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整理丛书有哪些
中医古籍太多了,海内外保留下来的中医古籍数不胜数,
以下罕见的中医古籍均出自此处图中,自己注意看一下图中右上角
中医古籍目录:
《医方考 巻之1-6 呉昆 著 寺町通円福寺町(京都) 》
《一夕医话 巻上,中,下 革溪 记 [出版地不明》
《丛桂亭医事小言日 南阳先生口授》
《东医宝鉴朝 许浚》
《东垣十书明嘉靖八年(1529年)刻本》
《伤寒论注来苏集和刻本》
《伤寒论疏义和刻本》
《伤寒论辑义日 丹波元简撰》
《保婴全书明刻本》
《先哲医话 巻上,下 浅田惟常 著 ; 松山挺 校 东京府 松山良祯, 明治》
《内科秘录日 元治刻本》
《内科秘录日 本间救著 彩色插图版》
《医书六种清 乾隆刻本 半松斋藏版》
《医事说约 香川秀菴 撰 ; 暘谷 阅 本石町(江戸) 万笈堂, (之一) 》
《医便 巻1-5 [王三才] [辑] ; 张受孔,姚学颜 重订》
《医典襍钞 写, [书写年不明]》
《医医谈 大矢贞吉 著 [出版地不明] 》
《医学正传 巻之1-8 虞抟 编集 [出版地不明] 》
《医学统旨玉夏斋藏板》
《医学読书记 巻上,中,下 尤怡 著 [出版地不明] 松风阁, 嘉庆 》
《医家千字文注 惟宗时俊 撰 本町(名古屋) 东壁堂, [出版年不明]》
《医方口诀集 上,中,下 土佐道寿 编集 ; 中山三柳 》
《医方启蒙 巻1-2 香城老人 编述 [出版地不明] 医卜堂 明治 》
《医方大成论 孙[允贤] [撰] [江戸] 须原茂兵卫, 贞享5[1688]》
《医方大成论和语钞 巻之1-8 》
《医方大成论钞 巻1-5 意安宗恂 解 [出版地不明] [出版者不明], 寛永 》
《医方考縄愆 巻之7 呉昆 述 ; 北山友松 縄愆 京极通円福寺前町(京都) 》
《医方考绳愆(明)吴昆撰 (日本)友松子绳愆版本》
《医方集解 巻上,中,下 汪昂 著辑 》
《医案类语 巻1-2 淇园 訳定 ; 吉冈元亮,中川僖,厚木有则 纂辑》
《医眼方 顾公 著 东都(江戸) 万笈堂英平吉》
《医范 吉益南涯 著 ; 大江広彦 校正 纪伊 稽古馆》
《医范提纲 巻之1-3 宇田川榛斎 訳述 ; 诹访俊 笔记》
《医籍考日 天宝二年写本》
《医者谈义 巻1-5 粪得斎 [著] 金沢安江町(加州) 》
《医蔵书目 殷仲春 甫辑 写, [书写年不明]》
《医道二千年眼目编和刻本》
《医门法律和刻本》
《医雑録 写, [书写年不明]》
《千金方明刻本》
《千金方衍义清 嘉庆刻本》
《丛桂亭医事小言 巻之1-6 原南阳 口授 下町本町(水戸) 须原屋安次郎 0004》
《古方药品考和刻本》
《名医类案日 寛文元年刻本》
《名方类证医书大全》
《呉医汇讲 巻1-11 唐大烈 纂辑 [出版地不明] [出版者不明], 嘉庆元》
《和兰药镜日 宇田川榛斋著》
《和兰医方纂要 巻之1-4,附録 江马元弘 訳 大垣(浓州) 》
《和语本草纲目和刻本》
《外台秘要唐 王焘著》
《大和本草日 宽永刻本》
《奇效医述》
《女科证治准绳》
《妇人良方和刻本》
《小青囊德聚堂藏版》
《巢氏诸病源候论和刻本》
《广义本草大成和刻本》
《弁医断 上,下 堀江道元 著 心斎桥通安土町(大坂) 》
《张氏医通纂要 [首巻],巻之1-4 张ロ玉 著 》
《御纂医宗金鉴清乾隆七年(1742年)武英殿刻本》
《新编集成牛医方 赵浚,金士衡 [等撰] 》
《新编俗解八十一难经图要和 刻本》
《普救类方日 亨保乙酉年官刻本》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撰,乾隆33年藜照楼版,早稻田藏》
《景岳幼科良方明·张景岳撰,书肆植村氏梓行版》
《本朝医家古籍考 壶山逸人 著 东都(江戸) 中邨雪山(写), [书写年不明]911》
《东医宝鉴 目録,内景,外形,雑病,汤液,针灸篇 许浚 撰 [出版地不明] 0002》
《格致余论疏抄和刻本》
《汉土医方沿革论 冈田昌春 [著] 白峯(写), 明治29》
《疡科秘录日 本间玄调撰》
《病家示训 洛下隠士 [著] [出版地不明] [出版者不明], 正徳3[1713]》
《病家须知日 择善屋藏版》
《眼科新书和刻本》
《种痘亀鉴 久我克明 述 东京府 岛村屋利助, 明治》
《类经明张景岳日本版早稻田大学藏0004》
《类经(日文注释版)》
《素问识日 天宝八年(1837年)刊本》
《経络歌诀 汪昂 编辑 ; 汪端 较》
《编注医学入门 巻之首,1-7 李梃 编注 金ショウ 同青堂》
《编注医学入门 巻之首,1-8,生理解剖図说 李梃 编著》
《脉经日文注释版》
《葛氏方 巻上,中,下 写, [书写年不明]》
《薛氏医案明 薛己等撰 吴琯辑》
《行馀医言日 香川修德著》
《订正东医宝鉴和刻本》
《质问本草和刻本》
《赤水玄珠日文注释版》
《辩证录(宽政6年日本刻本)》
《达生录明·褚胤昌(字百斯)著》
《远西医方名物考日 宇田川榕校补》
《远西方药日文版》
《遵生八笺明 高濂撰 弦雪居重订本》
《金匮玉函经清 道光 经义斋藏板》
《金匮要略国字解和刻本》
《金匮要略正义汉张仲景原著手写本》
《金匮要略心典 遂初堂》
《金鶏医谈 畑秀竜 著 ; [畑]毛义 校 日本桥通(江戸) 》
《集验良方清 乾隆刻本 喻义堂藏版》
《青州先生医谈 [华冈青洲] [述] 江口良斎(写), 天保13》
《风寒热病方经篇日 宇津木撰》
《养寿院医则 山脇尚徳 著 ; [山脇]侃 校 京都 林芳兵卫, 天保》
《黄帝内经素问日藏版》
《黄钟录日 尾张山碕克辑》
《新刊仁斎直指附遗01》
正保本《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
珍版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系列
医说 著者张杲(宋)朝鲜刊本
医门法律6卷清喻昌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清乾隆30年(1765)黎川陈守诚刊本
医林指月十一种十九卷清王琦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清乾隆32年(1767)宝笏楼刊本
医方集略乙 编者郭鉴(明) 朝鲜刊本
新刻针医参补马経大全 著者马师问(明)江戸刊本
新刊医家必用 著者孙応奎(明)朝鲜刊本
新刊仁斋直指附遗方论26卷小儿附遗方论5卷方论医脉真经2卷伤寒类书活人总括7卷宋杨士瀛撰明朱崇正补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明嘉靖29年(1550)朱崇正刊本
新刊刘河间伤寒直格3卷后集1卷续集1卷别集1卷金刘完素撰元刘洪撰元马宗素撰金张从正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明天顺7年(1463)建安熊氏种德堂刊本
万氏家钞济世良方7卷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
汤液本草2卷
四部丛刊·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论集成 巻之1-4、6-10 山田正珍著
伤寒集注
伤寒明理论4卷金成无己撰明巴应奎校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明查氏书林刊本
伤寒论译解卷
伤寒论
明清医药精华读本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
名医名方录
名医经典医案
疗治茶谈 初、後3-4 勧学治体、5-6 続编 続编附録 津田玄仙述
立斋外科发挥8卷
近世汉方医学书集成
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
古今医统大全100卷明徐春甫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明万历间古吴陈长卿刊本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当代中医世家系列(共十册)
病因精义 巻之1-10 小森桃坞讲述
扁鹊心书扁鹊心书神方
本草纲目卷1-17,19-52,濒湖脉学1卷奇经八脉考1卷脉诀考证1卷
本草纲目卷1-15,17-33,35-44,47-49,51,52序目1卷
本草纲目(合肥张绍棠本)
本草纲目新校注本第三版
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中医验案点评与误案分析丛书
中医学解难
中医实用技术丛书(全10卷 高清版)
中医师承十元丛书(全5册)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全26册)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系列
中医临床捷径丛书
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高清版)
中医经典注评丛书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全七册)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中医古籍新点、新校、新参考系列(全10册)
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仲景全书
中医海外古籍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147 册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中医典籍大全
中华医书集成(中医古籍出版社)
中国医学大成全50册
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清晰pdg)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中国古典医学大全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160册
中草药野外识别手册
中医方剂大辞典(高清十一卷完全版)
中医大辞典(全七卷)(扫描版)
中医必读百部名着
中药类书籍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华医书集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全2册)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全10卷)
中华传世医典(全12册)
中华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系列(全6册)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全4册)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
中国医学大成丛书(全套10卷)
中国医学大成(简体横排版)
中国医学大成(繁体竖排版)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全七卷)(扫描版)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药典(2010版)(全3部)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全套六集)(高清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全六集)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33册)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全十五部)
中国藏药(全3卷)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珍本医籍丛刊
针灸治疗常见病证图解(全6册)
一周前我被邀请进了一个学习中医的群,通过五天的免贵试听,最后报名了中医外治训练营,跟随王栋博士系统学习中医外治学。对于热衷传统文化的我,很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无论学道学佛还是学医都需要跟随明师,自学是很难成才的,这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以前我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总认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看前人留下的书就可以自学成才了。但蹉跎了多年之后,终于认识到,我不是那天赋异禀的聪明人,没有明师指点,我是不会有所成就的。祖宗留下法,惜无传法人。别说深奥的佛法,道法,就是平易近人的医书也是看不懂的啊!更别说学医最重要的是动手真干啊,没有明师指导根本不敢下手啊。明师明师,一定要是明明白白的老师,他不但自己有本事,还要会教人,有嘴倒不出的不能算明师。
这次的主讲老师,王栋博士,是山东泰安人,也是我学道的一位师兄,我们都师从悟心道人。所以他开课,我打心里开心,所以积极报名了他的学习班《零基础学中医》。
缘起说了这么多,下面跟朋友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中医外治学。
中医分两大流派,一派是做躺椅坐堂医,就是世人所说的慢郎中。一派是走方医,也叫游方郎中,以扁鹊华佗为祖师爷。我们要学习的中医外治学,就是走方医的拿手绝活。
那么,什么是中医外治法呢?中医外治学,就是指除口服注射之外的所有作用于皮肤(粘膜)上的疗法。广义的外治法还包括音乐导引等。
清代的吴师机曾著书说外治法“神奇变幻,上可以发泄造化五行之奥蕴,下亦扶危救急层见叠出而不穷。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爱无窒碍,无牵掣,五沾滞。世有博通之医,当以此见其才”历代名医大家皆不废外治,都是外治的高手。
中医外治法有哪些特点呢?
请大家记住四个字:简、便、廉、验。
简,就是简单,易操作。便,就是方便,就地取材,随手拈来。廉,就是廉价,不需花费太多钱财物力。验,就是见效快,效果明显,往往有立竿见影之效。
中医外治法,都包括哪些方法呢?
中医外治法,包括针灸、按摩、拔罐、熏洗、贴敷,熏蒸,耳疗,足疗等不下百余种疗法。
中医是我国汉族人在社会实践中慢慢探索的药物。它也被称为汉中医。人民和人民的整体观点,以及辩证Tunicigo的原则。它在中国和世界医学界深处达成了深远。高价值和状态。如果我们想知道中医,你可能希望阅读一些中医古代书籍。在我看来,中医是神秘的,令人着迷的,但很难理解,所以我想学习中医是非常困难的,但“书籍读过过去”,如果你有强烈的兴趣医学,你可以通过阅读进入中医世界,然后你知道中医需要什么?
《药性赋》一般认为这本书是林宇的过程,陈静,金王朝的工作。这本古老的书将分类常用的中药,包括四种冷,热,热和平,并总结了这些药材的作用,并用节奏的语言准备它,读郎郎的嘴,很容易诵读,是中国人的启蒙书。《黄帝内经》据说这本书是黄迪,所以所以所以命名,创作是第一个到汉族,包括《灵枢》和《素问》的两部分,这是最早的中药经典,称为“祖先的祖先药物。”如果你想看看中医古书,这个基本的医疗课程必须是必不可少的。
《伤寒杂病论》作者是张忠井,东汉代的末端,创意提出了伤寒发烧的辩证实践,即“六分类”,对临床医学具有高参考价值。如今,这本古老的书是我国中国高校的主要基本课程之一。《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是清代医学的赵旭门,是在1765年。该书已在李世珍的《本草纲目》完成了不满意和叙事的错误,修订,并在国内外研究《本草纲目》的重要参考价值它引起了很多反响。
上述是我看来,但古老的书是由文本的文本写的。当第一次阅读时,一定很难理解,所以当我们读古书时,你可以找到一个注释,并阅读,如果它不明白,你也可以问相关的专业教师或老年人说去,“功夫没有一个人”,只要它愿意学习,它就会了解中医的谜团。
中医学·学派形成与学术创新(南宋—清代 1128—1820)·学术上的创新
从南宋到清代乾嘉年间的七百年内,中医学出现了大量的学术创新。值得提出的有《本草纲目》的出版、人痘接种,王清任的人体解剖研究和舌诊的发展。特别是《本草纲目》问世和人痘接种,对世界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充分显示出中医学的科学价值。《本草纲目》详见于中药学一章,此处从略。
1人痘接种
中医文献中最早描述天花的是晋代的 《肘后备急方》。书中称之为“虏疮”,症状是“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皆戴白浆,随注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后疮瘢”,与天花的症状完全一致。
天花是从国外传入中国的。据唐代《外台秘要》记载,“此疮从西域东流入海内”。自从在中国流行后,一些医家除治疗病人外,还积极探索预防天花的方法。据1727年出版的 《痘科金镜赋集解》记载:“近来种花(注:即种痘)一道,无论乡村城市,各处盛行……又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 (注:1567—1572)……姓氏失考……由此蔓延天下。”可见我国的人痘接种始于明代中叶。
古代医家还对种痘技术不断加以探索、改进。种痘方法由痘衣种法发展到痘浆种法,再由痘浆种法发展到鼻痘法,以后又对鼻痘法加以改进,从种时苗发展到种“种苗”,即发展到了采用减毒疫苗,使种痘安全可靠,达到了预防天花之目的,得到了官方及广大人民的信任与使用。清代的《张氏医通》中说:“种痘……始自江右,达于燕齐,近则遍行南北。”说明种痘范围已达全国各地。清康熙帝从官方角度大力提倡种痘。他在《庭训格言》中说:“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而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种痘皆得善愈。尝记初种痘时,年老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由于康熙的提倡,使得种痘能在中国普及。
在十七世纪,人痘接种术传到国外。1652年左右传到了日本。康熙年间,俄罗斯派人来华学习种痘,以后又传到土耳其。1728年,英国驻土耳其公使在土耳其给三岁的儿子种了人痘。三年后,他回到英国,又给五岁的女儿种了人痘。自此,种痘法传入欧洲、北非、印度等地。人痘接种传到英国之后,对于真纳发明牛痘接种有很大启发。真纳在八岁时,自己被接种过人痘。他在发明牛痘接种术前,也采用接种人痘来为人们预防天花。这表明接种人痘对他以后发明牛痘具有重要启迪作用。当他于1796年发明牛痘时,人痘接种在中国已进行了半个世纪以上。
人痘接种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出现于牛痘之前,是预防天花的重要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是人工免疫法的先驱,导致后世预防各种传染病的疫苗的问世。现在,人们已能通过免疫来控制许多传染病,减少或消除它们对人类的威胁。危害人们千年以上的天花,就是通过接种牛痘,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在1979年10月26日从地球上绝迹的。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伏尔泰(1694—1778)对我国的人痘接种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种习惯(注:接种人痘)。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这一点也可以证实,假如我们在法国曾经实行种痘,或许会挽救千千万万人的生命”。由此可见,人痘接种是我国古代医家对人类文明作出的不朽贡献。
2王清任的人体解剖研究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就有关于生理解剖的记载。如 《灵枢·经水篇》 中说:“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可见古代的人们已经从事人体解剖。汉代也有人体解剖的记载。到了宋代,一些学者对受刑者进行人体解剖,并据解剖结果绘制图谱,对内脏的位置、形态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如吴简的《欧希范五脏图》及杨介的《存真图》,是我国最早的解剖图谱。王惟一铸针灸铜人,上列脏腑经络,是我国最早的人体模型。宋慈的《洗冤集录》记载了骨骼和胚胎发育的一些情况。但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压制与思想束缚,中医解剖长期停滞不前。早在南北朝时代,业已不准解剖尸体。到了清代,法律明文规定不得毁尸解剖。因此,通过人体解剖来了解人体内部脏腑等的构造,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会招致杀身之祸。这就使得医家无法正确了解人体结构,阻碍了中医学的进步。
王清任(1768—1831)在长期行医的实践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的重要性,认为“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他发现古代医书中有关解剖的记载多有谬误,因而慨叹“尝阅古人脏腑论及所绘之图,立言处处自相矛盾”。为了弄清人体内部的实况,更正古医书的错误,他整整考虑了十年,终于在三十岁(1797)游滦州时遇到了观察尸体内部的机会。当时正值传染病流行,小儿死亡甚多。当地在埋小儿时有不深埋的风俗,故各义冢有不少被狗咬过破腹露肠的尸体。王氏不避污秽,每天清晨去察看尸体。经狗咬食过的尸体,内脏往往残缺不全,他就采取各尸相互参看的办法,连续看了十天,从而了解到古医书中所绘的脏腑形图与事实相距甚远。他还去观察受刑处死的犯人及向有关人员进行询问,终于绘成了 “亲见改正脏腑图”,以后载于1830年刊行的《医林改错》中。书中纠正了古人提出的肺中有二十四孔,肝为左三叶、右四叶,尿从粪中渗出等错误论述。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他已认识到脑的功能。古时心、脑不分,将思维的功能归于心。如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内经·灵兰秘典》也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王氏在《医林改错》书中单设“脑髓说”一节,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肯定了人的思维器官是脑而不是心。
《医林改错》中有不少篇幅反映出王氏的革新思想。如“论痘非胎毒”一节中,他对古代医家认为天花的病源在于胎毒的观点提出异议。古书中说汉以前无出痘者,他质问说:“既云胎毒,汉以前人独非父母所生”强有力地驳斥了胎毒的说法。又如古书说胎毒藏于骨髓,因惊恐跌仆,伤食感冒,触动而发,是病儿不小心而引起疾病。他就问:“伏思出花正盛时,非止一人出花。少则一方,多则数省。莫非数省之人,同时皆不小心”他还根据种痘可以预防出痘的事实,提出“再见世上种痘之医,所种之痘,无论多少,无一不顺。若是胎毒,毒必有轻重。毒重者,痘必险,何以能无一不顺”通过这些质问,痘属胎毒的说法自然不攻自破。
王氏为了追求真理,不满足于古书的记载,敢于疑古,毅然冲破封建旧礼教的束缚,通过实地观察及认真思考,终于绘成脏腑图和提出新的观点。他知道他的实证思想不容于当时的儒医,但还是本着实事求是,“不避后人罪我”的牺牲精神,出版了《医林改错》。书出之后,立即遭到攻击,甚至骂他是狂人、“教人于杀人场上学医道”、“在死尸中求学问”等。但是,他的工作促进了中医学在解剖、生理等方面的发展,他的敢于疑古的革新精神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梁启超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给他予很高的评价。在这本著作中,梁氏对于清代的中医学,仅用“不具举”三字一笔带过,但却特别提出了王清任。书中说:“惟自一人,不可不特笔重记者,曰王清任……其著书曰《医林改错》……谓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诚中国医界极大胆之革命论。”充分肯定了王氏的革新思想。
3舌诊
中医的舌诊起源很早。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舌病的记载。以后,在《内经》、《伤寒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医籍中都有关于舌诊的论述,但在诊断中未处主要地位。到了元代,敖氏(名不详)总结了历代及当时的舌诊经验著成《金镜录》一书。内容为伤寒病的舌象,并绘有十二图。此书被当时的杜清碧发现后,颇为推崇。由于十二舌不能包括伤寒病的所有舌象,杜氏补充了二十四图,合为三十六图,并在图下列出治疗原则及方药。于1341年出版。现在看到的《敖氏金镜录》即为此本。明清时代,由于传染病的流行,舌诊得到普遍重视。舌诊专著不断出现。如明代申斗垣著《伤寒观舌心法》,书中将杜清碧的三十六舌增加到了一百三十五舌。内容虽然丰富,但过于繁琐。清代张登将书上的内容加以删削,去掉与伤寒无关的内容,加上他的父亲和自己的经验,共绘一百二十图,撰成《伤寒舌鉴》一书。此书列出对伤寒病人望舌的方法,分白、黄、灰、黑等八种舌苔,并附妊娠伤寒舌。除了对每种舌苔加以论述外,每个舌图均有说明,切合临床应用。以后,直到民国,若干舌诊书籍如 《舌胎统志》、《舌鉴辨正》、《辨舌指南》等相继问世。
除专著外,许多医书中也载有舌诊的内容。如《景岳全书》中有“舌色辨”一节,根据舌色,结合辨证来解释舌色变化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石室秘录》中有“伤寒辨舌秘法”一卷,提出患伤寒后,无论夹湿耗津,轻重虚实,均可依据舌苔变化进行判断。叶桂的《温热论》中有十七条关于辨舌验证的条文,对于温热病的舌象,更有详尽的论述。根据叶氏的观点,在温病的诊断方面,舌诊有其独特的价值。病邪位于卫分、气分、营分还是血分,舌质、舌苔的变化常为重要依据。他说:“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初传绛色中兼黄白色,此气分之邪未尽也。”就是根据舌色、舌苔来判断邪在气分还是在血分。因此,自明清以降,舌诊成为诊断疾病,特别是温病的重要手段。至今,中医在诊病时仍必须诊舌,借以获得诊断疾病的根据。
中医外治的内容非常丰富,据有关文献记载外治法多达四百余种,概括起来可分两大类:药物外治法、非药物外治法。在治疗范围上一般分内病外治、外病外治两大类,具体到临床外治法又分为内科外治法、外科外治法、妇科外治法、儿科外治法等。近年兴起的中药经皮给药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药物外治法研究范畴,可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治疗。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外治又不断有新的内容加入,根据不同的分类途径,中医外治可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中医外治法的分类,有助于明确中医外治研究的对象和目标。 根据治疗的途径不同,中医外治的方法主要可分为整体治疗,皮肤、官窍粘膜治疗,经络、腧穴治疗,其它治疗四大类。
(1)整体治疗是指以人整体为对象进行治疗,主要有导引、体育疗法、音乐疗法等。
(2)皮肤、官窍粘膜治疗是指药物通过皮肤、官窍粘膜吸收进入局部或者机体循环系统起治疗作用的方法,如敷贴疗法、熏洗疗法等。现代药物制剂学的中的中药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或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 简称TTS)属于此类治疗。这类制剂在欧美国家习称为贴剂(patch),在国内多定名为贴片。
(3)经络、腧穴治疗是指药物、手法、器械从外施与经络、腧穴起效的治疗方法。如推拿、艾灸、脐疗、足心疗法等。
(4)其它不能归于上述三类的中医外治方法如中医的一些手术、中医正骨等可归为本类。
上述分类方法并不能将所有的外治方法截然分开,往往存在着在分类上的互相交叉。这种交叉是外治法分类的一个重要特征。 传统中药的剂型有丸、散、膏、丹、酒、露、汤、饮、胶、茶、糕、锭、线、条、棒、钉、灸、熨、糊等,有些剂型因为制备和使用很不方便,已经很少使用。众所周知,这些剂型绝大部分可为中医外治所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中药剂型也在不断创新,产生了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注射剂、膜剂等,这些剂型大多也可为外治所用,如注射剂可用来雾化吸入,可用来直肠给药等。随着中药提取、纯化、浓缩、干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现代药物制剂学的微囊、微球、脂质体、微乳、微粉等技术不断应用于中药研发,可为中医外治所用的新剂型也不断出现。光适合五官九窍及肺部粘膜给药的剂型就有:贴膜、贴片、含片、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凝胶济、脂质体、微球、滴鼻剂、软膏剂、泡沫剂、海绵剂、栓剂、微型灌肠剂等数十种,还有皮肤给药的巴布剂等。这些外治的同一剂型往往有多种给药途径,可能多次出现于不同分类的给药剂型中。
由于中药自身的特点,致使新剂型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进行活性成分研究者少,进行制剂体内过程研究者少,而且还存在药剂学家和生物学家脱节、未能充分重视中医药的传统经验、采用西方哲学思想研究中药等问题等。但这些新型药物制剂代表了未来中药外治剂型发展的方向。 对于药物外治来说,使药物有效透过皮肤屏障进入体内产生作用是外治产效非常关键的环节。其主要促透途径有三条:一是药物自身特性、溶剂和脂质体(传递体)包封,二是物理促透方法的运用,三是化学促透方法的运用。严格地讲第一条途径也可归于化学促透方法中。
(1)对药物性状进行改变,使药物和皮肤具有较高亲和力,以利于药物吸收。可将药物溶于适当的有机溶剂如酒(乙醇)、醋(乙酸)、食用油(脂、酯)等以利于药物的吸收,也可将药物制成微乳、脂质体、传递体等容易透皮的制剂。有很多中药本身就具有良好的促透特性,在临床组方时可以考虑应用或添加这些中药[3]。
(2)物理促透:是通过物理方法改变皮肤或者药物特性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现在常用的物理促透方法有离子导入、电致孔、激光微孔、超声波导入等,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加热、拔罐等方法也可通过改变皮肤特性而促进药物吸收。在物理促透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就是基于微制造技术的微针(microneedles)的应用。
(3)化学促透:在用化学手段对药物性状进行改变及必须的化学溶剂之外,添加的化学透皮促进剂是目前中医外治研究的热点内容。早期的化学促透剂主要是丙二醇、二甲基甲酸酯、二甲基亚砜等,现在以氮酮、萜类的应用最为广泛,另外就是一些外用的挥发油类物质。由于相同的药物配方对不同的透皮促进剂及同一种透皮促进剂的不同浓度有不同的透皮效果,因此对不同的药物组方可能需要多种化学促透剂联用,且要对透皮促进剂的使用最佳浓度进行配比研究,不一定是促透剂浓度越高促透效果越好。
新的化学促透剂的研究也在不断进展中,2006年中国科学家发现了11个氨基酸组成的能高效帮助蛋白质类药物透皮的短肽,可有效促进胰岛素在大鼠经皮吸收过程。研究发现这种蛋白质可短暂打开皮肤屏障其作用,并发现毛囊有可能是透皮的通道。其成果发表于《Nature》。类似成果可为中医外治发展所用。
答案:D
考点:1.名医名著与外科学发展①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名的记载。②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载"疡医"即指外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③《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④《内经》为中医药学建立了系统的理论基础,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⑤汉代张机的《伤寒杂病论》对肠痈、寒疝、蛔厥等外科病的诊治作论述,所载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乌梅丸等至今仍为临床所采用。⑥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称外科鼻祖。⑦两晋、南北朝时期,由龚庆宣所撰的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问世。最早记载了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破脓时切口应选在下方,首创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⑧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用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提出用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⑨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指出疥疮由虫引起,对炭疽的感染途径认识到"人先有疮而乘马乃得病"。⑩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述的手法整复下颌关节脱位与西医学的手法复位相似;用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脏器疗法如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王焘的《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其中有不少是外科方剂。宋代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书中记载了痔、痈、皮肤、瘰疬等外科病的证治,确立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提出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等内治法则,记载了用砒剂治疗痔核的方法。金元时期代表著作有陈自明的《外科精要》、朱震亨的《外科精要发挥》、齐德之的《外科精义》。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是一本创伤外科专著,提出了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明清时期外科三大主要学术流派:以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的正宗派,以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为代表的全生派,以及以高秉钧的《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的心得派。汪机的《外科理例》主张外科病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病专著,书中指出梅毒由性交传染且可遗传,并详细记录了应用砷、汞剂治疗梅毒的方法。吴谦等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余听鸿著《外科医案汇编》。近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载方1500余首,以膏药疗法为主,治病范围遍及内、外、妇、儿、'伤、五官等科。马培之的《外科传薪集》及张寿颐的《疡科纲要》。2.明清时期外科学术流派①"正宗派"以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后世医家评价为"列证最详,论治最精"。其重视脾胃,指出:"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外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②"全生派"以清代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为代表。其主要学术思想为"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指出:"红肿乃阳实之证,气血热而毒沸;白疽乃阴虚之证,气血寒而凝"。对阴疽的治疗,提出"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立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方。③"心得派"以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高氏的学术思想为"外疡实从内出论",对外科病病因病机的阐释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指出:"夫外疡之发,不外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标本,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用三焦辨证揭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指出:"疡科之症,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在治疗上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但是非常可惜,我们中医的现代教育没有将我们的外治法纳入我们中医教育当中,所以你看我们现在的中医都会开汤药,很少有医生会使用外治法了,但是我们从民间还经常可以见到外治法的身影,比如说我们很多女士特别喜欢白,因为一白遮三丑,你看我们市面上有很多美白的面膜。美白的化妆品这些效果都非常好,为什么呢,我们这里给大家透露个秘密,他们用的都是重金属铅,因为我们不管是中药和西药,唯一可以让你皮肤变白的,除了雌激素就是重金属铅。
而现在我们美白史上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比如说我们的老佛爷,慈禧皇太后就是用我们中药密陀僧(音)来美白的,但是蜜陀僧(音)也是含有铅的,长期使用会让面部青黑,所以你看很多演员啊,或者是模特儿啊,他经常使用美白类的化妆品,等到三四十岁之后啊,她的皮肤就会变得青黑。那么我们中医外治法有没有既安全又能美白的方子呢?今天给大家分享一张,就是我们清代有个文人叫陈鹏程,他写了本书叫《急救广生集》,里面有一个方子,叫 五白散 ,它可以具有非常好的美白作用,而且不含铅。
再比如说你看我们现在网上开淘宝或者京东,我们会看到很多减肥的腰带特别盛行,其实啊,它的价格虽然不菲,可是在成分啊,非常简单,如果您学了中医外治学之后,您就可以自己做腰带,您在淘宝上花100块钱买一个这种可以加热的减肥腰带,然后将我们中药的荷叶打成粉装到腰带里面,就可以轻轻松松地既减肥又降脂,所以可以为我们的爱美女士带来魔鬼样的身材,可以为血糖困扰的男士带来健康的血脂。
很多人就说我们女性的这个宫寒会导致很多疾病,比如说痛经啊,白带异常啊,妇科炎症啊,甚至还会导致不孕,那么很多人就会暖宫,去网上找很多产品,当然价格也是不菲的,那么我们中医外治法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儿小绝招,其实啊,您就可以把您厨房里面的 花椒面儿 ,或者是辣椒面儿贴到肚脐眼儿,它就具有非常好的暖宫散寒的作用,治疗各种群体的宫寒。
咱们中医外治法,虽然在我们的中医教育当中啊,比较弱势,可是在我们的市场当中啊,它是非常广阔的,比如说咱们山西有个名医叫朱进忠(音),朱老师已经作古了,他在世的时候啊,他们家有一张方子已经祖传了好几代了,到了朱进忠这一化啊,朱老师把这张方子卖给了山西亚宝药业,可能很多人听说过这张方。叫做丁桂儿脐贴(音),对治疗小儿的功能性腹泻,当然大人也可以用,大约是十块钱左右,其实您学了我们中医外治学,根本不需要买丁桂儿贴,只需要把花椒面儿或辣椒面儿贴到肚脐眼儿,比丁桂儿贴止泻效果还要好。
对啊,就是我们的中医外治法,用最简单的药,甚至是我们厨房当中的食物,用最方便的方法,只需要胶布一固定,就可以取得最快捷,最神奇的疗效,所以这就是我们中医外治法的特点,简、便、廉、效。
目录( 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目录 ):
《秘授古脉法抄本》
中医-急救仙方
中医三补 养生
中医与汉方医腹诊
中医专家谈糖尿病饮食调养(高清版)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资料
中医之钥
中医五字经
中医人沙龙民间中医绝学专号
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娄绍
中医体表疗法妙治百病(王启才)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中医体质学2008
中医入门
中医入门·秦伯未
中医入门一学就通-林政宏
中医入门必读歌诀
中医入门歌诀
中医入门谈
中医入门(高清版)
中医六方治百病(张子明)
中医典籍PDF电子书《经穴秘密》
中医内科学笔记图解
中医减肥秘传
中医十大名方+归脾汤
中医十大名方--小青龙汤-谭庆刚主编
中医十大名方--温胆汤-谭宗艾等主编
中医十大名方--逍遥散-温平康主编
中医十大名方-五苓散
中医十大名方-六味地黄丸
中医十大名方-小柴胡汤
中医十大名方-温胆汤
中医十大名方
中医十大名方_五苓散
中医十大名方妙用:血府逐瘀汤
中医升降学(寇华胜)
中医单方应用大全(黄国健)
中医原来这么有趣—胡献国编着
中医古籍医论荟萃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128遵生八笺校注-[明]高濂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35名医别录(辑校本)-[梁]陶弘景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黄帝内经素问校注(郭霭春主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89随息居饮食谱清王士雄扫描版()
中医古籍珍本提要(余瀛鳌)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一见能医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临症经应录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儒医心镜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医通祖方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原幼心法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吴氏医方汇编-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吴氏医方汇编1-5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孕育玄机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幼科医验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幼科惊搐门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幼科折衷秘传真本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慎五堂治验录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济世珍宝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温病辩证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王应震要诀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考证病源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脉学类编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脉理集要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薛氏济阴万金书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诊验医方歌括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诚求集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贯唯集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资生集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01脉学类编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11原幼心法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18贯唯集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20慎五堂治验录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中医临床思辨录(高清版)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一)—医家明镜(高清版)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二)—中西医结合探讨脏象(高清版)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二)—中西医证病对照问答(高清版)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二)—肾病诊疗(高清版)
中医名言大辞典
中医名言录(邓铁涛)
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
中医四大基础讲稿合订本
中医四大方证治要气血痰郁(刘山雁编著)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指导
中医四部经典之温病条辨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7版
中医基础理论名言名句诵读
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
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思考
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孙广仁主编
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版)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版)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外感热病学史(曹东义)
中医外治法简编(理论骈文)
中医外治法集要
中医外用药治腰痛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大词典-PDF电子书下载-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大词典-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太美《字里藏医》徐文兵
中医奇异治法
中医奇方妙治真传(张俊庭)
中医如何辨证
中医学第7版
中医学习交流(第二讲小林谈阴阳)
中医学和藏医学基础理论特征的比较
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稿(人民卫生
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稿(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高清版)
中医学基础(上、下册)
中医学概论--陈文慧2008(2)
中医学派
中医学熟读精选(2)
中医学谚语一百条
中医学辨证概要(精华版)(1)
中医学问答·上册_杨医亚等_
中医学问答·下册_杨医亚等_
中医学问答(上册)
中医学问答(下册)
中医学(第7版)
中医实践经验录(魏长春)
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高清版)
中医师承十元丛书—余奉仙医方经验汇编
中医微创入路解剖彩色图谱(好东西)
中医微创入路解剖彩色图谱
中医手心疗法大全
中医执业医师全科精华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解析(上下)
中医护理学—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护理学—第三章经络
中医护理学—第五章诊法
中医教你:如何调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
中医教程新编
中医敲打术经络拳
中医文献学(马继兴)
中医文献学马继兴
中医方法全书
中医时间医学(繁)
中医望眼辨证图解(0303;郑德良;彩色)
中医望眼辩证图解(郑德良)
中医望诊彩色图谱彩图版
中医望诊彩色图谱(0809;本书编委会;彩色)
中医望诊测 健康
中医望诊相法--仿佛居士(1)
中医望诊相法-1991年版清晰版
中医望诊识病图谱(0606;陈家旭;彩色)
中医术语-证治要览
中医止咳糖浆功效各异
中医正骨学(岑泽波)
中医气机圆运动机理本源探讨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丛书—高血压病的中医预防保健(高清
中医治未病解读王琦扫描版
中医治法精华(邢玉瑞)
中医治疗学
中医治疗法则概论
中医流派
中医湿病证治学
中医熏洗疗法大全高树中冯学功
中医熟读背诵精选
中医理论辩(瞿岳云)
中医生理入门
中医病因病机学
中医病机论
中医病理(赖畴)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中医症治精华录
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
中医眼科学
中医神志病学
中医筋伤学(韦贵康)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五脏病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儿科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内科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外科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妇科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学基础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诊断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药学
中医精髓图解汤泰元1997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标幽赋(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温病条辨-04下焦篇78秋燥(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八十一难经(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01(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22(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30(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31(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32(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35(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0(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2(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4(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8(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9(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5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59(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66(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6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73(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素问37(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素问47(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素问4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素问5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合并版
中医经典必背(高清)
中医经典必背
中医经典钢笔字帖内经_全156页
中医经典钢笔字帖+内经_全156页
中医经典钢笔字帖金匮要略
中医经典钢笔字帖_内经
中医经穴秘密(中医典籍电子丛书)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中医脉法解
中医脐疗大全
中医脐疗大全·高树中
中医脾胃论白话解
中医自学百日通1
中医舌像与胃镜像对照图谱
中医芳疗
中医薪传
中医要籍重言研究:阅读中医古籍必懂的词汇
中医论证处方入门(龙野一雄)
中医证病名大辞典
中医诊断学学习记忆手册便携式
中医运气学解秘
中医面诊(高清版)
中医顽症金方—妇产科顽症金方
中医顽症金方—精神神经科顽症金方
中医食疗学_倪世美_11930348P
中药外治及外用配方实用专利精选CHM
中西医汇通派
丹溪学派(滋阴派)
人体核周天医学 王英秋
任督二脉及十二经脉图x
众方大成
医理大概约说 刘止唐
古今名医验方
古今名医验方秘方
吉林省中医验方秘方汇编 (第三辑)
周宁中医锦方第一辑
周易与中医学
周易大传今注
唐容川
孙一奎
宗筋疗法讲义
寒凉学派
山东省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
山东省中医验方汇编(第二辑)
攻邪学派
易水学派
智能医药学(郭志辰)
最全中医自学笔记
杏林集叶
温病学派
温补学派
祖传中医手抄本[失红方]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祝味菊医学五书评按_邢斌黄力注解
竹棠医镜(钱远铭)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经络三焦九道脉诊学(台湾 张胜利)
脾胃派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1阴阳五行学说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2病因病机学说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3脏腑经络学说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4诊法概要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5八纲与八法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6六经辨证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7卫气营血辨证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8脏腑病证常用方药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9心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0肝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1脾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2肺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3肾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4中医病案分析
著名中医张锡纯著作
诸病源候论校释·上册
诸病源候论校释·下册
诸症歌诀
走廊医生事件再次升级:兰越峰被“拟解聘”-爱爱医医周精选第23期
走近中医_唐云着
走近中医_唐云著
走近中医大家周仲瑛
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
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朱良春口述曹东义整理
走进中医
跌打秘方
重剂起沉疴古今医家大剂量用药经验集萃
重楼玉钥
重订十万金方(1958)
针灸快针治疗法则(周左宇)
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目录
本文2023-08-04 14:30:0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