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的流传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4收藏

古籍的流传,第1张

古籍的流传形式古今很不相同,简策时代的古籍是以单篇流传;纸普遍使用之后,由于书写工具的改进,古籍开始以“集”的形式流传;雕版印刷盛行之后,古籍便以整部的批量流行了。

简策时代的古籍所以是单篇流行,主要是因为文字的载体──竹简太笨重。从出土的秦汉竹简看,通常每枚竹简只容纳三十或四十个字左右。即以四十个字算吧,一篇一万字的文章就需要二百五十枚竹简,这就是说,一部五十万字的书,就需要一万二千五百枚竹简,这无论从体积上说还是从重量上说,都是十分可观的。这就决定了当时的书籍,只能是以一篇为单位流传。例如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他在同书《老子韩非列传》亦说,韩非“故作《孤愤》、《王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我们不难看出,司马迁所列举的,都分别是今天《管子》、《韩非子》两书中的篇名,很可说明当时的书籍的单篇流行的事实。古籍的单篇流行,带来了下列后果:①一个作者的书,读者所得篇章有多有寡,不相统一;②一部完整的书,由于单篇流传而容易散佚,而且大都是整篇整篇的散佚。如《史记》一百三十篇,从司马迁写成,到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时,就已有“十篇有录无书”,即是典型的事例。

魏晋之时,纸作为一种轻便的书写工具,已逐渐普遍使用。

晋人传咸称纸“含章蕴藻,实好期文”。并说纸有“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的优点(以上引文均见《纸赋》)。这样,古籍就改变了过去单篇流行的形式,而以多篇集在一起,即“集”的形式流传了。《四库总目》“别集类”的上序说:集……其自制名者,则始张融《玉海集》,其区分部帙,则江淹有前集,有后集;梁武帝有诗赋集,有文集,有别集;梁元帝有集,有小集;谢有集,有逸集;与王筠之一官一集,沈约之正集百卷,又别选集略三十卷者,其体例均始于齐梁。盖集之盛,自是始也。(卷一四八、集部、别集类)

“集”的流传形式,大体有下列特点:①一个人的著述较为集中,为研读一个人或一个学派的著述提供了方便;②文集或诗集大都由作者或作者的亲属、门弟子编定、较为可靠;③由于“集”的容纳量视简策的单篇大大加大,钞写并不容易,故书籍很受人珍视,往往一书而几代相传,反复校勘,绝少讹误,精本较多。

自唐以后,雕版印刷盛行,书籍不仅一改而为批量流行,而且,它还作为商品进入了交易市场。这种情况带来的结果是:①书籍很容易得到;②刻版尚有讹误,则广为扩散,甚至以讹传讹;③由于商人刻书以盈利为目的,粗制乱造者往往有之。鉴于这种情况专门研究和品评版本优劣的版本学便应运而生;同时,校订文字讹误的校勘学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1 文言文乞者王翁传翻译

洒口王氏,是樵县的世家大族。

他们的先祖王翁,曾经行乞到拏口陈长者家门口。一会儿门打开了,一个小丫鬟捧一盆水,向外倒。

发出了铿锵的声音,一看,是一个(落地)的金钏。翁非常高兴,(但)又想到这个金钏一定是陈家主妇洗梳装扮时放到盆中的,但丫鬟不知道,如果主妇找不到金钏,就会怀疑丫鬟偷了,或许会狠狠地鞭打她。

我是一贫穷的人,意外地得到贵重的东西,不一定能享用,而且连累了丫鬟,以至于有不测,很不吉祥。于是留下来等待。

过了很长时间,隐隐地听到门内有喧哗声,好像有叱责的声音。一会儿,刚才那个丫鬟出来了,血流满面,朝着河水便要投水自杀。

王翁急忙上前,抱住她问其中的缘故。丫鬟更加用力往里跳,说:“主妇丢失金钏,却枉冤我偷了。

我哪里去找金钏?与其被打死,不如跳河淹死。“王翁说:“然而金钏在,不要担心。”

于是从袖子里拿出金钏,让她拿着进屋,并且说:“我在这里等你很长时间了。”丫鬟进去报告,主妇认为是欺骗(她),派一个仆人出来问王翁,(王翁)详细地据实回答。

事情报告给长者,长者问:“世上怎么会有这种人?”马上叫(王翁)进来,居然是青年男子。于是就问:“你能为我做事吗?”(王翁)回答说:“非常愿意!”于是让他掌管门户检查,王翁很快就胜任了。

于是又让他进入市场做生意,征收租赋,(王翁)又很快就称职了。长者更加高兴,于是把所救丫鬟许配给他做妻子,并且让他掌管田庄租种土地,王翁更是竭尽全力用严谨认真忠于职守的行为态度来报答长者。

长者知道王翁值得信任,更加信任喜欢他,用对待家人的礼节对待他,诸如钱粮计算的重要事情,全都托付给他。 王翁在陈长者家做事很长时间了,逐渐有钱了,而且所娶的丫鬟生了几个孩子。

孩子长大后,就让他们分别去做生意,不久就富裕起来了,积累大批资产。于是王翁辞掉了陈家事务,带着丫鬟和孩子回到洒口,成为富裕的家庭。

王翁享年八九十岁,孙辈曾孙辈读书的生员有十几个,现在门第人文的昌盛之气,与陈家不相上下。噫!一个乞丐得到价值数十金的金钏,可以吃饱饭了,却退还它是为什么呢?愚山子说:王翁不仅仅是廉洁的,而且是仁义聪明的:王翁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廉洁;估计主妇会狠狠地打丫鬟,丫鬟着急将死,而等候她出来救她,以至于洗刷了她的冤屈,让她逃脱灾祸,是仁义;救了丫鬟又娶了丫鬟,是智慧。

有人说:王氏是世家大族,但他们的祖先贫穷,到了当乞丐的地步。这是他们子孙后代所避讳的,而你曝光它,恐怕不行吧?(愚山子)说:不是这样的!人只有凭他可以流传的操守而闻名,也只有凭可以尊敬的品格而尊贵。

名声和尊贵与他的遭遇没有关系,而与他的贤德和不贤德有关系。像王翁所做的,是自古以来的大贤德。

王氏子孙应当世代学习它,又避讳什么呢?那些行为不合道德的,即使地位显贵的,就像曹操、秦桧之类的人,才是真正的乞丐也不愿成为的人,也是他们的子孙以他们为祖先而感到羞耻的人。

2 文言文乞者王翁传翻译

洒口王氏,是樵县的世家大族。他们的先祖王翁,曾经行乞到拏口陈长者家门口。一会儿门打开了,一个小丫鬟捧一盆水,向外倒。发出了铿锵的声音,一看,是一个(落地)的金钏。翁非常高兴,(但)又想到这个金钏一定是陈家主妇洗梳装扮时放到盆中的,但丫鬟不知道,如果主妇找不到金钏,就会怀疑丫鬟偷了,或许会狠狠地鞭打她。我是一贫穷的人,意外地得到贵重的东西,不一定能享用,而且连累了丫鬟,以至于有不测,很不吉祥。于是留下来等待。过了很长时间,隐隐地听到门内有喧哗声,好像有叱责的声音。一会儿,刚才那个丫鬟出来了,血流满面,朝着河水便要投水自杀。王翁急忙上前,抱住她问其中的缘故。丫鬟更加用力往里跳,说:“主妇丢失金钏,却枉冤我偷了。我哪里去找金钏?与其被打死,不如跳河淹死。“王翁说:“然而金钏在,不要担心。”于是从袖子里拿出金钏,让她拿着进屋,并且说:“我在这里等你很长时间了。”丫鬟进去报告,主妇认为是欺骗(她),派一个仆人出来问王翁,(王翁)详细地据实回答。

事情报告给长者,长者问:“世上怎么会有这种人?”马上叫(王翁)进来,居然是青年男子。于是就问:“你能为我做事吗?”(王翁)回答说:“非常愿意!”于是让他掌管门户检查,王翁很快就胜任了。于是又让他进入市场做生意,征收租赋,(王翁)又很快就称职了。长者更加高兴,于是把所救丫鬟许配给他做妻子,并且让他掌管田庄租种土地,王翁更是竭尽全力用严谨认真忠于职守的行为态度来报答长者。长者知道王翁值得信任,更加信任喜欢他,用对待家人的礼节对待他,诸如钱粮计算的重要事情,全都托付给他。

王翁在陈长者家做事很长时间了,逐渐有钱了,而且所娶的丫鬟生了几个孩子。孩子长大后,就让他们分别去做生意,不久就富裕起来了,积累大批资产。于是王翁辞掉了陈家事务,带着丫鬟和孩子回到洒口,成为富裕的家庭。王翁享年八九十岁,孙辈曾孙辈读书的生员有十几个,现在门第人文的昌盛之气,与陈家不相上下。

噫!一个乞丐得到价值数十金的金钏,可以吃饱饭了,却退还它是为什么呢?愚山子说:王翁不仅仅是廉洁的,而且是仁义聪明的:王翁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廉洁;估计主妇会狠狠地打丫鬟,丫鬟着急将死,而等候她出来救她,以至于洗刷了她的冤屈,让她逃脱灾祸,是仁义;救了丫鬟又娶了丫鬟,是智慧。有人说:王氏是世家大族,但他们的祖先贫穷,到了当乞丐的地步。这是他们子孙后代所避讳的,而你曝光它,恐怕不行吧?(愚山子)说:不是这样的!人只有凭他可以流传的操守而闻名,也只有凭可以尊敬的品格而尊贵。名声和尊贵与他的遭遇没有关系,而与他的贤德和不贤德有关系。像王翁所做的,是自古以来的大贤德。王氏子孙应当世代学习它,又避讳什么呢?那些行为不合道德的,即使地位显贵的,就像曹操、秦桧之类的人,才是真正的乞丐也不愿成为的人,也是他们的子孙以他们为祖先而感到羞耻的人。

3 文言文‘朱买臣传’‘绝缨者言’‘弈喻’‘画竹’的翻译

1起初,朱买臣被免了职,正等待着皇帝重新任命,日常就在会稽郡邸的守邸人那里借住吃饭。朝廷授与会稽郡太守官职,买臣穿上过去罢免时的衣服,怀揣系着绶带的官印,步行回到郡邸。逢着上计的时候,会稽郡办上计的官吏正一起聚着饮酒,对买臣都不屑看上一眼。买臣走进内房,守邸人就和他一道吃饭。吃到快饱的时候,买臣稍微露出那系着官印的绶带,守邸人觉得那东西很奇怪,就上前拿着那绶带,端详着那方印章,正是会稽太守章。守邸人吃了惊,走出屋外告诉了上计掾吏。掾吏们都喝醉了,大叫大喊道:“胡说罢了!”守邸人说:“你们试把它拿来看看吧。”那位平素轻视买臣的旧相识走进室内看了官印,(吓得)回头就跑,高声嚷道:“的确如此!”在座的人(这才)惊慌害怕起来。

2楚庄王设酒宴赏赐他的群臣。天黑下来时,酒也喝足了,旁边侍候的人大都醉了,大殿上的蜡烛也灭了,这时有人在暗中拉扯王后的衣服。王后摸到他的帽缨给揪了下来,对楚王说:“这会蜡烛灭了,有人拉扯我的衣裳,我摸到他的帽缨揪下来了。赶快叫人拿烛火来,看被揪了帽缨的是谁。”楚王说:“别说了(译‘打住’亦可)!”马上发出令来:“和我一起喝酒,不把帽缨揪下来,我就不高兴啦。”于是,没有一个人有帽缨了,也就不知道被王后揪下帽缨的是谁了。这样,楚庄王又与群臣欢乐饮酒,直到宴会结束。后来吴国兴兵攻打楚国,有一个人在战斗中常打头阵,五次冲—锋打退敌人,取到敌方将军的头献给楚王。楚王感到奇怪而问他道: “我对你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恩宠,你为何对我这么好呢?”回答说: “我,就是早先在殿上被揪下帽缨的那个人啊。当时就应该受刑而死,至今负疚很久了,没能有所报效。现在有幸能做一个臣子理应做的事,还可以为您战胜吴国而使楚国强大。”《诗经》上说:“广阔的水潭啊,芦苇多么丰茂。”说的是宽阔伟大的胸襟,什么都能容得下的。

3我在朋友家里看一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渐愧,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棋艺的高低,是有标准的,一着的失误,人们都看到见,即使想回护以前的错误也是隐瞒不了的。事理方面的问题,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人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现在世间没有孔子那样圣人,谁能断定真正的正确与错误?那么别人的失误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没有失误未必不是大失误,但是人们彼此互相讥笑,没有停止的时候,简直连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4我家有茅草房两间,南西都种着竹子。到了夏天,新竹枝叶刚刚伸展开来,绿树成荫,光色照人,放一张床在竹林中,十分凉爽舒适。到了秋冬交替之时,把屏风的骨架拿出来,截去两头,横着安放就成为窗格,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待到风和日暖,冻得半僵的苍蝇又飞动起来,撞到窗纸上,咚咚咚地发出敲击小鼓的声音。这时,窗纸上一片零乱的竹影,难道不是一派天然的图画吗?我所画的竹子,都没有老师的传承,多数是得之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啊。

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秋,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意念。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呵成一幅幅图画。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总之,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

4 《朱买臣传》全文及翻译

原文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

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

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

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

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

后数岁,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诣阙上书,书久不报。待诏公车,粮用乏,上计吏卒更乞丐之。

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是时,方筑朔方,公孙弘谏,以为罢敝中国。

上使买臣难诎弘,语在《弘传》。后买臣坐事免,久之,召待诏。

是时,东越数反复,买臣因言:"故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今闻东越王更徙处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泽中。

今发兵浮海,直指泉山,陈舟列兵,席卷南行,可破灭也。"上拜买臣会稽太守。

上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买臣顿首辞谢。诏买臣到郡,治楼船,备粮食、水战具,须诏书到,军与俱进。

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

直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见其绶,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

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皆醉,大呼曰:"妄诞耳!"守邸曰:"试来视之。

"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还走,疾呼曰:"实然!"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买臣徐出户。

有顷,长安厩吏乘驷马车来迎,买臣遂乘传去。会稽闻太守且至,发民除道,县长吏并送迎,车百余乘。

拜为太守,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

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

居岁余,买臣受诏将兵,与横海将军韩说等俱击破东越,有功。征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数年,坐法免官,复为丞相长史。张汤为御史大夫。

始,买臣与严助俱侍中,贵用事,汤尚为小吏,趋走买臣等前。后汤以延尉治淮南狱,排陷严助,买臣怨汤。

及买臣为长史,汤数行丞相事,知买臣素贵,故陵折之。买臣见汤,坐床上弗为礼。

买臣深怨,常欲死之。后遂告汤阴事,汤自杀,上亦诛买臣。

买臣子山拊官至郡守,右扶风。白话释文 朱买臣,字翁子,是吴地人,家里贫困,喜爱读书;不善于置办财产家业,常常割草砍柴卖了来购取粮食。

担着一捆柴,边走边高声诵读文章;他的妻子也背着柴跟随着他,多次阻止朱买臣,让他不要在路上高声歌唱,朱买臣歌唱声更大,妻子对此感到羞愧,要求离开他,朱买臣笑着说:“我五十岁命该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了,你辛苦了很久了,等我富贵了,我要报答你的功劳。”妻子气愤地说:“像你这样的人,最终就是饿死在沟里罢了,怎么能够富贵呢!”朱买臣没办法留住她,就听任她离开了。

之后,朱买臣一个在道路上边走边唱,背着柴在墓间行走。他的前妻和他都去上坟,看到朱买臣又冷又饿,召唤给他饭吃。

几年后,朱买臣跟随上计吏当差,押送重车到了长安。上计吏到朝廷上书后,皇上的回复迟迟不下,他们只好在公车府等待诏书,粮食用完了,上计吏最后变得像乞丐一样去讨要粮食。

正好同乡严助很得宠幸,举荐朱买臣;得到召见,在皇上面前讲解《春秋》、《楚辞》,皇上很高兴;任命朱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同为侍中。后来朱买臣犯了事被免职。

很久后,重被召见到朝廷等待重新任职……皇上任命朱买臣担任会稽太守。起初,朱买臣被免了职,正等待着皇帝重新任命,常在会稽郡邸的守邸人那里借住吃饭。

朝廷授与会稽郡太守官职,买臣穿上过去罢免时的衣服,怀揣系着绶带的官印,步行回到郡邸。正值上计的时候,会稽郡办上计的官吏正一起聚着饮酒,对买臣都不屑看上一眼。

买臣走进内房,守邸人和他一道吃饭。吃到快饱的时候,买臣稍微露出那系着官印的绶带,守邸人对此感到奇怪,就上前拿那绶带,端详着那方印章,正是会稽太守章。

守邸人吃了惊,走出屋外告诉了上计掾吏。掾吏们都喝醉了,大叫大喊道:“胡说!”守邸人说:“你们试把它拿来看看吧。”

那位平素轻视买臣的旧相识走进室内看了官印,吓得回头就跑,高声嚷道:“的确如此!”在座的人才惊怕起来,派人前去告诉守丞,彼此相互推拥着排成队列到中庭拜谒朱买臣。会稽守丞听说太守将要到了,发动百姓清除道路;县吏一起送行和迎接的车辆达一百多辆。

进入吴县境内,朱买臣见到他原来的老婆,夫妻二人正在修整道路;朱买臣停下车,叫后面的车辆载上他们夫妻一起到太守府,把他们安置在园里,供应他们饮食。住了一个月,那女人就上吊死了,朱买臣给她丈夫钱,让把她安葬了。

又全部找来以前的熟人,与他们一同吃饭;那些对自己有恩的人,都一一报答。住了一年多,朱买臣接到诏书领军出征,与横海将军韩说等人一起打败东越国,。

5 筠溪翁传文言文翻译

筠溪翁传

明归有光

原文

余居安亭。一日,有来告云:“北五六里溪上。草舍三四楹,有筠溪翁居其间,日吟哦,数童子侍侧,足未尝出户外。”余往省之。见翁,颀然晳白,延余坐,瀹茗以进,举架上书悉以相赠,殆数百卷。余谢而还。久之,遂不相闻。然余逢人辄问筠溪翁所在。有见之者,皆云翁无恙。每展所予书,未尝不思翁也。今年春,张西卿从江上来,言翁居南澥浦,年已七十,神气益清,编摩殆不去手。侍婢生子,方呱呱。西卿状翁貌,如余十年前所见加少,亦异矣哉!

噫!余见翁时,岁暮,天风憭栗,野草枯黄。日将晡,余循去径还家。媪、儿子以远客至,具酒。见余挟书还,则皆喜。一二年,妻儿皆亡。而翁与余别,每劳人问死生。余虽不见翁,而独念翁常在宇宙间,视吾家之溘然而尽者,翁殆加千岁人。

昔东坡先生为方山子传。其事多奇。余以为古之得道者,常游行人间,不必有异,而人自不之见。若筠溪翁,固在吴淞烟水间,岂方山子之谓哉?或曰:筠溪翁非神仙家者流,抑岩处之高士也欤?

1、举架上书悉以相赠,殆数百卷。——把书架上的书全部赠给了我,大概有几百卷。

2、视吾家之溘然而尽者,翁殆如千岁人。——与我家门中那些突然去世的人,老先生就好像是活了一千岁的人。

6 文言文《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八》

《宋史•苏云卿传》原文: 苏云卿,广汉人。

绍兴间,来豫章东湖,结庐独居。待邻曲有恩礼,无良贱老稚皆爱敬之,称曰苏翁。

身长七尺,美须髯,寡言笑,布褐草履,终岁不易,未尝疾病。 披荆畚砾为圃,艺植耘芟,灌溉培壅,皆有法度。

虽隆暑极寒,土焦草冻,圃不绝蔬,滋郁畅茂,四时之品无阙者。味视他圃尤胜,又不二价,市鬻者利倍而售速,先期输直。

夜织屦,坚韧过革舄,人争贸之以馈远。以故薪米不乏,有羡则以周急应贷,假者负偿,一不经意。

溉园之隙,闭门高卧,或危坐终日,莫测识也。 少与张浚为布衣交,浚为相,驰书函金币属豫章帅及漕曰:“余乡人苏云卿,管、乐流亚,遁迹湖海有年矣。

近闻灌园东湖,其高风伟节,非折简能屈,幸亲造其庐,必为我致之。” 帅、漕密物色,曰:“此独有灌园苏翁,无云卿也。”

帅、漕乃屏骑从,更服为游士,入其圃,翁运锄不顾。进而揖之,翁曰:“二客何从来耶?”延入室,土锉竹几,地无纤尘,案上有《西汉书》一册。

二客恍若自失,默计此为苏云卿也。既而汲泉煮茗,意稍款浃,遂扣其乡里,徐曰:“广汉。”

客曰:“张德远广汉人,翁当识之。”曰:“然。”

客又问:“德远何如人?”曰:“贤人也。第长于知君子,短于知小人,德有余而才不足。”

因问:“德远今何官?”二客曰:“今朝廷起张公,欲了此事。”翁曰:“此恐怕他未便了得在。”

二客起而言曰:“张公令某等致公,共济大业。”因出书函金币置几上。

云卿鼻间隐隐作声,若自咎叹者。 二客力请共载,辞不可,期以诘朝上谒。

旦遣使迎伺,则扃户阒然,排闼入,则书币不启,家具如故,而翁已遁矣,竟不知所往。 帅、漕复命,浚拊几叹曰:“求之不早,实怀窃位之羞。”

作箴以识之,曰:“云卿风节,高于傅霖。予期与之,共济当今。

山潜水杳,邈不可寻。弗力弗早,予罪曷针。”

《宋史•苏云卿传》译文: 苏云卿,南宋汉州广汉(今四川广汉县)人,来到豫章的东湖,修筑庐舍居住在那里。(生卒年不详),苏翁以耕田种菜,织布编鞋为生。

他身长七尺,美髯垂胸,少言寡笑。 苏云卿见南昌东湖水面辽阔,草洲清悠,便在百花洲上结庐隐居,以清贫高洁为荣。

他披荆畚砾,开圃耕作,锄耘、培壅和灌溉都很有章法,蔬菜种得很好。既使是隆冬酷暑、草冻土焦之时,他的菜圃内也从不缺菜。

他种子的蔬菜除少量自食外,大部分都卖给菜商小贩,而且从不二价,所以卖得特别快。 他还在种菜之暇,常于夜间织草鞋卖,以补生活之用的不足。

他织的草鞋与众不同,鞋帮纳得很紧密,又用皮草作梁,使草鞋结实好穿,贫苦市民争相购买。因为他人勤价实,蔬菜和草鞋都畅销无滞,所以从无柴米之忧。

他在灌园之隙,或闲门高卧,或危坐终日,人们感到他的行为有些古怪,把他看成是一位奇人。苏云卿与近邻虽相敬如宾,交友也不分贵贱,却也很少向世人透露自己的身世,人们只知道他姓苏,便称他为“苏翁”。

苏翁年轻时,与张浚为布衣之交。张浚后来做了宰相,广揽天下名士。

派人骑著马,带上书信金钱礼品,通知豫章帅漕说:‘我的同乡苏云卿有管仲、乐毅的才华,希望你能亲自到他家拜望他。一定要为我把他给请出来。

’ 帅漕派人悄悄去访问,都说这里只有种田的苏翁,没有苏云卿这个人。帅漕便不带骑士随从,打扮成游士的样子,来到他家的菜园中。

这时,老人正拿著锄头在干活,没有注意他。帅漕走上前去拜了拜。

老人问:‘客人从哪里来?’便请他到屋里去。屋里很干净,一尘不染。

案上有《汉书》二册。客人恍然大悟,心想,这个老人一定是苏云卿了。

不一会,汲泉煮茗,两人谈得很投机。客人便问老人的老家在何处?回答说:‘广汉。

’‘张德远与您老同乡,您认得吗?’回答说:‘认得。’客人又问:‘你觉得张德元是个什么样的人?’回答说:‘贤人。

不过,很了解君子,却不大了解小人,德行有余而才干不足。’客人站起来说:‘张公叫我请您去与他共济大业。

’于是便把书信和礼物放在案上,一定要请他与自己同乘一辆车回去。苏云卿推辞,说他明天一早登门拜望客人。

第二天,官府派人来迎接苏云卿,只见门户紧闭。推门进去,书信尚未拆,礼物也没有打开,苏云卿已经不知去向了。

后来有人在昆仑山遇到他,看见他正在采药,非常逍遥,快乐自在。 补充资料: 苏圃的主人苏云卿,广汉(今属四川)人,南宋绍兴年间隐居于东湖的东洲上。

在洲上种菜织草鞋度日。当朝丞相张浚(就是与岳飞一道抗击金兵的著名将领)是他少年时的同乡好友,评价苏云卿为“管乐之才”,派人携书函金币邀他去京城共济大业(说白了就是做官),苏无法推辞,只好约定日期前往。

谁知到时官府派人迎请苏老先生时,却见“书币不启,家俱如故,而翁已遁矣,竟不知所往”。后人赞其高洁,将其居住的小洲称为苏公圃。

南宋苏云卿,广汉人。宋高宗绍兴年间,来到豫章乐湖旁隐居,人称苏翁。

苏翁整年身穿麻布衣,足登茅草鞋,开荒辟地,以种菜为生,还时常周济别人。他年轻时与张浚结为布衣之交。

张浚做宰相后,派转运使带着钱财与亲笔信,去请苏云卿到京城作官,并嘱咐:“苏云卿不是短短。

7 息庵翁传 文言文翻译

息庵翁,名叫志求,字文健,息庵是他的别号。他的先人是江西清江县人,后来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到了苏州,就在苏州安家了。息庵翁的祖父贻令先生因为擅长书法而在吴中很有名。息庵翁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在他祖父身边磨墨,伺候祖父写字,仿着祖父的字体写字,字写得很有精神且遒劲。他祖父非常惊讶,就教授他写字的方法。息庵翁为人清廉、正直,不符合礼法规定的不说、不做,亲朋好友都特别尊敬他。

息庵翁特别喜欢看书,一旦知道别人有好的古籍善本,就马上去借阅。他把自己的小屋装饰好后独自居住,在桌上点一炉香,放一瓶水,早晚抄录借来的书籍。然而息庵翁心中有雄心壮志,为自己不能及时有所作为而感到羞耻,听到秋风就不禁为这萧瑟所感染,马上扔掉笔站起身来,在屋子里来回走动。等心情平复后却又继续抄书,最后也只是在家中郁郁不得志,他在雍正四年去世,被安葬在黄山。息庵翁由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他的子孙都很贫困,他的坟因此得不到修缮儿破败,坟周围种的树也很少,后人也很少去拜祭,但是息庵翁一生所抄录的书籍却都完好保存。

8 汉书的文言文翻译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

译文 文翁,是庐江郡舒县人年少时喜好学习,通晓《春秋》,以庐江郡县吏的身份被提拔汉景帝末年,担任蜀郡郡守他为人仁爱,喜欢用感化的方法进行治理文翁发现蜀地偏僻狭小有蛮夷风气,便想引导教化他们他选拔明达有才能的郡县小吏张叔等十多人,亲自诫勉,将他们派遣到京城,让他们跟随博士学习,有的学习律令他还减少郡府开支,购买刀、布等蜀地物品,由计吏带着去送给博士几年后,蜀郡学生都学成归来,文翁起用他们担任高职,依次选拔,有的人官职达到郡守刺史 文翁又在成都街市修建学校,召来属县子弟作为学生,为他们免除徭役,成绩优异的提拔担任郡县官吏,次等的担任教民务农的乡官文翁常常选拔学官学僮,让他们在非正式场合任职每次出巡属县,从学校学生中挑选通晓经术行为端正的人与他一起前往,让他们传布教令,出入内府县邑吏民见此而感到荣耀,几年后,大家都争当学校学生,有的富人甚至为求当学校学生而愿出钱因此蜀地风气大变,蜀郡在京城学习的人与齐、鲁接近到汉武帝时,便命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郡国设立学校从文翁开始 文翁死在蜀郡,当地吏民替他建立祠堂,每逢节气祭祀不断直到现在,巴蜀之人喜欢艺文礼乐,也是文翁教化的结果。

百科名片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代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2。祖籍太原。编有《乐府诗集》等。

目录

古籍记载

作品介绍综述

历代歌曲

后世影响

缺点

巨著《花木兰》

历史

古籍记载

作品介绍 综述

历代歌曲

后世影响

缺点

巨著《花木兰》

历史

展开 编辑本段古籍记载

郭茂倩,宋人,《四库全书总目》称“《建炎以来繁年要录》载茂倩为侍读学士郭裦之孙,源中之子,其仕履未详。本浑州须城(今山东东平县)人,此本题曰太原,盖署郡望也”。编撰有《乐府诗集》一百卷,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乐府诗,也是研究乐府诗的重要著作,“徵引浩博,援据精审,宋以来考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

编辑本段作品介绍

综述

《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在这些不同的乐曲中,郊庙歌辞和燕射歌辞属于朝廷所用的乐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较少可取成分。鼓吹曲辞和舞曲歌辞中也有一部分作品艺术价值较差。但总的来说,它所收诗歌,多数是优秀的民歌和文人用乐府旧题所作的诗歌。在现存的诗歌总集中,《乐府诗集》是成书较早,收集历代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重要总籍。

历代歌曲

《乐府诗集》的重要贡献是把历代歌曲按其曲调收集分类,使许多作品得以汇编成书。这对乐府诗歌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例如汉代一些优秀民歌如《陌上桑》、《东门行》等见于《宋书‧乐志》,《孔雀东南飞》见于《玉台新咏》,还有一些则散见于《艺文类聚》等类书及其他典籍中,经编者收集加以著录。特别是古代一些民间谣谚,大抵散见各种史书和某些学术著作,杂歌谣辞一类所收,多为前所忽视者。至于后来杜文澜的《古谣谚》等著作,则远比此书为晚,显然是在它的基础上编纂的。 它的编次是把每一种曲调的“古辞”(较早的无名氏之作)或较早出现的诗放在前面,后人的拟作列于后面,使读者了解到某些文人诗是受了民歌或者前代文人的影响。例如,“相和歌辞”《薤露》和《蒿里》二曲,在《宋书‧乐志》中,仅载了曹操的拟作,而在此书中却录有汉代古辞。曹操的拟作虽然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技巧都高于“古辞”,然而要说明这种曲调的来源及其本意,就远不如古辞明显,又如《陌上桑》这个曲调,据《古今乐录》本是汉代的“相和歌”中的“瑟调曲”,在《宋书‧乐志》中却只录了曹操、曹丕的拟作和晋乐所奏的一首改写屈原《九歌‧山鬼》的诗;至于《陌上桑》的古辞却列入了“大曲”一类。在《乐府诗集》中,则首先著录古辞,使读者了解曹操等人的作品不过是依古辞的曲调而拟作的新辞。此书还把后人各种拟《陌上桑》而作的诗,都附在后面,如《采桑》、《艳歌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日出行》等等,由此可见,《陌上桑》对后来文人的种种影响。又如,把陆机的求仙诗《东武吟行》和鲍照的《代东武吟》编排在一起,可见同一曲调,可以谱写成内容完全不同的各种诗歌。

后世影响

《乐府诗集》以音乐曲调分类著录诗歌,对一些古辞业已亡佚,而其曲调对后人有过影响的乐曲,都作了说明。如“汉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杂曲歌辞”中的《行路难》,都只有鲍照的拟作为最早,但编者仍把《梅花落》归入“汉横吹曲”,并在《行路难》的说明中引证了《陈武别传》,指出这个曲调在魏晋以前,就在北方牧民中流行,说明它早在汉代可能已经产生。它反映了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以及音乐和诗歌的关系,对各种乐曲的相同题目,它指出了前代乐曲与后代乐曲的继承关系。如“梁鼓角横吹曲”中的《黄淡思》,编者就引用陈释智匠的《古今乐录》,认为即“汉横吹曲”的《黄覃子》。 《乐府诗集》对各类乐曲的起源、性质及演唱时所使用的乐器等都作了较详的介绍和说明。书中这些说明徵引了许多业已散佚的著作,如刘宋张永的《元嘉正声伎录》、南齐王僧虔的《伎录》、陈释智匠的《古今乐录》等书,使许多珍贵的史料得以保存。这对文学史和音乐史的研究都有极重要的价值。但其中有一些可能出于传闻,未可信从。

缺点

《乐府诗集》也存在一些缺点。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就曾指出本书把某些文人诗列入乐府题目之中不大恰当。此外,由于它重在曲调,因此所录歌辞往往和关于曲调的叙述不太一致,如近代曲辞中的《水调歌》,编者认为是隋炀帝游江都时制,而书中所录“唐曲”,并未注明作者。其实这些曲辞,恐怕是杂取唐人作品而成,如其中“入破”第二首,显然是杜甫的诗。 关于此书的分类,近代学者也曾有过争论,如书中的相和歌辞和清商曲辞的界线,梁启超在《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中认为“清商”乃汉魏时的“清商三调”,郭茂倩把“吴声歌”、“西曲歌”称为“清商曲辞”,而把汉魏的“清商三调”归入“相和歌辞”是承袭了南宋郑樵《通志》之误。黄节不同意梁说,他认为汉代“清商曲”已散佚,魏晋“清商三调”中包含有“相和歌”十一曲,至于隋唐以后,魏晋“清商曲”的曲调亦已不传,所以郑樵所列“清商”,只录晋以后的南方民歌(《〈宋书‧乐志〉相和与清商三调歌诗为郑樵〈通志‧乐略〉相和歌及相和歌三调之所本》及《答朱佩弦先生论清商曲书》)。 《乐府诗集》的版本,有明末汲古阁刊本,清翻刻本和《四部丛刊》影印本。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宋刊残本,所缺卷帙,用元刊本和旧抄本配补。今通用1980年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1]

巨著《花木兰》

出于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宋朝的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四部丛刊》本)卷二十五。 花木兰,中国古代民族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影响深远到全世界。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视剧,歌舞剧,豫剧。 木兰十来岁时,他就常带木兰到村外小河边,练武,骑马、射箭、舞刀、使棒。空余时间,木兰还喜欢看父亲的旧兵书。

历史

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但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队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原文为12年,是虚指)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请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

古籍的流传

古籍的流传形式古今很不相同,简策时代的古籍是以单篇流传;纸普遍使用之后,由于书写工具的改进,古籍开始以“集”的形式流传;雕版印刷盛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