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和唐诗宋词,哪个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2收藏

古典音乐和唐诗宋词,哪个好?,第1张

我个人比较喜欢唐诗宋词,最主要的原因是意境,里面包含的画面感或者是联想会让人回味无穷。

有时候遇到一种情况时,不如一句唐诗或宋词来形容,网上不是有人说嘛,读这些可能没什么用,但是当面对一些夜晚风景时时,有人可能只会感叹:真美啊,若是了解诗词的可能会叹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苏轼的《定风波》表达的悠闲、隐居之意跃然纸上: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唢呐的音量宏大,四,音色高昂明亮,擅长于表现悲伤深情的歌

现代的新疆唢呐,通体用硬质整木滚镟制而成,杆身较粗,喇叭口较小,全长约40厘米。通体刻有各种花纹和图案,外表雕饰精巧美观。在管身上开有8个(前7后1)音孔,正面7孔中的最低音孔,偏向孔列的左方,以便于小指按音。背孔设在与正面第一孔对应处上方,是控制高音的发音孔。

北疆伊犁地区还使用一种铜喇叭的唢呐。用于独奏、鼓吹乐合奏或歌舞伴奏。新疆唢呐的演奏方法与唢呐相同,发音柔和圆润、略带鼻音,音色明快,可以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常用于传统节日和喜庆活动。它的独奏曲目丰富,大多来自木卡姆和赛乃姆的音乐。

最初的新疆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已在中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1607年刊): 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到了清代,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已成为新疆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新疆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我收集的资料,你可以看看:

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乐理知识

所谓“琴、棋、书、画”当中的“琴”,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弹拔乐器之一,现称古琴或七弦琴。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人们誉为“四大名琴”。现在,这名扬四海的“四大名琴”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并没有消失。

1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恒公的手中。齐恒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2绕梁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有一次,他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 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3绿绮

“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

即桐木、锌木结合的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司马相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文君听琴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4焦尾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300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给王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中国音乐,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时代,据考古发现,中国音乐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音乐文化。

中国音乐曾经对中国周边地区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从孔子传六艺到唐代的胡琴再到近代的西方音乐,中国音乐又在吸收外来音乐要素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发展。

中国素号“礼乐之邦”,古代音乐在人格养成、文化生活和国家礼仪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学习步骤。

扩展资料:

中国音乐从很早已经掌握七声音阶,但一直偏好比较和谐的五声音阶,重点在五声中发展音乐,同时将中心放在追求旋律、节奏变化,轻视和声的作用。中国音乐的发展方向和西方音乐不同,西方音乐从古希腊的五声音阶,逐渐发展到七声音阶,直到十二平均律。

从单声部发展到运用和声。所以西方音乐如果说像一堵厚重的墙壁,上面轮廓如同旋律,砖石如同墙体,即使轮廓平直只要有和声也是墙,正像亨德尔的某些作品。

中国音乐则不同,好像用线条画出的中国画,如果没有轮廓(旋律)则不成其为音乐,但和声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从未接触中国音乐的西方人听中国音乐“如同飘在空中的线”,而从未接触西方音乐的中国人则觉得西方音乐如同“混杂的噪声”。

-中国音乐

在唐代燕乐大曲的专门机构中,产生的优秀音乐家非常多,如开元年间许和子的歌唱,李谟的笛、李龟年的歌唱和羯鼓,贺怀智、裴兴奴的琵琶,张野狐的箜篌、筚篥及作曲技巧,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唐代大曲乐舞的极度繁荣与众多音乐家的存在是密切相关的,当时的音乐家人数之多、演技之高,历代都不能与之相比。这是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家群体,他们分工明确、演技精湛,他们用自己杰出的才能造就了一代音乐的高度繁荣。

伴随着他们创造的音乐文化的传播,他们的名字载入了史册:许和子、张红红、康昆仑、段善本、念奴、李龟年、何满、贺怀智、李管儿、曹纲、尉迟青、王麻奴等。

许和子是唐代的一个民间歌手,他家世世代代都是乐工。开元末年,她被征入宫中为内人,改名“永新”。她不但长得漂亮,人也聪明,而且很会唱歌,最擅长变声的技巧。

许和子的演唱音域非常广,甚至能超出乐器达到的高度。昔日,唐玄宗曾经叫唐代著名乐人李谟吹笛,为许和子伴奏,结果歌唱完了,李谟的笛身也裂开了。

李谟是长安著名笛子演奏家,他曾经拜西域龟兹乐师学笛,技艺不凡,每每吹奏,听者都有数百人,无不拍手叫绝。

念奴是天宝年间有名的女歌手,古籍中记载她在唱歌方面是宫伎中第一的。有一天宫中设宴招待宾客,因为人声嘈杂,无法控制,众乐工只能罢奏停唱。唐玄宗就命令念奴出场演唱,并由25人吹小管为其伴奏。歌声、笛声两相追逐,美妙异常。使当时的场面马上安静了下来。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曾经在《连昌宫词》诗中描写了这一场面,诗道:

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须爽觅得又连催,特赦街中许燃烛。春娇满眼泪红绡,掠削云鬓旋装束。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可见念奴的声音动人嘹亮,音色优美异常,念奴色艺双全,她的名声四海闻名。连唐玄宗李隆基也是赞不绝口,他说:

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

除了许和子以外,见诸记载的唐代歌唱家还有陈不谦、谦子童奴、高玲珑、长孙元忠、侯贵昌、韦青、李龟年、米嘉荣、李衮、何戡、田顺郎、郝三宝、黎可及、柳恭、穆氏、柳青娘、谢阿蛮、盛小丛、樊素、唐有态、李山奴、洞云、张好好、金谷里叶等。

另外,唐代还有许许多多官宦名士的家养歌伎及民间歌手未能留名。这些歌唱家都有出色的演技,把唐代的声乐舞台点缀的花团锦簇、五彩缤纷。

当然,唐代的歌舞大曲中外籍乐工也非常多。在光辉灿烂的唐代文化中,不仅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而且走在当时世界文化的前列。

此外,还有琵琶演奏家曹氏父子。唐代学者段安节所著的《乐府杂录》中记载,贞元年间,有个叫曹保的乐工,他的儿子叫曹善才,他的孙子叫曹纲。祖孙三代都是当时著名的乐工。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所写的《琵琶行》序中说琵琶女功底很深,她曾经跟随曹善才学艺。由此可见曹善才是当时长安城里琵琶艺术的权威人士。

还有唐代诗人元稹有《琵琶歌兼昆仑善才》诗一首,元稹把曹善才和另一位琵琶大师康昆仑相提并论,他极力称赞他们的演奏技艺。

至于曹纲,唐代诗人笔下见到他的名字就更多了。白居易《听曹纲琵琶兼示重莲》一诗中大加夸赞了曹纲的琵琶技艺,诗道:

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谁能截得曹纲手,插向重莲衣袖中。

唐代诗人刘禹锡对曹纲的琵琶技艺更是高度评价,诗道:

一听曹纲弹薄媚,人生不合出京城。

可见曹氏父子不但发展了琵琶演奏技艺,还教授了许多学生,对琵琶演奏的专业化有较大的贡献。此外,还有琵琶演奏家康昆仑,他也是唐德宗时代的人,他在当时被称为长安第一琵琶手。还有西域歌唱家米嘉荣,他曾经担任了唐朝廷供奉,与当时许多著名诗人都有来往。后来,米嘉荣有了一个儿子叫米和,米和也是名重一时的歌舞能手。此外,史籍记载,太和年间教坊中有善作《霓裳羽衣》舞的艺人米禾稼、米万槌,他们也是米嘉荣的后代,这些人全都是当时的歌舞大曲能手。

唐代乐工和大曲歌唱家,他们精益求精,不断进取。唐代燕乐大曲的繁荣,正由于这些乐工的不懈努力的结果。他们在声乐、器乐、舞蹈各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他们和当时所有乐工对唐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唐代歌舞大曲名家众多,这些歌唱家们和乐工们的超然智慧和迷人风采,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灿烂和辉煌。

古典音乐和唐诗宋词,哪个好?

我个人比较喜欢唐诗宋词,最主要的原因是意境,里面包含的画面感或者是联想会让人回味无穷。有时候遇到一种情况时,不如一句唐诗或宋词来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