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居杂兴二首(其一)·王禹偁》原文与赏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4收藏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王禹偁》原文与赏析,第1张

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王禹偁是一个仕途坎坷、屡遭贬谪的人物。这首诗就写在他贬官商州后的第二年,即淳化三年(992年)。题曰“春居”,点出时令、地点。所谓“杂兴”,与“漫兴”意近,有兴之所至拉杂写出之意。全诗二首,或寄情于景,或体物缘情,比较委婉地表达了谪臣的怨恨凄苦之情。

作者贬官商州住所,由于地处“六百里之穷山,唯毒蛇与赞虎”(《三黜赋》),又加父病子幼,颇觉谪居惆怅。所以,当他在简陋的篱笆前见到桃杏盛开,不觉又惊又喜,尽管总共不过两枝,也觉娇艳异常,春意非凡了。一个“映”字,意味着桃杏灼灼鲜红之色,光耀四射;“斜”字,表示参差错落之致。团练副使是宋王朝给逐臣的虚衔。身为逐臣,若处污秽,诗人的境遇是很悲苦的。他的《岁暮感怀贻冯同年申允》诗曰: “谪居音信断,岁暮更凄凉。郡僻青山合,官闲白日长。”就是这位商州团练副使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三句似承实转,写春色难得而短暂。车马冷落的团练副使之家,才有一点春色、春意,就被无情的春风吹得落红狼藉,连报春的黄莺也惊起而远飞了。“春风”,古诗中常见,本无所谓无情、有情。李白诗: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是春风“有情”之例。而今春风“容不得”;当然是“无情”之例。两句诗表面看是春风驱走了黄莺,吹落了桃花、杏花,骨子里表达出诗人受压遭贬的怨恨。其第二首: “春云如兽复如禽,日照风吹浅又深。谁道无心便容与,亦同翻覆小人心。”正说明诗人之遭贬是春云般反复无常的小人谗害的结果。诗人借此以喻彼,发泄其心头郁勃不平之气。

半年之后,诗人又提及此诗,《小畜集》卷九《前赋春居杂兴二首,间半岁不复省视。因长男嘉祐读杜工部集,见语意颇有相类者,咨于予,且意予窃之也。予喜而作诗,聊以自贺》: “命屈由来道日新,诗家权柄敌陶钧。任无功业调金鼎,且有篇章到古人。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从今莫厌闲官职,主管 胜要津。”所谓“语意颇有相类者”,是说此诗之三四两句与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二有“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之句相类。诗人自谪居以后多看白居易诗,而今诗句无意之间竟和杜诗相近,可谓意外得之,倍感高兴。诗人由此申发,虽然政治上失意赋闲,但仍可以诗书山水自娱, 自喜。表现出作者谪居以后,虽有怨恨凄苦之意,却无消极沉沦之志。

元之本学白乐天诗,在商州尝赋《春日杂兴》……其子嘉祐云: “老杜尝有‘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之句,语颇相近。”因请易之。王元之忻然曰: “吾诗精诣,遂能暗合子美邪。”更为诗曰: “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卒不复易。(蔡启《蔡宽夫诗话》)

王禹偁

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是王禹偁诗歌的代表作之一。王禹偁,字元之,宋代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世为农家,九岁能文”(《宋史·本传》)。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因做过黄州知府,人称“王黄州”。他曾“两知制诰,一入翰林”(《小畜集·酬高邮知军蒋殿丞见寄》),宋太宗曾以“文章独步当世”(《东都事略》)称赞和评价王禹偁,可见其文坛声望。现有《小畜集》和《小畜外集》(残存七卷)传世。

王禹偁以文章著名,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步武乐天,力追草堂,以现实主义著称。其写景抒情诗也很有特色,大都秀韵天成,优美精警。这首《村行》就很有代表性。作者以出游为题材,用通俗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清新幽美的山村秋景图,从隽秀的笔锋里,透露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怀乡思退的心情。

“村行”,意即“山村之行”。诗人的这次山村之行,当在宋太宗淳化三年(992)秋天。一年前,“散骑常侍徐铉为妖巫道安所诬,谪官”(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王禹偁“因抗疏为徐铉雪诬”(《东都事略》),触怒了太宗,被西掖除名,由制诰舍人“坐贬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宋史·本传》),来到了穷乡僻壤的商州。团练副使只是一个挂职空官,并无实务。所以,王禹偁除了“种蔬自给”(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能够“不与郡政,专以吟讽为事业”(本集:《怀贤诗》序)。在这里,他得以饱览商州名胜,领略自然风光,并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诗篇。《村行》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首七律。作者采用开门见山的写法,发端便以生动的画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游:“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起句扣题,点明了出游的季节和境地。“马穿山径”直陈骑马通过山村。“穿”字描写马儿行走在山间的羊肠小路上,具有鲜明的动感。“菊初黄”则点出了出游的季节,同时也渲染了旷野的背景,具有一种闲适安逸的气氛,为对句极写游人情致作了铺垫。“信马悠悠”,刻画了诗人浓厚的情趣和勃勃的兴致。“野兴”是指观赏自然风光的兴趣,这是贯穿全诗的线索,也是结尾的伏笔。作者以“长”字来形容“野兴”的浓烈和深远,既生动形象,又为下面转入写景作了铺垫。诗的首联,运用直接叙述和描写的方法,一下子便把读者引入动人的画面:一位游兴方浓的诗翁,骑马缓行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他陶醉在自然的美景中,以至于任凭坐骑自由自在地漫步缓行。

主人公兴致如此之浓,他在去山村的路上,领略到什么奇观幽景呢?诗的颔联和颈联便着力描写了途中的景物:“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诗人首先勾勒“万壑”和“群峰”,然后描绘“棠梨叶”和“荞麦花”,从而展现了山中的景色,创造出一种幽美清新的意境。

颔联写“万壑”、“数峰”的幽妙和壮美。“万壑”,泛指山中众多的沟谷洞穴。“壑”之美在其幽深,诗人匠心独具,通过“有声”来反映这个特点。“籁”是古代的一种竹管乐器,又称洞箫。对句写突兀的群峰:一座座峭拔耸立的山峰,静穆地屹立在夕阳之中。作者巧妙地利用斜照的阳光衬托耸立的峰峦,使之更加壮伟。诗人为突出峰、壑的形象,还精心选择了“含”、“立”两个形象性极强的动词,使沟壑的深凹和山峰的耸凸更鲜明。作者还赋峰、壑以人的语言和情感。“有声”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似乎在倾吐内心曲衷;“无语”者好像为万壑的悲鸣所感动,默默而立,怀有无限的理解和同情。这不仅使自然形象增加了光彩,趣味横生,而且深化了诗的意境。充分体现了王禹偁提出的写景要“幽其旨趣”、“使云愤泉愁,岩羞谷耻”(《小畜外集·桂阳罗君游太湖诗序》)的主张。

诗人在描写了晚山的壮美之后,紧接着又通过“棠梨叶”和“荞麦花”展示了景色的秀丽。“棠梨”也叫白棠,叶为红色。“荞麦”,是适于山区种植的庄稼,红秸秆,开白花。作者抓住了这些植物的叶或花在颜色上的特点,写出了山中景色的秀丽:那经霜后红得可爱的棠梨叶,闪着逗人的俊气,在微风中翩翩舞落;那盛开着的荞麦花,像冬天的积雪一样洁白晶莹,并且殷勤地给游人送来阵阵清香。多么惬意的景色!这里没有秋天的肃杀凄凉之气,却含斗艳争芳之机。唐代诗人杜牧曾一反文人悲秋之习,吟出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这样的名句,但也不过是欣赏“霜叶”之美而已。诗人在这里则更胜一筹,他不仅欣赏“棠梨叶落胭脂色”的红叶之美,而且看到了季秋之时自然界中“荞麦花开白雪香”的勃勃生机,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特别是对山区生活的热爱。他以细致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嗅觉,抓取景物的特点,并用细腻的笔触和通俗的比喻,给予精彩的描绘。叶子的鲜红,花儿的洁白,相映成辉,充满了色彩明丽的美感;暗暗浮动的馨香,更增添了几分幽静的气氛。像那“叶落”之声,“花开”之状,无不为优美静谧的境界增添了色彩。

幽壑峻峰、红叶素花,织成了动人的画卷。由于诗人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法,并充分利用自己的听觉、视觉和嗅觉获得主观感受来描写景物,因此使画面充满了活力,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在形式上则对仗工稳,如“万壑”对“数峰”、“有声”对“无语”、“含”对“立”、“色”对“香”等等。

自然界的天工造化,冲开了游客诗情的闸门,使他情不自禁地高声吟咏起来。不知不觉,马儿已经悄悄地把诗人载到山村的附近。那坐落在坳地上的人家,横卧在溪流上的小桥,侍立在田埂上的树木,都争先恐后地一齐闯进了游客的眼帘。然而这些景物并没有增添诗人的欣喜,反倒勾起了一腔思乡情肠:“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主人公对着前面的“村桥原树”,忽然停止了吟咏,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袭上心头,就在懵然一怔的刹那,故乡的影子闪现于脑际,同眼前的景物叠映在一起,使他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感慨:这里与我家乡的情景是多么相似啊!其怀念家园、想念亲人和归隐山林的情思,被含蓄地表达出来了。这个尾联在手法上与上面以铺陈描写景物为主不同,这里是以情为主,情中有景,如果说上面三联是寄情于景的话,那么此处便是情中见景。这在感情和意境上,都形成了突变的波澜,为了加强艺术效果,作者特取设问句式。问句中巧妙地使用了一个“忽”字,使诗的上下结构和内容都自然紧密地粘接在一起,完成了诗意的转折;而在答句中,诗人又独具匠心地安排了一个“似”字,把眼前的景物和游客的思绪融接在一起,使诗的意境极为含蓄,所谓“言已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确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妙。同时,诗的结尾也照应了开头,“野兴”之“长”,乃至于思乡归隐,可谓深远。

这首写景抒情诗意境清新,感情深沉。作者以出游山村为题,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秀丽的图画,洋溢着自然的美感。同时,作者又把自己深沉的情感融于笔端,不着痕迹地表达了贬宦中的愁伤,含蓄委婉,真挚感人。诗中的形象丰富,语言通俗。一首七律总共只有五十六字,除了主人公之外,作者描绘了马、径、菊、壑、声、峰、阳、叶、花、村、桥、树等十几种景物,它们各以自己的声、色、形、味的美,把读者带入真实、具体的艺术境界之中。通篇不征典实,不用僻字,通俗易懂,像以“胭脂”形容落叶的鲜红,用“白雪”比喻素洁的荞麦花,浅而不俗,且有亲切之感。雪帆在由潘问奇、祖应世编选的《宋诗啜醨集》里说王禹偁的七律“清深警秀,神韵在元和、大历间”,当指此类作品而言。

王禹偁字元之,是济州钜野(今山东钜野)人。世代务农,九岁就能写文章,毕士安见到后对他非常器重。(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考取进士,任长洲知县。与他同榜考中进士的罗处约当时正做吴县知县,每天和他互相赋诗唱和,很多人传诵他们的诗文。端拱二年,太宗皇帝亲自对贡士进行考试,召试王禹偁赋诗,他一挥而就,皇上高兴地说:“这首诗不出一个月就可传遍天下了。”随即任命他为左司谏、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的官员,为清要之职)。没过多久,署理大理寺,庐州妖尼道安诬告徐铉(南唐旧臣,因道安诬告被贬),道安应当反坐治罪,有诏令不对其治罪。王禹偁上疏直言,为徐铉洗刷冤屈,请求判道安的罪,因此犯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淳化四年 (993),被召回京城,任左正言(正言:官名。唐有左右拾遗,宋初改为左右正言,掌规谏),皇上因为王禹偁性情刚直,不能容人,命宰相劝诫他。(宋太宗)至道元年(995),被召入翰林院做翰林学士,主持审官院。对皇上诏令中不适当的地方,他多有议论上奏。(宋太祖)孝章皇后去世,棺材被移放在已故(太祖同母妹)燕国长公主的府第里,大臣们也不穿丧服。王禹偁对门客说:皇后曾是天下人母的仪范,应该遵用旧礼(予以安葬服丧),因此被认为有议论讥刺朝廷之罪,降职为工部郎中、滁州知州。起初,王禹偁曾经起草《李继迁制》。李继迁(党项夏州政权统治者,夏国创建人)送他五十匹马当作酬劳,他推却不受。等到出任滁州知州,闽人郑褒徒步前来拜谒他。王禹偁喜欢他温文尔雅的风度,给他买了一匹马。有人说王禹偁买马时少给了卖马人钱,太宗说:“他能拒绝李继迁送的五十匹马,岂肯亏欠一匹马的价钱呢?”后调任扬州知州。真宗即位后,迁升为刑部郎中。恰逢皇帝下诏征求正直之言,王禹偁上疏谈论朝廷的五件政事。奏疏呈送之后,王禹偁被召回京城,又担任知制诰。他曾写了一篇《三黜赋》来表明白己的志向,其中最后一章写道:“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何亏 (身体上受到委屈,道义上却不受委屈,即使被贬谪一百次,又有什么损失呢)!”出任黄州知州。咸平四年,黄州境内有两只老虎争斗,其中一只死了,被吃了将近一半;群鸡夜晚鸣叫,过了一个月还不停止;冬季里突然响起了雷声。王禹偁亲笔写下奏章,引用《尚书·洪范传》陈述警戒,并且检举自己的过失。皇上派遣宦官乘坐驿站的专车前往慰问,并且举行祭神消灾的祭祀仪式。皇上又就这些灾异之事询问掌管天象历数的官员,该官员说:“治理当地的官员将承受这一灾祸。”皇上爱惜王禹偁的才能,当天下令让他调任蕲州知州。王禹偁上表谢恩,表文中有“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止期身后”的语句。皇上感到奇怪,果然王禹偁到达蕲州后不到一个月就死了,享年四十八岁。王禹偁作文章敏捷迅速,词采富丽渊博,遇事敢于发言,喜欢品评人物,以直道立身、履行道义为己任。他作文著书,多涉及规劝讽谏,因此很不被流俗所容,所以屡次被贬斥。跟他交游的必定是儒雅之人,对有文学才能的年轻晚辈,他总是极力称赞褒扬他们。

作者:王禹偁

原文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注释

兴味:兴趣、趣味。

萧然:清净冷落。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诗人简介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村行》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赏析

 王禹偁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此风格淡雅飘逸,词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得白居易、杜甫诗的神韵。这首诗写的是山村秋季傍晚景色。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诗的前三联描写作者村行所见的美景。商州的美景,令诗人陶醉不已,他悠闲地骑着马,走在山间小路上,看到菊花初开,真是惬意,顿时兴致悠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两句,主要从听觉、视觉方面写山中暮景,体现出山村的幽静。前句写傍晚时分千山万壑回响起秋声,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耸立在夕阳的晚照里,默默无语,这是目睹。“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显示出山村傍晚的寂静。山峰本来就是不能“语”的,而作者仍强调其“无语”,仿佛是说它们本来能“语”,而此时忽然变得沉默,保持“无语”的状态。作者如此安排,使得写景富有情趣。颈联继续写景: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这里通过红与白的色彩对比,给人以极美的视觉享受。此外,这火红的唐梨叶和雪白的荞麦花共同沐浴在斜阳下,真是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诗人陶醉于山间美景中,斜阳纵是美的,却也有意无意地提醒他暮色已悄然降临,还是且行且回罢。

 这时,忽然有一丝思乡的惆怅爬上心头。因为诗人看见,那小桥流水、原野平林,都像极了家乡的景物。诗人突然有种重归故里之感,那种亲切感、熟悉感,让他心中一喜;随即,诗人又回过神来,这里本不是自己的家乡,只不过相似罢了。他转而想到了自己失意的仕途,那真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扩展阅读:王禹偁的人物生平

 王禹偁出身贫寒,《东都事略》和《宋史·本传》都说他世为农家,《邵氏闻见后录》谓“其家以磨面为生”。他九岁能文。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授成武县(今山东成武)主簿,迁大理评事。次年(984年),改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他对仕途充满抱负,曾在《吾志》诗中表白:“吾生非不辰,吾志复不卑,致君望尧舜,学业根孔姬”。他为人刚直,誓言要“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

 端拱元年(988年)召试,擢右拾遗并直史馆。他旋即进谏,以《端拱箴》来批评皇宫的奢侈生活。后拜左司谏、知制诰。

 淳化二年(991年),庐州尼姑道安诬告文字学家徐铉。当时禹偁任大理评事,执法为徐铉雪诬,又抗疏论道安诬告之罪,触怒太宗,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

 淳化四年(993年)移官解州(今属山西)。同年秋召回京城,不久又外放,随即召回。任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任翰林学士,后以谤讪朝廷的罪名,以工部郎中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州),次年改知扬州。

 宋真宗即位(997年),再召入都,复知制诰,上书提出“谨边防”,“减冗兵,并冗吏”等事。与撰修《太祖实录》,因直书史事,引起宰相的不满,又遭谗谤,于咸平二年(999年)再次被贬出京城,至黄州(今湖北黄冈)。

 咸平四年(1001年)冬改知蕲州(今湖北蕲春),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

 《宋史》与《东都事略》都有其传。苏文编绘的《吴中先贤谱》亦有记载。

 苏轼所撰《王元之画像赞并序》,称他以“以雄风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

 欧阳修十分仰慕王禹偁,在滁州时瞻仰其画像,又作《书王元之画像侧》。

 王禹偁自编《小畜集》30卷,集名出自《易经》:“小畜之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今有《四部丛刊》本,另有其曾孙王汾裒辑《小畜外集》13卷,以及清光绪年间的孙星华刻本。近人徐规所著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收集佚诗佚文多篇。

 扩展阅读:王禹偁的诗歌

 在诗歌方面,王禹偁推崇杜甫和白居易。宋末的方回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送罗寿可诗序》,《桐江续集》卷三二)显然这种说法稍嫌夸张,但宋初诗风确有白体、昆体、晚唐体之分,王禹偁也被宋人看作重要的白体诗人。然而,王禹偁的诗风与李昉、徐铉等白体诗人却是同中有异。王禹偁早年多作闲适诗,晚年多作讽喻诗,与白居易恰恰相反。正是这种深刻的自省意识,使他从学习白居易进而以杜甫为典范,甚至在晚年自编的《小畜集》中很少收录早年作品。相传,他曾因作诗偶合杜甫诗句而写下“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之句,还称赞“子美集开诗世界”。他在创作中努力实践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对雪》、《感流亡》、《竹□》、《对雪示嘉佑》等诗,以深厚的同情描写了当时农民、士兵的苦难境况,揭露了现实的黑暗,而且严于针砭自身,继承和发扬了杜甫“三吏”、“三别”与白居易《秦中吟》的风格。《畲田词》五首生动地记录了山区刀耕火种的情景,赞扬了普通人民勤劳刻苦和团结互助的美德。

 他的诗同散文一样,语言平易流畅,风格简雅古淡。他还有一些写景抒情的短诗,却笔调清丽,饶有风韵。如《村行》描绘了山村黄昏的动人情景和诗人的感触。他还善于向民歌吸取思想艺术营养。如《畲田词》:“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洋溢着劳动者的乐观感情,饶有民歌清新活泼的风味。他的长篇诗歌,叙写自己生平事迹与怀抱,能挥洒自如,畅所欲言,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风气。林逋盛赞他:“纵横吾宋是黄州。”胡仔也说:“国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

村行

王禹偁

系列:古诗三百首

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he)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译文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经微微变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着兴致格外悠长。

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静聆听夜晚,看默默无语伫立在夕阳下的数座山峰。

棠梨的落叶红好似胭脂般红艳的颜色,香气扑鼻的荞麦花洁白的如同雪一般。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突然觉得很惆怅,原来乡村的小桥原来像极了我的家乡!

赏析

《村行》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九九一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写的是山村的傍晚景色,季节是秋天。诗中的内容大概是说诗人骑在马上,安闲地欣赏著,沿途的风光,听黄昏时山谷的声响。

作者在欣赏风景、吟咏诗歌的时候,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因而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然后再借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以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的喜爱和家乡的怀念,这种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是先描写眼前的景物,接着抒发自己因这些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这样能令全文结构更有条理,而且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首诗的首段是写作者骑着马,欣赏秋天的风景,本是一件乐事,但后来却因为看见小桥和树木,想起故乡,这样能使诗中的首段和末段作出对比,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数峰无语立斜阳」是本诗广为传诵的名句。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按逻辑说来,『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著肯定命题。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改用正面的说法,例如『数峰毕静』,就削减了意味,除非那种正面字眼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像李商隐《楚宫》:『暮雨自归山悄悄』。」

季节(初秋)

这首《村行》是北宋王禹偁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读完这6句诗,我们自然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

在那菊花初黄的时节,人到中年的诗人骑着马在山间小路穿行,他神态悠然,任凭马儿随意行走,尽兴地观赏著秋日黄昏山野的景色:时而倾听着回荡在众山沟里的秋声,时而观看默默无语伫立在夕阳下的数座山峰,时而又将视线投向那红似胭脂的棠梨落叶与洁白如雪的荞麦花……

作者在这6句诗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总之,《村行》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是为抒情打伏笔,抒情是为写景作结的。诗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过程,正从这「两结合」中传神地反映了出来。这是一首风物如画的秋景诗,也是一支宛转动人的思乡曲。从中,可窥见王诗简淡清新诗风之一斑。

 《村行》的翻译: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路旁是初开的野黄菊;骑着马随意行走,陶醉山林,怡然自得;秋风瑟瑟,在山谷间回响,数座山峰默默伫立在斜阳余晖里;棠梨的落叶像胭脂一样红,香气扑鼻的荞麦花洁白如雪;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然惆怅,原来是这村景像我的家乡。全诗即景抒情,描绘了迷人的山野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赏析:《村行》一诗运用了即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绘了迷人的山野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乘兴而游,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村行》的全诗

 宋代: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王禹偁》原文与赏析

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王禹偁是一个仕途坎坷、屡遭贬谪的人物。这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