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能够辨别人心的险恶,可以学习管仲的哪些识人法?
管仲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识人称之为一绝,有他独到之处。首先他看人只看大节,不去从别人口中打探。另外他说善恶分明的人是道德君子,但是不一定有做事的能力,就像他的结拜兄弟鲍叔牙就是这类的人。最后就是一个对自己不好而对你很好的人,一定在隐忍以得到更大的利益。齐桓公身边就有三人一个是易刁,杀了自己的孩子给齐桓公吃,另一个是坚刁为了照顾齐桓公自宫了,最后一个是开方为照顾齐桓公放弃了诸侯王的机会,他们爱齐桓公胜过自己,到最后齐桓公晚年还重用他们,被他们三人控制饿死了。所以说齐桓公识人之术堪称一绝!
冰鉴第一篇:神骨篇一
从今天开始,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冰鉴》,提到冰鉴,大家会想到什么?读过历史的学员们大约知道,冰鉴,是古代盛冰的一种容器,它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冰箱加空调的功能,算是古代人一个智慧的发明创造,但我们今天讲的冰鉴不是讲这个器件,而是讲《冰鉴》这本书,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
据记载是取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在古代这个鉴就是镜子的意思,不是还有大家都熟悉的《资治通鉴》嘛,都是这个意思。
传说是曾国藩写的,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说曾国藩这么个大人物不可能写这本书,也有人做了大量的考证,认为可能是曾国藩身边幕僚对曾国藩思想进行总结后写成的,我们现在就不去探讨《冰鉴》到底是不是曾国藩原作了,那这本书是讲什么的呢?主要是识人、相人,简单地说就是教你把人看透,看明白。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们先聊聊曾国藩这个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曾国藩都堪称一位神人。
按照现在网络上的语言来说,把曾国藩形容成“清朝一哥”,都绝对不为过了。
很多朋友可能会疑惑,咿,不对呀,清朝的一哥不应该是努尔哈赤,或者康熙吗?怎么轮得到他曾国藩呢?
如果从在世时候的权力来说,清朝的皇帝确实比曾国藩厉害多了,但是,如果从整个历史长河中来看,曾国藩的思想影响之深远,却是任何一个皇帝都没法媲美的。
一个皇帝在位的时候可以无比风光,但死后却一样会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特别是那些碌碌无为的庸君,昏君。而曾国藩的哲学,处世思想,一直影响后人,乃至我们周边的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这么说吧,自孔子和孟子之后,中国儒家历史上能够被称为圣人的,只有三个人,一个是朱熹,一个是王阳明,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曾国藩了。
曾国藩不但官做得好,道德水平高,而且他的识人之术也是非常厉害的,他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头号高手,没有之一。
如果他说自己是第二,那都没有人敢说自己是第一了,按现在的话来讲他应该是资深的HR。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曾国藩一辈子都在致力于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
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
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四十多人,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官职来比较的话,也就是省委书记这个级别以上的就有四十多人,
更重要的是,在清朝,中国是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省的,大家可以掰着手指数一下,至少没有海南省吧,没有天津、上海和重庆这三个直辖市吧,没有宁夏自治区吧,当时朝廷也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正部级的中央机关,当时就只有六部。
可见当时的人,要混到省部级高官有多么难,由此也更可见曾国藩的识人之术有多厉害了。这些被曾国藩推荐的人里面,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曾国藩不但识人准,而且还可以把自己的经验理论化,这就更厉害了。相当于一个军事家不但可以在战场上打胜战,而且还可以写兵书,让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曾国藩识人,看人,辨人,断人,用人的实战兵书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冰鉴》了。
对我们来说,读点识人的书籍,学习一些识人的小技巧后,你以后不管是找对象,还是做老板招员工,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奇妙效果。从《冰鉴》智慧的另一层面看,还可以帮助大家观人鉴己,认识和完善自己,不知不觉中你就是成功人士了。
这本“冰鉴”共有七个篇章,即神骨篇、刚柔篇、容貌篇、情态篇、须眉篇、声音篇、气色篇,贯穿于整篇文章的主题是看人的方法,通过对人的言、行、神、情等方面的观察,总结出人的性格特征、人格品质、内心活动、精神面貌、处世经验,继而归纳出人的前途和命运。内容不多,两千多字,但里面蕴藏着大智慧,我们将用两周的时间向大家讲述。
今天我们先谈谈第一篇,神骨篇。神是什么?不特指精神,更多地包含了意志、学识、个性、修养、气质、才干、地位、社会阅历等等,骨也不特指骨骼,需要与神结合,就是我们说的骨子里透出的一股劲。
虽然有的人看起来落魄,但并不颓废,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神,更容易让我们相信,哪怕他一时不如意,将来一定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而有的人,西装革履,精气神不足,反而让你觉得这人并非大器之材。这就是一个人的神骨在影响我们对这个人的判断。原书中是这么论述的“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
就像果皮和果肉不是最重要的,里面的种子才是最重要的,那才是创造力的源头,也是每个人的生命基因跟其他生命不一样的地方。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冰鉴把精神和骨骼比成两扇大门,把人的命运喻为门外显而易见的大山,只要看了人的“神”和“骨”,就等于打开了人的命运之“门”,就可以测知人的命运了,大家看,这个比喻非常贴切。
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就相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门打开之后,自然就可以发现里面的宝藏物品了,也就可以窥见人的内心世界了。所以这两扇大门——精神和骨骼,就是观人的第一要诀。
冰鉴里说:“一身精神,具乎两目”。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看一个人,看他的眼睛,你大概就能看出来这个人什么性格,后面我再具体分析。
讲到这里,我们就要搞清楚什么是精神。这里讲的“精神”和我们现代汉语讲的“精神”是完全两码事。
它有比现在“精神”内涵广阔得多的内容,它是由人的意志、学识、个性、修养、气质、体能、才干、地位、社会阅历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物,是人的内在精神状态。人有美丑之分,皮肤有黑有白,但这些都不会影响“神”的外观,换句话说,“神”有一种穿透力,能透过人外貌的干扰而表现出来。
比如人们常说“某某有艺术家的气质”,这种气质,不会因他的发型、衣着等外貌的改变而完全消失。气质,是“神”的构成之一。这里的精神是指“精气”和“元神”,这个精气又有两层概念,一种是“先天精气”,一种是“后天精气”。比如你高中的时候一整天踢球都不觉得累,说明你先天精气还不错,但到四五十岁,爬个三楼就开始喘,这就是后天精气受损。
什么是元神?就是你出生的时候就具有的控制你生命流转的信息总成。这么讲很晦涩,元神啊,其实就是你的命运之神。
我们看相也好,算八字也好,讲星座也好,都指向一个道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就是说人的命运一生下来就已经规划好了,只是说在成长的道路上会有不同的走向。我这样打个比方你们就清楚了,我们都玩过电子游戏,游戏里的人物其实是我们创造的,他的使命就是过关,我们操纵的好一点,游戏人物就能过通关,操作的不好,他就死得早。
人类好比就是神或者上帝创造的游戏人物,命运就是活个几十年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顺利的话就长寿一点,不顺利就死得早。那照我这样说,人还用奋斗干什么?大家要知道,游戏里都有bug,而且不是每个人物都有宿命,像有些配角,你不去惹主角你就能活的很好,还有很多随机性,这就是我们可以发力的方向。
“富贵看精神”,一个人能否大富大贵,善始善终,就要看这个人有没有精气神。曾国藩曾私下跟幕僚赵烈文谈话时非常惋惜地说,胡林翼是湘军的第一苦命人啊,虽有非凡的英雄气概,却是一种苦相,经常神色黯然,也就是精气神不足,所以不能长久,确实胡林翼只活到了49。所以,命都没了,还谈什么将来?还有什么荣华富贵?
冰鉴记载,人的精神从外表显露而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自然流露,一是勉强振作。所谓自然流露,是指你的所感所发,完全是出自内心的自然本真,情真意切,毫无故意造作之态。
勉强振作,则与自然流露相反,是完全装出来的假性情。当初,项羽初次见到威猛雄武、一统中原的秦始皇时,大声叹曰:“彼可取而代之。”
从这儿可以发现项羽的真性情,真个性——朴直率露而又大胆或称“莽撞”。而刘邦见到秦始皇时,则说:“大丈夫该当如此。”两人的话语神情不一样,却都是他们的内心活动和个性的真实表露,刘邦与项羽相比,就要含蓄婉转得多。
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观人、识人,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外向内、顺藤摸瓜、循流探源的过程。自然流露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慎重周密,做什么都一丝不苟,而勉强振作的人,即使他很小心谨慎,他的举动也总是显得不精细,欠周密,总好像漫不经心。
“神”可以通过“形”即人的言行举止、一笑一颦表现出来,所以在观察人的精神状态时,也是这样,即由外在的言谈举止,神态表情,都可以窥视到他人的心灵深处真实的活动。如果神是“光”,“形”就是太阳和月亮,日月发出普照大地的光芒,而光并不是日月本身。因此,观神要察形,察形更要观神。
有这么个故事,某公司招聘两名广告设计师,优厚的待遇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应聘。
面试前,众多应聘者全部屏息静气、如临大敌、如坐针毡似的坐在候考室内,其中有一位青年始终面带微笑、神态自若,这位年青人引起了考官的注意,便调出他的简历和作品,由于他的作品创意新颖、风格独特,最后他成了这个广告公司签下的两名幸运儿中之一。正是他在激烈的竞争面前表现出的自信神态赢得了成功的机会。
文·段宏刚
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里,免不了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社会和人性的复杂程度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许多人交过多次“学费”之后,方可明白“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当下次在遇到同类人物和事件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怎样为人处世?如何识人?实际上,老祖宗早就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并以简洁凝练、通俗易懂的俗语形式,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应对。
古人通过观察人的面部特征来识人的学问,俗称 “面相学” ,也叫 “识人术” ,在中国、古希腊、古印度等地的民间广为流传,东西方的文献里都有大量记载。面相学在中国属于“易学·相学”的一个分支。
关于阐述人的本性,或者识人的俗语很多。
比如: 知人知面不知心。 说明在人际交往里,最难以捉摸不透的就是人心。
再如: 两腮无肉不可交,面露横肉是狠人 。 牛怕阴阳角 , 人怕吊斜眼 。 等等,都是古人依靠自己的观察和智慧,总结出来的识人之术。
曾国藩也说: 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 说明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哪怕不识字,也要具备辨别人心的能力,一定要明白什么人可交,什么人不可交。否则,会让自己后悔莫及。
许多人东窗事发,除了无法掌控自己的欲望之外,还跟自己交友不慎有很大关系。
本文要讲的俗语 “鹰钩鼻子三角眼,不是自己要躲远” ,同样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关于识人的俗语。
这句俗话的字面意思很简单,但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字面意思为, 如果 在生活中 遇到鹰钩鼻子或者三角眼面相的人, 一定 要远离 。 这里所说的远离 , 是指不要跟这样的人深交。
下面,我们来看看具有这些特征的人长什么样。
一 , 鹰钩鼻
鼻子和眼睛是人的五官中最重要的两个面相,民间把鼻子称作面相的“审辨官”,眼睛被称为面相的“监察官”。
“鹰钩鼻”又叫结节鼻,其特征是鼻梁的中上端隆起,鼻尖有点下勾,如同钩子,像鹰的喙一样。国外把鹰钩鼻称作犹太鼻。
鹰钩鼻的鼻梁骨部宽敞,形似驼峰或结节状凸起,鼻头长并往下弯折,鼻尖少肉,这样的鼻子不符合人们的主流审美,对脸部的美观大方有相当程度地损害,因此,不论东西方人,对这种鼻子的评价都不高。
跟鹰钩鼻有关的俗话,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比如:
“鹰鼻鹞眼不可交,歪颈杀人不用刀” ,
“勾勾鼻子鹞子眼,一路同行三分险” 。
“鼻如鹰嘴,啄人心髓” 。 等等。
传统文化里,人们普遍认为 “准头圆,鼻孔不仰不漏” ,这样的鼻子才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古代的文学作品,在描述鼻子时,常用“隆准”、“鼻如悬胆”来形容,意思为鼻子挺拔而直,并暗示这样的人为人正直。比如,《说岳传》里,对岳飞鼻子的描述是“鼻直口方”。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从审美还是寓意来看,人们普遍认为长有“鹰钩鼻”是一种不好的象征。
古人认为,长有鹰钩鼻的人,内心的想法往往与他人不同,他们城府极深,报复心强,内心冷酷自私,做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非常在意个人的得失。
西方的卡通片里,性格奸诈阴险的女巫也长有这种鼻子。
民间传说,鹰钩鼻的人内心狠毒,对他人对自己都很狠毒。这些个性如果用在事业上,反而能促进事业的进展。
这些说法究竟有没有道理?毕竟,这种说法只是古人从生活中观察得出的结论,由于古人在思想认识和研究方式上的单调性和局限性,他们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具有普遍性。作为现代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
二 , 三角眼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所谓“三角眼”,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的眼尾略微下垂,上眼睑呈一直线,在下方泪堂处形成斜尖,整体看如同一个倒三角形。
人出现三角眼的情况有两种,极少数是天生的三角眼,大多数是后天形成,是由于人的年岁渐长,眼部周围的皮肤因为松弛而形成了三角眼,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理现象。
俗话 “鹰钩鼻子三角眼,不是自己要躲远” 所讲的三角眼,当然是指天生的情况。
名著《红楼梦》里对王熙凤的描述是: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
王熙凤年轻美貌,她的双眼是丹凤眼和三角眼的合体。当然,她的三角眼是自然生成,跟年龄衰老无关。
曾国藩在《冰鉴》里说道: 丹凤眼的女子,大多天资聪慧 , 大部分 是“女中豪杰”。
如果用这种说法来参照王熙凤,就可以发现,王熙凤正是如此,她的胆识和智慧都比常人突出。
古代的相书说道: “妇人三角眼,其杀亲夫”。
在古人眼里,长有三角眼的人,大多具有敏感多疑、冷酷无情、心狠手辣、有仇必报的特性,反观王熙凤,跟这些都沾边。
三角眼之所以不受人们的待见,是因为把三角眼跟蛇的眼睛扯上了关系。因为蛇的眼睛就是三角眼,蛇是让人们毛骨悚然的冷血动物,对长有三角眼的人,人们自然就认为具有蛇的特性。
当然,这种说法带有古人很深的偏见和局限,比较片面,现代人不必信以为真。
三, 鹰钩鼻子三角眼,不是自己要躲远 。
既然鹰钩鼻和三角眼都是古人的片面之词,那么,为什么要远离这些人呢?后人给出了三种解释。
其一,鹰钩鼻和三角眼因为棱角分明,不符合古人的审美,在古人眼里,珠圆玉润、端正和善的面相,才符合大众的审美观。
其二,鹰钩鼻和三角眼的人,在生活中并不常见,他们的长相反常,被当作异类来看待。
其三,鹰钩鼻和三角眼,对应自然界里的鹰和蛇,这两种动物生性冷血残酷,人类对它们没有好感。
然而,人不可貌相,以貌取人不可取,一个人的面相并不能等同于一个人的为人,孔子曾说: 以言取人 , 失之宰予 ; 以貌取人 , 失之子羽。
古人之所以这样说,言下之意不是让人们对那些长着鹰钩鼻、三角眼的人敬而远之,而是要远离那些心狠手辣、有仇必报的人。
这些俗语阐述的道理,毕竟是古人在有限的观察和认知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有些甚至有夸大的成分,有些则对现代人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这些,我们不能否定古人的智慧,也不能全盘接受,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审视。
想要能够辨别人心的险恶,可以学习管仲的哪些识人法?
本文2023-10-09 15:12:0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3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