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治未病”知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中医养生“治未病”知识,第1张

 编者按:医学有两个目标,一是治病,二是防病。目前的趋势,正由指向疾病的医学转向指向人的健康的医学。这正契合了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

 “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把“疾病的防治重心前移”,不要等有了病,才把健康当作一回事。特别是对于亚健康人群,更要走出这个灰色的阶段,重视养生,防病于未然。本期刊发一篇专家文章,愿读者从源远流长的中医养生文化中汲取营养,保持健康。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养生学是一门管理的学问,是对我们自身的管理,也是对我们生命历程的管理。现代对于人类自然极限寿命的推算,应该在100—175岁之间。老龄委曾经在全国做过调查,男性的最高年龄是131岁,女性是122岁。按照人类寿命极限来说,60、70岁还处在中年,而不是老年时期。为什么没有达到人类生命极限,原因在于我们在生命的调护上还不到位。

  中医养生源远流长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已经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很多养生理论。讲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有形的运动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

 汉代华佗的五禽戏,根据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创造,演变为后来太极拳一类的健身方法。魏晋南北朝时,养生家与医学家结合。许多人既是医生又将道家思想贯穿于医学之中。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调神养形、“小炷留灯”。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这是一种低代谢的思想。我们经常说要拼命、拼搏,事实上会影响你生命内一些积极的、良好的因素。因此,应改变原有的观念,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更长。

 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里,提出耐老、增年、轻身、益寿等概念,有些中药对延年益寿有着独特的功效。

  养生境界是“治未病”

 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第二就是饮食养生。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南宋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高血压等疾病与此相关。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第三是运动养生。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

 第四是房事养生。《洞玄子》、《素女经》等也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又不可无的思想。

 第五是气功养生。《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气功养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写了一本书《只需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当头昏脑涨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

 第六是药物养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

  养生实践得身心健康

 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

 1.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

 2.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3.践行“八字”诀,终生不懈:童心、蚁食、龟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蚁食,要少吃。现在许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运动,食物堆积在身体里。龟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

 4.天天干洗面:先把手搓热,然后用手搓脸。每天早晨起床,反复做几十次。搓阳明经这个部位,气血运通。坚持干洗面,眼袋和皱纹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还见效。

 5.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6.“三通”:我们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现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血脉要通、气要通和、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

 7.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马寅初70岁的时候开始学俄语,歌德80岁的时候写《浮士德》,陆游《渭南集》里很多气壮山河的诗词都是60岁以后写的。不要以为60岁就到晚年了。

 养生学是一个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2025年之前,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者会从8400万增加到2.28亿,全世界糖尿病患者预计会从1.35亿增加到3亿。这都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给国家卫生资源带来巨大负担。所以,健康不仅属于个人和家庭,也属于社会,是一个国计民生的问题。

 中医养生像一列满载丰富资源的列车,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闪烁着东方智慧的光芒,能为全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有一条养眼的做法:把白皑皑的窗口变成淡淡的苹果绿。方法是:桌面-右键-属性外观-高级-项目-窗口(记住选窗口啊)-颜色-其它,,色调设为85,饱和度设为90,亮度设为205。然后单击[添加到自定义颜色]-确定。一路确定(把所有的空格填满)。现在打开[我的电脑]或[资源管理器][浏览器]看看,原来的冰天雪地是不是已有了春意!天长日久,对眼睛的养护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自己在用的养眼方法:把窗口设成绿色之后,再来把IE的网页背景也变成养眼的绿色吧!打开IE,点击工具(TOOLS),点INTERNET选项(INTERNETOPTIONS),点右下角的辅助功能(Assessibility),然后勾选不使用网页中指定的颜色(ignorecolorsspecifiedonwebpages),然后点“确定”退出。OK,现在你就会发现你的屏幕已经变成淡淡的绿色了!

 这个颜色会比白色柔和许多,刚开始可能你还有些不适应,但确实对我们的眼睛有好处。

 绝对禁忌症指不管患者有无重建RF的愿望,不论病情是否允许,均不宜实施RF重建术。包括:

 ①全身状况不能够耐受RF美容整形手术者;

 ②患者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者;

 ③患者与其家属(尤其是配偶)的意见难以一致者;

 ④在重建RF术区有肿瘤残余者。

 相对禁忌症指在某种情况下不应行RF美容整形术,但可根据患者的意愿适当灵活选择手术者。包括:

 ①患者肿瘤本身偏晚,乳癌术后有高复发的危险因素,预计患者存活时间短者;

 ②乳癌患者RF切除术后6个月以内,患者正处于放、化疗等抗癌治疗期间。

 ③大面积胸壁放射性损伤者;

 ④瘢痕体质者;

 ⑤正在妊娠或哺乳的患者;

 ⑥未发育成熟的女性;

 ⑦年老体弱的妇女。

说起最近年轻人的熬夜和 养生 真是齐头并进;一边顶着双黑眼圈熬夜一边保温杯里泡枸杞,一边大鱼大肉火锅一边泡脚喝茶;现在的年轻人,真是 养生 和玩乐两不误,说起 养生 说起茶,是现在流行的 时尚 ,本篇文章我们来聊一聊古代的 养生 学与茶文化。

什么是 养生 ? 养生 就是说通过食物、运动等来保养身体,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难道国人的 养生 是从现代才开始的吗?怎么可能,中医 养生 学和中国 历史 一样悠久。

在上古时代,医疗卫生技术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长命百岁的人甚是少见,出于想要生存和自我保护的本能需要,人们会更加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探求延年益寿、消灾减痛的好办法,一些简单甚至称不上科学的 探索 。

比如,对火的应用:从生食食用变为熟食食用,降低了由进食生食可能引发的消化道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概率;再比如,由原始时期用来辅助狩猎或者祭祀时取悦鬼神的舞蹈,变成了人们强身健体的 养生 方法。即便是在那么艰苦,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人们对所谓的 养生 还是进行了简单的支持,中医 养生 学就开启了萌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逐渐发展,经济生产水平提高,诸子百家开始了学术争鸣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诸子百家有关 养生 的思想和方法也逐渐产生甚至演变为一门学科;为中国的 养生 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比如《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中医 养生 学“天人相应”的哲学基础的整体观体现;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其根本的 养生 观点是 道法自然 ;提倡人们要清静无为、凝神静气、休 养生 息;以至于到后面发展形成了调息、内丹修炼、吞食丹药等非常有名的 养生 方法;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 养生 观念也有体现,如“食不言,寝不语”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国正式进入封建 社会 ;而在秦汉时期, 养生 风气在 社会 中颇为流行,绝大多数帝王都热衷长生之道:像秦始皇命令方士给它炼制长生不老药;甚至汉武帝到晚年的时候都非常热衷于炼丹术。

而在这些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 养生 医学家,比如有张仲景、华佗;看“ 养生 医学家”这几个字,就知道 养生 学已经开始逐渐和医学融合;这个时候中医学开始慢慢建立起自己独具特色的中医 养生 学的体系。

《黄帝内经》的出现,象征着中西医开始进入了系统理论总结阶段,以及中医 养生 学的正式形成阶段;《黄帝内经》融合了先秦诸子百家的 养生 和医学方面的思想;强调人们要顺应自然,协调阴阳的基本观点,还提出要根据四时节气来增减衣物,根据一天中的早晚变化来增减衣物,其中 “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 的原则更是体现了 养生 能够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养生 医学体系由于佛教和道教不断发展,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盛和唐朝道教被奉为国教,使得道教的 养生 学知识,如服石和吐纳之术在皇家和民间颇为盛行。

而发源自古印度的佛教与我国本土原有的道教和儒家思想,相互融合逐渐演化为适合国情的中国化佛教;其中有强调说人应该要 自戒自律、不要贪念太深、平时要多沐浴、诚心斋戒、不杀生、要讲究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与我国传统 养生 观念不谋而合。

在宋金元时期,人们已经开始逐渐认识到炼丹当中的金石之物的副作用危害之大;有传言说汉武帝就是吃多了炼制的丹药,汞中毒而死;所以说,人们开始强烈提倡把炼丹中金石之物改为草木之物,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医学家就开始对以前的草本著作进行整理。

从此用药物 养生 就开始走向了重视草木之物的光明大道;而随着宋代“ 重文抑武” 政策的出现,备受瞩目的知识分子开始对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医学领域;就比如我们所熟知的 王安石,陆游,苏东坡 等诗人文学家都通晓医学知识和 养生 之道;还有像 徐淑薇、朱丹溪等以儒生出身的名医 ;这样的双方互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学队伍的文化水平, 也对医学和 养生 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到了医学处于发展旺期的明代;研究医学和 养生 学的并非只是医生世家,还有文人、书画家、戏曲家,明代的医生重视脾胃关系、调理脾胃,讲求脾胃同时养。那么,古人都是如何进行 养生 的呢?由 养生 促生的茶文化,有哪些特点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关 养生 学的知识更多的只是各家学派的一个小思想,并非主流;而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的出现,则使得 养生 学成为了一个明确的对象;由南朝陶弘景编辑的《养性延命录》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养生 学著作之一。

在医学方面赫赫有名的药王孙思邈在 养生 方面更是身体力行、为百姓树立了一个标杆。孙氏同时还写了《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进一步传承、发扬了医学和 养生 学。 养生 学与中药学完美结合最佳的媒介物,就是具有食疗作用的茶叶了。

中国在世界上享誉有两大东西,一个是陶瓷,一个就是茶叶;这茶既可以被当作食物,也可以被视为药物,非常契合中医 养生 学中的“药食同源”一说;茶叶究竟有什么功效,能够让人们对它如此推崇备至呢?

古人认为茶叶可以防治不少疾病 ,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茶叶当中含有茶多酚,生物碱,茶多糖,氨基酸,蛋白质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物质,有着降血脂、降血压、调节身体免疫力、抗氧化、抗衰老等多种功效。根据古代相关中医药文献记载, 并总结一下我国古代对茶的 养生 功能的认知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性味归经方面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认为茶叶的味道是苦咸酸、性冷、无毒,《新修本草》认为茶叶有甜也有苦、微寒、无毒;《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认为“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这里例举了根本古籍中对茶的简要认识,能够确定的是,茶叶没毒。话说回来药真有毒,人们会喝吗?还有就是茶叶是凉性的,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味道,有的甜大于苦,有的苦大于甜;有的先甜后苦,有的先苦后甜。

醒神方面 缪希壅《神农本草经疏》认为茶叶可以让人保持清醒,宁神清气

提神助思方面 :华佗的《食论》明确道:苦茶喝得越多就越清醒;唐代诗人释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所言也非常明确地体现了这一点: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

去火明目方面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茶叶苦且性寒,非常适合降火,《本草易读》也赞成茶叶对解热毒有显著的效果。

解毒止痢方面 :清代《本草易读》认为茶解热毒;清代《随息居饮食谱》还记载说凡是中暑、肚子疼、得霍乱和痢疾的人,只要喝了茶就会痊愈;这样的记载,其实有些夸张了,这也未免把茶看得太过重要了;虽然茶是有很多好处,但也绝不像《随息居饮食谱》中描写的那样好。

解渴消暑方面 :茶作为一种饮品,解渴肯定是最基本的功能,水喝多了,自然也能降暑。

解腻消脂方面 :很多古籍上都记载着茶叶最能去油;所以不少年轻人在大鱼大肉后就会多喝茶来解腻,或者说刮油。比如最近网上挺火的荷叶冬瓜茶;而茶叶的解腻消脂功能在西方人眼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以肉为主食,所以在东西方的贸易中, 丝绸、瓷器和茶叶是三大巨头。

下气消食方面 :明代《神农本草经疏》解释道:喝茶可以降火,而食物也随着火气的下降而渐渐被人体吸收消化。

茶文化与 养生 文化,简直就是珠联璧合,孪生兄弟,完美的组合 ;茶叶除了以上的作用外,茶还有解酒、保护牙齿等功效,有着这么多功效的茶,怎么能让人不喜欢呢?但是凡事有两面,茶是凉性的;所以气虚体寒的人喝多了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茶是有不少好处,在了解自己体质的情况下,再进行适当的饮用,才符合 养生 的道理。但是真正的 养生 , 可不只是单单喝茶,还有 健康 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 就像道家所说的,道法自然,心态最重要,心旷神怡的态度,才是最 健康 豁达的态度。

其一,朝廷的义诊和施药,宋朝时,朝廷常常派遣太医和大夫再民间定期巡诊,并且免费发放药物。根据史实记载,北宋的嘉祐年间,朝廷就每年都划拨款项给下属各州县,专门用于购买药品,然后发放给买不起药的贫苦百姓;而南宋的绍兴年间,朝廷又在盛夏之际差遣四名医官在临安城外坐诊、开药,在此期间,户部和药局会配合医官看诊,直到秋天凉快了才停止派遣。

其二,药局的开设,宋朝的药局大约相当于如今的平价药房,分设于首都和其他各州县,例如建康惠民药局、临安施药局等等。在当时,药局替人看诊和配药取药,都只收成本价,当时的百姓一生病就全都去药局看病,每次都诊脉取药了才回去。因此,每年户部都要往药局补贴银两,就以京城为例,户部每年要往药局拨款数十万贯。除此之外,药局也会向贫困人家开放义诊,并且施药。

其三,免费医院的成立,北宋元祐年间,苏轼在杭州设立安乐坊,“三年医逾千人”,随后安乐坊更名为安济坊。朝廷下令,让各路都设立安济坊,当时的宋朝,但凡是千户城寨都会有安济坊,凡是有病无依的鳏寡孤独之人,均可前往安济坊,由其进行安置和诊治。安济坊内配备有专业的医护人员,每年考核一次,病人在这里可以得到免费的医治和照料,严重的病人会被单独隔离,以防传染。

此外,宋朝还有安乐庐,其中的医疗资源专供给流动人口,若有旅人在途中生病,既无法回家,又无处可去无医无药,则可前往安乐庐。不过,宋朝的许多免费医疗政策都是针对于贫苦百姓的,当然了,不只是医疗方面,在生活方面,贫困人口可以享受优先救济。

中医养生“治未病”知识

 编者按:医学有两个目标,一是治病,二是防病。目前的趋势,正由指向疾病的医学转向指向人的健康的医学。这正契合了中医养生“治未病”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