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2收藏

古籍中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简介,第1张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自《伤寒论》,其组成为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18g,具有辛凉解表、清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咳喘证。症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翼煽动,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等疾病,辨证属于表邪未尽,邪热壅肺者。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与麻黄汤组成只有石膏与桂枝之别,用于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而对风寒咳喘、痰热壅盛者不宜应用,从现代医学角度尚无法解释;但临床实验研究证明麻杏石甘汤临床用于治疗哮喘、荨麻疹等疾病取得较好疗效。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哮喘和荨麻疹均属第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防治第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首先要控制其发生的几个主要环节,一是要防止过敏原进入机体;二要控制IgE的产生,阻断IgE与肥大细胞的嗜酸性粒细胞结合,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三是阻止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于效应器官反应。该方剂确实具有上述作用,故能治疗第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同时该方剂具有强大的广谱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解热镇痛、止咳、平喘作用,这对支气管炎、上感、肺炎治疗尤为必要。同时该方剂对免疫功能有调节和促进作用,特别是能对抗Ⅰ型变态反应,因此不仅有利于哮喘治疗也有利于其他疾病的治疗。值得重视的是该方剂具有强心、抗心律失常、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这对重症肺炎、支气管哮喘、心功能障碍和血黏度增高的治疗尤为重要。

详见百科词条: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最后修订于2017/5/24 17:21:25 共642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中医大辞典》·山甘草 21 山甘草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25 使用注意 26 化学成分 27 山甘草的药理作用 3 《辞典》·山甘草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山甘草的别名 34 来源 35 原形态 36 生境分布 37 性味 38 功能主治 39 山甘草的用法用量 310 附方 311 摘录 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山甘草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山甘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山甘草 1 拼音

shān gān cǎo

2 《中医大辞典》·山甘草

山甘草为中药名,出自《闽南民间草药》[1]。

21 山甘草的别名

野白纸扇、白蝴蝶、凉藤[1]

22 来源及产地

茜草科植物毛玉叶金花Mussaenda pubescens Aitf.的茎叶。分布长江以南各地[1]。

23 性味

甘、微苦,凉[1]。

24 功能主治

解表清暑,凉血解毒。[1]

1治感冒、中暑,发热,咳嗽,咽喉肿痛,扁桃体炎,肾炎水肿,泄泻,痢疾。煎服:15~30g[1]。

2治疮疡脓肿,蛇咬伤,湿疹。捣敷[1]。

25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1]。

26 化学成分

茎含豆甾醇、β谷甾醇、阿江榄仁酸(Arjunolic acid)、海恩西阿苷元A、玉叶金花苷A~C、M、咖啡酸、阿魏酸等。叶含豆甾醇、β谷甾醇及高级脂肪醇[1]。

27 药理作用

山甘草有抗早孕作用[1]。

3 《辞典》·山甘草 31 出处

《闽南民间草药》

32 拼音名

Shān Gān Cǎo

33 山甘草的别名

野白纸扇(《广州植物志》),白蝴蝶(《闽南民间草药》),白茶(《泉州本草》),白纸扇、凉茶藤、白头公(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凉藤、黄蜂藤、生肌藤、粘雀藤(《广西中草药》),土甘草、水藤根(《福建中草药》),假忍冬藤、蝴蝶藤(《实用中草药》)。

34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毛玉叶金花的茎叶。全年可采。

35 原形态

藤状小灌木。小枝被柔毛。叶对生,膜质或薄纸质,卵状矩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8厘米,宽2~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短尖,全缘,上面秃净或被疏毛,下面被柔毛;托叶2深裂,长约5毫米,裂片线形花顶生、无柄、稠密的伞房花序;萼被毛,其中4片线形,长3~4毫米,1片扩大为叶状,呈阔卵形至长圆形,白色,长25~4厘米,有柄;花冠**,漏斗状,长约2厘米,裂片5,外被紧贴的柔毛;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喉部,花丝短;子房下位,2室。浆果球形,长8~10毫米,宽6~75毫米。花期夏月。

本植物的根(山甘草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36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或灌木丛中。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37 性味

甘微苦,凉。

①《广西中药志)):"涩,平,"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淡,凉。"

③《福建中草药》:"微甘苦,凉。"

38 功能主治

解表,消暑,利湿,解毒,活血。治感冒,中暑,发热,咳嗽,咽喉肿痛,暑湿泄泻,痢疾,疮疡脓肿,跌打,蛇伤。

①《广西中药志》:"煎水洗疮,有去腐生新之效。"

②《泉州本草》:"治跌打损伤、瘀血作痛,散恶疮肿毒。"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表。治流感,感冒,中暑,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咽喉炎,肾炎水肿,肠炎腹泻,蛇咬伤。"

④《广东中草药》:"清热解暑,凉血解毒。治大茶药中毒,皮肤湿疹。"

⑤《实用中草药》:"治深部脓肿。"

39 山甘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鲜品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310 附方

①治急性胃肠炎:鲜玉叶金花茎、叶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暑湿腹泻:玉叶金花二两,大叶桉树六钱。水煎,日分三次服。(《广西中草药》)

③治伏暑下痢:山甘草一至二两。水煎服。(《闽南民间草药》)

④治湿热小便不利:玉叶金花一两,银花藤二两,车前草一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⑤治恶疮肿毒:山甘草捣烂敷患处。(《泉州本草》)

⑥治食物中毒:鲜山甘草叶,捣绞汁灌服。(《泉州本草》)

⑦治断肠草、砒霜、磷化锌中毒:玉叶金花鲜叶三至四两捣汁,调鸡蛋白三至五个,大蓟根粉、天门冬粉各五分,先探吐后灌服,每十五分钟服一次。口渴者多饮绿豆汤。应用本品治解断肠草等中毒时,宜严密观察病情,必要时配合其他中西医抢救方法。(《福建中草药》)

311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甘草节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甘草节的别名 24 来源 25 功能主治 26 甘草节的用法用量 27 附方 2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甘草节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甘草节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甘草节 1 拼音

gān cǎo jiē

2 《辞典》:甘草节

21 出处

《本草原始》

22 拼音名

Gān Cǎo Jié

23 甘草节的别名

粉草节(《外科精要》)。

24 来源

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或根茎内充填有棕黑色、树脂状物质的部分。

25 功能主治

治痈疽疮毒,咽喉肿痛。

①《医学入门》:"生用,消肿导毒,治咽痛;炙则性温,能健脾胃和中。"

②《本草原始》:"消痈疽焮肿。"

26 甘草节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研末。

27 附方

治小痈疖发热时:即用粉草节,晒干为末,热酒服、二钱,连进数服,痛热皆止。(《外科精要》)

28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甘草节的方剂 内消沃雪汤

方:青皮、陈皮、乳香、没药、连翘、黄芪、当归、甘草节、白芷、射干、天花粉、穿山甲、贝母、白芍药、金

军门立效散

有三首。《外科大成》卷四方之军门立效散:组成:甘草节(半寸长)九段,川椒三十枚,天花粉五钱,皂角刺

赶痛汤

药、地龙(酒炒)、香附(童便浸)、桃仁、红花、甘草节、牛膝(酒浸)、当归、羌活、五灵脂(酒淘去土)

托里透脓汤

参、白术(土炒)、炒穿山甲、白芷各一钱,升麻、甘草节、炒青皮各五分,当归二钱,黄芪三钱,皂角刺一钱

前胡化斑散

1钱,当归1钱,前胡8分,荆芥4分,白芷5分,甘草节5分,赤芍药5分,陈皮5分,郁金7分(酒浸),

更多用到中药甘草节的方剂

用到中药甘草节的中成药 黄精丸

生捣汁,和4味,研细焙干)(一方有炒柏、生地、甘草节)。主治:大风病。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

铁箍散

半夏、防风、羌活、皂刺、木鳖子、瓜蒌根、阿胶、甘草节、草乌各等分。主治:痈疽肿痛,赤晕散漫,及诸般

驻车丸

5钱,米仁1两,羌活1两,防风1两,细辛1两,甘草节1两,牛膝1两。主治:《解围元薮》卷三之驻车丸

海藻玉壶汤

用。处方:海藻贝母陈皮昆布青皮川芎当归连翘半夏甘草节独活各3克海带15克海藻(洗)3g、昆布3g

四逆散

虚或中气虚寒者亦不宜用。4热厥:祝某,始周身骨节疼,胸腹胀满,目闭肢厥,爪甲青紫,医以伤寒治之,

更多用到中药甘草节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甘草节 《疡医大全》:[卷七]痈疽肿疡门主方

毒肺痈,初起立消,诚外科捷法。鲜金银花(五两)甘草节(一两)作一剂,入砂锅内,水二碗,煎一半,加无

《丹溪心法》:[卷五]痈疽八十五

。正冬月,与麻黄桂枝汤加酒黄柏、生附、栝蒌子、甘草节、羌活、青皮、人参、黄芩、半夏、生姜,六帖而消

《医学正传》:[卷之六]疮疡

得此方而愈。丹溪治背疽方,用大黄、防风、羌活、甘草节、生地黄、当归身、贝母、白芷、赤芍药、皂角刺、

《医学入门》:[外集·卷七]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

芷、防风、升麻、黄芩、白芍、连翘、归尾各等分,甘草节减半,水煎服,治气实痰郁发不出者。连翘散连翘、

《济阴纲目》:[卷之十四乳病门]吹乳痈肿

目录 1 拼音 2 《南宁市药物志》·土甘草 21 土甘草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归经 24 功能主治 25 土甘草的药理作用 3 《广西中药志》·土甘草 31 土甘草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36 土甘草的药理作用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土甘草 1 拼音

tǔ gān cǎo

2 《南宁市药物志》·土甘草

土甘草为中药名,出自《南宁市药物志》。为《生草药性备要》记载的岗梅根之别名[1]。

21 土甘草的别名

点秤根、土甘草、百解、山梅根、天星根[2]

22 来源及产地

冬青科植物梅叶冬青Ilex rella (Hook et Arn)Champ ex Benth的根。分布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地[2]。

23 性味归经

苦、甘、凉。入肺、胃经[2]。

24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生津,活血[2]。

1治感冒,发热口渴,扁桃体炎,咽喉炎,气管炎,百日咳,肺痈,咳血,痔血,跌打损伤。煎服:15~30g[2]。

2治胆道感染,子宫内膜及附件炎等多种感染性疾病[2]。

25 药理作用

制成100%注射液肌内注射。岗梅叶:煎服治感冒,哉捣敷跌打损伤、痈毒、疔疮。叶含梅叶冬青酸A,B,C,具抗肿瘤活性。注射液可保护离体豚鼠心脏,体外有抗菌作用[2]。

3 《广西中药志》·土甘草

土甘草为中药名,出自《广西中药志》。为《广东中药》Ⅱ(生草药部分)记载的冰糖草之别名[1]。

31 土甘草的别名

土甘草、四时茶、节节珠[3]

32 来源及产地

玄参科植物野甘草Scoparia dulcis L.的全株。分布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3]。

33 性味

甘,凉[3]。

34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3]。

1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暑热泄泻,痢疾,脚气浮肿,小便不利,丹毒,小儿肝炎,防治麻疹,解木薯中毒。煎服:15~30g[3]。

2捣汁外涂治湿疹,热痱[3]。

35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生物堿,野甘草酸(Dulcioic acid)、依弗酸(Ifflaionic acid)、高蟥芩素及其7葡萄糖醛酸苷、β谷甾醇、脂肪油、甘露醇、氯化钾及磷酸盐等。根含薏苡素、白桦脂酸。根皮含β谷甾醇,甘露醇、另含薏苡素,有较弱的中枢抑制、镇静及镇痛作用,能抑制骨骼肌的收缩反应。[3]

36 土甘草的药理作用

古籍中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简介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自《伤寒论》,其组成为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18g,具有辛凉解表、清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