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抓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详细�0�3
在党中央正确方针路线的指引下,在全疆经济建设大繁荣、大发展和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首先,“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同时也得到了全县人民的积极响应。 其次,我县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 再次,我县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人才队伍茁壮成长。 最后,我县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大众民族文化。 但是,我们在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过程中,也渐渐的发现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上我们还存在一些疏漏。 我国有56 个少数民族,但是现在我们继承下来的少数民族优秀 文化又有多少呢?我个人认为最基本的问题在于语言的传承与交流。在一次双语课上,哈萨克族老师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在一次阿肯弹唱盛会中,有一位国外的哈萨克语言学者穿梭于大会的各个角落,询问遇到每一个哈萨克族同志相同问题:哈萨克语中起点和终点这两个单词是什么。但是每一个被问到的同志,包括许多年长的同志回答都是一致的:起点和终点的单词都是同一个。难道说哈萨克语中这两个单词都是同一个?后来这位学者就这个问题发表论文,向人们揭示了答案,其实哈萨克语中起点和终点是不同的单词,但是在大家平常的交流过程中,大家习惯的说起点这个词,以至于到后来终点的意思也被起点取代,终点这个单词渐渐的就被大家遗忘了… 语言是是一种神奇的声音,是人类交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同时,掌握少数民族的一种或几种语言也是一项技能。因此,提倡双语,学习双语,发展双语也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开端。现在在全疆范围内开展的双语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教育系统提倡双语教学,少数民族地区提倡双语办公,公务员提倡学习双语等。 我县共有 32 个少数民族,除汉族外,哈萨克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清水河、塔西河、旱卡子滩三个哈萨克族乡。因此,传承和发展哈萨克族语言文化是比较重要的,同时,这一举措也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 一、在我县范围内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汉族学习哈萨克语有良好的条件,因为我县哈萨克族人口较多,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交往中,难免汉族同志与哈萨克族同志接触,这样,大家相互之间就能较好的沟通。 二、汉族同志学习哈萨克语言是自身一种技能的提升,在哈萨克族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又会接触到一些哈萨克族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习惯等,这也是对哈萨克族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同志学习哈萨克族语言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宣传党的会议精神以及各种惠民利民的政策、能够提升政府在少数民族同志中的公信力。 四、大家都来学习哈萨克族语言会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一股双语学习热潮,同时也会积累许多双语学习的经验,这会为今后学习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国有56 个少数民族,我县就有32 个少数民族,这是我县的一个优势,需要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内容就比较丰富。任务是比较艰巨的,但是这会大大的充实我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内容,做好了这项工作,我们就会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迈出一大步。学习哈萨克族语言只是一个开始,是一项探索,是传承和发展哈萨克族优秀文化的基础。因此,开展学习双语活动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我们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枯燥与乏味,要充分认识到这项活动的重要性,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是一种不可再 生资源,现在由于人们的不重视,不在意,这些资源已慢慢的被历史黄沙掩埋。而我们所做的,正是在传承和保留这些资源,为了我们的民族,也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 其次,应该大力提倡在清水河、塔西河、旱卡子滩三个哈萨克族乡的工作人员进行双语工作,并且充分利用环境条件,首先对这些工作人员开展学习双语活动,由点盖面,循序渐进。 最后,在学习双语活动中,要多向大家宣传一些哈萨克族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习惯和优秀的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民族,以达到传承和发展等少数民族优秀民族文化的最终目的。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综上所述,学习少数民族语言能使各民族之间交流沟通不再困难,从而拉近各民族之间的距离。学好各民族的语言也体现了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决心,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也是各民族之间心与心的沟通。
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其特色。下面我们来看看主要的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有哪些。
一、藏族非遗:藏族非遗项目包括著名的藏戏、唐卡、藏传佛教经文、藏药等,其中藏戏是最具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形式之一。
二、蒙古族非遗:蒙古族非遗项目包括骑马文化、呼麦、长调、蒙古族传统服饰等,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呼麦和长调,都是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音乐表演形式。
三、壮族非遗:壮族非遗项目包括岭南音乐、壮锣鼓、水上木偶戏等。其中,岭南音乐是壮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表现了壮族人民的乐观豁达、豪迈激昂的性格特点。
四、侗族非遗:侗族非遗项目包括侗族花灯、蜡染、侗族木构建筑等,其中以侗族花灯最为著名。侗族花灯是传统的侗族灯笼,造型各异、栩栩如生,是侗族民间节日中必不可少的物品。
五、苗族非遗:苗族非遗项目包括苗绣、苗族芦笙、苗族木棉花舞等,这些非遗项目都是苗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以上就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非遗项目。这些非遗项目非常重要,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需要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对蒙古族民俗的保护和传承
历史蒙古族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在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中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它随着蒙古族人民长时间的生活、生产和社会经验积累,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形成独特的蒙古族民俗体育文化。蒙古族体育项目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丰富有趣,不仅能强身健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还有利于蒙古族人民安定团结和和谐的生活。同时,也促进了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和边疆的稳定,更好地推进蒙古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因此,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蒙古族民俗体育文化,弘扬和传播蒙古族体育文化精神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 蒙古族民俗体育文化现状
11 体育文化项目与蒙古人民生活紧密相连
自改革开放以来,蒙古族地区体育政府部门为了更好地促进和鼓励民俗体育文化事业传承和发展,制订了一系列民俗传统体育方针,并取得了优异成绩。由于蒙古族地区的特殊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蒙古族社会已经由封闭型转变到开放型;生活方式也已经由自由的游牧方式向有组织、有纪律的定居生活方向发展;科研上,已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研究转变。蒙古族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宝藏,它拥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和多个民族体育项目,在民族体育活动中,人们可以丰富生活、强健体魄、陶冶情操、传承体育文化,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
12 具有较强竞技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蒙古族传统的三大体育运动:博克(摔跤)、赛马、射箭,均是力量素质、耐力素质与技巧相结合的体育运动。目前,博克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受到国内各民族人民的喜欢,还得到了许多外国朋友的热爱。早在2002年,博克这项运动就已经走出国门,去意大利、日本、波兰等国参加巡演,也有很多外国友人专程来中国学习博克技术、参加比赛、交流技术动作等。通过不断的国际交流、创新和推广,它也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和进步。
2 蒙古族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21 得到广泛传播
蒙古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蒙古族民俗体育文化事业的支撑,为了进一步传播和发扬蒙古族民俗体育文化事业,需要全面的认识蒙古族体育文化的现状,需要制定一系列适合蒙古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方针。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蒙古族体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为:思想上逐步外开放;管理上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科研上由单科研究向多学科综合研究转变;总体内容上已经进一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社会化。例如博克,不管是祭敖包,还是那达慕,都是不可缺少的项目。博克不仅深受蒙古人民的喜爱,同时也是我国其他民族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热爱的运动项目。早在1990年呼和浩特举办的首届那达慕大会,博克就被广大人民群众关注,随后又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它独具特色的运动特点和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被世界人民认可、传播,美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家运动员或代表队专程到我国学习博克这项技术[1]。如今,博克已经走向全国,面向世界,是我国唯一一项少数民俗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1 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是蒙古族传统音乐,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代表曲目有《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等。
2 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一种大型传统古典音乐,汇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唱词包括哲人箴言、乡村俚语、民间故事等,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表现手段,体现出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3 藏戏:藏文化的“活化石”,是藏族的传统戏曲,以唱为主,结合了说、诵、舞、表、白、科等艺术形式,代表剧目有《文成公主》、《曲松》等。
4 彝族传统叙事诗《阿诗玛》:被称为“东方叙事诗”,讲述了阿诗玛不屈不挠的反抗封建势力的故事,反映了彝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 苗族古歌:苗族长篇叙事诗歌,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讲述了苗族的历史、文化、信仰和生活,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 蒙古族马头琴:蒙古族传统拉弦乐器,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演奏技巧高超,音色优美动听,代表曲目有《万马奔腾》等。
7 傣族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傣族人民对清净、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
8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举行,象征着彝族人民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的展示。
以上仅是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保护。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有: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等。
1、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
2、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3、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
1、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就是产自于民间,流传在民间的,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
2、民族戏剧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是指中国各少数民族特有的戏剧,主要有藏剧、白剧、壮剧、侗剧、傣剧、苗剧、彝剧、布依戏、毛南戏等。
3、曲艺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活在中国民间的各族曲艺曲种约有400个左右。
浅谈如何抓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详细�0�3
本文2023-10-09 14:03: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3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