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语文《古诗三首》质疑、解疑
三下语文《古诗三首》质疑、解疑
1、 关于曾几的读音
讨论过程:
初:曾几的几,读三声。
几jǐ(几次),繁体字几(jǐ)。
几,三声jǐ,繁体字——几(jǐ),几次。(曾几,名字此意。)
几,一声jī,茶几的意思,古今一样。(不会有人取名为:茶几、小桌子。)
畿(jī),一声,(此字没有繁简之分,京畿:首都周围的地区。
网上误把畿,认为是几的繁体字。
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解决?
1语文教师基本功:了解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对应关系。
2查找资料路径
尽可能从书上找,选大出版社的书。
如,查古籍可选: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工具书:《辞海》(每十年修订一次)
(朱老师小学在家读《辞海》,打下重要的学科基础。如果家里没有课外书,就读字典、词典。)
《汉语大词典》
《新华字典》(宁愿相信《新华字典》,而不相信《现代汉语大词典》。)
尾:曾几的字是“吉甫”,而“几”在周易中的解释,与“吉”有关。周易中说,如果打卦发现一些细微的迹象,是吉兆。而当几解释成迹象时,要读第一声。在这种情况下,曾几的几,要读第一声。
二、芦芽
《惠崇春江晚景》一诗是题画诗,画上的是江边的景色,之所以想到河豚,是因为看到:蒌蒿满地芦芽短,(芦芽,芦苇的嫩芽,也叫芦笋或芦苇笋。)想起江河中画家没画出来的河豚。之所以想起河豚,而不是别的鱼,因为苏东坡是美食家,另一方面是因为芦芽和蒌蒿有清热解毒功效,和河豚同煮,可以去毒。
芦芽,准确的说是,芦苇的嫩芽,或叫芦苇笋。
芦苇,《本草纲目》说可入药,茎、根、叶都可入药。
水边生长的芦笋和陆地上生长的芦笋(石刁柏)不一样。
3、 沙暖睡鸳鸯的鸯的读音
鸯,读一声。朱煜老师认为,古诗中是没有轻声的。
五言绝句中,第二句和第四句最后一个字是韵脚,如果不读出韵脚,就读不出诗的韵味。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在这部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疟疾,延胡索能够止痛。他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象锡做盛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会使饮酒的人慢性中毒。他在写作中遇到难题时还跑到实地进行观察。如看到旧本草中所说,穿山甲吞食蚂蚁是通过鳞甲来诱捕。他觉得奇怪,认为百闻不如一见,他搞到一只活穿山甲,仔细观察了它的生活规律后,发现它是用舌头吃蚂蚁。他又解剖了穿山甲的胃囊,发现里面竞有蚂蚁一升之多,于是写下了这段记载。
李时珍就这样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写下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由于他在书中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当时皇帝大臣都信道士们的水银炼丹,所以这部著作大书商们都不敢出版,直到他死后于公元1596年才与读者见面。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到处传播它,并进行翻刻,成为医生们的必备书籍。从17世纪起《本草纲目》陆续被译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国文字。1953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共收集531种现代药物和制剂;其中采取《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和制剂就有100种以上。
李时珍的伟大学术成就还受到世界人民的 为世界上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本草纲目》
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
中医药物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
天下第一药典
展示5000年中华文明独特风采
影响中国的经典著作
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医药书
《本草纲目》为明代著名本草学家、医学家、博物学家李时珍所撰,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此书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明代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多方考证,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药物学巨著。
《本草纲目》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是取之不尽的中华医药学知识宝库,素享"医学之渊海"、"格物之通典"之美誉。其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如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以及历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所以可以说是一部有着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自问世以来,一直以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雄姿独占中国古代药学之鳌头,成为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巨著,曾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成为历代医者和读书人孜孜以求的必修书。
中国博物学家中的"无冕之王"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这部伟大著作,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国文化史、化学史和其他各门科学史的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中国科学技术史》
明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部药书,它为我国中药学和植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李时珍根据古籍的记载和自己的亲身实践,对各种药物的名称、产地、气味、形态、栽培、采集、炮制等做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严密的考证,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他在书中介绍和考证了许多来自南亚的药物,并广征佛书,给其中许多药物注出了梵文译名,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著名医药学家 薛克翘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药物发展史上有巨大贡献,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是现今研究中药的必读书籍,在国际上有七种文字译本流传。
--《药理学总论》
《本草纲目》中的水
读《本草纲目》就是读李时珍,因为这和读其他书籍不同,你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些文字,打开书页就能感受到一股善意,这个名为李时珍的长者一直活在这本书中,他用我们听得懂的语言和我们说话,我经常被他的语言所折服,常常情不自禁地朗诵起来。多么有味啊,不仅仅是药味,同时充满着文学的意味和做人的品味。
李时珍说药,有时娓娓道来,有时平平直说,有时富于诗意,有时又如戏剧。使你觉得他不是在说药,而是在说变化多端的世事,在说丰富多彩的人生,在说一物降一物的妙理。生病的人读着这样的文字,渐渐减轻了自己的病痛;没病的人看到他的文字,就像欣赏到一篇篇美文,至少我是这样。真不应该仅仅将《本草纲目》看成一本药书,他教人养身,也教人如何看待大自然,同时教人养德养心。
人生在世,怎能不读这样的美文?如果有人没有读过李时珍,请看我特地为您从《本草纲目》中做的摘录,仅仅是水的一部分,就足以见到他的智慧之美了。
李时珍说--
"露水。露是阴气积聚而成的水液,是润泽的夜气,在道旁万物上沾濡而成的,味甘,性平,无毒。秋露水禀承夜晚的肃杀之气,宜用来煎润肺的药,调和治疥、癣、虫癞的各种散剂。
"腊雪。凡是花都是五瓣,雪花却是六瓣,六是阴数。冬至后第三戌为腊。腊前的雪,很宜于菜麦生长,又可以冻死蝗虫卵。腊雪,瓶装密封后放在阴凉处,数十年不会坏。用腊雪水浸过的五谷和种子,则耐旱而不生虫;洒在桌几和床席上,则苍蝇、蚊子自己就飞走了;浸泡过的各种果实,不蛀虫,难道不也是除蝗虫的效验吗?春天的雪有虫,水也易败坏,所以不收取。
"夏冰。冰是太阴之精。水性很像土,能变柔为刚,这就是所说的物极必反。味甘,性大寒,无毒。宋徽宗吃冰太多,伤了脾胃,御医治疗没有效果,便召杨介去诊治,杨介用大理中丸。徽宗知道后说,服了多次了。杨介说,皇上的病,因吃冰太多而得,臣因此用冰来煎此药,是为治致病原因。徽宗服后,果然痊愈。"
瞧,是不是很有意思?在他的书里,满世界都是药,药草、药木、药石、药谷、药兽、药水等等,甚至于人的部分,诸如牙齿头发也可做药。在他的书里,药物各有属性,有毒,无毒。若得当,有毒也是好药,不当,则无毒也伤身体。由此可见,服用是否得当,与做人一样,也是有正道、邪道之分的,而正道、邪道全在于一个恰当,关键能不能去患。至于上面所说的水的变化,更使人看到大千世界不可穷测之理。
希望这短短的摘录能够激起您了解这位智者的兴趣。(姚育明)
1 文言文版的名著
儒林外史哪里是文言?一楼瞎说,呵呵~文言文版的名著,LZ要的是小说吧?以下小说:《搜神记》《世说新语》《太平广记》《唐宋传奇集》《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三国演义》也可算通俗文言以下史传:《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这两个虽然是史传,但是蛮有小说色彩,讲卧薪尝胆故事的。
以下文选:《昭明文选》《唐宋八大家文集》《古文观止》要购买的话,以上一般会有全文言文版和文白对照版,买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山西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的都不错。要文言文版还是要文白对照的,看你自己的喜好了。
一般在当当网或卓越网都会有卖,或者在当地书店买吧,都不是稀缺的书。
2 文言文经典著作有哪些《本草纲目》是由明朝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所编著,总十六部,五十二卷,收载药物1892种,书中附药物图1100余幅。
这部医学著作是李时珍用了大约二十七年编著而成,在编制过程中,李时珍带着弟子曾先后到了中国各地访医问药,采集药物和标本。这本书包括草部、木部、土部、火部、谷部、果部、鳞部、兽部、禽部、虫部、介部、菜部、人部、金石部。
除了涉及涉及医学外,还涉及到了药物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这部著作,介绍了众多植物的名称,性能、生长环境和地区等。
《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纵横家鬼谷子的著作。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春秋末战国初时人。
鬼谷子是纵横家的鼻祖,兵家著名代表,通天彻地,精通数家之才。鬼谷子如此厉害,他的弟子也各个非凡,兵家的有孙膑、庞涓。
纵横家有苏秦、张仪等,这些人在己身所处环境中都是叱诧一时的人。《山海经》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部奇书,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书。
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以故事的形式中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二百多则,主要是有关人物评论、言谈事则的故事。
《世说新语》以描写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为主题。此书对人物的描写、无论是外貌、学识、和心理,都有完美的表现。
通过言谈举止写出了每个人物的独特性格。《围炉夜话》儒家通俗读物,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品评著作。
这本书以作者围着炉子,展开的一段人生对话。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
这本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并因为其独到见解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围炉夜话》分为221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 “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
3 文言文经典著作有哪些《本草纲目》是由明朝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所编著,总十六部,五十二卷,收载药物1892种,书中附药物图1100余幅。这部医学著作是李时珍用了大约二十七年编著而成,在编制过程中,李时珍带着弟子曾先后到了中国各地访医问药,采集药物和标本。这本书包括草部、木部、土部、火部、谷部、果部、鳞部、兽部、禽部、虫部、介部、菜部、人部、金石部。除了涉及涉及医学外,还涉及到了药物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这部著作,介绍了众多植物的名称,性能、生长环境和地区等。
《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纵横家鬼谷子的著作。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春秋末战国初时人。鬼谷子是纵横家的鼻祖,兵家著名代表,通天彻地,精通数家之才。鬼谷子如此厉害,他的弟子也各个非凡,兵家的有孙膑、庞涓。纵横家有苏秦、张仪等,这些人在己身所处环境中都是叱诧一时的人。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部奇书,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以故事的形式中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二百多则,主要是有关人物评论、言谈事则的故事。《世说新语》以描写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为主题。此书对人物的描写、无论是外貌、学识、和心理,都有完美的表现。通过言谈举止写出了每个人物的独特性格。
《围炉夜话》儒家通俗读物,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品评著作。这本书以作者围着炉子,展开的一段人生对话。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这本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并因为其独到见解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围炉夜话》分为221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 “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
4 白话文言文作品有哪些白话文言文主要见于明清小说。
经典的有:四大名著+《儒林外史》+《聊斋志异》比较好的有:侠义的:《三侠五义》(有展昭、白玉堂)《七侠五义》破案的:《包公案》《施公案》战场英雄的:《说岳全传》《杨家将演义》《隋唐演义》(秦琼、程咬金等)市井人情的:“三言二拍”(五本书,短篇小说集)才子佳人的:《儿女英雄传》(侠义+言情,有侠女十三妹)神魔的:《封神演义》(姜子牙、哪吒)这些基本上都是长篇,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才有趣不是?可读性都比较强,文字比较浅显。你挑你感兴趣的,我最早读的是战场英雄类和侠义类的。
如果对古代普通人怎么过日子、人情如何感兴趣,可以看《三言》,我挺喜欢的。当然从思想和艺术成就来说,当然应该读四大名著。
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用词典雅,古文较多,难度比较大。你可以看看《水浒》和《西游记》。
《儒林外史》我拿出来过N遍,就是读不下去,那是成人读的。《聊斋志异》白话性不强,有难度。
1、背景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
2、简介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3、影响
《四库全书》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文献。所据底本中﹐有很多是珍贵善本﹐如宋元刻本或旧抄本﹔还有不少是已失传很久的书籍﹐在修书时重新发现的﹔也有的是从古书中辑录出来的佚书﹐如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书有385种。《四库全书》的编纂﹐无论在古籍整理方法上﹐还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等方面﹐都给后来的学术界以巨大的影响。但是﹐《四库全书》毕竟是乾隆皇帝以“稽古右文”为名﹐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产物﹐乾隆借纂修《四库全书》之机向全国征集图书﹐贯彻“寓禁于征”的政策﹐对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分别采取全毁﹑抽毁和删改的办法﹐销毁和篡改了大批文献。《四库全书》突出了儒家文献和反映清朝统治者“文治武功”的文献﹐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例如一些顺服于大清统治的汉人如汤斌等人的著作受到重视,而黄宗羲、吕留良、顾炎武等一些与汤斌同时代却有骨气的文人著作则受到打击和禁毁。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排斥了有民主色彩或敢于批评儒家思想的文献及戏曲和通俗小说如宋元杂剧﹑话本小说﹑明代传奇等。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经、史、子集书籍3450 种,79072 卷、36000 余册)
"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此说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
第二步是整理图书。《四库全书》的底本有四个来源:一是内府藏书,二是清廷官修书,三是从各地征集的图书,四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四库馆臣对以上各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应抄之书是认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库全书》。应刻之书是认为最好的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抄入《四库全书》,而且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流传。应存之书是认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库全书》,而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仅存其名,列入存目,这类著作共有6793种、93551卷,比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多出将近一倍。对于应抄、应刻的著作,要比较同书异本的差异,选择较好的本子作为底本。一种图书一旦定为四库底本,还要进行一系列加工,飞签、眉批就是加工的产物。飞签也叫夹签,是分校官改正错字、书写初审意见的纸条。这种纸条往往贴于卷内,送呈纂修官复审。纂修官认可者,可用朱笔径改原文,否则不作改动。然后送呈总纂官三审,总纂官经过分析之后,可以不同意纂修官的复审意见,而采用分校官的初审意见。三审之后,送呈御览。
第三步是抄写底本。抄写人员初由保举而来,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行贿、受贿等弊病,又改为考查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在需要增加抄写人员时,先出告示,应征者报名后,令当场写字数行,品其字迹端正与否,择优录取。考查法虽比保举法优越,但也有不便之处,因此最后又改为从乡试落第生徒中挑选,择其试卷字迹匀净者予以录用。这样,先后选拔了3826人担任抄写工作,保证了抄写《四库全书》的需要。为了保证进度,还规定了抄写定额: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每年抄写33万字,5年限抄180万字。五年期满,抄写200万字者,列为一等;抄写165万字者,列为二等。按照等级,分别授予州同、州判、县丞、主簿等四项官职。发现字体不工整者,记过一次,罚多写10000字。由于措施得力,赏罚分明,所以《四库全书》的抄写工作进展顺利,每天都有600人从事抄写工作,至少可抄60余万字。
第四步是校订。这是最后一道关键性工序。为了保证校订工作的顺利进行,四库全书馆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其中规定:所错之字如系原本讹误者,免其记过;如原本无讹,确系誊录致误者,每错一字记过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错误,签请改正者,每一处记功一次。各册之后,一律开列校订人员衔名,以明其责。一书经分校,复校两关之后,再经总裁抽阅,最后装潢进呈。分校、复校、总裁等各司其职,对于保证《四库全书》的质量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当然,《四库全书》的内容也有不足:第一,重视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第二,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第三,不收戏剧著作和章回小说。第四,图书正文或有删节或挖改。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也就是寓禁于征的过程,也就是大兴文字狱的过程。据统计,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禁毁图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在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中,也有不少删节或挖改。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编了《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这几种书可以看作编纂《四库全书》的副产品。《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收书473种、19931卷。开本大小和装帧形式与《四库全书》相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共抄两部:一部放在宫中御花园的摛藻堂,一部放在圆明园东墙外长春园内的味腴书屋。《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是《四库全书》收录书和存目书的总目录。该目录前有"凡例",经史子集四部之首冠以总序,大类之前又有小序,每书之下都有著者介绍、内容提要、版本源流等考证文字。由于这些考证文字出于纪昀、戴震、姚鼎、邵晋涵等著名学者之手,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简编本,它不列存目书,只列《四库全书》收录的图书,每种书的提要也写得比较简单。《四库全书考证》一百卷是四库馆臣对应抄,应刻各书校勘字句的记录汇编,该书对于校订古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用木活字印成的。它包括《四库全书》中138种"应刻"之书。该丛书在刻印4种之后,主持人金简通过比较,认为木活字花钱少,实用价值高,改为木活字印刷出版。金简把木活字印刷过程写成《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并收入《四库全书》,它是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已被译成德文、英文等流布世界。
《四库全书》编纂成功的原因何在?第一,安定的社会环境。修书期间,正当康乾盛世,天下无事,没有战争的干扰。四库馆臣坐在书案之前,一坐就是10年,没有后顾之忧。第二,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四库全书》从酝酿到修成,乾隆弘历始终参预其事,并由他精心策划。从征书、选择底本,到抄书、校书,乾隆弘历都一一过问,亲自安排。第三,雄厚的资金来源。《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所需经费难以数计,清廷一概包揽下来。第四,严密的组织系统。四库全书馆的最高职务是总裁和副总裁,多由郡王,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兼任,负责总理馆内一切事务,下设纂修处,缮书处和监造处。纂修处负责校理勘定全部书籍,并兼任缮书处缮写书籍的分校工作;缮书处负责全书的缮写及校勘事宜;监造处负责武英殿刊刻、印刷、装订、整理书籍事宜。四库馆臣总计360人,因故革职、身死除名、调用它任者,不在此数。第五,破格录用人材。四库全书馆堪称人才之宝库,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是破格录用的,如邵晋涵、余集、周永年、戴震、杨昌霖等人,入馆前不仅不是翰林,而且戴震、杨昌霖等连进士都不是,仅是举人。人才云集,为编纂《四库全书》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从《四库全书》修成至今已有200余年。《四库全书》的流传情况如何呢?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
如何评价《四库全书》?虽然《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有删削、挖改内容等过错,但就整体而言,应当是功大于过。首先,它保存了大量古籍,是古代文化的一次总结。《四库全书》的编纂,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对于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200多年来,递经战乱,如果没有集众书于一身的《四库全书》,古籍将会大量散失,从而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其次,在古籍整理的方法上,尤其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汇刻丛书等方面给后人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在辑佚方面,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书并收入《四库全书》者共有385种,不仅使不少亡佚已久的古籍珍本重见天日,而且为后代的辑佚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在校勘方面,四库馆臣网罗众本、慎选底本等做法,为后代的校勘工作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在目录学方面,《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价值是古代任何官私书目无与伦比的,其编纂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汇刻丛书方面,清人以《四库全书》为榜样,掀起了编刻丛书的热潮。近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和《续修四库全书》的出版,正是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四库全书》的优良传统而结出的丰硕之果。总而言之,《四库全书》是18世纪70到80年代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项特大型文化工程,在人类文化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笔记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特殊体载,它出自随笔记录,不拘形式,内容或出自作者耳闻目睹,或出自秘府珍籍,涉猎政治、历史、文化、科学、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正如阮元《猬外集》卷三所言:“书中鬼怪荒诞之谈居其大半,然而遗文轶事,可资考镜者,亦往往杂出其间。”宋以降的本草典籍多有从其中征引有关资料者。此类资料或可拾阙失,或可补未详,或能纠纰谬。以其本身的人文属性,又促进了药物知识的普及,从而对本草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以下试举例证之。
1勘误纠谬例
作为笔记类著作的代表之一,沈括《梦溪笔谈》在我国科学史上居有重要位置,其中对药物的记述亦颇多真知灼见,纠正前人的某些谬见,是其贡献之一。如源自段成式《酉阳杂俎》的“一木五香”说曾一度盛行,即“根旃檀,节沉香,花鸡舌,叶藿,胶薰陆”。沈氏认为,“此尤谬”,据其考证,鸡舌香即母丁香,藿香为草叶,薰陆香即乳头香,旃檀与沉香则是不同的两种树,并言:“五物迥殊,元非同类”〔1〕。又如针对时人对赤箭与天麻的歧解,沈氏明判道:“赤箭即今之天麻也。后人既误出天麻一条,遂指赤箭别为一物。既无此物,不得已又取天麻苗为之,……谓其茎如箭,即言赤箭疑当用茎,此尤不然,……”〔2〕沈括之说正本清源,力辟谬误,从而为后人正确用药提供了依据。
2增补药种例
段成式生活在中外交往空前活跃的唐代后期,得以见识众多的外来药,其《酉阳杂俎》记载的190多种药材中,此类药物处于重要位置。如荜拨、安息香、积雪草、阿勃参、酒杯藤等药,未见于包括《唐本草》在内的其前诸本草中,直到其后,自《海药本草》始方,陆续被后世本草收录,且多数即引自段著。如宋代,自《开宝本草》至《证类本草》引用二十余味,《本草纲目》引用十余味,至如酒杯藤、阿勃参等药,则直至《本草纲目拾遗》,方正式纳入本草。具体如“齐暾”,唐及其前本草未载,至李时珍《本草纲目》,方在“橄榄”条中,在正名“摩厨子”后以“齐暾”之名列出,并言明系引自《酉阳杂俎》〔3〕。此书记载的大量产自地中海沿岸的药物,内容翔实,描述具细,极大地充实了本草中外来药的品种。美国东方学者劳费尔(BLahfer)即称:“段成式在大约公元860年所写的《酉阳杂俎》里,提供了许多关于波斯和拂林植物的很有用的资料……”〔4〕。拂林即古代西亚东罗马帝国。
3审详辨实例
由于笔记中记载的药物,出自作者亲眼目睹者居多,因而有关其形态、产地等的描述大多颇为详尽科学,以致成为后世研究本草所凭藉的主要依据,《酉阳杂俎》当为其翘楚。如其中对荜拨形态的描述:“苗长三、四尺,茎细如著,叶似蕺叶,子似桑椹,八月采。”〔5〕显然符合胡椒科植物荜拨(Piperlongum
L)的特征。本草著作中首载该药的《开宝本草》即引述了上述文字〔6〕。又如胡椒,虽首载于《唐本草》,但该书对其产地、形态的记述极为简略:“产西戎,形如鼠李子”〔7〕。《酉阳杂俎》云其:“生摩伽陀国,…其苗蔓生,茎极柔弱,叶长寸半,有细条与叶齐,条上结子,两两相对,……”〔8〕可见确系胡椒科植物胡椒(PipernigrumL)。文中所称摩伽陀国,据《大唐西域记》,为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9〕,印度属热带及亚热带气候,恰适宜胡椒生长。
4临证施用例
本草论药,基本是纯粹的理论阐释,至于具体药物在临床的实际应用状况,则多未见述,使读诸者无法获得感性认识。而不少笔记中恰有类似记述,正可补此缺憾。白芨一药,李时珍认为“能入肺止血,生肌敛疮”,现代常用于肺结核咯血、矽肺等。洪迈《夷坚志》记载的一则故事,可为此提供有力佐证:台州—狱吏善待—死囚,囚因感恩授其一方——白芨末以米饮冲服,治肺伤如神。后该囚犯被凌迟处死,剖胸后见肺有数十空窍,悉为白芨填补。又如生姜善解半夏毒为医界常识,《夷坚志》中亦有其实例:杨立之病喉痈,众医束手,后招杨吉老诊治。后者嘱其嚼食生姜,食满一斤后病竟得愈。问之,对曰:“君官南方,必多食鹧鸪。此禽好食半夏,久而毒发,故以姜制之。”〔11〕也许此中所述不见得确是史实,但其以故事的形式印证药用,显得形象生动,令读者铭记难忘。
5厘正歧说例
本草学博大精深,旁涉至泛,许多问题惟其广征博引,方可得其正论。倘若研究者宥于畛域,则不免时有纰误。如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年代,当今众说不一,如薛愚等学者认为是公元1765年〔12〕,其依据是该书“小序”:“乾隆乙酉(即1765年)八月钱塘赵学敏恕轩题于双砚草堂”〔13〕。但披览该书,则发现其中某些内容则使人对此产生疑问,如:其卷七之“雪荷花”(即雪莲)条,大段引用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文字〔14〕;卷六之“响豆”条,直言“纪晓岚先生《姑妄听之》云:……”〔15〕。按:赵氏所引“雪莲”条文字,系出《阅微草堂笔记》中“滦阳消夏录(三)”篇〔16〕。该篇中纪氏云曾于丁亥年(1767年)去京师,此当是在通常认为的赵书成编两年后了。而在“姑妄听之”篇首纪昀题记是成编于“乾隆癸丑”(1793年)〔17〕。今人俞慎初认为该书自乾隆乙酉成书到嘉庆癸亥,经过了40年的增订过程〔18〕。前述赵著中所引两处纪文,可为此佐证。据上所述,赵氏在1765年成书者,仅为《本草纲目拾遗》初坯,此后迭经40年的增补,方形成今日所看到的版本。因此,径言赵书编成于1765年是不尽正确的。
我国历史上的笔记类文献种类繁多,本文所征引者不过冰山一角,其在本草研究中的作用亦不仅仅限于前述几个方面。其价值诚如《四库全书总目》论《酉阳杂俎》所言:“其书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杂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征引。”实则不单是可从中检索遗文佚籍,其内许多出自作者眼见耳闻,甚至亲身体验的药事,弥足珍贵。虽历代本草多有撷取,而其挂漏者仍非少数,对当今乃至后世学者而言,依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1〕〔2〕沈括,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校证(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17,852。〔3〕〔10〕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844、765。〔4〕劳费尔《中国伊朗编·阿月浑子》,商务印书馆,1964:73。〔5〕〔8〕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169。〔6〕唐慎微撰,尚志钧等点校《证类本草》,华夏出版社,1993:415。〔7〕苏敬,等《新修本草》,群联出版社,1955:42。〔9〕玄奘、辨机撰,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6:620。〔11〕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3)》,中华书局,1981:1361。〔12〕薛愚《中国药学史料》,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98。〔13〕〔14〕〔15〕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商务印书馆,1955:1、283、201。〔16〕〔17〕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0、359。〔18〕俞慎初《中国药学史例》,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25。
本文2023-08-04 14:25:3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