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的书籍有哪些可以阅读欣赏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1收藏

烹饪的书籍有哪些可以阅读欣赏的,第1张

 有时候如果对于很喜欢做菜烹饪的同学来说,可以在周末的时候享受一本好看的烹饪书籍,那么这时你知道有哪些好看的书籍推荐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烹饪的书籍推荐,希望能帮到你。

烹饪的书籍推荐

 ①《The Mission Chinese Cookbook》

 33岁的韩裔名厨Danny Bowien凭着他的创意天赋,在美国的餐饮界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现在,Bowien已经分别在旧金山和纽约开了自己的餐厅Mission Chinese Food,以及一家在纽约的墨西哥餐厅Mission Cantina。其中,纽约的 Mission Chinese Food在 2013 年由于不符合纽约市卫生部的相关规定而被关闭了一段时间。去年年底时,Mission Chinese Food在纽约重新开业了,他的忠实粉丝们都开心极了。

 Mission Chinese Food 一开始只是一家在旧金山的临时餐厅,凭着每一道充满创意的菜品,渐渐成为了当地最受欢迎的中餐馆之一,并在纽约也开设了分店。Bowien 的一个标志,就是他对四川辣椒的开发和应用。招牌菜麻婆豆腐,鲜红的辣椒配上鲜嫩的豆腐,热辣且回味无穷。

 在 Bowien 的新书中,他分享了 Mission Chinese Food 的很多经典食谱,以及他快速成名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作为一个 30 岁就拥有自己餐厅的主厨,Bowien 忙于各种活动和社交,曾一度用酒精来缓解自己的压力。可是当 Bowien 从聚光灯的中心走出来后,他感受到他真正的归属还是厨房。新书《The Mission Chinese Cookbook》里,从拉面,到他最爱的鸡翅以及普通的白米饭,通过食物本身来讲述年轻主厨 Bowien 和他的餐厅 Mission Chinese Food 的故事。

 ②《Bien Cuit: The Art of Bread》

 制作面包一直以来都是家庭烘焙师的梦想。理论上似乎是一件棒的事,但实际上却非常复杂。但其实也可以很简单,比如,只需要去一趟布鲁克林Boerum Hill 的 Bien Cuit,在面包店的货架上选一款面包。

 Bien Cuit 的创始人——Zachary Golper,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烘焙师,曾在美国和法国等多地学习过。2011年夏天,他和他的妻子兼商业合伙人 Kate Wheatcroft 一起,在纽约开了这家法式面包店——Bien Cuit(这是一个法语的常用短语,意为烤到恰到好处的面包)。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地道的传统法式面包,还有一些独特的甜点系列。Bien Cuit 很快就成为了当地面包爱好者的首选之地,并在 2011 年被纽约时代周刊等多本杂志评选为美国最佳烘焙店之一。

 在 Golper 的新书 《Bien Cuit: The Art of Bread》中,他将看起来神秘的面包制作过程简化,让人们在家中也可以制作出专业级别的面包。你所需要的只有一双手,混合、推揉,一步步地烘烤出所有的 50 种面包。

 ③《Atelier Crenn: Metamorphosis of Taste》

 来自法国的主厨 Dominique Crenn,是美国第一个被评上米其林二星的女厨师。她以她融合了法式、美国加州以及亚洲风格的创意菜系一举成名,并在 2011 年时在旧金山开了她自己的餐厅——Atelier Crenn。

 Atelier Crenn 是一家分子美食餐厅,提供天然有机的食物和诗意的用餐体验,所有的菜单都是由 Crenn 根据自己的童年或旅行经历所写的诗组成。在这里,主厨 Crenn 亲自来询问每桌客人的用餐情况,是一件还颇为常见的事情。

 《Atelier Crenn: Metamorphosis of Taste》这本书,从 Crenn 在法国的童年时光,讲到后来她和她的个人餐厅的空前成功,一点点为我们展现了 Crenn 的厨师之路和烹饪理念。在她的新书中,Crenn 详尽地分享了很多她的经典菜谱。例如她的一口鱼和薯条,花费了 6 页一步一步地讲解这道菜的制作过程。还有一些菜,在家中也可以轻易完成,比如蘑菇汤、冷藏红花蒜泥蛋黄酱等。通过这本精美的食谱书,可以一览名厨的做菜步骤,以及她精心制作的那些艺术品般的菜品。

 ④《Gjelina: Cooking from Venice, California》

 在 Gjelina,这家古朴别致的现代美式餐厅,深受加州威尼斯海滩的潮人们的喜爱。 所有的菜品都是在店内新鲜制作的,从鲜奶油和各种调味品到熏鳟鱼和肉酱。这里提供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加州经典美食,包括烤甘蓝、烤洋姜和蒲公英叶。但 Gjelina 最出名的还是他们家的木烤披萨,可选择很多美味健康的配料,比如荨麻、自制羊肉香肠以及各种新鲜蔬菜(菠菜、芦笋、甘蓝)。

 Gjelina 的创始人 Travis Lett 从小就很喜欢做菜,和他的祖父母在俄亥俄州的乡村长大,所以他一直都对天然的食物以及它们的来源地很感兴趣。Lett 很高兴 Gjelina 餐厅的食材都购自很好的当地农场,它就该被开在这里,属于加州威尼斯海湾的人们。

 在他的新书中,Lett 分享了几乎所有的美味配方,从如何制作番茄酱和披萨面饼到新鲜意大利面和烟熏沙拉,收录了125 道各式各样的乡村美食。

 ⑤《Hartwood: Bright, Wild Recipes from the Edge of the Yucatán》

 一对来自纽约的夫妇,Eric Werner 和 Mya Henry,离开纽约到 Tulum 开了一家名叫 Hartwood 的餐厅,一个主厨 René Redzepi 梦寐以求的地方 (或者这只是他们在 Hartwood 的新书中的说辞)。在去年 Redzepi 为 T 列的最喜欢的墨西哥餐厅中,Hartwood 也榜上有名。

 不过这家露天餐厅的食物,并不像传统的墨西哥菜那样大量地使用热带食材。取而代之的是,前卫又传统、国际化又道地的美味食物。Hartwood 的成功证明了 Werner 的想法,一个厨师可以将他的想法、技能和品位带到任何地方。“真的,这家餐厅可以在任何地方”,Werner 说道,“不过我很高兴它被开在了这里。”

 如何做烤鸡肉配墨西哥椒和绿番茄,清新的青柠汁和杏仁茶,以及一些在墨西哥生活和做饭的小技巧都在HARTWOOD的新书中,收录了很多美味的秘诀。例如如何使用铁铸锅,怎么制作烤全鱼等等。

专业的烹饪书籍

 《烹饪概论》、《烹饪原料学》 、《烹饪工艺学》 、《烹饪营养与卫生》 、《餐饮服务》 、《烹饪英语》、 《面点制作工艺》 、《烹饪工艺美术学》 、《西式面点知》、《西餐工艺学》、《都市流行菜》 、《中国饮食保健》 、《调酒工艺》 、《火锅与烧烤工艺》 、《中式菜系》 、《烹饪工艺基础》。

烹饪的小方法

 凉拌

 最健康的烹调方式其实就是凉拌菜。因为凉拌很多食材是没有经过过多的加工,或者只是简单水焯一下甚至是生拌,所以最大限度的保留了食材中的营养成分。尤其对于蔬菜来说,高温很容易破坏蔬菜中的细胞、造成营养物质的流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蔬菜可以多用来凉拌,比如凉拌黄瓜、凉拌木耳、凉拌菠菜等等。

 蒸

 蒸是通过水蒸汽蒸熟食物,使得食材原有的分子结构破坏较少,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原有的蛋白质、纤维素等营养成分,保持菜肴的原汁原味,比如在餐厅中,于是高品质的食材越是会选择用“蒸”以保持食材本身的味道,尤其是鲜味。并且从健康角度看,蒸是无油烹调,既使可以减少人体对于脂肪的摄入量,而且容易消化对肠胃系统有利。所以在现在的饮食中,“蒸”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喜爱,市面上所开设的蒸菜馆也是越来越多。而对于我们家常饮食,蒸又是极容易上手,非常方便。

 煮、炖、焖、煨

 煮、炖、焖、煨等是比较温和处理食物的烹调方式,一般用小火或微火,烹制时间较长,因此不少营养物质会溶于了汤汁中。而且这几种烹饪方式的烹调温度在100℃左右,这个温度既可以杀死致病菌、寄生虫等病原,又能使蛋白质充分变性,容易消化吸收,同时对维生素的破坏也较轻,尤其是煲汤,既可以吃菜也可以喝汤,非常养生。同时这几种方式中油的使用的比较少,也可以减少人体对于脂肪的摄入量。和蒸菜一样,煮、炖、焖、煨也算是比较容易上手的烹饪方式,一般除了食材的选取搭配,很少需要在烹饪中把控烹饪程度。

 涮

 涮是指将易熟的原料切成薄片,放入沸水火锅中,经极短时间加热,捞出,蘸调味料食用的技法,或者在卤汤锅中涮过之后直接食用。涮还算是比较健康的,毕竟大多数人都喜欢爽脆的口感,大多不会涮很久,所以高温对于营养物质的破坏不大且切成小片的食材易于吸收。但是刷火锅的时候,人们为了口感味道,大多选择肥牛、肥羊、五花肉等等普遍含有较多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食材,不够健康。

 烤

 烤是最古老的烹饪方法,自从人类发明了火,最先食用的熟食就是野火烤食。演变到今天,烤的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地烤的方式也大有不同。烤不算是一个比较健康的烹饪方式,因为烤制大多使用高温,这样会破坏食材内的微量元素,而且会使肉类里的蛋白质变性不能被人体分解,同时很多时候是使用明火烤,不宜掌握火候,容易产生受热不均而没能烤熟的肉类里面可能会含有寄生虫等,而烤焦的肉类会产生三四苯并吡等致癌物。建议大家用电炉烤,因为既可以精确控制温度又能将肉类中的油脂烤出来,而若是用锡纸包着烤则营养损失就比较少。

 炒、爆、熘

 高温会使食材中的营养物质流失掉,所以这几种方式对于食材中营养物质的破坏要高于前面几种烹饪方式。炒是中餐最基本的烹调技术,也是是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烹调方法,既能让食材变得更加美味可口而且烹饪方式还算简单,同时普通炒菜的温度大约在150℃左右,对食材的破坏作用相对来说会小一些。而爆炒或油冒烟甚至燃烧时的快熘,温度比油炸有过之而无不及,对烹调油和食材营养的破坏都很严重,不过高温大多快炒,食材和热油接触的时间较短,大多很快出锅或加水降温。

 油炸

1 关于做菜的诗句

关于做菜的诗句 1 有关做饭的诗句

享受做饭的诗句如下:

1 宋代·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2 宋代·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人情展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

梅似雪,柳如丝。试听别语慰相思。短篷炊饮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

3 宋代·赵长卿《菩萨蛮》

炊烟一点孤村迥。娇云敛尽天容净。雁字忽横秋。秋江泻客愁。

银钩空寄恨。恨满凭谁问。袖手立西风。舟行秋色中。

4 宋·陆游《朝中措》

湘湖烟雨长莼丝。菰米新炊滑上匙。

云散后,月斜时。潮落舟横醉不知。

5 唐·王建《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2 关于做饭的古诗有哪些

1、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出自:宋·苏轼的《纵笔三首·其一》。

译文:北来的粮船未到,近来米贵如珍珠,半月不知饱和醉,这肚子好萧条好清苦。好在明天是祭灶日,难得这年末岁尾,东家宰鸡,烤肉,备酒,定会饷我祭肉醉一回。

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出自: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译文: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3、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

出自:宋·苏轼《寒具》。

译文:年轻女子在加面添水,和面塑形,将其放入油锅中炸成香嫩金黄的面食。

4、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出自:唐·王建《新嫁娘词》。

译文: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5、认炊烟、几家蜗舍,映夕照、一簇渔舟。

出自:宋·张孝祥《多丽·景萧疏》。

译文:看着炊烟,就知道有几户人,夕阳下,一些渔船停在一起。

3 关于美食的诗句

1、《江上渔者》 宋代: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2、《渔歌子》 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 3、《游山西村》 宋代: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4、《上元竹枝词》 清代: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译文: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听说马思远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卖元宵。

5、《过故人庄》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4 形容“做饭”的诗句有哪些

1、《寒具》——宋代苏轼

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

译文:年轻女子在加面添水,和面塑形,将其放入油锅中炸成香嫩金黄的面食。

2、《猪肉颂》——宋代苏轼

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译文: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3、《野田黄雀行》——魏晋曹植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译文:厨师置办了丰富的膳食,烹饪了羊肉,宰杀了肥壮的牛。

4、《越溪渔乐为源善余大尹赋》——明代邓林

白鳞鲙细供春酒,红尾羹香奉晚餐。

译文:白色的鱼肉切得细细的和春酒和在一起,红色的鱼尾和粥和在一起当做晚餐

5、《新嫁娘词》——唐代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译文: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

5 有关做饭的诗句有哪些

《鹧鸪天 送欧阳国瑞入吴中》(宋代)辛弃疾莫避春阴上马迟。

春来未有不阴时。人情展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

梅似雪,柳如丝。试听别语慰相思。

短篷炊饮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朝中措》(宋代)陆游湘湖烟雨长莼丝。

菰米新炊滑上匙。云散后,月斜时。

潮落舟横醉不知。《留春令 淮南道中》(宋代)高观国断霞低映,小桥流水,一川平远。

柳影人家起炊烟,仿佛似、江南岸。 马上东风吹醉面。

问此情谁管。花里清歌酒边情,问何日、重相见。

《望江南 答徐守韵》(宋代)洪适嗟故岁,夏旱复秋阳。十雨五风皆定数,千方百计为灾伤。

小郡怎禁当。劳拊字,惠露洽丁黄。

田舍炊烟常蔽野,居民安堵不离乡。祖道免斋粮。

《沁园春 次岳总干韵》(宋代)黄机日过西窗,客枕梦回,庭空放衙。记海棠洞里,泥金宝斝,酴醿架下,油壁钿车。

醉墨题诗,蔷薇露重,满壁飞鸦行整斜。争知道,向如今漂泊,望断天涯。

小桃一半蒸霞。更两岸垂杨浑未花。

便解貂贳酒,消磨春恨,量珠买笑、酬答年华。对面青山,招之不至,说与浮云休苦遮。

山深处,见炊烟又起,知有人家。

6 关于美食的诗句

1、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

所以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东坡集》载:“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

春鸠脍,就是芹菜炒斑鸠胸脯丝。后称东坡春鸠脍。

苏轼是喜欢羊汤的,为此他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他还专门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用其情有独钟的竹笋和猪肉一起煮,在一次美食派对上,苏东坡信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味美却有毒的河豚也成为了他的常吃常新的美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更是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

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在他看来,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

丰湖是苏东坡最喜欢野炊的地方,他把这里湖边长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莼菜:“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苏东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不由得题诗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苏轼爱好品茗,诗作中也常见对茗茶的赞美,“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与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们辑成了茶馆茶庄的名联。

苏东坡的诗词书稿,其中有很多与美食有关的佳文,《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2、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

“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的句子,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

“金齑玉脍”就是以霜的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即是说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是天上苏陀(即酥)一样。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

并诗日:“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

“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

“彘”即“猪”,“彘骨”是猪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美至极。

此外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

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他总结了选取用蔬菜不要调味,吃起来也很新鲜。

“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把大如苋实(鸡头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点都写得非常生动。

《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乔)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

"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祖国山河无限好,家乡父老不患贫。

淡云出岫删发何日,也味争如乡味醇。”"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 “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

=======================================================================3、唐代诗人杜甫虽不是美食家,但他有许多关于美食的诗。《丽人行》中有"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的诗句,即为"八珍" 。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红鱼入馔来"。"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

"无声细下飞碎雪","放箸未觉全盘空"描写唐代厨师加工鱼生的高超刀功和食客们争食的热烈场面。"春日春盘细生菜""鲜鲫食丝脍,香芹碧涧羹"。

问答未及已 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 新炊间黄梁(《赠卫八处士》) 甲第纷纷厌梁肉 广文先生食不足(《醉酒歌》) 饔子左右挥双刀 脍飞金盘白雪高 徐州秃尾不足忆 汉阴槎头远遁逃 鲂鱼肥美知第一 既饱欢娱亦萧瑟(《观打鱼歌》。

7 关于美食的诗句有哪些

1,《食荔枝》 宋代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上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2,《游山西村》 宋代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鸡肉鱼肉丰盛美味。 3,《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唐代 杜甫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译文:把活鲜的鲫鱼切成银丝煲脍,用碧水涧傍的香芹熬成香羹。

这分明是在越中吃晚饭啊,哪里是在陕西的柁楼底下用餐呢? 4,《江上渔者》宋代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5,《寄胡饼与杨万州》唐代 白居易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译文:这里的胡麻饼的模样学着京城的样子制作的,新出炉的面饼酥脆,香气四溢。 。

8 关于美食的古诗

友朋设宴庆云楼,

美食十二配郎酒。

觚觥交错杯杯尽,

门前石狮口水流

苏东坡被贬在海南岛詹县。当地有一位卖环饼的老妪,她的手艺好,环饼质量高,可是,因为店铺僻,不为人知,生意一直不好。老妪得知苏东坡是著名文学家,就请他为店铺作诗。苏东坡怜悯她生活贫苦,环饼手艺又委实不错,就挥笔写下一首七绝:

纤手搓来玉色匀,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

压扁佳人缠臂金。

关于“鱼”

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从古至今都深得人们的喜爱。

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

宋朝 梅尧臣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扬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

疱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

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

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夸。

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来潮阳,始惮飧笼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

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

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

江上渔者

宋朝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他们在干什么?鲈鱼体扁狭,头大鳞细,味道鲜美。人们拥到江上,是为了先得为快,早点品尝鲈鱼的鲜美。

淮上渔者

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

家逐船移浦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

儿孙吹火荻花中。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东坡:《于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9 关于做菜的诗有哪些

1、迟迟朝日上,炊烟出林梢 解释:山林深处,只见这儿一缕,那里一丝的炊烟升起,才知那里竟然藏着一处处人家 作者:赵孟頫 出自:《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 2、再来桑落陂无水,闭门但见炊烟起 解释:再一次来到看见桑树不见了,溪水也没流过,门关着但是看见炊烟升起 作者:陆游 出自:《西村》 3、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解释: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 作者:王建 出自:《新嫁娘词》 4、柳影人家起炊烟,仿佛似、江南岸 解释:柳树旁边的人家正在做饭,炊烟升起放佛就像烟雾中的江南 作者:高观国 出自:《留春令·淮南道中》 5、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 解释:当地有一位卖环饼的老妪, 她的手艺好,环饼质量高 作者:苏轼 出自:《寒具》。

唯有爱跟没事不可辜负,闲暇之余我特别研究一两道菜肴,供家人享用,看到他们吃的开心,特别有成就感,当然爱美食的我的确看过很多资料,以及各种手机应用,下面就来推荐下!

下厨房

下厨房是中文互联网上的第一家庭美食入口,一个提供了食材食品、厨房用品购买与菜谱查询、分享的移动应用。

《饮食之道》

《饮食之道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路思考》是高成鸢先生关于饮食文化研究成果的首次结集。上世纪九十年代,高先生在《中国烹饪》开设专栏,提出了一饮食哲学的命题,受到了国内外饮食研究界的较高肯定,季羡林先生也极为推重,称之为一可成一家之言一。

《后厨机密》

《后厨机密:从杂志编辑到厨室学徒》和厨神马利欧吃了一顿饭之后,《纽约客》资深编辑比尔布福特再也坐不住了。他决心潜入米其林三星餐厅后厨,心甘情愿给大厨们打杂跑腿,体验厨房的水蒸火烤。大厨们忙碌又精彩的生活、不为食客所知的厨室潜规则、顶级美味的独门秘籍,都在他这个厨室007面前无所遁形。然而,求知无止境,好奇害死猫,比尔索性辞掉工作,远渡重洋到意大利,向深藏不露的民间厨艺大师们学习讨教,追寻顶尖厨艺的奥秘,最后,他竟然拜倒在一个热爱朗诵但丁诗句的肉贩的屠刀之下,只为了精研庖丁解牛的技艺

美食一定是和生活的态度有关而且要符合自己的口味,书中的知识只是一部分,关键是自己的实践,你做的多了,了解了食材特性,才能把他们运用得当,做出好吃的菜!

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在这片华夏大地上,吃,总是排在第一位的大事,来不得半点儿马虎。

古往今来,人们对吃的要求,没有最高,只有更高。除了要吃饱,还要吃好。

只见炊烟起,火正旺。刀起刀落,内功尽显。色,香,味,俱全,才能算一顿满意的饭食。

大多数 美食 ,少了调料,就像少了灵魂。我们调料大家族,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历史 上,通过自身的努力,书写出了不一样的故事。

古人有关调味的讨论,在三千多年前就有记载了。翻开古籍,发现“调味”,总是与“和”这个语汇一起出现,比如枚乘的《七发》里就说:“伊尹煎熬,易牙调和。”

这里面提到了一个人,叫伊尹。这个人可不得了,是商朝初期的大臣,也是厨子们的祖师爷,人称烹饪之圣。他是古代一名非常出色的食品研究专家,擅长烹饪还有调味。

在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着一个故事,说伊尹非常想接近成汤,帮助他成就大业,却苦于没有门路。后来成汤娶了有莘氏的女儿,伊尹作为陪嫁佣人,顺利成为了成汤的奴隶,在厨房里帮忙。

有一天,他背着一个砧板和一口大锅来见成汤,还呈上了提前做好的一份天鹅羹,结果大受欢迎。见成汤享用美味很高兴,伊尹趁热打铁,借烹饪的事情讲了一大通治国的道理,说治理国家和做菜一样,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成汤听完惊讶地发现,这个厨子很不简单,就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封他为宰相。

厨子一跃成为了宰相,原来的业务能力就丢弃了吗?并没有。在《吕氏春秋·本味篇》里,记载了伊尹有关调味的论断。

伊尹认为,烹调首先要认识原料的天然属性,水产动物、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是美味的主要来源;烹饪的火候要适度,要注意鼎中的变化;最后的美味应该达到这样的要求:“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这样一系列理论成果,使得伊尹成为了中国调味的创始人,《吕氏春秋·本味篇》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篇烹饪理论名著。

我们调料家族最先出现的三个成员,是盐、梅、酒。

先说盐,它是家族里的老大哥。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开始在海水里提炼盐了。盐既能增加食物的味道,又能制作腌制品。

继海盐之后,历代还出现了池盐、井盐、岩盐等等。西周时期,山西运城的池盐非常有名。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开始提倡使用井盐。岩盐在新疆、云南、西藏这些西部地区,产量最为丰富。

虽然盐的种类看似多种多样,但是受限于当时的提炼技术,最终的成品都透着一股难以形容的怪味,穷苦人家只能皱着眉头下咽,只有富贵人家才能吃到相对新鲜一点的产品。

咸、苦、酸、辛、甘“五味”,咸排在了首位。对于盐这个老大哥,就多介绍几句。

由于盐的地位无可替代,在汉武帝以后,都是由政府直接控制食盐,贩卖私盐是重罪。

一方面,食盐是国家的战略物资,军人需要食盐才有力气作战,所以通过管控食盐,可以维护统治。

另一方面,食盐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政府垄断买卖,老百姓又不得不买,因此利润空间巨大。在唐宋时期,食盐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到了元代,更是占到了十分之八。

那么,遇到贩卖私盐的,该怎么打击呢?

首先讲一下,为什么会出现私盐。因为官盐虽然很贵,但是质量根本配不上它的价格,掺杂了很多的泥沙,垄断产品的客户意识都差。

但是私盐不同,完全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经过了精心提炼,纯净度高,加之少了税收这道环节以后,价格也降低了不少。

虽然比官盐便宜,但私盐还是很赚钱。因为食盐的制作成本太低了,利润极其可观,有人专门计算过,倒卖一次的利润,可以达到1000两白银。这么暴利的行业,想发财的人自然就铤而走险了。

面对这些情况,政府规定,食盐不得跨境贩卖。因为各个地方的食盐品种特征不同,很容易就能发觉是不是私盐。

从唐代开始,在各个产盐的地方设置了府衙,专门监管食盐的生产和买卖。如果越境贩卖私盐,判处死刑。如此严厉的刑罚,一直延续到宋代。到了明清时期,则改成了通通打100杖,充军三年。

说完盐,再来说梅,它是家族里的二姐。注意,此梅非彼梅,它不是“岁寒三友”的梅花,它是梅子,称呼它“酸友”倒是更合适。人们看中的,主要也是它的酸味。

在曾侯乙墓中,曾经出土过一条鱼骨,缝隙里面发现了一颗梅子。这里的梅子显然是调味用的,最合理的解释是为了去除鱼的腥味。

因为遇到腥膻味的食材,盐似乎起不了多大作用,这时候梅的“酸”就体现出了独特的价值。毕竟在食用醋出现之前,梅确实是一种很好的代替品。

在秦朝,“酸味”是当时最流行的口味,梅成了一种网红调味品。《尚书》中武丁曾说:如果想做肉羹,就选盐和梅子。此外,秦人还特别喜欢喝酸酸的汤水。

酒,是家族里的老三。在安阳郭家庄一座殷墓里考古发现,夏商时期已经开始用酒来做菜了。

最早的酒,是用谷物自然发酵的。《世本》里记载:夏朝人仪狄,酿出了酒,作为调味品,于是他就被称为“酿酒第一人”。

到了商代,人们不仅掌握了谷物发酵技术,还用桃、李、枣这些食材来酿制果酒。后来甚至出现了浓香型白酒,和食物一起混合烹饪,用来提鲜。

其实盐、梅、酒,只是古代三种最基础的调味品,家族里除了它们,还有很多其他优秀成员。

糖,家族里的老四,诞生在先秦时期。那时的人们有一种观念,认为“甜味”是五味中最美的。

最早的一种糖是蜜,来自大自然的纯天然原料。在周代,人们用蜜来泡水果吃,贵族之间将蜜作为礼物互相赠送。到了东汉,开始人工养殖蜜蜂。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了蜜饯。宋代以后,做菜、做糕点,都喜欢使用蜂蜜。在黄州,还曾经用蜜来酿酒。

后来出现的第一种人工糖,是麦芽糖。它有块状的,叫作“场”;还有稀状的,叫作“怡”。只要含有淀粉的粮食,都可以作为原料,只是因为从大麦芽里提炼出来的最多,味道最好,所以称作了“麦芽糖”。

在西周时期,麦芽糖已经成为了宫廷中常见的调味品。《诗经》里甚至夸张地提到,土地肥沃的地方,苦菜都长得像麦芽糖一样甜。

为了更好地调味,厨师们还想办法利用蜜枣、栗子和甘蔗来做菜。《楚辞》里有记载,说在做鳖肉和烤羊肉食物时,用浓缩的甘蔗浆刷在上面,可以调味和上色。

当古人从甘蔗里面提取了白糖以后,普通百姓终于能吃上甜食了。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带去了二斤多的蔗糖,同时把制糖的方法传给了当地。在宋元时期,有了专门生产蔗糖的工厂。江浙地区的人们做菜,最喜欢放糖,就是那时候形成的。

还有一个地方的人们,起初最爱的菜也是甜味的,那就是四川。魏文帝曹丕在《与朝臣诏》里说过,四川人嫌鸡和猪的味道太寡淡,在烹饪时喜欢用糖来调味。西晋左思在《蜀都赋》中也夸赞,蜀地漫山遍野都是采蜜的蜂箱。

到了唐代,印度制糖技术传入我国以后,大面积的甘蔗种植园在四川内江出现,内江也被称为了“甜城”。而四川人不再独爱甜味,已经是宋代以后的事情了。

家族里的老五,是酱。《礼记·曲礼》里记载,在周朝时期,已经把酱当作调味品了。有经验的吃货,只要看到端上来的是什么酱,就能猜到会吃什么食物。

那时,“酱”是“醢”和“醯”的总称,前者指用鱼、肉制成的酱,后者指带酸味的酱和酱汁。后来,除了用鱼、肉,还用水果和蔬菜制酱。

到了汉代,“醯”独立出来,专指醋。那时,人们研究出了制作豆腐的工艺,酱大军也进一步扩员,把豆类原料招纳了进来,发明了人工调味品:酱油和豆豉。一直到明代,豆酱的应用更加普遍,而鱼、肉酱就慢慢被淘汰掉了。

中国酱香,是古人钟爱的调味方式,餐桌上的灵魂滋味之一。以前难以下咽的食物,一旦和这种神奇的调味品结合,比如蘸着酱吃,或者浇上酱汁,口感立马大幅度改善,颜值也瞬间提升档次,真正实现了色、香、味俱全。

在所有调味品中间,最让人过瘾的是辣。辣这一味,和孙悟空一样,有很多的分身,既包括带“椒”字的花椒、胡椒、辣椒,又包括不带“椒”字的茱萸、姜。

先说花椒,这是一种很古老的辛辣味调料,为“三香”之首。其实“椒”这个字,最早就是专指花椒。

花椒出现在商代,在《诗经》里多次提到过它。在战国时期,花椒用来增加肉类的美味,楚人还用它来泡酒。古人在煮茶的时候,也和现代人不一样,一定要加入花椒和肉桂。

在北魏时期,人们开始大量使用花椒。到了唐代,花椒在菜谱上的占比,已经达到了五分之二。宋人做鱼做肉的时候,特别喜欢用川椒。元代宫廷的羊肚羮,也喜欢用川椒,甚至专门发明出了椒面羹。

即便是明代,花椒在菜谱上的占比,也能达到三分之一。当时宫廷从四川采办花椒,一年就能达到8000斤,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三香”的另一个成员是茱萸,它的 历史 也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尤其是四川人,特别喜欢用它。西汉时期的川菜里,开始出现茱萸。平时腌鱼,同样要用到茱萸。

到了明代,茱萸已经成为川菜调味的主力军。《本草纲目》里记载,四川人经常吃的油辣子,就是用茱萸做的。具体做法是:用一升茱萸同十升猪油,一起煎成辣油。

“三香”的第三个成员是姜,传说神农发现了它,因为他姓姜,就把这种植物取名为“姜”。

先秦人吃饭,离不开姜。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姜对饭菜进行调味。《吕氏春秋》中说,调味最好的,是产自阳朴,也就是巴蜀地区的姜。后来同样出色的姜,来自长江流域的湖北、江苏、浙江等地。

古人在食肉时,也会放一些生姜。比如东汉的张衡曾经提到,汉代人做肉菜就特别喜欢用姜。另外,姜也是制作肉干的重要材料,将姜、桂切成碎末,洒在肉上,不停地捶打,使肉质紧实,然后浸上盐,自然风干,是广受欢迎的美味。

姜的实力不容小觑,它是“三香”中最强的一位。当另外两个成员被其他材料取代以后,姜依然流行到现在屹立不倒。

那么,取代花椒和茱萸的又是什么呢?是辣椒。辣椒是一个混血儿,祖籍在中南美洲热带地区,它来到中国,和丝绸之路有关,从中亚和南亚进口。

最早关于辣椒的记载,出现在明代高濂编撰的《遵生八笺》里面,介绍它是作为观赏花卉被引入中国的。

到了清代,人们才开始把辣椒作为调味品。康熙年间《花镜》记载,民间一些地区已经食用辣椒了,但是还不普遍。直到光绪时期,川菜的菜谱里大量出现了辣椒。紧接着,四川人更是脑洞大开,利用辣椒发明了豆瓣酱。

胡椒也是重要的辣味来源,原产于缅甸和印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它是一种罕见食材,相当贵重。平时舍不得吃,只有在招待贵客时,才会往汤碗里放上几粒。

唐代有一个巨贪宰相元载,他被抄家时,人们就从赃物中发现了八百石胡椒,超过了六十吨。原来,元载囤积这些胡椒,是为了卖出更高的价钱,可见当时胡椒之珍贵。

一直到明代,胡椒的价格才降下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此时的胡椒,已经成为遍布全国的日常调味品了。

原先并不起眼的辣味,尤其是在辣椒传入以后,短短一二百年的时间,中国人已经无辣不成席了。

还有一些成员,即便不像上述大哥大姐那么有存在感,甚至拥有移民身份,也是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像先秦时期出现的葱、芥、韭,都是地道的原住民。而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了蒜和香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唐代,蒜被当作了荤菜,出家人是不允许食用的。

从明代开始,人们研制出了芝麻油、芝麻酱和腐乳。晚清时期,外国殖民者又带来了各自国家的调味品,比如咖喱、沙司等等。19世纪初期,日本人发明的味精开始风靡中国。

南北朝时期,曾经非常流行一种复合型调料,叫八和齑。据说这是一道非常浓郁的调味品,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它的配方和具体制作方法,被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写进了《齐民要术》中。

数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国 美食 文化,从寡淡走向丰富,发展到现在,俘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心,这其中,我们调料家族功不可没。

烹饪技术在不断进步,调味品类也在不断更新。无论是食物本身的味道,还是五味杂陈的调和,背后都蕴藏着中国人的无穷智慧。那是兼容并包,那是和而不同。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筱弓

参考资料:

《调味品演变及其发展趋势》、《我国古代的调味品》、《“炎黄子孙”称谓因盐而起,古代“得盐者得天下”》

烹饪的书籍有哪些可以阅读欣赏的

 有时候如果对于很喜欢做菜烹饪的同学来说,可以在周末的时候享受一本好看的烹饪书籍,那么这时你知道有哪些好看的书籍推荐吗以下是我为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