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出土千年前的古书,颠覆经典神话传说,为何嫦娥原来不叫嫦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湖北出土千年前的古书,颠覆经典神话传说,为何嫦娥原来不叫嫦娥?,第1张

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一想到嫦娥,我们的脑海中便能够浮现出一位广寒宫中,手捧玉兔的清冷仙子。然而湖北出土的千年古书王家台秦简中的《归藏》文中,却指出嫦娥原名应该是姮娥

一、嫦娥的美丽形象

在我国古代众多文学作品中,嫦娥一直是美丽的象征,她清冷而孤独,在偷吃灵药之后飞升上天,入住了广寒宫,与玉兔作伴,由嫦娥衍生的一系列中国古代文化故事,比如后羿射日、西游记等,都出现了嫦娥。从古至今,赞美嫦娥或者是用嫦娥的故事来隐喻自身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可见嫦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嫦娥这个人物形象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

二、考古发现改写历史

我们都知道,每一次的考古发现都能为我们带来不可思议的对历史的新的解读,而这次在湖北出土的《归藏》中,我们可以发现嫦娥的原名并不是嫦娥,而是姮娥,在故事中也并没有后羿这个人物出现,这也能够从侧面印证,这些神话传说中包含了许多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创作与加工,这直接改变了我们对嫦娥这一形象的印象和对整个嫦娥奔月系列的故事的看法。

三、为何姮娥叫嫦娥

现在我们知道了嫦娥并不是这个人物形象的本名,那到底是出现了什么事情,让这位女子改头换面出现在我们的传统神话故事当中呢?据这次的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最早出现嫦娥奔月故事的书出现在西汉,而当时的皇帝名中有恒字,为了避讳皇帝姓名,所以书写故事的作者将姮娥改成嫦娥,流传至今,就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嫦娥这一人物形象。

小编认为,嫦娥的原名是什么并不是那么重要,她所给我们带来的文学作品与文化典故才是值得我们珍藏和流传的重要宝藏,关于嫦娥的原名并不是嫦娥,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讨论。

《山海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最神秘的书籍之一;被誉为是中国三大上古奇书之首。这部古籍除了记载一些神话之外,记载的很多的是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根据现代的专家研究发现,《山海经》中记载的东西不一定是在中国以及中国周围的,甚至在美洲的墨西哥、亚非之地的红海都有相关记录。但《山海经》太诡异,太令人不可思议了,古籍中还记载了2大种族,这些种族非常的神秘,可以活上千年。

白民国

《山海经 - 大荒东经》中记载“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而《海外西经》中记载:“白民国在龙鱼北,白发被身。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前一句话可能不太好理解,说的是白民国这一种族的祖先以及其起源,但后面这一句就很明白的说“白民国的位置、白民国种族的身体外形,以及出行方式”。

要知道,在《山海经》中一般都不是直接说种族、民族的;而是以国家的形式划分,这白民国的国名便是一个种族。古本《山海经》中记载到白民国这是一个长寿的国家,因为这个国家有一种能够活两千岁的神秘生物“乘黄”;国名骑上这种神兽后就能获得长寿,甚至能够活到一千年。这在世人看来都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这也就是历代古人都将其视为“诡异荒诞之书”的原因之一。要知道,在正史记载中,中国古代活得最长的便是上古时代的彭祖,而《山海经》中记载的这个能活千年的种族确实令人不可思议。

无启国

《山海经》中记载的这个国家同样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国家,所谓的“无启”实际上就是“无后”。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古籍中记载的这个国家的种族是没有男女之分的,也不会繁衍后代;那么问题来了,不繁衍后代,这个种族如何延续呢?其实,《山海经》中就记载得很清楚。

说这里的种族不会死,但准确来说是可以“死而复生”;无启国一族在的死亡就相当于“睡觉”,睡够了120年会自动醒来。这听起来就非常的荒诞了,更荒诞的是无启国一族不用吃饭,在“死而复生”之后可以直接捉起黄土食用。历史上,是没有人相信《山海经》中记载的这一能“死而复生”的种族是真实存在的,人人都将其视为是一个神话传说。

事实上也是如此,《山海经》中记载的东西太荒诞了,就连编写《史记》的司马迁也表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现代,无数的中外学者认为中国的上古古籍《山海经》中记载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但却是中国古人根据真实历史、文俗、地理等想象出来的。但总得来说,这是一部古人留给后世的经典之作。

大年初一央视频道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一经播出社会对于《尚书》的反响巨大,影响力极强,“尚书”一词甚至一度登上热搜。“禹覆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大家也记住了华夏九州是“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记住了伏生是守护《尚书》的第一人,记住了伏生将《尚书》传给了晁错,而《尚书》至今依然在被传承,记住了伏生的老家在山东,记住了……而这些内容曾经都是记录在古籍里,而现在我们以全新的视角,用舞台剧的形式展示出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了,让古籍里的智慧为今人所受用,让古籍里的内容代代相传,这是古籍的使命,也是古籍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尚书》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部典籍,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同时,《尚书》也是一部非常复杂的经典,研究《尚书》的学问,叫“尚书学”,是一个非常专门、非常庞大的学问。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学者为之皓首穷经,相关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栋。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用现场表演、嘉宾对话的方式展示《尚书》传承中的一些关键点,感人至深,特别是伏生传经的故事,让很多人流下热泪。

一部典籍,一个故事,走进典籍,从而更好地理解典籍背后的故事,以及典籍所蕴涵的无穷无尽的历史智慧。解读一部古籍,了解一段历史,弘扬中华文化。让我们用更多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诠释经典、解读古籍,传承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的活起来,让历史的智慧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山中(有的版本作“洞中”)中方七日(有的版本作“一日”),世上已千年。语出汉籍“烂柯山”的故事。说一个樵夫进山砍柴,见俩神仙对弈,看得忘了时间,等下完,发现自己手里的斧子把已经烂掉了。

还有就是在《红岩》一书中

《狱中联欢》女牢的对联(《狱中联欢》选自长篇小说《红岩》。):“洞中才数月 世上已千年 扭转乾坤”。“数月”与“千年”的反差,突出了“世上”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暗示了全国即将焕然一新, 横额“扭转乾坤”更是把这一主旨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国是全球公认的古老的文明古国,现如今我国长期屹立在世界强国舞台上,散发着自己特有的影响力,然而早在数千年前,在春秋战国时期左右,我国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是我国的手工业发展,其中鲁班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他所发明的木榫结构以及我们现如今仍在把玩的孔明锁,堪称神作,也正是因为这些,后人大多将鲁班当作一位技艺高超的木匠,不过在2000年后,因一本古书,竟意外揭开了他的另一重身份。鲁班出生于公元前507年,春秋时期鲁国人,为姬姓公输氏,名班,家中世代从事木匠职业。

在耳濡目染中,鲁班的建筑构造和头脑早已无人能及,他可以说是我国建筑学鼻祖,开创了我国长达一千多年的木建筑时代。在《古史考》等古籍中记载,木工所使用的器具,大半为鲁班所创造,譬如锯子曲尺墨斗等器具。

甚至连兵器和农具他也有所涉猎,我们如今仍在使用的石磨就是他利用原理所设计出来的,曾经鲁班还为战斗发明了一种钩子,可以钩住敌船,然而最终被墨子的和平主张所劝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能工巧匠,除了在世时遗留下来的发明创造,却没能流传下来一本系统整理过的书籍,以供后人学习。

不过有专家发现,1465年明弘治年间,一本名为《鲁班经》的古籍流传了下来,里面记载,鲁班其实有女弟子,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百家争鸣文化异常繁荣,但是男女之别,门第之别还是不可逾越的

而鲁班打破了这样的界限,可以说是十分超前了,然而这本书最后却被列入了禁书,不少网友看后直呼,藏的够深的,居然上千年来,都没人发现。相传学习《鲁班书》之前,需要在鳏、寡、孤、独、残中选择一门,即要面对丧妻、丧夫、丧父、丧子或是残疾中其中一项。

也就是说,要学到技能,就要失去人生中另一项比较重要的东西,以此作为交换,因此有人觉得,《鲁班书》太过极端以及歹毒,这才导致被禁。然而尽管如此,《鲁班书》却又的的确确是一本好书。

在里面不禁记载了多项鲁班所创的极为精巧的木工技艺,还包含了大量的风水、巫蛊、八卦等知识,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可见鲁班不仅仅十一一个木匠那么简单,建筑的落成,必然也会懂一些风水。

       现在的社会高速发展,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前进,但是对于古代的事情我们依然保持着好奇心。虽然也有很多的古籍被传承下来,但是仅凭书上的寥寥数语怎么能将古代灿烂辉煌的景象表达出来,所以一批又一批的考古历史专家投入到挖掘历史的工作中,让那些被尘土封闭的文献再次重见天日,让绵远且灿烂的历史文化展现在我们眼前。

       近日,在我国敦煌地区,考古专家们出土了一批来自一千年以前的文献《凶吉书仪》,专家们热泪盈眶,可见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在他们眼中尤为重要,但是当他们看到反面时,发现上面有一些类似小孩水平的标注,都变得啼笑皆非。文献的反面是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上面“贴心”地标注了各自的名称。经过了专家们仔细地研究,这本文献被古代的小朋友当作了用来画画的草稿纸,还在上面标注了“这是啥啥啥”的文字,网友们纷纷调侃道,不管是什么时候,小朋友写的字都差不多。

       但是上面的字迹为什么会保存的这么完整后来发现我国敦煌处于沙漠干旱气候区,及其缺水,保证了不会因受潮而字迹模糊,而且还建在远离人烟的地方不会被人为无意破坏,处于沙漠腹地。这样许多的损坏条件就有了保障,再加上附近地区的原住人民大多都信仰佛教,即使是发现了古迹文物,也不会对其进行大肆破坏,反而会更好地保护起来。正是因为这些措施,我国古代珍贵的艺术瑰宝才有机会保存下来,但是人有善恶,在发现文物的人中,心中起了贪念,并且将文物向其他国家进行售卖,导致大量文物的流失,希望国家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待此种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严惩那些违法犯罪人员。

几千年来,中国古人不仅创造了许多旷世工程,如秦始皇陵、长城及故宫等,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其中就包括那些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不少成语典故的意思被曲解,甚至与原本的意思截然相反。比如下面介绍的这5个成语典故,都被误传了上千年,最后一个与诸葛亮有关。

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本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

在封建社会,女子的地位相对较低,在关于终身大事方面,基本都父母所决定,自由恋爱几乎不可能,故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说法。在结婚之前,都不知道未婚夫长什么样子,甚至不知道他的年龄有多大,嫁过去之后,不管他是乞丐,还是年迈的老头,都不能够有怨言。

所以,就留下了“嫁乞随乞,嫁叟随叟”的典故。不知为何,随着时间的推移,“乞”就误传为“鸡”,“叟”则成“狗”,整体就成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虽然表达的意思没有太大区别,但总让人感觉怪怪的。

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里的“为”,本读作第二声)

现如今,大多数人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都有这样的理解:“如果人不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连上天都会看不过去,老天都会诛杀他。”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原本典故中的“为”的第二声,其意思是修养、修习,并未现在所理解的“为了”。所以,本来的整体意思是:“若是不好好修习完善自己的品德和行为,天地都容不下他。”

三、王八蛋(原本为“忘八端”)

当我们对某人的行为看不惯,或者非常生气时,都会骂他为“王八蛋”,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怒。鲜为人知的是,以前并没有“王八蛋”这个词,它是“忘八端”谐音的谐音。在古代,所谓的八端分别指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如果连“八端”都忘记了,说明此人就不配做人了。

四、以德报怨(这并不是孔子的本意)

在被别人欺负,或者受到委屈时,经常会有人用“以德报怨”来劝说他人,还说这是孔圣人的名言,如果孔子他老人家知道的话,肯定会觉得十分委屈,也不愿意背这口大黑锅。在《论语·宪问》中,孔子是这么说的:“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也就是说,孔子并不赞成以德报怨,而是以直报怨,此处的“直”可理解为理直气壮、是非曲直等。如果别人打你的左脸,难道还把右脸伸过去给他打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五、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原本为“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

这几乎是世人皆知的一句谚语,从字面上可理解为:“即使几个人能力不行,只要集思广益,合在一起就能达到诸葛亮那种地步,完成不可思议的事情。”若是诸葛亮听说随便三个人加在一起,就能达到他这种水平,估计得气得不行,棺材板都会盖不住的。

查阅一些古籍得知,并不是“皮匠”,而应该是“裨将”,也就是副将的意思。这就很好理解了,能被任命为副将的人,能力可能不会太差,凭借三个副将的智慧,就会想出很周全的计策,几乎可以与诸葛亮相媲美。但是,如果是庸才的话,三千个加在一起也达不到诸葛亮这种高度。

湖北出土千年前的古书,颠覆经典神话传说,为何嫦娥原来不叫嫦娥?

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一想到嫦娥,我们的脑海中便能够浮现出一位广寒宫中,手捧玉兔的清冷仙子。然而湖北出土的千年古书王家台秦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