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是左丘明写的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4收藏

《左传》是左丘明写的吗?,第1张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和《左氏春秋》。它以十八余万字的篇幅生动地记载了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至前454年(鲁悼公十四年)间269年的历史,是我国春秋时期一部著名的编年史。  《左传》对历史的记载与《春秋》大事记式的片言只语记录迥然不同,它以叙事之工、文采之富而著称。唐代刘知几认为,“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盛赞它”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宋代司马光把自己编写《资治通鉴》作为上承《左传》的事业。近代人们又把《左传》看作是用文学的方法来叙写的历史著作。所以《左传》在史学史、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对《左传》这样一部名著的研究,代有人出,然而由于上古史籍记载的阙略,人们竟然难以确定《左传》的作者究竟是谁。通常的说法认为《左传》是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作,但是左丘明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的《左传》与孔子的《春秋》关系如何,却又聚讼不已。于是由《左传》而涉及《春秋》,连孔子是否撰《春秋》也被人们大加怀疑。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相传为孔子所编定。孔子生当奴隶制崩溃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哀叹于当时的“礼崩乐坏”,遂根据鲁国史官的记录“笔则笔,削则削”,使《春秋》字里行间充满了“微言大义”,从而使“乱臣贼子惧”。但是孔子修《春秋》的说法早就开始有人怀疑,他们从《春秋》经文前后观点、体例、文风的不一,《春秋》经文与其他与之同时的传世古籍(如《竹书纪年》、《札记。坊记》)有关记载的异同,《春秋》经文与同时期传世器皿铭文的对比中发现问题,进而考证出《春秋》就是鲁国史官所修《鲁春秋》;指出《春秋》非孔子所作。此说自唐代刘知几提出疑问,历经宋代郑樵、朱熹,清代崔述等人或婉转或直接的揭示,至近代疑古学者的大力宣扬,逐步为人们所闻知。他们认为《鲁春秋》是因为被孔子作为教材向其弟子传授,所以才被说成是孔子所编定。解释《春秋》经文而为《春秋》作传的共有五家,即左氏、公羊氏、谷梁氏、邹氏和夹氏,邹、夹氏之传至汉代己泯灭,只剩下左、公、谷三家。这三家中《公羊传》、《榖梁传》是解释孔子“微言大义”的,也就是为《春秋》作训诂、义理、体例、书法上的注解。《左传》则是记述春秋时期历史事实的,往往《春秋》中简单的一句话,在《左传》中便有周详生动的描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春秋》三传来说,尊的是公、谷二家,为之立学,使其成为“官学”,而左氏却依然是所谓的“私学”。究其原因是西汉人认为公、谷传的是孔子的《春秋》,而左氏传的是鲁国史官的《鲁春秋》。《左传》纪事于鲁国十二公,它简于隐、桓、庄、闵,稍详于僖、文、宣、成,而详于襄、昭、定、哀,所以清代学者崔述推论其成书年代为“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国后”。杨伯峻复考定为成书于前403年至前386年(或前389年)之际,即在战国初期。《左传》在战国时期便开始流传,班固在《汉书。经籍志》和《儒林传》里记载了其传授师承情况。大约在秦统一以前,《左传》便以当时的文字(古文)写定,所以属于“古文经”,而《公羊传》和《榖梁传》却是在秦亡后用汉代文字(今文)写定,所以属于“今文经”。《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其命名如同《吕氏春秋》、《晏子春秋》等一样,是一部独立的著作。西汉末刘歆在秘阁(皇室藏书之处)  整理古籍时看到了《春秋古经》,便断定《左氏春秋》为《春秋古经》之传,把《左氏春秋》更名为《春秋左氏传》。但这时《左传》还是单独成书,并未与《春秋》合在一起。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开始,才分《春秋》经文,把它分别放在《左传》每段叙事之前。从此《春秋》才与《左传》一起流传。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左传》的面貌。后人读《左传》往往发现其中有“无经之传”或“无传之经”,其原因就是原来的两部书后来合成了一部书。  通常认为的《左传》作者左丘明其人,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按指《春秋》)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从《左传》鲁哀公十六年记载“孔子卒”及《左传》纪事比《春秋》多出二十七年(或二十五年)来看,左丘明在世应比孔子略晚。西汉严彭祖引西汉本《孔子家语。观周篇》云:“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左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认为孔子与左丘明是同时代人。而《论语。公冶长》却说:“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后人据此推论左丘明是孔子所尊崇的前贤。以上三说,以左丘明晚于孔子为通行。关于左丘明的身份,各家说法大同小异,说他是”鲁君子“或”鲁太史“、”瞽史“等,总之是鲁国史官之类。从《左传》记载的内容来看,左丘明无疑是一个具有丰富学识和高度文化修养的人。他的思想倾向与儒家思想比较接近,所以《左传》的褒贬美刺多同于《春秋》。司马迁曾有”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之言,因此有人把《左传》称为《春秋内传》,而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现已经学者论定《左传》和《国语》实非出自一人之手,《国语》无论从史学或文学的角度来看,其价值都不及《左传》,它对后世的影响也远较《左传》为小。  此外,有的认为《左传》乃吴起或史起所作,有的认为是楚国左史倚相所作,有的虽未指出作者是谁,但却断言非左丘明所作。这些说法都各有所据,各自成说,但其中有几点是共同的,即《左传》的作者生当春秋末、战国初,他曾受孔子或孔门子弟的影响。但不属于儒家,还接受了其他学派(如兵家等)的影响。《左传》在以后流传过程中曾有多人加以增益和补充,所以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至于说《左传》出自刘歆伪造,近代学者都不尚此说。

首先可以肯定是这本书是史,《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1、《左传》应该说既是史书,也是经书。

2、《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3、《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4、《左传》除了阐释《春秋》思想之外,艺术成就也很高,是我国古代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对后世史书、小说、戏剧的写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1、不是。

(1)《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2)《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作者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

2、两者关系:《左传》是左丘明为《春秋》做补充、解释、阐发的一部史书。

《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桓谭《新论》进一步认为:“《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杨伯峻在《左传》一文中归结《左传》传《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种“即”说明《春秋》书法、用事实补充《春秋》、订正《春秋》的错误和增加无经的传文。

扩展资料:

1、《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2、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其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参考资料:

_春秋     _左传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音谷梁)三本古代作品的合称。《春秋》经文言简义深,若无注释,则难以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仅仅凭借“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三传就是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汉书·艺文志》,《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将春秋三传的渊源说得很详细。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文)最早的两部书。

扩展资料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详实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四书五经

左丘明

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一说左丘为复姓。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阇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阇之一。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同为解释《春秋》的三传之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从内容看,该书应成于战国中期,可能是作者假托左丘明而作。相传《国语》亦出于左氏之手,记录了不少西周 、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传说《左传》的作者是和孔子同时的左丘明。它是战国初年的人根据春秋时代各国史料所编写出来的。作者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家,同时也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

作者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作者在叙述历史事实时,对于那些历史事件是鲜明地表现了他的肯定或批判的态度的。他所肯定的是那些符合于他的儒家的观点的东西。他肯定“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左传》隐公三年)一类的论理道德,他也从那些论理道德的观点出发肯定了“利民”②和“卫社稷”③一类对人民有利的东西。他批判了那些破坏论理道德的所谓“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破义”(《左傅》隐公三年)之类的所谓“逆德”,他也批判了统治阶级的骄奢*佚的败行。这部书在思想上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从这些方面表现出来。

《春秋》和《左传》不是同一本,《左转》是《春秋》的注释。

《春秋》和《左传》并非同一本著作,但两者有关联。《春秋》是一部史书,相传为孔子所著,或称是鲁国的史官所作。因《春秋》记载史事非常简略,后世常有文人为之做注解阐释,称之为“传”。其中以《春秋左氏传》最为著名,后人简称其为《左传》。

《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扩展资料:

《左传》中的人物与事件是按照历史资料来编写的,但作者在记叙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这种思想在伦理道德、政治主张、强调等级制度、尊卑观念等方面接近儒家。

首先,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历史趋势。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的兼并,表现了新旧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做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描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道德评价。

比如庄公十年叙述“曹刿论战”中曹刿与鲁庄公的一段对话,就是通过曹刿的话语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同时,《左传》创立了“君子曰”的新形式,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评价,以此表明作者的态度。

其次,强调人的意义,重视民的作用。春秋时期,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广泛兴起,神的地位逐渐下降,人的地位逐步上升,一些进步的政治家已经理性地认识到人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意义。

昭公十八年记载,夏五月气候干燥,因而宋、卫、陈、郑等不少国家都发生了火灾。郑大夫裨灶主张用宝物祭祀神灵以祈求福佑,子大叔也认为宝物具有“保民”、“救亡”的作用,而郑相子产则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观点,认为靠“天道”无法解决人事的问题。

结果是郑国没有进行祭祀,由于加强了人的管理,也没有再发生火灾。桓公六年记载随国大夫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周大夫史嚚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些记载都鲜明地表现出,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左传》更强调人的意义。

参考资料:

——春秋左氏传

《春秋》和《左传》是互补的关系,可以说《左传》是对《春秋》的补充。

《春秋》是按时间来的,只有对历史事件的大略记载。《左传》是对《春秋》里面所记载的某些事的详细描述。因《春秋》记载史事非常简略,后世常有文人为之做注解阐释,称之为“传”。其中以《春秋左氏传》最为著名,后人简称其为《左传》。

《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左传》相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春秋》相传是由孔子所著,而左传是由左丘明所著作。

左转的内容解析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27年(前468),《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

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先秦的历史散文继《尚书》《春秋》之后,主要有《左传》、《国语》、《战国策》三部典籍。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 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左传》是左丘明写的吗?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和《左氏春秋》。它以十八余万字的篇幅生动地记载了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至前454年(鲁悼公十四年)间26...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