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古代名犬的资料
狗年到了,宠物狗越发受宠,却不知,这一传统由来已久,早在几千年前的先秦时期,狗就为达官贵人们所喜爱,几千年来,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人们对狗的喜爱却没有动摇过,于是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名犬的故事……
凶猛的藏獒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并且在先秦就作为宠物在各民族之间互相馈赠,同时也 成为宫廷王室的贡品之一。《尚书·旅獒》记载了当时的少数民族西戎向王室进贡名犬一事,说周武王克商,“九夷八蛮”都送上贡品,来自西边的人就贡献了“獒”。
獒可不简单,它在先秦之时是非常珍贵的名犬,它可能是西方少数民族所培育的大型犬种,有历史学家说獒就是藏犬。这种犬因为其凶猛威武而得到贵族们的喜爱,从而通过进贡传到了中原汉地,当然,也不排除民间的买卖交换。獒是当时有名的杀人工具,《博物志·物名考》说,晋灵公有畜狗名獒,这个国君是晋国历史上有名的荒*之徒,他修了个台子,在台上拿弹弓射击过往行人,以此取乐,厨子做了饭不合他的胃口,他就把厨子剁为肉泥。相国赵盾看不下去了,就劝他,他恼羞成怒,又要杀赵盾,《左传》记载,宣公二年,昏庸无道的晋灵公唆使獒犬去杀赵盾,獒犬一路扑来,十分凶猛,多亏赵盾带来的卫士也是好身手,和獒犬搏斗,杀了獒犬,之后又得晋灵公手下同情他的卫士相救,才得以逃脱。晋灵公之后,中原就没有了獒的记载,大概因为獒是高原动物,难以适应中原汉地的水土和气候,因而,中原虽引进了藏犬饲养,但没有成功。
《金川琐记》曾记载了对藏犬不成功的喂养:“犬大者高至三尺,能缘墙走屋,形既狰狞,声噌吆如华钟,喜啖生肉饼饵,投之以咸食辄病癞不救,尤畏炎热。尝携一头至内地,夏日中渴死。”文中说,这种狗很高大,长相威猛,吃生肉,不吃咸食,很怕炎热。这大概是古人不能养活藏犬的原因。
青犴——胡地野犬
《淮南子·道应训》里说,周文王势力膨胀,商纣很是担心,于是就把他叫来囚禁起来,周文王的大臣为了营救周文王,就花重金搜罗天下奇珍。最后得到一只青犴,献给纣,纣就把文王给放了。
汉人高诱说犴是胡地野犬。《埤雅》也说:犴,“胡犬也,似狐而小,黑喙善守。”
看来殷时“胡犬”就很有名气。春秋战国时,胡犬的名气还在藏獒之上。《史记·赵世家》把胡犬与代马、昆山之玉并列为赵国的三宝,足见胡犬的名贵。
《穆天子传》里讲述了一个神话故事,周穆王有八匹日行八百里的宝马,这些马驮上周穆王到昆仑与西王母约会。后来周穆王南征楚国,死在南方,西王母便再也看不见他了。唐诗里还说:“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历史学家们解释这些神话:说这实际上是中原民族和西北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史学家吕振羽先生在论述《穆天子传》时曾说:穆天子每每以铜器、贝带、珠、银器、桂姜或丝物等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去换取对方的羊、牛、马、犬以及贵重的兽皮和羽毛等。
在周穆王与西王母的物品交换中就提到了“良犬”和“守犬”。这些外来的良犬,大部分用于看家护院、宗教祭祀和围猎,恐只有少量的狗用于食肉。所以《夷俗记·牧养》强调了猎犬在狩猎中的重要价值,如云:犬不甚大,而其性更灵,(牧)则藉以守,猎则藉以逐,有兽被矢而走者,犬逐之,不获不止。
这种狗大概也是西北的胡犬。
哈巴狗来自何方
《逸周书》说:南方有叫“产里”、“百漠”的少数民族请以“短狗为献”。看来这种观赏性的“短狗”大概出自南方少数民族的驯养。清人檀萃所辑《滇海虞衡志》中说,海叭狗,滇人亦多畜之。
海叭狗,即哈巴狗。短狗,短犬,哈叭狗,不过一物之古今名称。今哈叭狗已传至北方,为爱玩犬之优种,云南反不多见。
当然,中原的海叭狗不光是从南方传入,也有从北方和中亚诸国进贡而来的,美国学者谢弗认为,在古代中国的所有家犬中,最常见的是尾巴在背部高高卷曲的师鼻“獒”,这种犬出自西藏狼的血统,而西藏狼还繁衍出了亚述,罗马莫洛西斯,圣伯纳德,纽芬兰的猎犬,即喇叭犬。尤其是它还培育出了中国的小型狗种系,例如哈巴狗,甚至大画家阎立本也画过一头在7世纪时作为贡物送来的獒,西藏是獒种犬的故乡,所以它很可能是吐蕃贡献的。
这就是说,哈巴狗和藏獒倒是同一祖先了,真难以相信。
从唐朝的贡品中亦可看出哈巴狗的传入是与中西亚有关系的。唐代所纳的贡品中有不同种类的名犬。其中最为著名的短狗是“拂林狗”。
据传唐朝从西亚就进口过这种“拂林狗”,谢弗认为这种狗就是“罗马犬”,它产生于7世纪初期,是由高昌王向唐朝贡献的礼物。
这种小狗的外貌究竟如何,我们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它是典型的古代马耳他种的犬,即古典时代的叭儿狗。谢弗说它们曾经是希腊妓女和罗马贵妇珍爱的宠物。据说,这种品种的犬一直保留了下来,至今仍然有这类犬的白色的异种。在宋朝的一幅绘画作品中,曾经出现过一只白犬,谢弗推测它很可能就类似马耳他种白犬。
有一则狗与唐玄宗和他的宠妃的故事:玄宗一个夏天与某亲王下棋,令贺怀智独弹琵琶,贵妃把一只康国进贡来的狗放在一边观战,玄宗眼看着就输了,贵妃把狗放在座侧,狗跑上棋盘,局子被搅乱,玄宗大悦。
在这里,搅乱棋局的很可能就是一只“拂林狗”,而它的主使者便是天香国色的杨贵妃。
“波斯犬”是千古之谜
唐朝是一个夷夏观念相对淡薄,善于学习吸收异族外来文化的伟大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之所以在唐朝颇为盛行,就在于唐太宗的民族文化政策:“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正是在这种开放的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习俗才不断地进入了中原。狗的进贡与交流,也可算是很好的实例。
除了“拂林狗”外,唐朝还有一种来自波斯的名犬,身上带有斑点,唐朝人称其为“波斯犬”,直到现在这种犬的祖先对我们来说还是个谜。6世纪时,以“波斯犬”知名的狗是一种身材高大,凶猛残忍的动物,它甚至能够食人。6世纪的这种狗与唐代的波斯犬很可能是同一种属。
宋以后,朝代更替,可狗的历史却没有中断,明清之际,北京曾出现了一种名犬,叫“京犬”,这种狗的祖先是从外地进贡来的,还是本地的,不得而知,但很可能是外来与本地的杂交,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明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的一个结果。
在古代,狗是一个有灵性的动物,它能预料吉凶,蒙古族的失都儿忽汗有一只名为库伯勒克的黑嘴黄毛狗,如果叫得太平,宁静,便没有敌人,天下无事,如果嚎叫,就表明有敌人了。国君在外从事了3年战争,它就嚎叫了3年。人类的悲欢被寄予狗吠当中,这不能不说是人们对天下太平的强烈渴望。
狗是叫法什么时候开始叫的
狗是人类最早和最长时间驯化的动物之一,但是“狗”这个词的出现史却很难考证。以下从语言、文化、历史等几个角度对这个话题进行探讨。
1、狗的词源
“犬”是狗的古称,出现在写成甲骨文的《诗经》、《尚书》等古代文献中,但“狗”这个词的出现比“犬”要晚得多。汉代《说文解字》中,“狗”的释义是“猛兽属,作山林中”,意思是它是野生的。明代《广韵》则将“狗”解释为“獠,_也”,意思是哈巴狗等狩猎用的猎犬。
在现代,对于狗的称呼有很多种,如小狗、狗狗、汪星人等,都是在不同的时间、地域、文化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但“狗”这个词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
2、狗在文化中的地位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狗都有着特殊的地位。在古代中国,狗被认为是猎人的伙伴,有着较高的使用价值。在《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狗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在很多文化中,狗还被视为忠诚和友爱的象征。
虽然狗在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和重要性,但是对于狗这个名词的起源和使用,文化的影响可能并不是很大。
3、历史的回顾
狗在人类历史中驯化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万多年以前,但这个时间距离现代汉语出现的时间还是十分遥远。所以我们在历史资料中找到“狗”的使用记录并不容易。不过在古代各国的古籍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与狗相关的记录。
比如《汉书》中有一个故事讲述董卓为了向汉朝示威,曾在城内齐放万枚铁钉,准备将汉的马赶入铁钉中受到伤害。当时有一只狗主动前来救马,将一些钉子咬掉。后来这只狗被人们称为“犬赤”,成为一种特殊的狗的品种,世代相传。
4、总结
虽然现在仍然无法确定“狗”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但我们可以从语言、文化、历史等多个角度去探讨这个话题。从早期文献中的记录来看,“犬”这个词比“狗”更早出现。而从文化和历史中的角度来看,狗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对于狗的称呼,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来源。
如下:
哮天犬
啸天犬,又称哮天犬,中国神话传说中二郎神身边神兽,辅助他斩妖除魔,在西游记跟孙悟空(齐天大圣)对战过,在封神榜及其他有关二郎神的传说如宝莲灯等中亦有出现。
哮天犬最早出现于干宝《搜神记》,中国民间传说刘沉香华山救母中啸天犬就是阻挠沉香怒劈华山。而元杂剧中,如“凭着真君金弹、细犬、三尖两刃刀”。另据张政烺考证,哮天犬的原型是毗沙门天王二子身边的神鼠。
天狗
天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种动物。最早记载于《山海经》中,原文是:“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浊浴之水出焉,而南流于番泽。其中多文贝,有兽焉,曰天狗,其状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如文中所述,天狗是种像狐狸而头部白色的动物,并是御凶的吉兽,很可能是某种古代哺乳类动物,是真实存在过的。但后来演变成用来形容彗星和流星,古人将天空奔星视为大不吉,所以天狗也变成了凶星的称谓。《史记·天官》载:“天狗状如大奔星,有声,其下止地类狗,所堕及炎火,望之如火光,炎炎冲天。”
九耳犬
九耳犬是中国传说中的猎犬。有九个耳朵,其耳动时主人打猎就会有所收获。
记载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神语·雷神》:“陈时,雷州人陈鉷无子,其业捕猎,家有九耳犬,身灵。凡将猎,卜诸犬耳,一耳动则猎一首,动多则三四耳,少则一二耳。一曰出猎,而九耳俱动。鉷大喜,以为必多得兽矣,有荆棘一区,九耳犬围绕不去。异之,得一巨卵,径尺,携以归,雷雨暴作。卵开,乃一男子,其手有文,左曰雷,右曰州。”
犬魔
犬魔源于英格兰诺森伯兰郡的民间传说,是黑犬的一种。
黑犬
黑犬,亦称黑妖犬,为一种传说中的地狱犬,出没于欧洲各地。其身形如犊,双眼会放射出刺眼的红光。
地狱犬
地狱犬是欧洲的神话和民间传说中,来自阴间或地狱,会喷火的恶魔犬。
:狗(犬科哺乳动物)
狗(拉丁文Canis lupus familiaris)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食肉目、裂脚亚目、犬科动物。中文亦称“犬”,狗分布于世界各地。狗与马、牛、羊、猪、鸡并称“六畜”。
有科学家认为狗是由早期人类从灰狼驯化而来,驯养时间在4万年前~15万年前,发展至今日。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现如今是饲养率最高的宠物。其寿命约十多年。
在中国文化中,狗属于十二生肖之一,在十二生肖中的第11位。
(资料来源::狗)
犬丘是先秦时期的地名称谓,见诸史籍的犬丘至少有四个,分别是东方的宋国犬丘(今山东曹县)、卫国犬丘(今河南永城)和西方的关陇地区的犬丘(今陕西兴平市)、西犬丘(甘肃礼县)。段连勤先生曾在《关于夷族的西迁和秦嬴的起源地、族属问题》一文中作过精辟论述:“地名有丘字,是我国东方夷人居住区所特有的……关中的两犬丘,显然不是本地人的居址,而是畎夷迁入关中时从东方带来的(历史地理称之为地名迁移)。由山东曹县、河南永城的犬丘,到陕西兴平、甘肃的犬丘,这正是畎夷从东方移至西方所走过的足迹。”
窃以为畎夷之丘,类似殷商之亳、楚国之郢。殷商之亳,有首都、大都之义。《尚书·立政》有“三亳”,晋人皇甫谧认为系三地: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据《括地志》,亳即南亳,在 宋州(今河南商丘)谷熟县(今 商丘市 虞城县)西南三十五里,为商汤建立的商朝都城亳(今河南商丘);景亳(即北亳)在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今商丘市北部 梁园区一带),为汤所盟地;西亳在河南偃师(今河南洛阳偃师西)。因此,学者多主张商汤先居南亳(今河南商丘一带),后代迁西亳(今河南洛阳一带),但也有专主北亳(今河南商丘一带)说的。楚国之郢,亦是都城之义。战国后期,楚国为避秦国攻击,于顷襄王时由江陵迁都于陈,考烈王时又由陈迁都于寿春。地名都作“郢”,但已变了三个地方,以鄢郢、陈郢、郢都,以示区别。
《史记·秦本纪》中五次提及犬丘,一次提及西犬丘。犬丘与西犬丘是否是同一地点,王国维、郭沫若、钱穆等史学大家聚讼纷纭。弄清犬丘与西犬丘的关系,对于正确了解嬴秦族早期文明踪迹大有裨益。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深入分析与此相关的历史资料、出土文物,可以确定犬丘与西犬丘并非为同一地点。犬丘是在陕西关中丰水流域,为今陕西兴平市,而西犬丘则是在甘肃陇东南西汉水流域,为今甘肃礼县。
嬴秦早期在西域有三处重要的居址:犬丘(陕西兴平)、西犬丘(甘肃礼县)、秦邑(甘肃张家川),以线条勾勒,三者构成一个三角形,西犬丘距秦邑约150公里,犬丘距秦邑约400公里。
嬴秦族大规模西迁主要有两次:一次是夏末商初,伴随着商夷联军西征主动进发到晋陕一带;一次是商末周初,在周公旦东征后被动迁徙到关陇一带。秦夷与商夷同属东夷集团,皆以玄鸟为图腾,且陵墓形制、墓葬殉人、殉狗、使用腰坑等都有东夷文化色彩,应原为同一部落或为同一部落联盟,由于政治和文化上的同源,两者为近族,关系比较亲密,故在夏末(公元前17世纪),秦人去夏归商,发挥自己善驾驭的特长,助殷灭夏立有战功。夏以后,秦人的祖先始终为殷奴隶主忠心效劳,因“遂世有功,以佐殷国”,《史记》记载“嬴姓多显,遂为诸侯”,秦不少首领被殷商奴隶主提拔重用,成为殷商的大臣。
《史记●秦本纪》记载:大业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以“姚姓之玉女”为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其玄孙曰中潏……生蜚廉。蜚廉生恶来。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中潏之子蜚廉、蜚廉之子恶来都是效忠殷王朝的有名人物,古籍记载了他们助纣为虐的事,如《荀子●成相》:“世之灾,妒贤能,蜚廉之政任恶来。”《吕氏春秋●当染》:“殷纣染于崇侯、恶来。”
公元前11世纪,周崛起于西方,一举灭殷,秦人成为周人的奴隶。当殷商被周人灭亡之际,嬴秦的首领也同殷纣王一起被杀。《史记●秦本纪》曰:“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恶来之父也为殷人殉葬,史记说:“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于霍太山。”
周初,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商纣的儿子武庚发动大规模叛乱,被周公旦平定,参与叛乱的秦人先祖被迁往各地。一部分迁往黄淮流域,这些嬴姓氏族后来在那里建立了一些小国,到春秋时有的还存在。一部分则被迁往西方,原来在殷商西陲的一部分秦人祖先,因西周占据了殷人统治区,已被赶向更远的西周边陲。这时又有被从东方迁来的部分嬴姓氏族,两部分加起来,就成为最大一支嬴姓氏族。他们被西周统治者赶向遥远荒凉的黄土高原。
西向秦人先祖与戎狄杂居,受周王室和中原诸侯的歧视甚至敌视,政治地位极低,直到周穆王时期才有所改善。《史记·秦本纪》中便有“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穆)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的记载。
根据《史记》记载,至少从秦人先祖大骆开始,犬丘便成为大骆一支的根据地,非子作为大骆的庶子,起初也生活在犬丘,后来周孝王听说非子“好马及畜,善养息之”,便召非子在汧渭之间主持马政,因为成效显著,受到周孝王赏识,遂被周孝王封于秦邑为附庸,并获赐嬴姓,“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此时秦族成员至少已经在西方戎狄区域生活了二百多年。从此,非子一支秦人居于秦,而作为大骆嫡系子孙的成一支则长期居于犬丘。
非子在汧渭之间养马,有其生活居址,即汧渭之会,即渭水与汧水汇合的锐角处且与渭水、汧水都不太远。非子及其后嗣获封秦邑后当有三事值得注意:一是继续主持马政,在汧渭之间养马。二是选择西犬丘作为与秦邑并用的生活居址。据考古发现与研究,西犬丘即甘肃礼县及其附近地区在地质时代一度属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类型,这里地处西汉水流域,山间谷地开阔,自然条件优越,并且有较为丰富的盐业资源,非常适于人类生活与大规模的马匹养殖。这一定是秦人卜居的重要原因。三是为周王室抗击戎狄。
《史记·秦本纪》载:“秦嬴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犬丘大骆之族被西戎灭掉,秦人力量只剩下非子一支。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在位23年),秦为捍卫周王室同西戎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公元前825年,秦仲奉周宣王之命讨伐西戎,但出师不利,最后自己也在公元前822年的伐戎中丧命。秦仲死后,周宣王又召秦仲的儿子庄公昆弟五人领兵七千同西戎作战。这一次取得很大胜利,夺回了被西戎占领的犬丘。犬丘曾是周孝王时秦人的居住地。周宣王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地位略高于附庸,并将原大骆地犬丘一并封给庄公,秦在周王室衰落中开始强大。
由于周天子的恩惠,以及秦人与西戎的刀兵之仇越来越深,秦人首领讨伐西戎的意志更加坚定。庄公的大儿子世父发誓赌咒要杀戎王,并将继位的机会让给他的弟弟襄公,自己率人去与戎作战。公元前777年秦襄公即位。这时戎狄势力更加猖獗,竟围攻犬丘,并掳走世父,一年多才将其放回。当时秦人核心居住区在西犬丘,如果犬丘与西犬丘为同一地点,世父被掳走,就意味着秦人力量受到沉重甚至毁灭性打击,这与史记不符。秦在戎狄进攻面前采取两个措施:一方面秦襄公将自己的妹妹嫁给西戎中的丰王为妻,以便分化戎人;另一方面迁都汧邑,节节向东逼近。秦襄公率秦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侯领国后,秦国已由大夫上升为与齐、晋等大国地位平等的诸侯,历史进入了春秋时代。
细狗撵兔是狩猎的一种形式,是用善于奔跑的狗来追逐野兔。《诗经、秦风、驷驖》就是一篇描写秦国太子田猎的深动历史画面。其中有“輶车鸾镳,载猃歇骄”的描述。猃(xiǎn):在《说文解字》中作长嘴狗的意思讲。《辞海》中也是类似的解释。歇骄:短嘴狗,可见在当年我们的祖先已经把视觉猎犬和嗅觉猎犬搭配使用了。
我们知道《诗经》的成书年代在距今2500年左右,收载的是周代初年到春秋时期(公元前约1100年----公元前594年)的一些诗歌,相传为孔子所编,其中十五国风收录了当时15个地区的民风(民歌),秦---也就是现在的关中以及周边地区。想想那时候既然使用了这个"猃"字,说明这个字已有之,至少也是先有狗后有字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秦之地区(关中平原)已经有了一种善于奔跑的而且嘴比较长的猎犬------猃。同样《史记、李斯列传》中也有“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可见当时秦国地区用快狗撵兔这一活动已经非常“时髦”,深受人们的喜爱。这种“长嘴狗”在以后的皇家狩猎活动中也经常被采用。在陕西蒲城县志中有关于唐代皇室狩猎活动最早的记载:“唐代,高祖武德六年十一月丁酉,高祖李渊猎于伏龙原(今蒲城县城南17公里)”(《新唐书·本纪》);太宗十四年闰十月甲辰,太宗李世民猎于尧山。”当年皇家狩猎时----从者如潮,人欢马叫的恢弘场面是可想而知的。在我国唐代陵墓里的壁画上,有不少关于狩猎的图案,这其中就能找到细狗的身影------如唐中宗李旦之懿德太子陵墓壁画中的架鹞鹰戏犬图。可见唐代狩猎中细狗仍然被广泛的运用,同时深受器中,以至于死去的人都要带上它。宋代李迪笔下的狗狗再鲜明不过的展现了一只步态轻盈的细狗图,明代宣宗朱瞻基(明代第五个皇帝)笔下的萱花双犬图更是把陕西细狗描绘的惟妙惟俏。在明清以来的小说尤其是《西游记》中更是多处提到细狗。从先秦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文化中都有细狗的身影,可以说细狗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中国古代文化之中。
同时对于一个犬种的地缘分布,我们不能太机械的理解为绝对的行政区分布,行政区域的划分是认识的划分。而做为一个物种的分布,从地缘上讲更重要的是地理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就如一个同心圆圈一样。以某个点为中心向四种放射分布的一个泛地区概念。然而缺乏自信的国人在们看到细狗的同时,生硬的把它与萨路基或者是其他国外的犬种靠上了关系,希望藉此抬高他的身价,便有了丝绸之路时候细狗被带进中国的说法。也有说是清代西方进贡中国或者说是洋人带到中国的,甚至说是民国时期某将军带回来的,其实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推断”。都是“可能”或者“好像”之类的措辞,毕竟他们谁也拿不出支持细狗是舶来品的有力证明,完全是一厢情愿的猜想罢了。
然而只要大家仔细的读一读我们先秦时候的那些记载,同时还原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在汉代的丝绸之路从中国的长安出发到达目的地----今天的伊朗、伊拉克等地需要多长时间?据史料记载其商人一个单边的路程是三个月时间,大家想想三个月在沙漠荒野中行进,是何等的难度,如何带一只狗或者一群狗?狗能否耐受如此的酷热?狗对他们有什么价值值得这样去带到东方呢?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带上多少条狗狗才能使其具有稳定的基因而流传上千年到现在依然兴盛呢?如果要研究细狗的起源我认为还得从地缘上去理解和研究才能看的更加真切。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早在原始社会就被人类驯化了,成为人类忠诚的朋友。狗是由灰狼驯化而来的,但却没了灰狼吃人的凶性。狗吃肉,同时也吃素食。在食物极端匮乏的情况下,也养成了吃人类粪便的习惯。因为狗的忠诚,所以人类利用狗狩猎,看家护院等,当然现代人也将狗当成宠物养着,取得些许心灵慰藉。狗和马、牛、羊、猪、鸡并称“六畜”,也是人类的一种食物。中国人吃狗肉的历史,应该长达万年。有文字记载的,也有三千年之久。
先秦时代中国人就吃狗肉
最早记载狗肉膳食的,是吃狗肝。《周礼·天官·膳夫》记载着古代的膳食八珍,所谓“八珍”: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擣珍、渍、熬、肝膋也。其中肝膋,便是指狗肝。做法是以网油蒙于肝上,烤炙而成。《周礼》是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距今有三千多年历史了。从《周礼》记载看出,当时的人吃狗肉,已将狗的各种器官分而食之,并经过精确加工烹饪。
另一部书《礼记·月令》记载:“孟秋之月……天子食麻与犬”,《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可见至少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是吃狗肉的。《孟子·梁惠王上》也记载:“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狗与鸡、猪并列为肉食。有人说狗肉不上席,其实通过史书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最早的狗肉不但可以上席,而且被列为“八珍”,天子才能享用的。作为一种人类享用的肉食,狗肉很有可能是最早被送上宴席的美食之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狗肉也上了普通人享用的宴席。这从越王勾践鼓励生育的政策上可以推测。越国被吴国所灭,越王勾践为了复国,卧薪尝胆。为了鼓励越国人民生育,勾践规定:凡是生男孩的人家,国家赠送他们两壶酒和一只肉狗,而生女孩的人家,则赠送二壶酒和一只小猪。天子享用的美食,被勾践用来鼓励越国人生育,可见力度之大。而且,从这个记载上可以分析,狗肉那个时候比猪肉值钱。
关于狗被打死的记载,史书上也有一例。昏君晋灵公养了一只凶恶的狗,大忠臣赵盾向他谏言,他听不进去,放出恶犬要咬死赵盾,结果这只恶狗,被赵盾的侍卫提弥明当场格杀了。提弥明徒手杀死恶狗,也算英勇无双,但他最后被埋伏的其他灵公卫士杀死。至于这条被他杀死的恶狗,不知进了哪个人的肠胃。
先秦时代,还有了专以杀狗为职业的人,被称为“狗屠”,为严仲子刺杀韩国相国侠累的著名刺客聂政,就是一位狗必,史载“客游以为狗屠”,另一位著名的侠士高渐离,可能也会杀狗,刺秦王的荆轲,和他好得不得了。狗屠能成为一种职业,可见战国时期人们吃狗肉已成为很平常的事情。
秦汉时期狗肉是人类美食
秦朝的历史很短,到了汉朝时期,出了一位爱吃狗肉的帝王刘邦,和一位开国元勋、屠杀狗狗为业的樊哙。樊哙这个家伙,作战勇敢,竟能在鸿门宴上切生肉吃,那牙板,有如虎狼。司马迁著《史记》,其中《樊郦滕灌列传》记载:“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樊哙专门杀儿,刘邦专爱吃狗,后来两人还成了儿子亲家。现在江苏丰县一带,有一种美食叫“沛公狗肉”,传说刘邦与樊哙曾共同杀了一只老鼋,与狗肉同炖,鲜味倍增,这道菜被后人称为“犬鼋会”、“鼋汁狗肉”。从史实记载和传说来看,狗肉在秦汉时期,是一道普通人喜爱的美食。
那个时候,人们将孔子提出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吃饭原则发展到极致,汉代发明了一种叫狗皉的菜,该菜将狗肉切成薄薄的肉片,当时人们喜欢宴会时用于下酒,成为名噪一时的珍馐。
另一名汉朝名将韩信,被吕后设计杀死前发出“兔死狗烹”的哀叹,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汉朝人是吃狗肉的。当然,韩信所指的狗,是猎狗。《吕氏春秋》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爱好打猎,但总也打不着猎物。后来有人指点说,你牵的狗不行。但猎者因为家贫,买不起好狗,于是他改为耕种当农夫,靠种地赚了钱后买了一条好狗,终于能打着猎物了。韩信就将自己形容成这条好狗。替刘邦打了一辈子猎,就连项羽这样的猎物都帮刘邦追到了,最后却被主子吃了。狗的悲惨命运,和牛、马的命运一样,生前为人类尽职尽责,不管是看家护院,还是狩猎捕兔,最后落个主人不喜欢了,或是年老了,就被下了肉锅,成为人类肠胃中的美食。
唐宋以后狗肉渐被其他肉食取代
唐宋以后,狗肉的地位渐渐下滑,因为其他更多的肉食摆上了中国人的宴席。狗肉个子小,又不易长大,当然不如猪、羊等其他牲畜。但国人吃狗肉从来没有退下宴席。《水浒传》曾记载鲁智深吃狗肉的事,“只见墙边砂锅里煮著一只狗在那里”,可见当时做狗肉的方法,是砂锅炖。“那店家连忙取半只熟狗肉,捣些蒜泥,将来放在智深面前。智深大喜,用手扯狗肉,蘸著蒜泥吃”,当时吃狗肉的方法,是炖熟了蘸蒜泥吃。
求中国古代名犬的资料
本文2023-10-09 15:23:4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3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