治法。在东汉成书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就提到常山有治疗疟疾的功效。
当人体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或暑湿之邪,复感疟邪时,使得阳气内蕴,不能外达四肢,则会出现寒多热少,头项腰脊痛,无汗等,称为牝疟,原文指出:“疟病,多寒,但寒不热者,此名牝疟,蜀漆散主之。”蜀漆散中包括蜀漆、龙骨、云母,蜀漆为常山的幼苗,为治疗疟疾的专药,但特别容易引起起恶心呕吐,损伤人体正气;云母甘平,入肺、脾、膀胱经,益肺平喘,祛痰化湿;龙骨为镇静安神之药,具有收敛之性,能防蜀漆伤正;配以熟浆水以和胃,助蜀漆吐痰。此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须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用,发作时不适合服药或者进食。
通过上面的阅读,相信大家对疟疾有了一定的了解吧,是不是觉得我们的祖先很伟大呢。
这些话是针对上楼那个人的,对于楼主一个没学过中医的,你把上面的答案选为最佳,我不怪你,因为你不懂。我来给你解释,第一,青蒿是一个菊科植物,在中国传统的命名当中,凡是用蒿来命名的绝大多数是菊科植物,比如今后的茵陈蒿、青蒿,有的把艾叶称为艾蒿,什么白蒿、马先蒿、齐头蒿都是,还有作为蔬菜的茼蒿菜,其实也是菊科植物。所谓的黄花蒿(现在把它作为正品)跟青蒿确实长得不一样,真正的青蒿叶片比黄花蒿要细,好像细的成了一根线。但是在过去的时候,两种蒿是等同在使用的。
第二,奎宁,最早是在十六世纪初,在南美洲发现了一种小灌木的树皮,对疟疾有明显的疗效,于是命名为金鸡纳,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面提到康熙去征讨葛尔丹的时候,疟疾发作了,于是一个洋人给的药,吃完只好了。后来在这个基础上,从金鸡纳中提取出了生物碱这一类的药,就是西药当中有名的奎宁,后来经过对奎宁结构不断的修饰,有很多类的奎宁,这样子对疟疾就有了个特效药。经过一二百年来,全球性的疟原虫都普遍的产生了耐药性,于是奎宁类的在治疗疟疾上就很不理想。于是我们国家从七十年代开始,就根据中药中的记载,古代中草药书上记载青蒿自古就是一个安全而有效的截疟药物,抓住了这点就开始研究,就研究出了青蒿素,这个是被世界卫生组织承认的一个相当于西药的新药。在研究青蒿素的时候,我们国家也走过弯路,因为一开始提取青蒿中的成分的时候总是通过加热什么的方法,但这样提出来的成分治疗疟疾无效,于是有人突然想到,青蒿在古代治疗疟疾的时候,比如葛洪的《肘后方》里就说到“青蒿一握,捣药,取汁服。”于是就从新鲜的青蒿里提取出了青蒿素。
第三,中医中的五脏与生理解剖上的具体的五脏不是一个概念。中医中的五脏功能包含了生理解剖上实体的五脏功能,同时还有其他的功能。比如:中医中提到:“心主血脉,主神智。”按照现在血管生理学,心脏只跟血液相关,与神智相关的应该是脑。但我们应该都听过一个成语,心神不定或是心神不安,中医说“心为君主之官。”所以中医中的“心”的功能包含了西医中“心”的功能。其他的脏器也一样。下面说脾脏切除后不仅没有事还获得了健康,先不说中医,我问你西医中的脾有什么功能?切了脾以后能好好的活着?你见过没了心,没了肝,没了肺,没了肾还能活在这个世上的吗?
第三,诚然你听过中药安全无副作用这句话,但是我告诉你这句话是错误的,这句话也从来不是学中医的人说的,这是那些外行对中医的误解,学中医的人从来不会认为中药是完全安全无副作用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书上,老师都跟我们讲的清清楚楚,所以也从来不会说这样的话。我们都说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的时候就不吃药。
第四,诚然电视广告上会有一些不实的广告说中药治疗糖尿病,高血压,治根什么的。电视购物频道还天天吹嘘自己的被子,不锈钢锅很好呢,但是这些跟我们这些学中医的人有什么关系?这是那些广告商为了赚钱胡乱吹嘘的广告。你如果听信了她们的广告,你去买了这个药吃,结果没有好,你就来怪我们中医界?那你如果听信了一个电视广告,说她们的蚕丝被子能治疗失眠多梦,结果买来后你发现根本没用,那你怎么不去怪那些卖被子的?因为你理亏,等你回过神来,你就会发现能治疗失眠多梦的蚕丝被子有多么可笑,你也就不会再纠缠下去了。这是同一个道理,你不会怪那些其他的虚假广告,一旦有什么中医界的广告没效了,你立马就能翻脸找出一堆中医不好的理由。什么道理?!
第五,瘟疫是从清朝才开始有的吗?清朝以前就没有瘟疫了?照上面那个NC说的,瘟疫是外国人治好的,那清朝以前的瘟疫是谁治好的?难道清朝以前得过瘟疫的人都死绝了?古往今来那么多治疗过瘟疫的名家,他们把他们治疗的心得都写成了书,流传了下来,你如果没看过这些书,就不要开口乱说话,会被人耻笑的。
第六,中医院有化验,那是因为现在的生存环境问题,纯粹的中医疗法在如今这个利益至上的社会很难存活,但也不是没有,像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国医堂,纯粹的中医疗法,针、灸、中药、推拿四法并用,样样都很出色。
第七,对于《黄帝内经》这本书,像你这种人连他的书名都不配提,没学进去过中医,没仔细读过、研究过这本书的人最好不要去评论这本书如何如何,因为你们既没有资格,也不配。
第八,中医这个东西,有些人学了一辈子,仍然觉得博大精深,学海无涯。你一黄口小儿,连中医的门都没摸到,也好意思来评论中医?也好意思说中医的不好?贻笑大家!!!等你至少认认真真学了10年的中医,等到像刘渡舟刘老、任应秋任老那样的水平再出来评论一番,才有说服力!
1、青蒿素是继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后最有效的抗疟特效药,尤其是对于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疟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做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2、根据其团队前期临床观察,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
1抗疟疾:青蒿素是继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后最热门的抗疟特效药,尤其是对于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疟疾,青蒿素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其抗疟疾作用机理主要在于在治疗疟疾的过程通过青蒿素活化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与疟原蛋白结合,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系结构,使其泡膜、核膜以及质膜均遭到破坏,线粒体肿胀,内外膜脱落,从而对疟原虫的细胞结构及其功能造成破坏,且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也受到一定的影响。青蒿素还能使疟原虫对异亮氨酸的摄入量明显减少,从而抑制虫体蛋白质的合成。青蒿素的抗疟疾作用与不同的氧气压力有关,氧气压力越高,青蒿素对于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的半数有效浓度会降低。活性氧不仅可以直接对疟原虫起到破坏的作用,而且会损坏红细胞,从而导致疟原虫死亡。黄花蒿除了对疟原虫有很好的杀灭作用外,对其他寄生虫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经科研人员初步研究发现,青蒿素具有抗血吸虫的作用,研究证实,在整个服用青蒿素药物阶段对幼虫期的血吸虫都能产生杀灭作用。临床证实,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治疗疟疾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特别明显的不良反应。
2抗肿瘤:青蒿素的抗肿瘤作用逐渐被人们发现。青蒿素能够致使乳腺癌细胞、肝癌细胞、宫颈癌细胞等多种癌细胞的凋亡,对癌细胞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主要是依靠诱导细胞的凋亡而实现的。研究发现,青蒿素是通过诱导细胞的凋亡而杀灭肿瘤细胞的。双氢青蒿素可以通过增加活性氧,从而抑制激活缺氧诱导的相关因子,发挥出选择性细胞毒作用。青蒿球酯对人的大肠癌细胞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青蒿琥酯对人的大肠癌细胞的增值抑制作用和凋亡促进作用存在剂量依赖性。线粒体是细胞凋亡的放大器和感受器,调节控制着细胞的代谢活动,线粒体的膜电位诱导细胞的凋亡。青蒿素作用于白血病细胞的细胞膜,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得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升高,这样不仅使得钙蛋白酶得以激活,使其膨胀死亡,而且促进了凋亡物质的释放,细胞凋亡加快。
3免疫调节:研究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使用剂量在不会引起细胞毒性的情况下,能够较好的抑制T淋巴细胞丝裂原,从而诱导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这一发现对于治疗T淋巴细胞所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青蒿玻醋具有增强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能够使小鼠血清的总补体活性提高。双氢青蒿素对于B淋巴细胞的增殖,能起到直接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少B淋巴细胞对自身抗体的分泌,减轻体液免疫反应,对体液免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减少了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4抗真菌:青蒿素的抗真菌作用也使得青蒿素表现出了一定的抗菌活性。研究证实青蒿素的渣粉剂和水煎剂对炭疽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白喉杆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结核杆菌、绿脓杆菌、金**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也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5抑制狼疮肾炎的复发:青蒿素在临床上还具有与冬虫夏草合用,可以抑制狼疮肾炎的复发,以达到保护肾脏的功效。其抗纤维化作用,能够显著降低肺组织的纤维化程度,对于瘢痕的预防和治疗有较好的实用前景。
6抗卡氏肺孢子虫肺炎:青蒿素还可以破坏卡氏肺孢子虫膜系结构,引起孢子虫滋养体胞浆及包囊内出现空泡,线粒体肿胀,核膜破裂,内质网肿胀,囊内小体溶解破坏等超微结构的改变,从而抗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7胚胎毒性:青蒿素类药对胚胎有较高的选择性毒性,较低剂量即可使胚胎死亡而导致流产,有可能被开发为人工流产药物。
8抗糖尿病:2016年12月1日,在线发表于美国Cell(《细胞》)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这一药物或许还可以拯救糖尿病患者。来自奥地利科学院CeMM分子医学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发现,青蒿素能够让产生胰高血糖素的细胞“变身”产生胰岛素的细胞。青蒿素结合了一个称为gephyrin的蛋白。Gephyrin能够激活细胞信号的主要开关——GABA受体。随后,无数的生物化学反应发生变化,导致了胰岛素的产生。另一项研究表明,在小鼠模型中,注射GABA也能导致细胞转化为细胞,表明两种物质靶向了相同的机制。但青蒿素的长期作用需要进一步测试。
有很大关系。因为青蒿素就是从黄花蒿里提取出来的,在中药方子里原本记载的青蒿就是黄花蒿,屠呦呦团队也正是在翻阅中医药古籍时偶然发现一段疟疾治疗的记载,之后便筛选出上百种中药、数百次失败及亲身人体试验后,青蒿素才终于问世。
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屠呦呦团队从2000余种中医方剂中筛选出640种抗疟药,历经380多次失败,最终只找到一株青蒿素,并成功地用青蒿取代了古籍中的青蒿,用于治疗疟疾2000多年的中药有64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传统中药,可以看出中医中药才是研究之源。
再从屠呦呦的发展经历也不难看出青蒿素和中药的关系。毕业后,屠呦呦被分配到中医研究所的中医研究所工作,他被任命为中医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小组组长,并带领四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虽然,西医研究的领导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最终还是中医研究组的屠老获得了诺贝尔奖。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医药被否定的次数太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逐渐发现它的松散性和太多经验性操作,这些操作没有西医严格。但现在仍有许多中医药处方在使用,中药的许多有效成分也已被系统检测和鉴定,并能有效提取,有效成分已被准确命名,但仍然无法改变它们曾经曾是传统中药的事实。
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青蒿素是从青蒿中提取的,不能完全视为中药,它只能被视为“在中国研究和命名的药物”,但它是弘扬和证明中医有用性的论点。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是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相结合的宝贵发明。
就从最基础的来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灵感就是来自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屠呦呦的胜利再次证明了神奇的中医有太多的宝库值得挖掘。
屠呦呦是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更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一生都致力于药学方面的研究,在1951年的时候考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专业。毕业后屠呦呦也将自己投身于药学研究的事业当中,更是在2011年的时候发表了青蒿素 拯救了数以万计人们的生命。青蒿素的发明可以说是非常伟大的研究,也为医药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屠呦呦在参加青蒿素研究治疗项目时就已经投入了全部的心血,没日没夜的住在研究所中进行实验。更是在青蒿素初步研究出来时,与其他两位研究人员共同以身试药。其实很多人可能还不了解青蒿素具体是治疗什么病症的,在60年代以前疟疾是非常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为了研究可以抵抗疟疾的药物,相关部门组织了“523”办公研究任务组。
屠呦呦也因为在药学方面有不错的成绩,被任命为此次抵抗疟疾研究组的组长。屠呦呦院士也在采访中表示,最开始的时候大家毫无头绪。只能不断的通过翻阅中医古籍,以及其他药理方面的书进行灵感寻找。终于在一本中医药古籍中发现了疟疾治疗方面的记载,屠呦呦立马认定了研究方向并组织实验小组进行多次尝试。
再检测药物安全性时,屠呦呦以自己是研究组长为理由向上级请求以身试药。毕竟疟疾 这个感染性疾病一刻也不能耽误,一旦错过了感染的季节很可能会再次造成人员大量的死亡。屠呦呦与另外两名研究人员在专业人士的监管下,使用了研发时期的青蒿素进行试验。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此次研究是成功的。屠呦呦院士也表示“祖国需要我,我便会义无反顾”。可以说是国家给她的勇气,也更是人民给屠呦呦的勇气。屠呦呦也曾在采访中表示病人一刻也等不了,需要研发出这种药物去救他们。
导读: 医学发现,青蒿效果非常高,青蒿素是中的“法宝”,下面我给大家详细介绍关于青蒿的功效与作用,解析青蒿素与中药的关系。
宝库中的治青蒿
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件事与有点关联,将引起界的极大地亢奋, 究竟与药有多大关联呢首先要知道,屠呦呦是19年北京医学院毕业,在中医科学院任研究员。她用现代科学的方法,从一种被称为中药的植物----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倍半萜内酯,是西药,已经完全不是中药了。其与中医药存在的一丝关系于下: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项下,共有三十余方(丛 略),其中的一个 “青蒿一撮,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 明。李时珍《》,青蒿项下,“主治:疥瘙恶疮,杀虱,治留热在骨节间,明目,鬼气尸疰伏留,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汁服。亦 为末,小便入酒和服。补中益气,轻身补劳,驻颜色,长毛发,令黑不老,兼去蒜发,杀风毒。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贴之。治疟疾寒热(时珍)。生捣傅金疮,止血止痛,良。烧灰隔纸淋汁,和石膏煎,治恶疮 息肉魇瘢。”共二十余种症
又在颂曰说:“青蒿治骨蒸热劳为最,古方单用之。” 又时珍曰:“青蒿得春木少阳之气最早,故所主之证,皆少阳,厥阴血分之也,按《月令通纂》言伏内庚日,采青蒿悬于门厅内,可避邪气。阴干为末,冬至、元旦各服二钱亦良。观此,则青蒿之治鬼疰伏尸,盖亦有所服也。”
自从奎宁传入中国,大约有近百年没人用中药治过疟疾;在研究开始时,并 没有那位名中医提示出有效的中药。
《肘后备急方》所说寒热诸疟和《》所说,疟疾寒热,都是泛指发热的病,并不是指疟疾(malaria)。青蒿又是包括青蒿、黄花蒿、牡蒿、 蒿、小花蒿。
从《肘后备急方》“诸疟”字面上,也可以看出不是指一个病,所以在项 下有三十多个方子。病,虽不能确定,好在提供了一个单方。中医讲究个体化治疗,要辨症论治,处方是论 君、臣、佐、使,出现单方的很少,这里提供单方,是给研究者开了一条捷径。而《本草纲目》中,青蒿可以治二十几种病,只说了“治疟疾寒热”五个字,实在很少参考价值。如果直接说“青蒿治疟疾”,那完 全是牛头不对马嘴。
屠呦呦是北京医学院毕业,有人说经过中西医结合,我想并没有这个阶段,应是毕业分配或调往当时的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院与中医学院分的也不是很清,她应是研究或前期教学人员,或两者兼作。不是临床医生,是无法进行中医培训的。她用现代科学方法,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这个青蒿素是西药,为西医的 治疟药中增添了一员。
这样说,是否是西医抢夺了中医药的果实呢否,中医完全可以用这个药, 但你必需是辨症的疟,不可以到化验室查疟原虫。
中药是不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宝库,从中医的观点看,本来就是个宝库,不存在开不开发的问题。在科学的观点看,诊断的病和所用的药,没有相对的,两者互相滑动,随意(辨症)配对,这所谓的药,只能是它的本体,矿物和植物。 如果现在需要一种治伤寒(Typhoid fever)的药,在《伤寒论》所载数百成千 药物中,就可能找不出一种治伤寒(typhoid fever)的药。
在《本草纲目》中医典籍中,所载数千种药中,用科学手段,再发现几种有效的药,并不容易。如能在近期再发现几种,加以青蒿素、麻黄素,并且 仍归作为中药,这也无法改变中医的面貌。
青蒿素与中医中药的关系
近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由于拉斯克奖被许多人认为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大奖,屠呦呦的获奖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国内有的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是把青蒿素称为中药,并说它让人们重新燃起中药创新的希望。其实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有很多化学药最初都是以植物为原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达菲,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中药。
所谓中药,应该是指中医传统上使用的、用来治疗相同的药物。中药虽然传统上也用青蒿治疟疾,但是中医所用的那种青蒿(又名香蒿)并不含青蒿素,已被证明对治疗疟疾无效。青蒿素是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又名臭蒿)提取的。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用的话也只是用来“治小儿风寒惊热”,从不用它治疟疾。青蒿素一开始也称为黄花素或黄花蒿素,后来为了表明其与中药的关系,才统一叫做青蒿素,再后来干脆在药典里把黄花蒿改叫青蒿,定为青蒿的正品,误导人以为青蒿素真的是从青蒿提取的。
中医由于没有植物形态学和分类学知识,不同种、不同属甚至不同科的植物在某方面长得相似,就常常被当作同一种药物使用。也许黄花蒿有时也被用来代替青蒿使用,即便如此,里面的青蒿素也起不了作用,因为中医是把药物煎成汤药来治疟疾的(最著名的是以青蒿、知母、桑叶、鳖甲、丹皮、花粉煎成的青蒿鳖甲汤),而一旦加热到60摄氏度,青蒿素的结构就被破坏,失去了活性,杀不死虐原虫了。
青蒿素的发现是许多人分工合作、相互竞争的结果,究竟谁的功劳大,至今争论不休。不过,大家都公认屠呦呦起到的关键作用就是发现青蒿素受热就失去活性,想到了要用乙醚提取。屠呦呦称,她是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说法,才恍然大悟不能加热青蒿。由于这个故事,人们会说青蒿素的发现至少受到了中医的启发,葛洪也因此成了“东晋名医”。其实葛洪是个炼丹的术士,《肘后备急方》则是收集民间的偏方,并没有用到阴阳五行、辨证配伍,与中医中药没有关系。
事实上,葛洪记载的这个偏方是否真的能治疟疾,也是很可疑的。青蒿素几乎不溶于水(所以屠呦呦才用乙醚提取),用两杯水(东晋的“升”很小,当时一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也即一杯)浸泡一把青蒿,即使用的是黄花蒿,也不太可能泡出能达到药理浓度的青蒿素。如果葛洪只记载了青蒿能治疟疾,我们也许能认为有其合理性。但是葛洪共在书中搜集了43个治疗疟疾的偏方,其中有草药,也有巫术。青蒿一条是其中很不起眼的,只出现了一次(而草药“常山”出现了13次),也没有说其疗效有多灵。反而是那些荒诞不经的巫术,葛洪盛赞其“立愈”、“无不瘥”。例如:“禳一切疟。是日抱雄鸡,一时令作大声,无不瘥。”“破一大豆(去皮),书一片作‘日’字,一片作‘月’字,左手持‘日’,右手持‘月’,吞之立愈。向日服之,勿令人知也。”
即使葛洪记载的青蒿偏方真的对治疗疟疾有效,它并没有被葛洪特别关照,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间,也差不多被淹没了。虽然在某些中医典籍中也会抄录它,但是并不看重它,只是作为文献备考。中医和民间仍然不停地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方法,屠呦呦课题组搜集了808个可能抗疟的中药,而同时的云南小组搜集的中草药单方、验方竟多达4余个。这么多的偏方正说明没有哪个有突出的效果,否则就都用它了。而当时的实验也证明它们无一有效。
的确,虽然偏方如此之多,在历史上中国古人从来就没能抗击疟疾,每次疟疾流行都死人无数。直到1950年,全中国还有疟人0万,每年病死数十万人。马未都以青蒿素的发现来说明“西医西药没进入中国时,中国人也活得好好的”,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事实是,没有一种中药能够有效地治疗疟疾,这个史实很能证明这一点: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都束手无策,最后是靠吃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治好的。从金鸡纳提取的西药奎宁进入中国后,成了最受热捧的、最著名的药物之一。在京剧《沙家滨》里,新四军赖以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而不是青蒿或别的中草药。
青蒿素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用人海战术研发出来的。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后才很偶然地发现了青蒿素。中医和中医典籍提供的众多药方没有派上用场,和拿着一本《中国植物志》一个一个往下筛选的效率差不多。有人从青蒿素的发现认识到“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中药中当然完全可能含有某些还未被挖掘出来的化学药,但是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恰恰说明想从中医典籍无数以讹传讹的记载中找到真正有用的药物极为困难,效率非常低下,而且要靠运气。青蒿素发现之后的40年间,虽然有无数的科研人员试图从草药中再创奇迹,却再也没能找到第二种能被国际公认的新药,也就并不奇怪了。
青蒿素是好药但不能宣传过头
青蒿素是好药,这个没有疑问。现在又恰逢屠呦呦得奖,有些媒体在宣传报道时几乎将青蒿素拔高到了天下无双的地步,我想这个就有点过头了。
前天恰好看到广西一个名叫肖常青的博客,他曾经是一位支援非洲的中国医生,在非洲的尼日尔工作了两年。尼日尔是疟疾重灾区,肖医生身临抗疟第一线,发现当地医生在治疗疟疾时的首选药物是法国生产的强力奎宁,并不是某些媒体吹嘘的中国生产的青蒿素,因为青蒿素的疗效不如强力奎宁。甚至,中国援非人员回国时都要带上奎宁,以防染上了迟发型疟疾。
肖常青医生的原文如下:
每个国家的疾病谱与其经济、文化和科技、教育等的发达程度有密切关系,贫穷落后国家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作为地球村里最出名的贫困户之一,尼日尔的传染病可以说是肆虐横行,比比皆是。主要的常见病有疟疾、伤寒、痢疾、乙肝和肝硬化、肺结核、艾滋病等等,其中以疟疾为之最。当地的极差,蚊子猖獗,疟疾盛行,大部分人每年都会得1~2次疟疾,有些甚至得更多次,因恶性疟疾死去的人屡见不鲜。医院的门诊和病房每天都有大量的发烧患者,其中大部分都是疟疾引起的。
医务人员已经形成传统的经验,见到发烧者,除非有明显的其他原因可解释,否则都首先考虑为疟疾,给予抗疟治疗再说。法国人生产的一种抗疟药名为“强力奎宁”,对疟疾治疗效果非常确切,一般静脉用药一天就会退烧,连用三天血液中的疟原虫就会转阴。用药三天后体温仍未下降者,即基本可以排除疟疾的诊断,医生们这时才开始寻找其他的发烧原因。这种药疗效好,对任何类型的疟疾都管用,每年都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在当地深受欢迎,但我们国家没有生产,青缟素的疗效还不能与之相比。所以,在非洲工作过的中国同胞们,回国时都愿意带上一盒“强力奎宁”,唯恐自己在非洲时染上迟发型疟疾,回国后发作找不到更好的救命药。
总结: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想大家都了解了青蒿的治病疗效是很多的,只是要记住青蒿素是好药,但不能宣传过头!
中医药
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是怎么发现的?
本文2023-10-09 13:17:5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3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