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有哪些文化?
有中秋节、光复节、开天节、韩语节、韩国泡菜、石锅拌饭等节日和美食文化。
大韩民国(韩语:대한민국;英语:Republic of Korea,South Korea),简称“韩国”,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总面积约10329万平方公里(占朝鲜半岛面积的45%),通用韩语,总人口约5200万。首都为首尔。
韩国的资讯科技产业多年来一直执业界之牛耳,制造业与科技产业发达,除高速互联网服务闻名世界外,内存、液晶显示器及等离子显示屏等平面显示装置和移动电话都在世界市场中具领导地位。
旅游业
韩国旅游业较为发达。近年来,韩政府将旅游业确定为战略产业,积极鼓励和发展旅游业,通过对外宣传“韩流”文化、简化热点旅游地区入境手续、完善国内旅游市场、改善国内旅游硬件设施、提升相关服务水平,吸引国外游客。
据韩方统计,2017年访韩外国游客为1334万人次。2018年1月至10月,访韩外国游客为1267万人次。
韩国文化风情:
韩国的文化受中国影响十分明显,早在唐朝时期,朝鲜半岛的新罗国就专门派人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以及治国的策略,甚至有些东西直接照搬照抄地拿回去,中国的文化对新罗国影响十分久远,新罗也因为吸收了中国的文化而强大起来因此统一了朝鲜半岛。
韩国的美术主要包括绘画、书法、版画、工艺、装饰等,既继承了民族传统,又吸收了外国美术的特长。其中假面具又称“假面舞”,为韩国文化象征,在韩国传统戏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朝鲜服是韩国、朝鲜、以及中国朝鲜族的传统服装,起源于中国明朝的服装,比较有民族特色。近代被洋服替代,一般只有在节日
韩国长鼓舞
和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穿。女性的传统服装是短上衣和宽长的裙子,看上去很宽松;男性以裤子、短上衣、背心、马甲显出独特的风情。白色为基本色,根据季节、身份,所选用的材料和色彩都不同。在结婚等特别的仪式中,一般平民也穿戴华丽的衣裳和首饰。最近,增加实用性的生活朝鲜服很受欢迎。
韩服的种类:朝鲜服可以根据身份、功能、性别、年龄、用途、材料进行分类。在现代使用观点中,按用途分最具代表性。根据生活风俗用途,朝鲜服可分为以下几种
1
节日服
2
花甲宴服
3
周岁服
4
仪式礼服
5
婚礼服
风景名胜:
景福宫(경복궁):韩国朝鲜时代最大的王宫。景福宫是李朝(1392~1910年)时期首尔的五大宫之一,也是李氏王朝的正宫,具有500年历史。景福宫是李朝的始祖——太祖李成桂(1392~1398年在位)于1395年将原来高丽的首都迁移时建造的新王朝的宫殿,位于首尔北部,因此也叫“北阙”。
青瓦台:韩国总统府。韩国政治中心青瓦台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靑瓦,一到青瓦台首先看到的是主楼的靑瓦。
在古朝鲜时期,朝鲜古代王国的几个部落从满洲南部迁移到朝鲜半岛。此后,从三国时期的高句丽时期到统一的新罗时代,到高丽王朝和朝鲜王朝,韩国是朝鲜半岛深受中国的影响的国家。
为了接受中国中央政府的封圣,并定期向中央政府致敬,朝鲜最高统治者只称王,不敢称皇帝;只有在清朝日本衰落和朝鲜统治之后,中国中央政府才失去对朝鲜的控制权力。
韩国制造了铁制工具和铁制武器。在政治,经济,哲学和文化方面,韩国的发展也受到了中国的强烈影响。然而,仅仅了解文化交流并不能完全解释韩国文化。
正确理解朝鲜人民的各种特征也是必要的,这些特征必须结合朝鲜人民的历史发展来解释。
在高丽王朝末期(918-1392),新儒学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最终发展成为支配朝鲜时代(1392-1910)的哲学思想。它是在与中国元朝的文化交流中被引入韩国的。
扩展资料:
韩国的文化受中国影响十分明显,早在唐朝时期,朝鲜半岛的新罗国就专门派人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以及治国的策略,有些东西照搬照抄地拿回去后经过“本土化”之后吸收为自己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对新罗国影响十分久远,新罗也因为吸收了中国的文化而强大起来因此统一了朝鲜半岛。
1882年,朝鲜国使臣朴泳孝和金玉筠将出使日本,临行前向中国清朝请求将中国的龙旗作为国旗使用,清政府回复称藩属国不能用五爪龙旗只能用四爪龙旗。
由于当时朝鲜当局对日渐没落的清廷已经不买账了,所以不接受清廷的要求。其时奉李鸿章之命出使朝鲜的中国使节马建忠(中国近代大语言学家,当时和其兄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一起出使朝鲜国)建议朝鲜政府采用中国传统的太极旗作为国旗使用,这个建议得到了朝鲜国政府的采纳。
所以,最早的李氏朝鲜韩国旗是一面不折不扣的白底黑色图案的太极八卦旗。
后来,一名英国驻朝鲜的使节用西方文化美学的角度为这面太极八卦旗做了大幅度修改,去掉了八卦中的四卦,把剩下的四卦斜向对称拉伸,使整个国旗图案呈长方形 ,把阴阳鱼图案改为红蓝两色,这样才有了我们看到的韩国太极旗。
-韩国文化
据韩媒《朝鲜日报》28日报道,韩国大邱市日前出土11块新罗王朝时期的木简,其中8块写有汉字。该木简据推测在公元7世纪初制成,距今约1400年。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很多的疑惑呢,在古代,中国和韩国有什么文化交流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宗庙祭礼及宗庙祭礼乐
韩国的宗庙祭礼指的是在宗庙举行的朝鲜王室的祭享仪式。这源自中国新石器时期的巫术文化,经由虞夏商三代发酵,再由周公制礼作乐形成了华夏礼乐文化。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儒家六经源自周室文化,其中的礼经和乐经就是记述周室礼乐文化的,诗经是专门给乐相配的歌词,有风、雅、颂之分,其中《颂》是是周室宗庙祭祀的乐歌,礼乐诗是华夏礼仪三位一体的。韩国宗庙祭礼和祭礼乐就是华夏的礼教祭祀活动,即是颂乐,这个参由华夏三礼中的《仪礼》(另二礼是《礼记》和《周礼》)。韩国冷战后期经济崛起,韩国受日本王室祭祀活动刺激而重新拾起已经被遗弃的宗庙祭祀。
二、江陵端午祭
江陵端午祭作为端午节前后在韩国江陵地区举行的一种乡土祭礼仪式,将古代祭祀仪式以庆典的形式进行展现。江陵端午祭源自中国端午祭祀文化,韩国江陵端午祭保留了华夏早期的端午祭祀形态,正如日本的茶道保留了中原宋代的茶艺,并不存在韩国本土独创端午祭祀文化,很多对传统文化无知的中国人会擅断韩国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不同,他们对于端午文化的祭祀内涵毫无认知,对纪念和祭祀都已经到了望文不生义的无意识地步,赛龙舟纪念屈原就是在祭祀屈原的仪式,这和孔庙祭孔的仪式内涵是一致的。
三、处容舞
处容舞是为驱除恶鬼、祈求王室平安、迎接新年而举办的活动,是一种在宫中进行表演的舞蹈。处容舞是韩国模仿华夏宫廷礼制的产物,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在传统的华夏文明中,"傩"是历史久远并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 中国各地还保有浓郁的傩舞,以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遗存较多。川剧的变脸就是傩舞的一种衍生形态。
虽然韩国许多文化都是从中国古代文化中衍变而来的,但是近几年,韩国却总是热衷于把中国文化的许多要素据为己有,对许多源自我国的文化项目频繁“申遗”,真是有够厚脸皮。身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对于文化传承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很多差异,或者有的人说消除这种差异就能求同,但确是因为有这种差异性,这个世界才会变的越来越美好,说到文化的差异性,首当其冲的肯定就是语言方面的差异,世界各国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铝是地壳中含量最为丰富的金属元素,把现代的铝锭带到古代去有可能值钱,但也有可能不值钱,要看带到哪个地方了,要看能带到什么时间了。
而就像中国的汉语,已经是国际上五大通用语言之一了,汉语从中华上下五千年来发展到现在也影响了很多国家还有地区,就像是在中国隔壁的韩国,近期就抛出了一个问题,韩国人实在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没学过韩语,却看得懂我们的书籍。
近些年来中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往韩国旅游,除去韩剧在中国的影响,还有就是文化方面有些会很相似,就像是在韩国旅游的游客,往往都能看懂当地的地名地标等,还有人的名字,甚至在很多韩国的书籍上,中国人也有很多能看得懂的。
其实造成这些是因为中国古代时候对韩国的影响,古代时韩国是中国当地附属国,而韩国的官方语言就是汉语,而到了很久之后,韩文出现了,但是韩文中的一个文字就有很多种意思,所以要用中文来标注其意思,不然很容易就会曲解其中的意思,所以必须用中文标注表达其意思。
再者就是在韩国有很多地方都用得到中文,当地人也识得很多中文,不然发现,韩国人不止是在文字里面有中文的痕迹,在口头表达里面也与很多中国的闽南地区和潮汕地区相似,很多潮汕地区和福建地区的人都能听懂一些韩文。
韩国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韩国人素以喜爱音乐和舞蹈而著称。韩国现代音乐大致可分为“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两种。民族音乐又可分为“雅乐”和“民俗乐”两种。韩国的舞蹈以民族舞和宫廷舞为中心,多姿多彩。韩国的戏剧起源于史前时期的宗教仪式,主要包括假面具、木偶剧、曲艺、唱剧、话剧等5类。其中假面具又称“假面舞”,为韩国文化象征,在韩国传统戏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主词条:韩语
韩国在19世纪前借用汉字作为书写工具。15世纪李氏朝鲜世宗国王遣人完成《训民正音》,参考汉字外型创造了全新的拼音文字谚文。由于当时朝鲜上层阶级的官员贵族们和正式书籍文本仍然使用汉文,谚文在数世纪间未能成为正式文字。谚文因多在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朝鲜人群中使用,而被两班抵制。直到二十世纪初期朝鲜被日本吞并后,谚文方逐步成为朝鲜族的主要书写工具。二战结束,朝韩分裂后,韩国一度废除汉字(国语纯化运动),但由于拼音文字所产生的诸多不便,后又恢复汉字基础教育以分辨同音词汇的不同意义。
韩国的语言中10%左右是朝鲜语固有词,69%左右是汉语的变音,还有10%是英语的变音,剩下的则是其他语言的变音。韩语与朝鲜语基本相同,但在发音和外来语以及部分语法及单词的用法上稍有不同,其中在发音和外来语上表现尤为突出。因为政治原因,朝鲜半岛在内战后南北长期分裂,使得南北语言也出现差异,主要表现在口音和用词方面。 韩食以泡菜文化为特色,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泡菜。韩国传统名菜烧肉、泡菜、冷面已经成了世界名菜。
韩国有各种饮食,由于其过去处于农耕社会,因此从古代开始主食就以米为主。韩国饮食与各种蔬菜、肉类、鱼类共同组成。泡菜(发酵的辣白菜)、海鲜酱(盐渍海产品)、豆酱(发酵的黄豆)等各种发酵保存食品,以营养价值和特别的味道而闻名。
韩国饮食包括每天重复的日常饮食,一生中必经的举行仪式时摆的食品,祈求丰年和丰渔时摆的丰年祭与丰渔祭食品,祈祷部落平安而摆的部落祭食品,还有悼念过世的人而摆的祭祀食品等。同时也随季节的不同利用当时的食物做季节美食。 1月1日,元旦(新年)。
1月2日为国家规定的公休日。
农历正月初一,民俗日也称阴历新年,即春节。
3月1日,韩国独立运动纪念日。纪念1919年3月1日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三一运动。
4月5日,植树节。这一天,政府官员、教师、学生以及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韩国人按照政府的重新造林计划植树。
4月8日,释迦牟尼诞生节。佛教徒和其他国民都庆贺这个节日,纪念释迦牟尼诞生。
5月5日,儿童节。这一天为儿童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让他们与父母一起尽情游玩。
5月8日,父母节。这一天是父母的节日,为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孝道而设立的节日。
5月15日,教师节。这一天,学生们会给老师送花或其他小礼物,或者大家一起请老师吃饭。教师在这一天,会受到社会的特别尊重。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受中国文化影响,韩国也有端午节,韩国端午节风俗主要为祭祀、演戏、游艺等,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其中以“江陵端午祭”保存最为完整。2005年11月25日,“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
8月15日,光复节。1945年的这一天,朝鲜半岛从日本35年的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获得独立。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或称丰收节)。传自中国,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全国性节日之一。这一天要摆设筵席,各家要在家族墓地举行纪念仪式,晚上要一起赏月。
农历十月初三,开天节。这一天是传说中檀君于公元前2333年建立韩国的日子。
10月9日,韩语节。为纪念1446年朝鲜世宗李裪的颁布训民正音,普及朝鲜半岛民族语言而建立的日子。
就跟其他国家的普通人一样,韩国的普通人也是在学校通过老师的教导和翻阅历史教科书来学习的韩国的历史。
从三国时代一直到朝鲜时代为止,韩国古人都是用汉文写的书,因此在韩国有一只受过严格训练、精通汉文和韩文的队伍在进行将汉文翻译为韩文的工作,这个工作在韩国被称为「汉文古典飜译」。
在韩国有很多水平很高的研究所在进行这项崇高的工作,这其中又有许多受训于有着600年儒学传统的成均馆大学的「儒学科」或者该校的跨学科培训项目「汉文古典飜译协同课程」。
韩国有哪些文化?
本文2023-10-09 14:37:0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3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