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秋分的资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2收藏

24节气秋分的资料,第1张

1 24节气之秋分小知识(24节气之秋分节知多少300个字)

24节气之秋分小知识(24节气之秋分节知多少300个字) 124节气之秋分节知多少300个字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秋分点),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与晨昏蒙影)。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一日中白昼短于黑夜),南半球各地开始昼长夜短(一日中白昼长于黑夜)。故秋分也称降分。

而在南北两极,秋分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南移,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

2二十四个节气的秋分

秋分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四川盆地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在川西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秋分以后,我省雨量明显减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现;不过,降雨日数却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阴雨连绵,夜雨率也较高。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名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四川秋多夜雨的气候特色。我省盆地和凉山州秋多绵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影响颇大。要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324节气里什么是秋分

9月23日是“秋分”,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

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阳在这时到达黄径180。,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

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

季。

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

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

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

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

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

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

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

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

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三秋”大忙,贵在“早”字。

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

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奠定下丰产的基础。“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南方的双季晚稻正抽穗扬花,

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早来低温阴雨形成的“秋分寒”天气,是双晚开花结实的主要威胁,必须认真做好预报和防御工作。

4秋分的介绍求二十四节气秋风的介绍

秋分介绍: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秋分由来秋分(autumnal equinox),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秋分“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秋分习俗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秋分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还有煮汤圆吃的习俗,除了自己食用外,还要煮二三十个不用包心的汤圆,插上细竹签放在田边地头,这就是“粘雀子嘴”,寓意是让雀子不要来破坏庄稼在秋分时节,我国很多地区都要举行“竖蛋”的民俗活动很多地方在秋分时节要吃一种叫做“野苋菜”的野菜,有的地方也称之为“秋碧蒿”秋分一到,全家人都去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人家与鱼片“滚汤”,炖出来的汤叫做“秋汤”有顺口溜这样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5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是什么意思

秋分(autumnal equinox),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秋分“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6关于24节气的知识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太多了,还是自己看看吧,这挺全的

7秋分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

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

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

‘至’者,极也。”可见我们的古人对此早有认识。

冬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国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 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在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台湾,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使得台湾处于冬季的季节,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台湾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的回升。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

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

就因历法的不同,使得民间一直传承著周历历法,认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才有吃圆仔后就多了一岁的说法)这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么受重视,但是这样的错误传承,使得民间的观念与目前择日学上,所用的夏历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这样的错误观念应该矫正,把正确的历法传承才对。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

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 一般在公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

“人日”指代的是农历正月初七,与二十四节气并无关系。人日其实是一个传统节日,它的时间之所以是正月初七与女娲造人这一神话故事有关。天地刚刚出现之初世界空无一物,后来才慢慢有了太阳与月亮,有了草木河流,有了鸟兽虫鱼,以及有了人类。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人类是女娲用黄土捏造而成的,因女娲捏造人类的时间是在相继创造了鸡狗猪等动物的第七天,故而古人将正月初七定为人日。

西汉时期的东方朔也曾在《占书》中提及正月七日为人,不过关于“人日”这一名称最早则是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南梁时期一本名为《荆楚岁时记》的古籍中曾明确提到“正月七日为人日”。一开始古人在人日这一天只会进行占卜而不会进行庆祝,这一天慢慢演变成传统节日则是发生于汉、魏时期。在经过这两个时期的发展之后,唐朝百姓对于人日节的重视程度开始大幅度提高。

因为重视,古人在人日节这一天所进行的风俗活动也便随之增多。每年正月初七时古人都会待在家中与家人共度人日节,即便要出门远行也会过了人日节再走。除此之外,古人在人日节时还会吃一种名为“拉魂面”的面食。因为过年期间少不了走亲访友,同时这段时间对于古人来说也是难得的清闲时光,所以几日下来难免有所懒散。但是人日节一过,古人便需要开始新一年的耕作,所以就需要依靠“拉魂面”来收收心。除了吃“拉魂面”之外,人节日的风俗还包括吃七宝羹、戴人胜等。

因为人日节在唐朝时期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所以这个时期有不少诗作都与人日节有关。其中温庭筠、杜甫以及宗楚客等唐朝明名人都曾创作过与人日节有关的诗作。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侯

  我国的农历把一年分为四个季节、二十四个节气和七十二侯。五日为一侯,三侯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年。气为节气,时为季节,人们常说四时八节,这里的时就是季节,四时即为四季。《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八节:古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为八节。《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孔颖达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为启,立秋立冬为闭,用此八节之日,必登观台,书其所见云物气色。”节气: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便是另一个节气。计有:小寒、立春、惊蛰、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十二个节气,连同十二个中气,总称为二十四节气。

  一、二十四节气

  立春:每年的阳历2月4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时开始。我国习惯以立春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秋立夏同。”立春是正月的节气,立,开始的意思。立春即春天开始了。

  雨水:每年阳历的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木生者必水也,故立春之后继之雨水。”雨水是二月的中气,雨水以后,我国大部份地区雨量逐渐增加。

  惊蛰:每年阳历的3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蜇虫惊而出走矣。”惊蛰是二月的节气,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冬眠动物将出土活动。我国大部份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华中有农谚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春分:每年阳历的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0°(春分点)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为之春分。”也就说春分把春季的九十天分为两半。《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是二月的中气,此日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其后阳光直射位置更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天文学上规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份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农谚云:“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这一天,太阳是从正东方升起,从正西方落下。春分以后至秋分前,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从正东和正西,逐渐向东北和西北偏移。

  清明:每年阳历的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是三月的节气,我国大部份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这一节气开始的一日为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谷雨:每年阳历的4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有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谷雨是三月的中气,谷雨前后,一般天气较暖,雨量也较以前增加,是我国北方春季作物播种、出苗的重要季节,农谚有“谷雨前后,点瓜种豆”。

  立夏:每年阳历的5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45°时开始。我国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节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四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假,大的意思。《易家人》:“王假有家。”陆绩注:“假,大也。”立夏是四月的节气,是夏天的开始。这时农作物生长渐旺,田间管理日益繁忙。小麦开始吐穗,农谚“有立夏麦呲牙”。

  小满:每年阳历的5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6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小满是四月的中气,这时我国北方夏熟作物籽粒渐饱满,南方进入夏收夏种季节。

  芒种:每年阳历的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嫁种矣。”芒种是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的意思。种是指种子,就是说带芒的庄稼已经结了种子。芒种是五月的节气,此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收夏种。

  夏至:每年阳历的6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90°(夏至点)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至此假大而至极也。”《汉学堂精解》所集崔灵恩《三礼义宗》:“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意思是说,至有三个含义:一是说阳气已经到了极至,二是说阴气已经开始来到,三是说太阳往北已经到了头。夏至是五月的中气,此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动,白昼渐短。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短期间内气温继续升高。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开始。这时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需加强田间管理。华中农谚云:“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

  小暑:每年阳历的7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是六月的节气,还不到最热的时候。这时正值初伏前后(初伏在夏至后二十一天至三十天之间,小暑到大暑是夏至后十五至三十天),我国大部份地区进入一年最热的时期。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

  大暑:每年阳历的7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2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六月中,解见小暑。”《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夏历)。小大者,就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大暑是六月的中气,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我国大部份地区常为一年最热时期,进入汛期雨水较多,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之说,也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开的时期。

  立秋:每年阳历的8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35°时开始。我国习惯以立秋作为秋季开始的节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揫也,物于此时而揫敛也。”立秋是七月的节气,农作物开始停止生长,农谚有“立秋种啥啥不收”,此后气温开始下降。

  处暑:每年阳历的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是七月的中气,此后我国大部份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大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一般每侯只降半度左右,由大暑到处暑前共降温不到3度。处暑后一侯能降2度左右,因此是比较明显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

  白露:每年阳历的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白露是八月的节气,这时我国大部份地区天气渐凉,气温显著下降,夜间比较凉,早上露水比较多。

  秋分:每年阳历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秋分点)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是八月的中气,此日和春分一样,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此后阳光直射更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天文学上规定秋分为北半球秋季开始。我国北方进行秋收秋种。从春分后到秋分前这一段时期,太阳是从东偏北处升起,从西偏北处落下。只有春分秋分这两天,太阳是从正东方升起,从正西方落下。此后到春分前太阳是从东偏南处升起,从西偏南处落下。

  寒露:每年阳历的10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9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是九月的节气,这时我国大部份地区天气凉爽,进行秋收秋种,寒露是表示气温很低,露水很凉,将要结霜。所以有“一场秋雨一场凉,三场白露一场霜”的说法。

  霜降:每年阳历的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是九月的中气,霜降前后我国黄河流域一般出现初霜。我国各地出现初霜的日期不同,一般北方早南方迟,山地早平地迟,其出现早晚受地理条件和地形的影响很大。我国南方地区进入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

  立冬:每年阳历的11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时开始。我国习惯以立冬作为冬季开始的节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是十月的节气,冬天开始了,这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小雪:每年阳历的11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词。”小雪是十月的中气,这时黄河流域一般开始下雪,地开始封冻,农谚有“小雪封地,大雪封河”之说。

  大雪:每年阳历的12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5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大雪是十一月的节气,黄河流域一带见有积雪,河流开始结冰。即便是气温偏高的的年份,到了大雪土地也要封冻了,所以农谚有“大雪不封地,不过三五日”的说法。

  冬至:每年阳历的12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70°(冬至点)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夏历)。阴极而阳始之,日至南,渐长至也。”唐朝诗人杜甫有诗“冬至阳生春又来”,就是指阴极阳来。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此日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白昼渐长。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然必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少,故在短期间内气温继续降低。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

  小寒:每年阳历的1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8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是十二月的节气,这时正值三九前后,我国大部份地区进入严冬时期。

  大寒:每年阳历的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为大寒。”大寒是十二月的中气,这时我国大部份地区唯一年的最冷时期。

  二、七十二侯

  我国古代黄河流域的物侯历,以五日为一侯,三侯为一气,一年分二十四气,共七十二侯。每侯以一个物侯现象相应,叫“侯应”,表示一年中物侯和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七十二侯的侯应有两类:一类是生物侯,其中有动物的,如鸿雁来、寒蝉鸣、蚯蚓出等。也有植物的,如桃始华、萍始生、禾乃登等。另一类是非生物侯,如水始冰、雷乃发声、土润溽暑等,内容非常广泛。但是其中也有观察错误,不合于科学事实的情况,如鹰化为鸠、雀入水为蛤等。七十二侯的起源甚早,在先秦古籍《逸周书》中所记载的已告完全确立,对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由于侯的时间单位较小,而气候的年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故难以广泛运用。现将根据《农桑通诀》所载七十二侯列出,以作大家茶余饭后的闲资。

  春季:

  立春:第一侯,东风解冻。第二侯,蜇虫始震。第三侯,鱼陟负冰。

  雨水:第一侯,獭祭鱼。第二侯,侯雁北。第三侯,草木萌动。

  惊蛰:第一侯,桃始华。第二侯,仓庚鸣。第三侯,鹰化为鸠。

  春分:第一侯,玄鸟至。第二侯,雷乃发声。第三侯,始电。

  清明:第一侯,桐始华。第二侯,田鼠化鴽。第三侯,虹始现。

  谷雨:第一侯,萍始生。第二侯,鸣鸠拂羽。第三侯,戴胜降于桑。

  夏季:

  立夏:第一侯,蝼蝈鸣。第二侯,蚯蚓出。第三侯,王瓜生。

  小满:第一侯,苦菜秀。第二侯,蘼草死。第三侯,麦秋至。

  芒种:第一侯,螳螂生。第二侯,鵙始鸣。第三侯,反舌无声。

  夏至:第一侯,鹿角解。第二侯,蜩始鸣。第三侯,半夏生。

  小暑:第一侯,温风至。第二侯,蟋蟀居壁。第三侯,鹰始挚。

  大暑:第一侯,腐草为萤。第二侯,土润溽暑。第三侯,大雨时行。

  秋季:

  立秋:第一侯,凉风至。第二侯,白露降。第三侯,寒蝉鸣。

  处暑:第一侯,鹰乃祭鸟。第二侯,天地始肃。第三侯,禾乃登。

  白露:第一侯,鸿雁来。第二侯,玄鸟归。第三侯,群鸟养羞。

  秋分:第一侯,雷始收声。第二侯,蜇虫坏户。第三侯,水始涸。

  寒露:第一侯,鸿雁来宾。第二侯,雀入大水为蛤。第三侯,菊有黄华。

  霜降:第一侯,豺乃祭兽。第二侯,草木黄落。第三侯,蜇虫咸俯。

  冬季:

  立冬:第一侯,水始冰。第二侯,地始冻。第三侯,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第一侯,虹藏不见。第二侯,天气上升。第三侯,闭塞成冬。

  大雪:第一侯,鹖鴠不鸣。第二侯,虎始交。第三侯,荔挺出。

  冬至:第一侯,蚯蚓结。第二侯,麋角解。第三侯,水泉动。

  小寒:第一侯,雁北乡。第二侯,鹊始巢。第三侯,雉始雏。

  大寒:第一侯,鸡始乳。第二侯,征鸟厉疾。第三侯,水泽腹坚。

二十四节气歌一年中昼夜平分的节气是春分和秋分。

1、春分节气。

春分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春分,每年公历3月20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

2、秋分节气。

秋分是农历24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时间一般是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

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

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按时间先后排序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霜降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进入此节气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前后。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

24节气秋分的资料

1 24节气之秋分小知识(24节气之秋分节知多少300个字) 24节气之秋分小知识(24节气之秋分节知多少300个字) 124节气之秋分节知多少300...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